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月19日上午,贵州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开幕会,省长李炳军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推进梵净山、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快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申遗。
近年来,贵州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互交织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内的胡氏贵州龙化石。叶顺强 摄(贵州图片库发)
数亿年前,贵州是什么样?生活着怎样的动植物?经历了怎样的地壳运动成为今天的“山地公园省”?通过贵州三叠纪化石,穿越历史的长河找到一条属于贵州的变迁脉络。
大约2.39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整个云贵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贵州龙”、鱼龙、海百合等生活在这片海洋中。
此后,历经无数次地壳升降运动、水热侵蚀溶蚀,海水褪去,贵州座座山峰隆起,溶洞、暗河、石林、天坑、湖泊、洼地、森林开始汇聚在这片土地上。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叶顺强 摄(贵州图片库发)
这其中,有一片1456.1平方公里的区域仍保留着海洋时期的痕迹。
2024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认定,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为世界地质公园。
1995年,《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报道《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及临近区域三叠世晚期地层中,以贵州龙为代表的化石生物群,被学界命名为兴义动物群。
在地质和古生物学界引起轰动,三叠纪相变带地质遗迹填补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空白。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地质景观类型,还有令人目不暇接的古生物遗迹,以贵州龙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及鱼类丰富,为观察海洋生物从近岸栖息到深海转变,提供了重要窗口……
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是由丰富、完整、保存完好的中生代早期化石组成的一系列化石遗址。主要由盘县动物群、兴义动物群(乌沙)、兴义动物群(顶效)和关岭生物群组成,遗产区面积19.97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62.46平方公里。
目前,在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发掘的化石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主要种类有海洋爬行动物、鱼类、海百合、菊石、双壳类、腕足类和节肢类等。
游客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刘朝富 摄
在已发掘的化石中,最为有名的是“贵州胡氏龙”,胡氏贵州龙属于鳍龙目肿肋龙亚目贵州龙科,是一种小型海生爬行动物,是亚洲地区首次发现原始鳍龙类,填补了亚洲地区在该方面化石记录的空白,为爬行动物从陆地返回海洋这一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证据。
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的发现对生物演化历程、地层年代测定、古地理和古环境等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了最新版各国申请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其中涉及自然遗产项目的总计有18项。其中,新增了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申遗点。
如今,贵州正在加快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申遗。据悉,申遗成功不仅有助于将其置于全球古生物研究的框架中,更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三叠纪化石遗址进行对比研究。
“如今,黔西南州成功建设了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贵州龙博物馆等,还引进了专业人才开展相关保护研究工作。”省人大代表,黔西南州科协主席、民进黔西南州委邓笑表示,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申遗工作,申遗成功后将有效推动当地旅游和地质科普工作向前发展。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