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昌林:择一事终一生40年义务守护“人字洞”遗址
(化石网整理)据芜湖日报(记者 刘先才 黄乐):今年是国保单位“人字洞遗址”发现40年,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提起“人字洞”的价值,他庆幸地说:“1985年5月,暴雨让“人字洞”塌方,他第一时间通知我们,省里专家当天去了,我们第二天也到了,抢救了很多宝贵的古生物化石,包括旧石器,“人字洞”遗址让亚洲人类的历史至少提前了60万年。如果没有他的通知,损失会很大,他对‘人字洞’遗址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金昌柱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这个人叫盛昌林。他是孙村镇农民,是“人字洞”最早发现人之一。为了保护好遗址,40年来,他放弃了祖传的事业,告别了“金饭碗”,风雨无阻,保护遗址。他坚守“择一事终一生”的守护初心,他践行着“国家利益至上”的伟大信仰。
冒着被开风险,他把采石场“废物”送到了中科院
1982年4月,孙村镇癞痢山下的水泥厂在炸山取石时,出现大批稀奇古怪、形状各异的骨头。在水泥厂从事医务工作的盛昌林出于职业敏感,当即收集了十几麻袋。之后,采石场每一次放炮他都来收集,还发动工友帮他捡拾,虽然这些骨头在他的人体解剖书上找不到线索,但他从一位下放的大学老师那里找到了答案:是大象化石。盛昌林从没见过大象,于是向各地专家求援,呼吁若有价值请共考察。他的举动让工友们抵制,担心采石场会被关闭,将导致水泥厂倒闭、大家失业。厂领导也劝他别“肇事”,以免被开除。盛昌林求索之心不改,私下请去大城市出差的朋友带上化石去科研机构考证。1984年,工友盛宏江将化石交给了北京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黄万波,1986年,这些化石被鉴定为库班猪的化石,距今1200至1600万年,专家要求企业禁止开采化石出现的区域,请求盛昌林利用工作之便“全权负责”遗址保护工作。
1998年,“人字洞”堆积层列为国家科考项目,北京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安徽省文物局、繁昌县文物馆联合组织了科考队,在尚未正式发掘时,当年5月11日晚,“人字洞”堆积物出现大面积塌方,大量化石裸露出来。正在夜巡的盛昌林心急如焚。次日一大早,盛昌林保护好现场后,立即向公安部门、文物管理部门及省、国家有关部门打去电话,及时报告了这一危急情势。
省内的科考队员于当天下午赶到现场,立即对塌方现场进行保护和清理。第二天,中科院的专家也飞赴到孙村发掘,共发现灵长类骨牙化石、脊椎动物化石计约50种;同时采集到了几件疑为人工制品的石英片麻岩、硅质灰岩标本,后经权威旧石器考古学家考证,确定了其人工性质,“人字洞”从此进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参与此次抢救性发掘工作的北京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在受访中多次肯定盛昌林:他的及时报告对保护、挽救“人字洞遗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字洞遗址”科研价值一经确定,采石场迅速被关闭,水泥厂也在不久后关停。原长数百米的“人字洞”断裂带所幸还有150多米未受破坏,为进一步科考提供了重要的空间。
挨家挨户寻“国宝”,他把流散民间的化石捐给国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对“人字洞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的条件尚不具备,国家、省等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来孙村了解情况后均委托地方先行保护,叮嘱盛昌林一定要为国家守护好遗址。
盛昌林在“人字洞遗址”发现之初,便有意识地收集,之后,他又把目光转向工友和当地村民,因为有些化石被他们带回家做了摆件。
每个化石都可能涉及人类起源,每个化石都可能事关中国及亚洲人类文明。盛昌林深知第一时间追回流失民间的化石的意义,他开始托人说情,“讨要”流散民间的化石。虽然是乡村医生,但盛昌林德高望重,他继承了祖传的骨科秘方,又自费去广东进修骨科技术,治疗断胳膊断腿效果立竿见影,病人排队找他治疗。盛昌林医德也倍受推崇,病人即使身无分文,也可以吃喝住在他的家里。盛昌林说:“差我钱的人太多了,我们不是为了钱才给人看病,病人找到你,(把他们治好)就是你的责任。”
为了让每一块化石都展现其价值,盛昌林跑遍工友和附近村民的家,对不太配合的人,他三番五次地上门,没完没了地讲解化石的重要性。“这个东西在你手里一文不值,交给国家就是国宝,是无价之宝……几百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保管失当)破坏了就永远见不到了。”工友和水泥厂附近的村民很多人都是盛昌林的病人,受过他的照顾,经不得他软磨硬泡,只好交还给他。至于少数矢口否认家里有货的,盛昌林就游说一些知情人,找到一些“证据”再去攻关,直到拿回化石为止。
“人字洞”名气越来越大后,很多人托人想搞点化石把玩,盛昌林总是说这个东西不能给,给你就你一个人知道,交给国家全世界都知道。这不是我的东西,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贝!
1998年,国家科考队对“人字洞遗址”正式发掘时,盛昌林把自己捡拾的化石全部上交,又将自己从民间搜集的5麻袋近20个种类的化石,全部无偿献出,这些化石为研究亚洲人类的历史提供了实物支持。
“首富”变身“最穷” 他坚守“国家利益不能受损”的信仰
“人字洞遗址”公园入口处的大樟树是盛昌林栽的,他家原来就在那里。村里很多人经商、开矿、办厂,涌现了大批富人,有的资产上亿,而30多年前,盛昌林不仅是村里最富的,也是周边地区最富的人,他家盖了全区农村第一幢楼房。
但自从发现化石后,盛昌林转移了爱好,他再也没心思出诊,时常把找上门的客户推给了同行。他每天晚上都要提着手电筒上山巡逻,生怕有人破坏或盗挖化石。他一个劲地与各地专家打交道,“人字洞”一有新情况立即向他们汇报。他对科研越来越着迷,文物报刊知识满足不了他,他主动向中科院专家借书看,多年来,专家们一直都在给他邮寄《化石》等专业资料,盛昌林的专业水平得到了金昌柱研究员的首肯。
每次“人字洞”发掘,盛昌林都是贤内助,周密协调科考队与当地企业、村民的关系,让工作顺利推进。盛昌林每天给队员房间消毒,晒洗衣物、备好物资,还按每个人的忌口精心特制饭菜。他还是科考队员的“御用医生”,吃药、吊水之类的医疗服务都由他提供,并且是随时随地的免费服务。多年来,中科院专家把盛昌林当成好友,认为他是科考队名符其实的“编外队员”。
繁昌文物管理部门任命盛昌林为“人字洞遗址”文物保护员,虽然没有薪水,但盛昌林却十分重视,一心想着如何讲好“人字洞”故事,让更多的人来爱护“人字洞遗址”。
200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暴雨如注,盛昌林接到通知立即到“人字洞遗址”讲解。时间紧,盛昌林来不及穿雨衣,骑上摩托车就往山上跑,山路崎岖不平,大雨模糊了眼镜片,被洪水冲出的一个大坑让他空翻栽倒,髌骨骨折,韧带都露了出来。盛昌林忍着剧痛,一只手捂着,一只手回电说赶快请别人讲解,别误事。盛昌林一瘸一拐挪到山下的卫生院,手术中他疼得晕了过去。
这些年来,盛昌林晚上在山上巡逻受的伤更多,提起受伤,他的老伴心疼又生气,说盛昌林心里只有“人字洞”,别的都当成空气,好好的医生不当偏要找罪受,“人字洞公园”建设要拆房子时,他把院子以及好多大树都白送了出去……
盛昌林对家人也很愧疚,他说考古人员来到“人字洞”后,自己就介入到他们当中,几乎就不怎么从医了,家庭搞得比较困难,全镇三四十个同行,2000年以后,就数他们家最穷,家里收入就靠田里的那一点点收入。
近年来,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都点名要“有问必有答”的盛昌林来讲解。据统计,每年听他讲解的游客超过10000人,有效地提升了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当被问及几十年守护“人字洞”的初心是什么,盛昌林说是责任,“中科院专家对我说保护、发掘这些古人类东西,目的是研究我们人类的进化史,外国人对中国出土的东西不太认可,‘人字洞遗址’可以纠正他们的偏见。这个意义重大,我不能给国家造成损失,不能给中国考古界造成损失。”
“人字洞遗址”的发现是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2020年7月,国际古人类学著名期刊《人类演化杂志》上发表了发现于安徽繁昌的上猿超科新属种:金氏繁昌上猿,其生存年代距今约为1800万年。繁昌上猿的发现为上猿超科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认识,证明东亚地区是上猿超科重要的早期演化中心。盛昌林40年如一日守护“人字洞遗址”,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为我国“文化自信”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关报道:七旬老人守护“人字洞遗址”38载
(化石网整理)据芜湖日报(记者 王洋):坐落于繁昌县孙村镇长垅村瘌痢山的“人字洞遗址”,被学术界认定为欧亚大陆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之一,距今约220—250万年。从1982年开山炸石,意外发现神秘骨头,到1998年中科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等多单位进山科考、发掘,再到如今常态化的管理、守护,在“人字洞遗址”发现和保护的背后,当地居民、七旬老人盛昌林是唯一一位自始至终的亲历者、保护者。他的默默付出被当地人广为称赞。
为发展地方经济,1979年下半年,瘌痢山下建起了一座水泥厂,盛昌林是厂医务室的一名医务人员。1982年4月,山场开采的一声炮响,成为他与古文物结缘的开始。“火炮在轰碎石头的同时,还炸出了一些稀奇古怪、形状各异的骨头,工人们以为炸到了古墓,奔走相告,围观群众越聚越多。工友也将我从卫生所叫到现场。”盛昌林说。
“这些骨头中,有的茶杯口大小,有的像莲藕一样粗细,油光透亮,骨质雪白,结构弯曲,不像是人类的骨头。”虽然不明就里,但出于医生职业的敏感性,盛昌林觉得这些骨头并不普通。此后多年,盛昌林一方面不断搜寻散落在村民手中的骨头,一方面查阅资料,遍访有识之士,但没人能说清楚其中的蹊跷。盛昌林不死心,趁工友赴上海探亲的机会,托他带两块骨头去大城市求证。工友在上海有关方面的指点下,又将骨头带到北京,送到中科院。后来,骨头被中科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库班猪的化石,年代约为1200—1600万年前。
当时正处改革开放初期,对“人字洞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的条件尚不具备,国家、省等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均派人赴繁昌县了解情况,委托地方先行保护。作为当地人的盛昌林主动成为志愿者。他抓住工作就近的便利,不分白天、黑夜开展义务巡逻,一干就是10多年。
1998年,“人字洞遗址”列为国家科考项目,中科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与省文物局、县文物所组成联合科考队,进驻该地区对化石层进行正式发掘工作。消息传来,盛昌林喜出望外,随即将搜集的5麻袋近20个种类的化石,全部无偿献出。
经过多次正式发掘,当地出土了古脊椎动物化石80多种。在发掘期间,盛昌林帮助料理科考队的日常生活,协调科考队与当地企业、村民的关系,俨然成了一名编外队员。
考虑到盛昌林熟悉环境,且热爱文物工作,县文物管理部门任命他为“人字洞遗址”文物保护员。近年来,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他又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据统计,每年听他讲解的游客达到10000人。不仅如此,他还在周边地区开展宣讲60多场次,致力于提升当地居民特别是下一代的文物保护意识。
盛昌林告诉记者,在时隔10多年后,中科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近期将再次赴繁开展发掘与保护工作。“人字洞遗址”保护区、展馆也将进一步建设、完善。今年已71岁的盛昌林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为保护、宣传“人字洞遗址”尽微薄之力,也希望年轻人接过接力棒,继续讲好“人字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