巢湖龙幼崽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安徽商报(通讯员 陈芸芸 记者 郜征):在野外风餐露宿,只为了一块小小的化石。也许,很多人想不到,闻名世界的巢湖龙动物群化石是怎样发掘出来的。从2010年到今年,巢湖龙动物群化石产地共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其背后是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黄建东博士带领的团队与世界顶尖古生物科考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黄建东介绍,2009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牵头,联合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的专家,开始对巢湖龙动物群化石产地开展系统野外调查、科学发掘和研究工作。
真正的化石发掘开始于2010年9月。黄建东回忆,当他们在巢湖马家山南坡发掘化石的时候,山北坡仍时有偷采石头现象。当地村民在山背面的采石坑发现了古生物化石,虽然不完整,但能清晰看出是鱼龙化石。
随后,2011年的第二次发掘在马家山南坡和北坡同时进行。果然,这次陆续发现保存更好的化石,包括2014年曾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作为关键证据的化石,以及后来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体长1.6米的完整的海生爬行类化石。 2012年,黄建东团队继续在马家山南坡和北坡发掘。
2016年4~5月,黄建东和团队在马家山进行了第四次发掘。本次发掘属于抢救性发掘,发现20多件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批珍贵化石标本为系统研究巢湖龙动物群提供了难得的新材料。
今年的第五次发掘开始于3月下旬,在马家山山顶共发掘出76件完整的鱼龙等海生爬行类化石,这在化石收集上又刷新了纪录。就在这76件化石中,包括了黄建东一锤下去敲出的单个鱼龙幼崽。这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幼崽,约3厘米长,还能看到卵膜等结构,系该地区的首次发现。
持续八九年的发掘和研究,极大丰富了巢湖龙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填补了鱼龙早期演化上的缺失环节,提高了科学界对早期鱼龙起源与演化及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生物复苏的认识,使巢湖成为全球研究鱼龙等海生爬行类起源与演化最重要地区,也让黄建东和团队载誉而归。 2016年9月,黄建东获自然资源部(当时称国土资源部)“十二五国土资源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12月,巢湖鱼龙动物群的调查与研究项目获得省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今年2月,黄建东获第十七届安徽青年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