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青岩古镇挖出大批古生物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贵州都市报:近日,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的一群地质专家和工程师,在省内发现大批古生物化石,每一件都有数亿年的历史。
花溪青岩野外有古生物化石群
近日,一群地质专家和工程师,首先来到贵阳附近著名的花溪青岩古生物群化石点,进行化石标本采集。
据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介绍,青岩古生物化石群恰好在一处相变带上,向北为杨柳井组及垄头组泥晶类岩及白云岩,往南为新苑组粘土岩、泥灰岩,化石主要产在新苑组落层泥质条带状灰岩及生物屑灰岩中。“从地质学角度来说,此处为一古海洋台缘与深海斜坡交界处,此处向南是深海,北为台地边缘,是各种古生物聚集的地方,特殊的环境利于化石的保存,便形成了著名的青岩古生物化石群。”
深海中哪来的植物化石?
刚上山时,大家发掘的化石不是很多,多为一些双壳类(大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蛤类)及腹足类(大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螺类)化石,且多为碎片。经过一段时间细心挖掘寻找后,慢慢发现了海百合刺、菊石等珍贵化石。
“快来看,这是不是植物化石?”突然听到有同事一声吆喝,大家都好奇地走过来看,还真是植物的化石,隐隐约约还可看见其鳞片状的树皮。
从环境上来说,这里远古时已接近深海,隔海岸至少有数十公里,按常理此处不可能出现植物化石。于是,大家在现场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此植物到底是从何处而来?最终大家认为,植物应该是一块从远处随波逐流而来的,经下沉后在此埋藏形成化石。
大自然的“绘画技法”令人惊叹
“快来看一下,这个地质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像修房子时砌的砖。”的确,那些“砖块”很是形象,还排列得错落有致,就像人工砌筑而成。
据陈明华解释,这种现象应是在岩石还未固结成岩时,灰色的灰岩中有裂隙,黄色的钙质粘土就顺着裂隙充填形成现在的样式。
大自然的奇妙,让人叹为观止。“巡山人”在化石山上往北走数公里,在垄头组山上发现,一处块状灰岩中形成一系列不规则的条带与纹层,就如绘画大师的一幅写意画,红白相间,浑然天成,“绘画技法”变幻无穷,让大家惊叹不已。
经大家现场研究,定论这是一种叫叶状藻的生物化石形成的藻纹层灰岩。这些叶状藻生长时其形态复杂,野外不见明确根,藻片大多以折断呈藻片保存,叶状藻边部的叶缘向内卷曲,沉积物及后期亮晶胶结物充填,形成了变幻多端翻卷弯曲等多样的岩石花纹样式。
更奇特的是,这幅“水墨画”的笔划都是由无数的“豆豆”组成的。据陈明华介绍,在叶状藻层之上,有成层或透镜状如黄豆大小的“豆粒灰岩”。而且这些不起眼的“小豆”形成也非易事,是碳酸盐沉积物暴露于大气下,由于淡水的渗流作用,沿颗粒表面形成同心纹包壳而成,要看到这样的大自然奇观实属不易。
大家再向前行约数百米,在改茶组白云岩中,发现一片奇特的石头,在白云岩层面间,出现一幅红白色的“山水画”,如山水,如树枝,如山花,妙不可言。咋一看,还以为是谁用红油漆给“泼”的呢。经仔细观察,才发觉是天然形成,为后期的铁质沿层面及节理裂隙浸染形成,大自然真是奇特奥妙。
据陈明华介绍,当今地质科普文化有很大的需求市场,比如景区地质遗迹景观的科普,研学旅游地学科普等,市场需求突显。如何把地质语言“白话化”、“简单化”地去进行科普,值得思索。地质科普不一定要高大尚,对地质现象的解释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让大众易于接受,这才是地质科普以后要探索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