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国内七大知名科学场馆的古生物学者“搭台唱戏”
(化石网报道)据新闻晨报:“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研究恐龙有什么意义?”炎炎夏日,一批恐龙研究大佬们正在上海自博馆“摆摊”,接待对恐龙有兴趣的观众现场沟通交流,许多大小朋友纷纷向专家抛出心中关于恐龙等古生物的疑问。
7月14-15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携手国内七大知名科学场馆的古生物学者在自博馆展区内“搭台唱戏”,与游客们交流化石挖掘故事、古生物研究经验。这是上海自然博物馆2018恐龙季策划的“驯龙高手——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以期架起科学家与公众沟通交流的桥梁。
“中华贝贝龙”曾流落海外
此次现场“摆摊”的八大场馆有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
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是专家学者与普通观众零距离交流,分享古生物最新科研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生物学者们带来了标本、模型、图书、实验设备等实物与观众互动,现场还展示了恐龙研究多方面的内容。观众可以了解关于古生物,特别是恐龙的最新科研成果。
除了这些科研新成果的分享,现场专家们还带来了一些古生物的有趣知识:地球的生命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有哪些化石可以作为重要见证?恐龙的羽毛是怎样出现的?恐龙化石从野外考察、化石挖掘、修复、研究命名、骨架装架,到陈列展示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各个年龄段的恐龙迷们和穿梭在展区内的游客们,与各位专家学者亲密交流,现场氛围活跃。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讲述了中华贝贝龙从美国的回故乡的经历以及命名研究。1992年,在我国河南省西峡县阳城乡赵营村东2公里处发现了一个恐龙胚胎。不幸的是,被发现后不久该恐龙胚胎就流失到美国,被命名为“路易贝贝”,取自于当初报道该枚标本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路易·皮斯霍斯的名字。
2013年,经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和无数专家的努力,这枚流失海外近20年的稀世之宝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2017年官方正式命名为“中华贝贝龙”。
经中、加两国科学家共同研究,根据它的骨骼特征被归为兽脚亚目,窃蛋龙下目,近颌龙科一个新属新种。“中华贝贝龙”保持着向右侧卧的姿势,静静地蜷缩着小小的身子,是一枚即将破壳的窃蛋龙胚胎。
此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还展示了恐龙胚胎化石里的秘密。
角龙祖先在鄂尔多斯发现
中国地质博物馆介绍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最新发现的原角龙头骨。2017年,中国地质博物馆陈晓云博士根据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杭棉旗发现一件恐龙不完整头骨,鉴定其为原角龙未定种,产出地层为下白垩统。
原角龙是角龙类中的原始种类,一种不到2米长的小性恐龙,没有长出真正的角,只在鼻部有点凸起,有个尖的鹦鹉般的嘴,是三角龙和其他角龙的祖先。该化石的发现,扩大了原角龙化石在我国地理分布范围,也丰富了鄂尔多斯地区恐龙动物群。
除角龙外,浙江缙云县壶镇发现的新种类甲龙类化石研究成果,今年2月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缙云甲龙。缙云甲龙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亿年前。比之前发现的具有尾锤的甲龙类化石早了1000多万年。
相关报道:听听专家怎么说恐龙 沪自博馆搭台促进科普沟通交流
(化石网报道)据《劳动报》报道,地球的生命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有哪些化石可以作为重要见证?恐龙的羽毛是怎样出现的?恐龙化石从野外考察、化石挖掘、修复、研究命名、骨架装架,到陈列展示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昨今两日,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各地7家单位的古生物学者在自博馆展区内“搭台唱戏”,与参观者交流化石挖掘故事、古生物研究经验,解答他们对恐龙等古生物的疑问。这是上海自然博物馆2018恐龙季策划的“驯龙高手———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以期架起科学家与公众沟通交流的桥梁。
本次活动最大亮点是专家学者与普通观众零距离交流,分享最新古生物科研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生物学者们带来了标本、模型、图书、实验设备等实物与观众互动,现场还展示了恐龙研究多方面的内容。
观众可以了解关于古生物,特别是恐龙的最新科研成果: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讲述了中华贝贝龙从美国的回故乡的经历以及命名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展示了恐龙胚胎化石里的秘密;浙江自然博物馆带来了关于缙云甲龙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等。
相关报道:为什么化石里的恐龙蛋都是成双而且对称呈现?雌恐龙原来是这样生蛋的……上海自博馆“驯龙高手”现场讲解!
(化石网报道)据文汇网(沈湫莎):马门溪龙的皮肤、角龙的尾锤、甲龙的头盖骨……这个周末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的人,都可以摸到它们。正值“恐龙季”期间,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七家单位的古生物学者们在自博馆展区内“搭台唱戏”,与游客们交流化石挖掘、古生物研究的故事。游客们热情高涨,上午10点,馆内便已达到5700人的最大客流承载量,开始限流。
专家带来恐龙胚胎里的秘密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带来了一块半米见方的褐色石头,这是一个已经足够但尚未出生的窃蛋龙宝宝的模型,它的美国名字叫“路易贝贝”,中国名字叫“中国贝贝龙”。为什么会有美国名字?原来1992年,河南省西峡县一户农民发现它后,几经转手流到美国一位私人收藏家手中,遂被命名为“路易贝贝”。
自贡恐龙博物馆副主任江山说,恐龙胚胎化石十分罕见,势必引起了美国学者的研究兴趣,不过古生物学界有个规定,要发表论文的话化石来源必须清晰可靠,因此“路易贝贝”来自中国的消息被公布出来。2013年,在两任河南地质博物馆馆长的努力下,“路易贝贝”回到了它的故乡,此时距离它被发现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发现恐龙数量、种类最多的国家,中国出土的恐龙化石解答了许多恐龙研究的未解之谜。江山告诉记者,这枚化石的窃蛋龙腹腔内保存了两颗恐龙蛋,说明窃蛋龙的两侧输卵管同时产出一颗蛋,这证明恐龙很可能是双产道的。这也能解释目前所发现的窃蛋龙类蛋窝化石中,大多数的蛋都是成双成对地排列的现象。
此次来自博馆“搭台”的单位来自我国四面八方,都是我国最具恐龙研究实力的单位,游客在短短的一条通道上,就可以尽情观赏、询问恐龙世界的精髓。坐镇展台的学者大多都参与过恐龙化石的挖掘或研究,因此比一般讲解员说起来更有“质感”,他们能告诉你如何使用考古工具、如何制定研究目标、每一块化石发掘背后的故事等。
“恐龙季”汇聚民间“驯龙高手”
“小朋友,你知道梁龙和腕龙的区别吗?”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在展台前东张西望,江山有意考考她。
小女孩想了想,腼腆地答道:“腕龙头上有角。”江山略一楞,又问:“这个也对,还有呢?”小女孩又答:“腕龙的‘手’比较长。”
完全正确。江山告诉记者,腕龙最大的特色,就是前肢比后肢大很多,这使得它们能够撑起来吃更高处的食物。而眼前的这个小女孩已经能对马门溪龙、禄丰龙、中华鸟龙等如数家珍,上海市民对恐龙的熟悉程度,令江山十分惊喜。
小女孩对恐龙的兴趣,来自于她的爸爸张亮。随后,张亮与江山来了场高手对话,稀奇古怪的恐龙名称、发掘地、各种学术名称,张亮都能跟上江山的节奏。“我这些知识,都是从女儿的科普读物上看来的。”张亮谦虚地说。
听闻这周末自博馆有八大恐龙研究单位的人来“搭台”,上海市民丁骞早早地就进了馆,直奔展台。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展示的缙云甲龙处,他一站就是一上午,对他这种恐龙“发烧友”来说,缙云甲龙这个名字也很陌生,因为今年二月,这种发现在浙江省缙云县的新种类甲龙类化石才被命名为缙云甲龙。
丁骞告诉记者,他恐龙爱好者有个微信群,近年来我国恐龙不断产出新研究成果,他们的群里也热闹不断。听闻河南出土了单个背椎椎体直径达51厘米的巨型河南汝阳龙,比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还长一厘米,他希望科研尽快有发现,让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落户中国。不过浙江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郑文杰也表示,公众对恐龙的热情是好的,不过古生物研究需要讲究充分的证据,要有更多的化石支撑才能推动恐龙认知向前发展。
相关报道:古生物学家变身“驯龙高手” 小粉丝上海趣探“恐龙世界”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上海7月14日电(郑莹莹 高雪莲):要成为“驯龙高手”,首先得掌握足够的“恐龙知识”。14日,来自中国7家博物馆、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变身“驯龙高手”,各自搭台,将恐龙知识娓娓道来。
“这是眼眶的位置,这是鼻孔,这是上颌、下颌,里面的牙非常小,是看不到的。”举着一块缙云甲龙的头骨化石模型,浙江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郑文杰向参观者介绍着。
现场展板的资料显示,中国缙云甲龙发现于浙江省,据推算,其生活的时代为距今约1亿年前,它比之前发现的具有尾锤的甲龙类化石早了1000多万年。
上海自然博物馆2018恐龙季策划的“驯龙高手——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专家学者与参观者零距离交流。
来自北京的11岁参观者吴羽清说,平时对恐龙也有兴趣,这次听科学家讲解,收获了更多恐龙知识,“听完之后,我更加了解恐龙,然后我就更喜欢它们了。”
14岁的上海学生姚俊杰是个资深“恐龙迷”,对各类恐龙如数家珍。他告诉中新网记者,来展览是为了多看一些,“平时只是知道名字而已,来这里能看到一些比较具体的模型、动物的骨骼等等,比较可以感知,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
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7家单位的古生物学者们将在展区内与游客们交流化石挖掘故事、古生物研究经验,解答他们对恐龙等古生物的疑问。
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公众传播部副主任刘哲在受访时称,这个活动主要是搭建公众和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桥梁,把国内有名的自然博物馆、研究所等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这个平台传递给公众。
“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最好的(科普)方式可能不是这个研究本身,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刘哲说。
因而入选的“驯龙高手”们也都纷纷带来“独门绝技”: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讲述了中华贝贝龙从美国的回故乡的经历以及命名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展示了恐龙胚胎化石里的秘密;浙江自然博物馆带来了关于缙云甲龙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自然博物馆分享了见证恐龙兴衰的远古时代昆虫——古蝉的最新研究;中国地质博物馆展示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最新发现的原角龙头骨和在中国的首次发现的白垩纪桫椤科树蕨茎干化石的研究成果;上海自然博物馆带观众了解了热河生物群早期鸟类的眼部超微结构等。
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莹介绍,这次带来8块昆虫化石,“为什么选昆虫化石呢?在昆虫出现的时候,恐龙还没出现,所以它们见证了恐龙的诞生、繁盛和灭绝。”
除了这些科研新成果的分享,现场专家们还带来了一些古生物有趣知识:地球的生命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有哪些化石可以作为重要见证?恐龙的羽毛是怎样出现的?恐龙化石从野外考察、化石挖掘、修复、研究命名、骨架装架,到陈列展示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如何识别真假恐龙蛋……
12岁的小参观者华文瑶说,今天了解到,科学家们挖掘恐龙化石时,并不是完整一块挖出来的,而是经过多次挖掘出各个不同部位之后才组成完整的。
另一名小参观者刘子忞则表示,原本以为肉食性恐龙一定会打败草食性恐龙,但科学家说,一些草食性恐龙可以赶走肉食性恐龙。
相关报道:科学家面对面 上海自然博物馆暑期吸引“驯龙高手”
(化石网报道)据东方网(解敏):“这只恐龙为什么头部有那么多花纹?”“这块化石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这是上海自然博物馆2018恐龙季策划的“驯龙高手——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现场。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7家单位的古生物学者们,在自博馆展区内“搭台唱戏”,与游客们交流化石挖掘故事、古生物研究经验,解答他们对恐龙等古生物的疑问。
活动现场,专家学者与普通观众零距离交流,分享最新的古生物科研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生物学者们带来了标本、模型、图书、实验设备等实物与观众互动,还展示了恐龙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观众可以了解关于古生物,特别是恐龙的最新科研成果。地球的生命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有哪些化石可以作为重要见证?恐龙的羽毛是怎样出现的?恐龙化石从野外考察,化石挖掘、修复、研究命名,骨架装架到陈列展示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如何识别真假恐龙蛋等。除了这些科研新成果的分享,现场专家们还带来了一些古生物的有趣知识。各个年龄段的恐龙迷们和穿梭在展区内的游客们,与各位专家学者亲密交流,现场氛围活跃。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讲述了中华贝贝龙从美国回故乡的经历以及命名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展示了恐龙胚胎化石里的秘密;浙江自然博物馆带来了关于缙云甲龙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自然博物馆分享了见证恐龙兴衰的远古时代昆虫——古蝉的最新研究;中国地质博物馆展示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最新发现的原角龙头骨和在中国首次发现的白垩纪桫椤科树蕨茎干化石的研究成果;上海自然博物馆带观众了解了热河生物群早期鸟类的眼部超微结构等。
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公众传播部副主任刘哲表示,通过互动交流活动,来到博物馆的公众实现了从“观看”到“评论”再到“探索”的递进体验,消除了对恐龙研究的刻板印象。博物馆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科学方法、弘扬了探索精神,为科技成果的科普转化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相关报道:恐龙专家“搭台唱戏” 自然博物馆“恐龙季”精彩继续
(化石网报道)据新民晚报:恐龙的羽毛是怎样出现的?恐龙化石从野外考察、化石挖掘、修复、研究命名、骨架装架,到陈列展示的具体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如何识别真假恐龙蛋……这个夏天,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的“恐龙季”还在继续。就在今明两天,各个年龄段的恐龙迷们就能在自博馆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了解恐龙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个周末,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7家单位的古生物学者们在自博馆展区内“搭台唱戏”,与游客们交流化石挖掘故事、古生物研究经验,解答他们对恐龙等古生物的疑问。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生物学者们带来了标本、模型、图书、实验设备等实物与观众互动,现场还展示了恐龙研究的最新成果。
上海自然博物馆带观众了解了热河生物群早期鸟类的眼部超微结构。据该馆副研究员周保春介绍,通过对正在展出的一块保存了视网膜超微结构的鸟类化石进行电子显微镜扫描,推测出该鸟是昼行性具有色觉能力的鸟类,并说明鸟类精致的视网膜结构早在1.2亿年前就已经形成。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台前围了不少小朋友。该馆带来的3D恐龙明信片“圈粉”不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主要带来了龙鸟、鸟龙和原角龙的介绍,而龙鸟和鸟龙之间是否存在“亲戚”关系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或许你对恐龙骨架和恐龙蛋都不陌生,但你见过恐龙宝宝在蛋壳里是什么样子吗?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带来的1:1中华贝贝龙化石复制品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这块化石背后还有段曲折的故事。中华贝贝龙是个已经足月但尚未出生的窃蛋龙宝宝,1992年被发现于河南省西峡县,不久流失美国,被一家私人机构收购。2013年,经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和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这块流失海外近20年的化石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有了自己的家。
据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公众传播部副主任刘哲介绍,通过搭建这样一个科学家与公众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拉近科学与公众间的距离。让大家能亲手摸到、亲眼看到这些珍贵的化石,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传递了科学方法、弘扬了探索精神。“就像北京自然博物馆带来的1.65亿年前的古蝉标本,是当时和恐龙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对研究当时的环境生态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