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恐龙谷博物馆化石修复师这样“复活恐龙”
(化石网整理)据云南楚雄网(记者 邱君竹):在熙熙攘攘的禄丰恐龙谷博物馆展厅里,一件件造型精美的恐龙化石有序陈列,人们观赏,惊叹,聆听着来自远古时代的生命传奇。
在隔绝了喧嚣的一隅之地有一群特殊的工作者,他们正埋首伏案,专注于手中的活计,无暇他顾,他们用妙手回春之术,让历史被看见。
今天,就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近化石修复师,一探他们的日常。
一盏明亮的射灯下,布满灰尘的桌面上摆放着化石土块、雕刻笔、刷子、钉子、镐、放大镜等,甚至还有牙科医生专用的调拌刀,这里就是化石修复师王涛的工作台。
见到王涛的时候,他正在工作台上专心致志的修复一块恐龙化石,伴着刺耳的“呲呲”声,岩石碎屑不断脱落,化石的轮廓慢慢清晰可见。
身为禄丰县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所所长的王涛,从1978年发掘禄丰古猿开始,他与化石修复工作结缘40年,1984年,王涛第一次参与挖掘金山龙,从此便一直和恐龙“打交道”。40年间,他跑遍了楚雄州的犄角旮旯,访遍每一处恐龙发掘地,共修复了60多具恐龙,100多件化石。
王涛介绍,找化石、挖掘、修理、复原、命名、装架,一具恐龙化石从野外到“走”进博物馆,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修复化石之前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根据骨骼分布的路径,对挖掘现场进行表土清理,当化石露出一半后,根据化石的大小和身体部位进行分类、编号,标上日期和出土位置,大块的或是整只恐龙化石要打上石膏再套箱,期间要绘图、拍照、摄像......”
一系列操作听起来像医生在建立“病历本”。王涛说,一具长6米的禄丰龙化石,光挖掘就要20天时间。
别看野外挖回的化石是不起眼的土包,可每块化石都携带着来自侏罗纪时代的生物“密码”,它们表面的泥土需要清理,化石才能“重现天日”。
“用雕刻笔一点一点的清理,力度要把握好,每块化石所在的岩石层位以及硬度是不一样的,要非常精细,破碎的、有缺陷的化石,需要用胶一块块拼接比对复原。”
“恐龙的头、爪、尾椎又小又脆,最难修复,有时一小块就要修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王涛一旦着手修复,伏在工作台上常常会忘了时间,他曾一个人用了3个月才修复好一块川街龙的肩胛骨。王涛说,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修复化石需要耐心、细心、专心,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一块化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完整性。
“化石修复好到展出,还需要装架,这个过程要考虑展厅的摆放位置,恐龙的表现形态,装架的高度,美观等等,这不仅需要生物学知识,还要有想象力。”
在禄丰恐龙谷博物馆展厅里,共有100多架恐龙,2006年,王涛带领着20多名化石修复师,用2年的时间装架完成,于2008年开馆展出。每架恐龙体态各异,惟妙惟肖,整个博物馆展厅大气磅礴,蔚为壮观,殊不知背后凝聚着多少化石修复师的心血。
繁琐细致的修复工序,漫长孤独的修复过程,化石修复师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是枯燥的,但王涛却乐在其中。
“我最开心的就是听到哪里又发现恐龙化石。其实,这份工作并不复杂,只要肯学,热爱方能坚持。”
化石修复不仅仅用于博物馆展览,更重要的是给科学家们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提供直接的证据。
禄丰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恐龙化石宝库,这片殷红的土地之下还埋藏着古老的恐龙世界,解锁侏罗纪时代的生命密码,需要一代代化石修复师的不懈努力。
王涛表示,近年来,政府对恐龙化石采取不主动发掘,发现再挖掘的态度,但化石修复急需“后浪”,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恐龙化石的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