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化石修复师如何将化石修复

发布时间:2019-10-28 作者:
来源:
分享:

王美英在修复化石


镇馆之宝贵州鱼龙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贵州都市报数字报(都市新闻记者贾华  摄影报道):人们在古生物化石展览中看到的精美化石,不是化石本身的原貌,而是经过化石修复师艰辛的精雕细琢后,才能成为展品,展现在人们眼前。近日,都市新闻记者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见证了几位化石修复师是如何一点点地将化石原石修复成一件成品的全过程。
 
据了解,贵州龙的第一块化石,是国家地质陈列馆副研究员胡承志于1957年在贵州兴义发现。据贵州省地质学会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地质结构学博士彭纪超介绍,在2.4亿年前,贵州是一片海洋,当时的兴义是在这个海洋碳酸盐岩台地的边缘,在一个S型的海湾里,很适合贵州龙的生存和繁衍,所以在这个地方发育了很多贵州龙。
 
记者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看到,馆内存放着大量贵州龙和其他古生物化石。其中,布置在博物馆入口处的镇馆之宝——贵州鱼龙化石。这块化石就是馆内的3位化石修复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工作,才把化石的精美外形展现在世人眼前。
 
据了解,这块大型贵州鱼龙化石,长约四五米,是中晚三叠世鱼龙类群最典型的代表物种之一,属于大型鱼龙。贵州鱼龙此前仅在贵州关岭上三叠统中有发现,现在兴义中三叠统拉丁阶法郎组竹杆坡段中发现的这件贵州鱼龙标本,是目前产出层位最低、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修理最精细的贵州鱼龙。
 
“修理最精细的贵州鱼龙!”它是如何做到精细的?记者在馆内封闭的化石修复工作间看到,两位修复师王云忠、王美英正在进行化石修复作业。只见二人戴着口罩,双眼通过显微镜的目镜聚精会神地看着工作台上化石标本,手中的电动刻刀在化石上不停地雕刻着,室内充满了机器噪音和粉尘。这就是化石雕刻师们的工作环境。
 
据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古生物化石修复师王云忠介绍,在该馆陈展的大量贵州龙化石和其他鱼类化石,以及棘皮动物海百合等生物化石从发掘到陈展,都是经过修复师们大量细致雕刻工作后才复原展出的。
 
“这块贵州龙化石,出土时上面全是岩石包裹着的‘鼓包’,经过我们把外表逐一剔除,才能使里面的化石骨骼呈现达到99%的完美程度,再继续加工使它的头部、牙齿、四肢、脚趾、尾部以及其他部位逐一呈现出来。我们在修复的时候,所面对的石块层位不一样,硬度也不一样,所以在修复时会存在很多困难。每一根骨骼、每一粒牙齿在修复时都必须小心翼翼,否则就会弄断。”王云忠说。
 
修复一块化石需要多长时间?据化石修复师王美英介绍,她是在一位外籍专家的带领下学习化石修复工作的,已经从业8年时间。修复一块化石需要多长时间要看化石的大小而定,修复一块长20厘米左右的普通贵州龙化石,一般需要一个人细致雕刻修复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有时候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连下班时间都忘记了。8年来,我们3个人一共修复了200多块化石和一批模型。”王美英说,仅仅就馆内的那块镇馆之宝贵州鱼龙化石的修复,馆内3位修复师就整整修复了一年多时间。因此,如今人们在馆内看到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修复师们花了大量的心血,才能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据悉,三叠纪兴义动物群的发掘,以海生爬行类和鱼类最为丰富和完好,共计26属30种。其中古脊椎动物化石包括鱼龙、鳍龙、海龙、原龙等种类。此外,还有无脊椎动物化石、微体化石、植物化石等。这些化石为研究兴义地区古脊椎动物的演化以及古生态变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
 
科普知识
 
贵州龙
 
胡氏贵州龙,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鳍龙超目,肿肋龙科,贵州龙属。胡氏贵州龙是一种小型海生爬行动物,成年个体体长多为20~30cm。颈部比躯干长,吻部短而钝。上颞孔延长,比眼眶稍短。颅顶孔前置,且有随个体成熟度增长而闭合的趋势。肱骨比股骨更长更强壮,尺骨宽阔。胡氏贵州龙有细小而尖锐的牙齿,说明它以水中的浮游小动物为食。众多的胡氏贵州龙以及不同发育阶段个体原地埋藏在一起,表明胡氏贵州龙可能为群居生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