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县八郎村:化石上的苗寨
(化石网整理)据贵州日报:来剑河前,听到八郎这个名字,好奇心被瞬间勾起。想着将要走进这座“建在古生物化石群里的苗寨”,同时还是世界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三大遗址之一,心里暗藏期待。
清冷的冬日,在整个天空都躲着太阳的时候,一路看着山与路的交叠,河与崖的波浪线,八郎终于近在眼前。
“八郎,八郎,还有七郎、六郎吗?”我打趣问。
“没有这么多‘郎’,我们这里只有八郎,独一无二的。”随行小姐姐笑着说。
车轮渐渐驶入八郎的地界,深蓝、蔚蓝、浅蓝、墨蓝层层相映,仿佛置身一片蓝色的海洋,形状各异的各类古生物化石彩绘遍布,我开始想象脚下这片土地曾发生过怎样的演变,时间竟以亿年为单位,何其壮观。
站在八郎的村口,写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蓝色墙绘瞬间吸引了目光,那是八郎小学教学楼的左侧墙,墙下是几个在打篮球的学生。近处,5只白色的土狗卧在路边摇着尾巴,温顺且安静。
跟着村党支部书记的步伐,我们踩着石板路沿着山势一路向上,沿途肥墩墩的母鸡、冒着热气的井水、家家户户墙上惟妙惟肖的化石图案……种种元素像跳动的乐符,在似水流年中,组成一首古老动听的“八郎”歌谣。
路,越走越远,渐渐地来到了八郎的最高处。迎风而立,对面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莽莽群山,青山鼓荡着力量,山里的每一株植物都在风中,在雾里,顺着太阳的方向逆势生长。
脚步在“等你五亿年”门前停下,这是由一名普通农户开办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30多年来免费面向大众进行化石科普教育活动。随着2018年中国第11颗“金钉子”正式落户剑河,这里更成了国内外众多学者、游客研学旅行的热门地。
开办博物馆的人名叫刘锋,作为地道的八郎村民,多年来他一直追随贵州大学专家团队参与地质学研究,耳濡目染中掌握了许多专业知识,被誉为农民古生物学专家。
基于个人喜爱,同时也为了让八郎的化石得以集中展示,刘锋四处奔走,先是得到了县里支持的一批化石展示小木盒,他将参与科研工作中收藏的一些化石装在其中展示,得到了游客的称赞……几年后,刘锋说服妻子,把自家的两间房屋全部腾出来改造,又扩宽了门口的小院坝,小小的化石博物馆渐渐成型。
“后来又陆续得到县里杨刚老师和一些单位的支持,逐步完善了展陈设施、图文版面、宣传册页等内容。”开馆后,随着博物馆的展品逐渐丰富完整,刘锋感叹,“虽说化石陈列室规模不大,软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看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专心致志的样子,总算圆了一个心愿。”
化石还原地球的过往,漫步在这座“化石上的苗寨”,刘锋不仅自愿当起了博物馆管理员,如今还成了八郎村远近闻名的“金牌导游”。仅去年,博物馆接待来自省内外的游客就达万余人次。
“以前村民们对化石都一无所知,认为只是奇怪的石头,现在如果发现有图案的石头,他们心里也晓得这东西是有价值的,会拿来找我。”刘锋说,每当自己感到疲惫或焦虑时,走进博物馆打扫一下卫生,把展陈柜一一擦干净,再看着这些摆放完整的化石,心中便又充满了力量。
小小的博物馆似乎是刘锋的另一个孩子,他看着它从无到有,一点点长大,心里也被堆得满满当当。即使他说不清堆满内心的到底是什么,但满溢的幸福感,是实实在在的。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刘锋还处在少年时,他就已发现了故乡的特别,从此珍爱着自己选择的“事业”,以时间为轴,与“石头”相伴,饱含对故土的敬意,并深深地感激……
临走前添加刘锋的微信,看到他的微信名是“读天书”,内心深感佩服。是啊,守着这些几亿年的古生物化石,何尝不是在阅读大地的“天书”,藏着化石中的每一层页岩,就像书里的每一页纸张,无字的天书,他已经读了30年,还有余生的时间待他一一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