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速递
全球资讯
国内资讯
国外资讯
科学人物
国内科学家
国外科学家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基础知识
图片中心
图片新闻
化石鉴赏
精美复原图
视频放送
科普视频
人物访谈
视频新闻
化石爱好者之家
品牌专题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
“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化石网科普基地
化石产地媒体行
首页
科研速递
全球资讯
国内资讯
国外资讯
科学人物
国内科学家
国外科学家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基础知识
图片中心
图片新闻
化石鉴赏
精美复原图
视频放送
科普视频
人物访谈
视频新闻
化石爱好者之家
品牌专题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
“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化石网科普基地
化石产地媒体行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科普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聚焦
>
科普基地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属公益性一类事业单 位。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 870平 方米,布展面积4 100平方米。博物馆承担地质博物的收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属公益性一类事业单 位。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 870平 方米,布展面积4 100平方米。
博物馆承担地质博物的收藏与展示,负责土地、地质资料、档案管理 等工作,开展全省古生物化石的调查评价、发掘研究工作,以及自然资源 宣传教育工作。博物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青少年和自然资源环 境相关人士为侧重服务对象,注重科学研究的地学类博物馆,是河南省 自然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自然资源知识普及与青少年科学 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2008年 4月 26日正式对外开放,年接待观众 50余 万人次。
2015年8月,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的创立与发展是与河南省地质事业的开端与发展同步的。 其前身是成立于 1956 年并于 1960 年在郑州市金水路 80 号(原 20 号)建 成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 1 400 平方米。1960 年 5 月,全国博物 馆会议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列为“全国七大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
2001年 5月,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委编办)批准,撤销河 南省地矿技术经济研究室,将其所属的图书馆、资料馆、地质博物馆分离出 来,组建新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展馆、全省地质资料馆、国 土资源厅档案馆、地学图书馆四馆合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2002年,新成 立的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建设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即现在的园区)。 2003 年初,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党组要求,组织新馆建设调研,向厅党组提 交了新馆建设方案和标本购置与陈列布展经费预算。2005 年,整个园区 建筑建设完成,展馆布展建设启动。经过近3年的艰苦奋斗,于2007年12 月完成了新馆建设工作,经工程验收和前期开馆试运行准备后,2008 年 4 月 26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2018年机构改革 以后,由于国土资源部、省厅职能的变化及更名,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也拟更 名为河南省自然博物馆,更名请示(《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所属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调整的请示》,豫自然资文〔2019〕56号)已报省委编办。
博物馆是一个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河南特色的全国省级一流的 地质专业博物馆;是河南省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珍稀地质矿 产标本收藏、研究中心;以古生物科普为核心的地学科普传播,发挥了显著 的科普传播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影响力。先后被河 南省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国土资源部授予 全国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多个科普基 地称号,是集科研、科普、观赏、休闲、娱乐、互动于一体的大众游览胜地和 理想去处。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博物馆以河南自然资源特色为展示主题,以科普展览为主线,以收藏 和发掘研究的标本为依托,以实物精品标本展出为主体,展示与地球及地 质科学、生物演化、矿产资源及矿业经济、宝玉石及奇石、地质环境等自然 资源相关的内容,显现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特征。以现代化声光电、仿生、多 媒体、虚拟现实等陈列展示相结合为展示手段,注重互动,激发观众的多种 感官效应,达到寓教于乐之效果。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也使地学知识 普及工作中枯燥的科学内容富有生命力。
展馆内循环播放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16部原创三维动画影视、幻象; 建立了18个多媒体查询系统,内容科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设置喀斯特 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矿、金矿洞等 30余处仿真度很高的景 观模型。
展馆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中生代厅)、生命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 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 展馆外设有矿石林、地质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
1. 主题展
(1)地球厅。地球厅向大家介绍奥妙无垠的宇宙和与地球有关的 知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层结构;经地质作用形 成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古大陆的聚合、分裂与漂移;地震带来的震撼和 灾境;风化、喀斯特地貌和冰川作用对人类的影响;黄河、黄土和黄河 文化。
地球厅(左) 恐龙厅(右)
(2)恐龙厅。恐龙厅又称中生代厅,此厅向大家展示中生代陆地霸 主恐龙、海洋霸主鱼龙、空中霸主翼龙的风采。以时代为主线展示了中国 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恐龙动物群——云南禄丰龙动物群、四川蜀龙动物 群、汝阳龙动物群、栾川动物群等的知名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
(3)生命演化厅。地球上 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 杂,从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发 展演化,而生命的 DNA 也呈现 双螺旋结构,生命演化厅的展示 创意就依此而来。
生命演化厅
(4)古象厅。象是大家非 常熟悉的动物,也是现代陆地上 最大的脊椎动物。虽然当今大 象不多见,但在遥远的古代,它 们遍布世界各地,黄河流域曾经是大象的王国。
古象厅(左) 矿产资源厅(右)
(5)矿产资源厅。本厅主要展示了河南的主要矿产资源和矿业经济 概况。
(6)地质环境厅。在这里领略中原大地16.7万平方千米内丰富的地 质遗迹、生态环境资源及地质环境保护等内容。
(7)矿物厅。本厅展示了数百种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宝玉石等 标本。
地质环境厅(左) 矿物厅(右)
(8)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兼作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一次可容纳 150人。
(9)地震海啸感受剧场。此剧场一次可容纳近30人。
(10)矿石林。布设以河南省矿物、化石为主,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 的大型矿石、矿物和部分古生物化石标本50余件,展示了河南省的主要特 色矿产。
(11)地质科普广场。地质科普广场位于馆外西侧,共有6组雕塑,分 别为:宇宙大爆炸-太阳系,联合古大陆-洋中脊-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地 震带-火山带-海啸,滑坡-泥石流,河南地势,秦岭造山带剖面等。
(12)恐龙雕塑。为矗立在馆门前生动形象的汝阳黄河巨龙母子龙 雕塑。
2. 专题展和特展
自 2008 年起,与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多个 国家博物馆或研究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举办了专题展览和特 展。合作办展或组织参加的活动先后有:2007“走进奥运”中国北京观赏石 邀请展,常州中华恐龙园“来自家乡的问候——珍奇恐龙化石展”,上海四 海恐龙博物馆恐龙化石邀请展,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在国 家博物馆举办的“基础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日本千叶、新 潟“恐龙大陆”专题展,北美辛辛那提科技博物馆、夏威夷博物馆恐龙专题 展;2012“韩国庆南固城恐龙世界博览会”,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翼龙 的迷”特别展;2013 中国香港科学馆“巨龙传奇”恐龙展、北京自然博物馆 举行的“龙腾中原——‘路易贝贝’及中原巨龙特展”;2017“来自冰河世纪 的问候特展”,日本千叶“巨大恐龙展”;2018“第一届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 基地联展(王屋山站、云台山站)”“龙归故里——守护远古生命海外追缴化石特别展”;2019“远古印记·与龙同行——2019新春中原恐龙展”“第一届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联展(嵩山站)”等。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拥有 17 000 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已为 400 余件重要古生物化 石标本建立了数据库,可实现互联网信息检索。馆内展示具有河南地域特 色特别是恐龙的化石:收藏和展示有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汝阳黄河巨 龙,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巨型汝阳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迷你豫 龙,中国唯一有确凿证据的结节龙类甲龙——洛阳中原龙,中原地区发现 的首例驰龙类——栾川盗龙,流落美国 18 年回归祖国的恐龙胚胎——路 易贝贝,世界上最大的窝状恐龙蛋——西峡巨型长形蛋,数十件珍贵的早 期哺乳动物和长羽毛的恐龙,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 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
中华古果
1. 汝阳黄河巨龙
汝阳黄河巨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亚洲体腔最粗壮的恐龙,复原 后长18米,背部高达6米,最长的肋骨长2.93米,推测重约60吨。
2. 巨型汝阳龙
巨型汝阳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世界上已知的复原装架最粗壮、 最重、最大的恐龙,体长达到38.1米,推测其生前体重可达130吨。
巨型汝阳龙
3. 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发现于河南省栾川县,体长不足0.5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 个体最小的幼年窃蛋龙类。
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头骨
4. 洛阳中原龙
洛阳中原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中国首例发现有确凿证据的结节 龙类甲龙。
5. 栾川盗龙
栾川盗龙发现于河南省栾川县,是首例在远离中国东北部和戈壁沙漠 地区的亚洲地区发现的驰龙类。
洛阳中原 龙骨架(左) 栾川盗龙骨 架(右)
6. 中华贝贝龙
中华贝贝龙(路易贝贝)是只窃蛋龙胚胎,属于窃蛋龙类恐龙,发现于 河南省西峡县。有个小恐龙躺在几枚恐龙蛋上,体长118厘米,尾部缺失。 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恐龙胚胎类化石。化石 的名字来自为这窝恐龙蛋拍照的摄影师路易·皮斯霍斯。2017 年由博物 馆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将路易贝贝正式命名为中华贝贝龙。
7. 西峡长圆柱蛋
西峡长圆柱蛋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蛋径和窝径的原窝恐龙蛋化石,蛋 长46—48厘米,窝径2.28米,局部呈多层叠状产出,有33枚清晰可见,是恐 龙蛋中的稀有品种。
中华贝贝龙 (路易贝贝)(左) 西峡长圆柱蛋 (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在做好日常接待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专家优势, 有效地组织开展了重大科普活动、专题科普活动和特色科普活动,取得了 显著的社会效应。在“4.22世界地球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开展一 系列普及地学知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热爱河南自然资源宣传活动。以 “6.25全国土地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专题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向观 众系统宣传了土地国情、省情及政策措施,提高广大群众爱护土地、珍惜资 源的意识。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宣传日活动中,进行 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下乡、科普扶贫扶智等活动。开展系列科普 知识专题讲座,宣传河南省在古生物科研科普方面取得的成绩。加大社会 化服务深度,年平均培训志愿者100余人。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会举办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互动性强的活动:“我 在地博修化石”“小龙人集市”“博物馆奇妙夜”“我在博物馆做手工”“制作 恐龙浮雕”等互动活动;每月一期的“大咖科普讲堂”;“馆长开讲”“迷你课 堂”等义务讲解活动。寒暑假期间针对中小学生观众,结合展馆内容,开展 系列活动:有奖答题、摄影比赛、有奖博客征文比赛等活动;“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激发少年儿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热 情;以“关爱自闭症儿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
利用博物馆“两微一站”、APP等新媒体平台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借助 线上科普课、每周一题、微视频等配合多个微信粉丝群开展科普活动,进行 了有效的科普宣传。编著出版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设、陈展篇》《河南 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标本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矿物标本篇》《触及河 南省地质博物馆》《巨龙惊现——巨型汝阳龙纪实》《恐龙宝宝传奇——路 易贝贝恐龙化石回家记》《河南古生物图鉴》《河南汝阳盆地的恐龙化石》等 科普图书;在国际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论文40余篇,其中25篇由 SCI 检索全文收录,14 篇为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1 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2项。
科普文创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4D科普电影 《巨龙王国》获得了“2017 年中国古生物科普工作十大进展奖”;研发的路 易贝贝毛茸玩具、恐龙笔袋、恐龙铅笔、恐龙挂件、恐龙拼装等衍生品受到 了观众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先后与郑州美盛喜来登酒店、熙地港购物中心、西西弗书店、 广州国际灯光节组委会等合作,尝试跨领域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走出去、展 出来、多样化、年轻化、创意化的“博物馆+”形式,让更多的公众感知博物 馆的本质和内涵,使他们在探索自然中了解科学、传播科学,扩大博物馆在 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激发大众对自然资源知识的兴趣,激发大众热爱大自 然、珍惜生命、爱护我们共同美好家园的情感,同时也为更好地传播自然资 源科普知识开辟新的渠道。
博物馆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开拓思路,拓宽科普平台,主动走出去,强化 自然资源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与推广,创新科普理念,提升科普能力,打造 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重大科普活动品牌,持续推动科技合作交流的 深化。
2022-12-13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属公益性一类事业单 位。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 870平 方米,布展面积4 100平方米。博物馆承担地质博物的收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属公益性一类事业单 位。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 870平 方米,布展面积4 100平方米。
博物馆承担地质博物的收藏与展示,负责土地、地质资料、档案管理 等工作,开展全省古生物化石的调查评价、发掘研究工作,以及自然资源 宣传教育工作。博物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青少年和自然资源环 境相关人士为侧重服务对象,注重科学研究的地学类博物馆,是河南省 自然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自然资源知识普及与青少年科学 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2008年 4月 26日正式对外开放,年接待观众 50余 万人次。
2015年8月,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的创立与发展是与河南省地质事业的开端与发展同步的。 其前身是成立于 1956 年并于 1960 年在郑州市金水路 80 号(原 20 号)建 成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 1 400 平方米。1960 年 5 月,全国博物 馆会议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列为“全国七大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
2001年 5月,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委编办)批准,撤销河 南省地矿技术经济研究室,将其所属的图书馆、资料馆、地质博物馆分离出 来,组建新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展馆、全省地质资料馆、国 土资源厅档案馆、地学图书馆四馆合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2002年,新成 立的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建设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即现在的园区)。 2003 年初,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党组要求,组织新馆建设调研,向厅党组提 交了新馆建设方案和标本购置与陈列布展经费预算。2005 年,整个园区 建筑建设完成,展馆布展建设启动。经过近3年的艰苦奋斗,于2007年12 月完成了新馆建设工作,经工程验收和前期开馆试运行准备后,2008 年 4 月 26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2018年机构改革 以后,由于国土资源部、省厅职能的变化及更名,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也拟更 名为河南省自然博物馆,更名请示(《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所属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调整的请示》,豫自然资文〔2019〕56号)已报省委编办。
博物馆是一个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河南特色的全国省级一流的 地质专业博物馆;是河南省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珍稀地质矿 产标本收藏、研究中心;以古生物科普为核心的地学科普传播,发挥了显著 的科普传播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影响力。先后被河 南省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国土资源部授予 全国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多个科普基 地称号,是集科研、科普、观赏、休闲、娱乐、互动于一体的大众游览胜地和 理想去处。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博物馆以河南自然资源特色为展示主题,以科普展览为主线,以收藏 和发掘研究的标本为依托,以实物精品标本展出为主体,展示与地球及地 质科学、生物演化、矿产资源及矿业经济、宝玉石及奇石、地质环境等自然 资源相关的内容,显现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特征。以现代化声光电、仿生、多 媒体、虚拟现实等陈列展示相结合为展示手段,注重互动,激发观众的多种 感官效应,达到寓教于乐之效果。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也使地学知识 普及工作中枯燥的科学内容富有生命力。
展馆内循环播放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16部原创三维动画影视、幻象; 建立了18个多媒体查询系统,内容科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设置喀斯特 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矿、金矿洞等 30余处仿真度很高的景 观模型。
展馆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中生代厅)、生命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 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 展馆外设有矿石林、地质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
1. 主题展
(1)地球厅。地球厅向大家介绍奥妙无垠的宇宙和与地球有关的 知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层结构;经地质作用形 成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古大陆的聚合、分裂与漂移;地震带来的震撼和 灾境;风化、喀斯特地貌和冰川作用对人类的影响;黄河、黄土和黄河 文化。
地球厅(左) 恐龙厅(右)
(2)恐龙厅。恐龙厅又称中生代厅,此厅向大家展示中生代陆地霸 主恐龙、海洋霸主鱼龙、空中霸主翼龙的风采。以时代为主线展示了中国 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恐龙动物群——云南禄丰龙动物群、四川蜀龙动物 群、汝阳龙动物群、栾川动物群等的知名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
(3)生命演化厅。地球上 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 杂,从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发 展演化,而生命的 DNA 也呈现 双螺旋结构,生命演化厅的展示 创意就依此而来。
生命演化厅
(4)古象厅。象是大家非 常熟悉的动物,也是现代陆地上 最大的脊椎动物。虽然当今大 象不多见,但在遥远的古代,它 们遍布世界各地,黄河流域曾经是大象的王国。
古象厅(左) 矿产资源厅(右)
(5)矿产资源厅。本厅主要展示了河南的主要矿产资源和矿业经济 概况。
(6)地质环境厅。在这里领略中原大地16.7万平方千米内丰富的地 质遗迹、生态环境资源及地质环境保护等内容。
(7)矿物厅。本厅展示了数百种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宝玉石等 标本。
地质环境厅(左) 矿物厅(右)
(8)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兼作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一次可容纳 150人。
(9)地震海啸感受剧场。此剧场一次可容纳近30人。
(10)矿石林。布设以河南省矿物、化石为主,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 的大型矿石、矿物和部分古生物化石标本50余件,展示了河南省的主要特 色矿产。
(11)地质科普广场。地质科普广场位于馆外西侧,共有6组雕塑,分 别为:宇宙大爆炸-太阳系,联合古大陆-洋中脊-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地 震带-火山带-海啸,滑坡-泥石流,河南地势,秦岭造山带剖面等。
(12)恐龙雕塑。为矗立在馆门前生动形象的汝阳黄河巨龙母子龙 雕塑。
2. 专题展和特展
自 2008 年起,与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多个 国家博物馆或研究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举办了专题展览和特 展。合作办展或组织参加的活动先后有:2007“走进奥运”中国北京观赏石 邀请展,常州中华恐龙园“来自家乡的问候——珍奇恐龙化石展”,上海四 海恐龙博物馆恐龙化石邀请展,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在国 家博物馆举办的“基础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日本千叶、新 潟“恐龙大陆”专题展,北美辛辛那提科技博物馆、夏威夷博物馆恐龙专题 展;2012“韩国庆南固城恐龙世界博览会”,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翼龙 的迷”特别展;2013 中国香港科学馆“巨龙传奇”恐龙展、北京自然博物馆 举行的“龙腾中原——‘路易贝贝’及中原巨龙特展”;2017“来自冰河世纪 的问候特展”,日本千叶“巨大恐龙展”;2018“第一届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 基地联展(王屋山站、云台山站)”“龙归故里——守护远古生命海外追缴化石特别展”;2019“远古印记·与龙同行——2019新春中原恐龙展”“第一届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联展(嵩山站)”等。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拥有 17 000 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已为 400 余件重要古生物化 石标本建立了数据库,可实现互联网信息检索。馆内展示具有河南地域特 色特别是恐龙的化石:收藏和展示有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汝阳黄河巨 龙,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巨型汝阳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迷你豫 龙,中国唯一有确凿证据的结节龙类甲龙——洛阳中原龙,中原地区发现 的首例驰龙类——栾川盗龙,流落美国 18 年回归祖国的恐龙胚胎——路 易贝贝,世界上最大的窝状恐龙蛋——西峡巨型长形蛋,数十件珍贵的早 期哺乳动物和长羽毛的恐龙,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 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
中华古果
1. 汝阳黄河巨龙
汝阳黄河巨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亚洲体腔最粗壮的恐龙,复原 后长18米,背部高达6米,最长的肋骨长2.93米,推测重约60吨。
2. 巨型汝阳龙
巨型汝阳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世界上已知的复原装架最粗壮、 最重、最大的恐龙,体长达到38.1米,推测其生前体重可达130吨。
巨型汝阳龙
3. 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发现于河南省栾川县,体长不足0.5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 个体最小的幼年窃蛋龙类。
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头骨
4. 洛阳中原龙
洛阳中原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中国首例发现有确凿证据的结节 龙类甲龙。
5. 栾川盗龙
栾川盗龙发现于河南省栾川县,是首例在远离中国东北部和戈壁沙漠 地区的亚洲地区发现的驰龙类。
洛阳中原 龙骨架(左) 栾川盗龙骨 架(右)
6. 中华贝贝龙
中华贝贝龙(路易贝贝)是只窃蛋龙胚胎,属于窃蛋龙类恐龙,发现于 河南省西峡县。有个小恐龙躺在几枚恐龙蛋上,体长118厘米,尾部缺失。 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恐龙胚胎类化石。化石 的名字来自为这窝恐龙蛋拍照的摄影师路易·皮斯霍斯。2017 年由博物 馆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将路易贝贝正式命名为中华贝贝龙。
7. 西峡长圆柱蛋
西峡长圆柱蛋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蛋径和窝径的原窝恐龙蛋化石,蛋 长46—48厘米,窝径2.28米,局部呈多层叠状产出,有33枚清晰可见,是恐 龙蛋中的稀有品种。
中华贝贝龙 (路易贝贝)(左) 西峡长圆柱蛋 (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在做好日常接待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专家优势, 有效地组织开展了重大科普活动、专题科普活动和特色科普活动,取得了 显著的社会效应。在“4.22世界地球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开展一 系列普及地学知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热爱河南自然资源宣传活动。以 “6.25全国土地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专题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向观 众系统宣传了土地国情、省情及政策措施,提高广大群众爱护土地、珍惜资 源的意识。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宣传日活动中,进行 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下乡、科普扶贫扶智等活动。开展系列科普 知识专题讲座,宣传河南省在古生物科研科普方面取得的成绩。加大社会 化服务深度,年平均培训志愿者100余人。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会举办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互动性强的活动:“我 在地博修化石”“小龙人集市”“博物馆奇妙夜”“我在博物馆做手工”“制作 恐龙浮雕”等互动活动;每月一期的“大咖科普讲堂”;“馆长开讲”“迷你课 堂”等义务讲解活动。寒暑假期间针对中小学生观众,结合展馆内容,开展 系列活动:有奖答题、摄影比赛、有奖博客征文比赛等活动;“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激发少年儿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热 情;以“关爱自闭症儿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
利用博物馆“两微一站”、APP等新媒体平台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借助 线上科普课、每周一题、微视频等配合多个微信粉丝群开展科普活动,进行 了有效的科普宣传。编著出版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设、陈展篇》《河南 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标本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矿物标本篇》《触及河 南省地质博物馆》《巨龙惊现——巨型汝阳龙纪实》《恐龙宝宝传奇——路 易贝贝恐龙化石回家记》《河南古生物图鉴》《河南汝阳盆地的恐龙化石》等 科普图书;在国际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论文40余篇,其中25篇由 SCI 检索全文收录,14 篇为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1 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2项。
科普文创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4D科普电影 《巨龙王国》获得了“2017 年中国古生物科普工作十大进展奖”;研发的路 易贝贝毛茸玩具、恐龙笔袋、恐龙铅笔、恐龙挂件、恐龙拼装等衍生品受到 了观众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先后与郑州美盛喜来登酒店、熙地港购物中心、西西弗书店、 广州国际灯光节组委会等合作,尝试跨领域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走出去、展 出来、多样化、年轻化、创意化的“博物馆+”形式,让更多的公众感知博物 馆的本质和内涵,使他们在探索自然中了解科学、传播科学,扩大博物馆在 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激发大众对自然资源知识的兴趣,激发大众热爱大自 然、珍惜生命、爱护我们共同美好家园的情感,同时也为更好地传播自然资 源科普知识开辟新的渠道。
博物馆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开拓思路,拓宽科普平台,主动走出去,强化 自然资源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与推广,创新科普理念,提升科普能力,打造 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重大科普活动品牌,持续推动科技合作交流的 深化。
2022-12-13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AAAA 级风景名胜区黄果 树瀑布30千米,南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168千米。公园埋藏的 化石群是距今2.2亿年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齿龙)、海百合,以及 菊石、双壳类、腕足类、鹦鹉螺、鱼类和异地保存的陆生古植物的化石遗迹。 公园的化石群埋藏之集中、门类之齐全、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全球 晚三叠世化石宝库中堪称独一无二,是探索2.2亿年前海洋生物的一个重 要窗口,是研究生物多样性、集群死亡和生物超常规保存和埋藏的天然博 物馆。以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生物群埋藏遗址为依托,是集 科普、科考、科研、教学实验、地质观光为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主碑
公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公园内随处 可见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景观。这些内 容使得公园成为不可多得的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的建立,凝聚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同胞和历届领导的心血。在公园 的保护与开发的历程中,关岭县政府相继进行了高规格的规划和建设。 各级部门和有关上级领导前来视察并指导工作,加快了公园的建设 步伐:
1998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工作 机构,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委员会。
1999年12月1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 3月,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对管委会成员做了 充实和调整,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中心,内设执法大队。
2002 年 12 月 25 日,经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贵州关岭生物群省 级地质公园”。
2004 年 1 月 19 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
2005年 5月,经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管理处。
2009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1 年 11 月,在关岭召开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 26 届学术年会”,参 会代表考察了地质公园。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简介
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加之园 内随处可见的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 景观,是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
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有:1—3号原位保护馆、博物馆、4D影院、盗掘遗 址参观点、公园观景台、典型地层剖面等。
博物馆序厅
1号原位保护馆
2号原位保护馆
3号原位保护馆
四、重点展品介绍
贵州关岭化石群保存在黑色泥岩和页岩之中,形成于距今 2.2亿年前 (晚三叠世)的海湾或陆间残留盆地环境。含化石地层分布面积达200平方 千米。主要化石门类包括:大量完善保存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 齿龙、龟)、海百合以及菊石、双壳类、牙形石、鹦鹉螺、腕足类、鱼类、鲨鱼牙 齿和来自附近陆地的古植物。如此丰富多样和完善保存的化石群在世界 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 库。该化石群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研究 晚三叠世地层、古生物、古生态和古埋藏学,以及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的 分类及演化等均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岭化石群的复原情景
1. 鱼龙
鱼龙的拉丁文原意就是鱼形蜥蜴,它也确有鱼一般的外形,不过它更 像现代海洋中的另一类鱼形哺乳动物——海豚。它有肺并用肺呼吸,所以 每隔一段时间鱼龙便要到水面上来换换气。更多的时候它在昏暗的深海 中猎食、嬉戏。
最早的鱼龙在三叠纪早期便已出现,此后的 1 亿多年间,它们演化出 一个庞大的家族,大的身长可达 23米,体重数十吨,小的仅有 1—2米。然 而无论体形大小,它们都是当时海洋中最出色的猎手。与其他返回海洋中 的爬行类动物相比,鱼龙已完全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活,它们纤弱的四肢再 也不能将庞大的躯体驮上海岸,也就意味着它们必须让它们的卵在自己的 体内孵化,并在海水中产下它们的小宝宝。
鱼龙是关岭生物群中数量繁多和种类最丰富的一类。目前已发现了5种,其中有身长6米以上的大型鱼龙:邓氏贵州鱼龙、梁氏关岭龙、蔡胡氏 典型鱼龙;也有身长1—2米的周氏鱼龙以及关岭混鱼龙等。
鱼龙化石
2. 海百合
距今 2.2亿年的海洋棘皮动物海百合化石,身体由根、茎、冠三大部分 组成。海百合的根像树根,起固定作用,直接与茎相连。茎由骨板叠置组 成,有一定的柔软性。冠部是海百合的主体部分,其口和肛管连接于萼部, 萼部连接冠部与茎部。海百合利用腕和羽枝的摆动获取水中的食物生存。 海百合是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中保存最精美、数量最多、最具有观赏性的化 石,骨骼细,非常完整地保存在岩石层中。海百合喜群居生活,多个单体组 合,形态非常优美,像植物、像荷花,千姿百态。目前到公园来研究古生物 化石的中外专家对海百合的评价是“世界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独一无 二”“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海百合展厅
海百合化石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AAAA 级风景名胜区黄果 树瀑布30千米,南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168千米。公园埋藏的 化石群是距今2.2亿年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齿龙)、海百合,以及 菊石、双壳类、腕足类、鹦鹉螺、鱼类和异地保存的陆生古植物的化石遗迹。 公园的化石群埋藏之集中、门类之齐全、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全球 晚三叠世化石宝库中堪称独一无二,是探索2.2亿年前海洋生物的一个重 要窗口,是研究生物多样性、集群死亡和生物超常规保存和埋藏的天然博 物馆。以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生物群埋藏遗址为依托,是集 科普、科考、科研、教学实验、地质观光为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主碑
公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公园内随处 可见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景观。这些内 容使得公园成为不可多得的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的建立,凝聚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同胞和历届领导的心血。在公园 的保护与开发的历程中,关岭县政府相继进行了高规格的规划和建设。 各级部门和有关上级领导前来视察并指导工作,加快了公园的建设 步伐:
1998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工作 机构,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委员会。
1999年12月1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 3月,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对管委会成员做了 充实和调整,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中心,内设执法大队。
2002 年 12 月 25 日,经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贵州关岭生物群省 级地质公园”。
2004 年 1 月 19 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
2005年 5月,经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管理处。
2009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1 年 11 月,在关岭召开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 26 届学术年会”,参 会代表考察了地质公园。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简介
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加之园 内随处可见的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 景观,是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
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有:1—3号原位保护馆、博物馆、4D影院、盗掘遗 址参观点、公园观景台、典型地层剖面等。
博物馆序厅
1号原位保护馆
2号原位保护馆
3号原位保护馆
四、重点展品介绍
贵州关岭化石群保存在黑色泥岩和页岩之中,形成于距今 2.2亿年前 (晚三叠世)的海湾或陆间残留盆地环境。含化石地层分布面积达200平方 千米。主要化石门类包括:大量完善保存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 齿龙、龟)、海百合以及菊石、双壳类、牙形石、鹦鹉螺、腕足类、鱼类、鲨鱼牙 齿和来自附近陆地的古植物。如此丰富多样和完善保存的化石群在世界 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 库。该化石群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研究 晚三叠世地层、古生物、古生态和古埋藏学,以及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的 分类及演化等均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岭化石群的复原情景
1. 鱼龙
鱼龙的拉丁文原意就是鱼形蜥蜴,它也确有鱼一般的外形,不过它更 像现代海洋中的另一类鱼形哺乳动物——海豚。它有肺并用肺呼吸,所以 每隔一段时间鱼龙便要到水面上来换换气。更多的时候它在昏暗的深海 中猎食、嬉戏。
最早的鱼龙在三叠纪早期便已出现,此后的 1 亿多年间,它们演化出 一个庞大的家族,大的身长可达 23米,体重数十吨,小的仅有 1—2米。然 而无论体形大小,它们都是当时海洋中最出色的猎手。与其他返回海洋中 的爬行类动物相比,鱼龙已完全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活,它们纤弱的四肢再 也不能将庞大的躯体驮上海岸,也就意味着它们必须让它们的卵在自己的 体内孵化,并在海水中产下它们的小宝宝。
鱼龙是关岭生物群中数量繁多和种类最丰富的一类。目前已发现了5种,其中有身长6米以上的大型鱼龙:邓氏贵州鱼龙、梁氏关岭龙、蔡胡氏 典型鱼龙;也有身长1—2米的周氏鱼龙以及关岭混鱼龙等。
鱼龙化石
2. 海百合
距今 2.2亿年的海洋棘皮动物海百合化石,身体由根、茎、冠三大部分 组成。海百合的根像树根,起固定作用,直接与茎相连。茎由骨板叠置组 成,有一定的柔软性。冠部是海百合的主体部分,其口和肛管连接于萼部, 萼部连接冠部与茎部。海百合利用腕和羽枝的摆动获取水中的食物生存。 海百合是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中保存最精美、数量最多、最具有观赏性的化 石,骨骼细,非常完整地保存在岩石层中。海百合喜群居生活,多个单体组 合,形态非常优美,像植物、像荷花,千姿百态。目前到公园来研究古生物 化石的中外专家对海百合的评价是“世界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独一无 二”“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海百合展厅
海百合化石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AAAA 级风景名胜区黄果 树瀑布30千米,南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168千米。公园埋藏的 化石群是距今2.2亿年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齿龙)、海百合,以及 菊石、双壳类、腕足类、鹦鹉螺、鱼类和异地保存的陆生古植物的化石遗迹。 公园的化石群埋藏之集中、门类之齐全、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全球 晚三叠世化石宝库中堪称独一无二,是探索2.2亿年前海洋生物的一个重 要窗口,是研究生物多样性、集群死亡和生物超常规保存和埋藏的天然博 物馆。以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生物群埋藏遗址为依托,是集 科普、科考、科研、教学实验、地质观光为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主碑
公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公园内随处 可见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景观。这些内 容使得公园成为不可多得的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的建立,凝聚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同胞和历届领导的心血。在公园 的保护与开发的历程中,关岭县政府相继进行了高规格的规划和建设。 各级部门和有关上级领导前来视察并指导工作,加快了公园的建设 步伐:
1998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工作 机构,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委员会。
1999年12月1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 3月,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对管委会成员做了 充实和调整,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中心,内设执法大队。
2002 年 12 月 25 日,经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贵州关岭生物群省 级地质公园”。
2004 年 1 月 19 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
2005年 5月,经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管理处。
2009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1 年 11 月,在关岭召开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 26 届学术年会”,参 会代表考察了地质公园。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简介
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加之园 内随处可见的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 景观,是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
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有:1—3号原位保护馆、博物馆、4D影院、盗掘遗 址参观点、公园观景台、典型地层剖面等。
博物馆序厅
1号原位保护馆
2号原位保护馆
3号原位保护馆
四、重点展品介绍
贵州关岭化石群保存在黑色泥岩和页岩之中,形成于距今 2.2亿年前 (晚三叠世)的海湾或陆间残留盆地环境。含化石地层分布面积达200平方 千米。主要化石门类包括:大量完善保存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 齿龙、龟)、海百合以及菊石、双壳类、牙形石、鹦鹉螺、腕足类、鱼类、鲨鱼牙 齿和来自附近陆地的古植物。如此丰富多样和完善保存的化石群在世界 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 库。该化石群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研究 晚三叠世地层、古生物、古生态和古埋藏学,以及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的 分类及演化等均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岭化石群的复原情景
1. 鱼龙
鱼龙的拉丁文原意就是鱼形蜥蜴,它也确有鱼一般的外形,不过它更 像现代海洋中的另一类鱼形哺乳动物——海豚。它有肺并用肺呼吸,所以 每隔一段时间鱼龙便要到水面上来换换气。更多的时候它在昏暗的深海 中猎食、嬉戏。
最早的鱼龙在三叠纪早期便已出现,此后的 1 亿多年间,它们演化出 一个庞大的家族,大的身长可达 23米,体重数十吨,小的仅有 1—2米。然 而无论体形大小,它们都是当时海洋中最出色的猎手。与其他返回海洋中 的爬行类动物相比,鱼龙已完全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活,它们纤弱的四肢再 也不能将庞大的躯体驮上海岸,也就意味着它们必须让它们的卵在自己的 体内孵化,并在海水中产下它们的小宝宝。
鱼龙是关岭生物群中数量繁多和种类最丰富的一类。目前已发现了5种,其中有身长6米以上的大型鱼龙:邓氏贵州鱼龙、梁氏关岭龙、蔡胡氏 典型鱼龙;也有身长1—2米的周氏鱼龙以及关岭混鱼龙等。
鱼龙化石
2. 海百合
距今 2.2亿年的海洋棘皮动物海百合化石,身体由根、茎、冠三大部分 组成。海百合的根像树根,起固定作用,直接与茎相连。茎由骨板叠置组 成,有一定的柔软性。冠部是海百合的主体部分,其口和肛管连接于萼部, 萼部连接冠部与茎部。海百合利用腕和羽枝的摆动获取水中的食物生存。 海百合是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中保存最精美、数量最多、最具有观赏性的化 石,骨骼细,非常完整地保存在岩石层中。海百合喜群居生活,多个单体组 合,形态非常优美,像植物、像荷花,千姿百态。目前到公园来研究古生物 化石的中外专家对海百合的评价是“世界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独一无 二”“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海百合展厅
海百合化石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大连自然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地质岩 矿、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植物自然标本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 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普及和教育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地质岩 矿、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植物自然标本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 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新馆自 1998年建成开放以来先后获得“2000 年全国十大精展和新技 术、新材料应用奖”“2002 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 年中国科协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大连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全国野生 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大连市优秀科普基地”“2012年度十佳旅 游景区”“2012年辽宁省环境教育基地”“2013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 教育基地”“2018 年大连市研学旅游基地”和“大连市生态保护奉献奖”等 荣誉。
新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西村街 40 号,为现代欧式建 筑,坐落于黑石礁海滨、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沿线,为国家 AAAA 级旅 游景点,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
新馆建筑面积15 000平方米,陈列面积10 000平方米,另外老馆3 000 平方米作为标本库房。
博物馆老馆馆舍外观
博物馆新馆馆舍外观(北门)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始建于 1907 年,前身为地质调查所。原馆舍位于大连市西岗 区烟台街3号,为1898年沙皇俄国侵占大连时所建的市政厅。1914年,地 质调查所对部分人员开放。1923年8月,地质调查所在大量收集东北地区 的自然标本之后,增设了陈列室,主要展示岩矿标本和古生物标本。1926 年1月,随着征集和展示标本的增多,更名为“满蒙物质参考馆”,同年3月, 更名为“满蒙资源馆”,并对陈列进行改造,于同年 11 月正式对外开放。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后,交由中长铁路接管。经过充实休整后,于 1948 年重新开馆,并将馆名改为“东北资源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后,该馆划归大连市文化局,并沿用“东北资源馆”的名称。 1959 年,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大连自然博物馆”,并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 长的郭沫若先生题写了馆名。1978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大连自然博物馆划归大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10月31日,新馆(黑石礁馆舍)建 成并对外开放。老馆(烟台街馆舍)则作为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库房和标本 制作室继续使用。新馆于2009年5月18日对外免费开放。2018年11月, 大连自然博物馆改革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一个分支机构。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展览定位为“中国精品—东北区域—大连特色”。展览以“自然 与人”为主题,用序厅、地球科学、海洋生物和陆生生物4大主题单元11个 常设主题展厅,从地球及地球生物的自然演化、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多方面,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界 面貌及自然演化规律。在基本陈列的展示设计上,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 第一个(1998 年)采用主题单元展示法布陈,与国际博物馆界最先进展示 方式接轨的博物馆,注重揭示人类、生物、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天人 共泰、物我同舟的人与自然共生存的理念。
11个主题展厅分别是:地球科学主题单元 3个展厅(地球厅、恐龙厅、 大连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厅),海洋生物主题单元 4个展厅(海兽厅、硬骨鱼 厅、软骨鱼厅、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厅),陆地生物主题单元4个展厅(湿 地厅、东北森林厅、陆生动植物精品厅、肯尼斯·贝林厅)。为提高博物馆建 筑的整体面积使用效果,缓解观众因攀行步梯而产生的劳顿,博物馆分别 在展厅至电梯的走廊、各楼层步梯转弯处、卫生间门外等空闲场所增设了 欧洲和美洲动物展、辽宁岫岩玉石动植物艺术品展、瓷板画植物展和陆生 贝类展4个小型专题展览。
了弥补基本陈列投资大、持续期间长、难以在短期内进行重新改造 的缺点,博物馆还设有 2个中型临时展厅、2个微型展厅,主要用于跟踪科 学发展动态和国家生态战略,结合各种节日,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以博物馆原创或由博物馆牵头与国内其他单位合 作共同开发的展览为主。
博物馆除了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外,还辅以多功能厅、综合教室、少儿图书自助借阅等科普设备设施和科普互动游戏。互动游戏包括:大自然平 台(利用投影仪和红光感应摄像头将设定的场景和参与互动的人同时投影 到墙上,开展互动活动)、与小鱼儿共舞(利用投影仪将设定的海底场景投 影到地面,人们可以通过踩踏海景中的鱼儿,与之互动)、动物足迹(将不同 的动物足迹投影到地面,人们通过踩踏动物足迹,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 叫声)。
序厅
其序厅由各种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和人(寓意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组成的长 20米、高 4米的浮雕,配以 3米高,5米长的非洲象“华美”, 向观众展示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场面。在序厅入口处两侧分别用 中文和英文向观众简单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演变及整体展览主题。 整个展览主要以主题展和专题展的形式陈展。
1. 主题展
(1)地球厅。展览主题是“地球与人”。展览从沧海明珠、大地沧桑、 地下宝藏、人地和谐 4个方面介绍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变化 的原因、变化的产物以及人与地球的关系,意在提示观众:地球为我们的生 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感谢地球养育了我们,并珍惜我们赖以生存 的自然资源,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理念。
地球厅
(2)恐龙厅。展览主题是“走近恐龙”。下设 4个单元,第一单元“恐 龙是什么”,着重向观众介绍有关恐龙的基本知识;第二单元“恐龙大奇 观”,讲述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恐龙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第 三单元“恐龙的亲戚”,介绍恐龙时代非恐龙类的爬行动物;第四单元“灭绝 之谜”,介绍造成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采用开放式景观、大型恐龙化石骨 架和珍稀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相结合的手段,配以建设气龙捕食蜀龙、霸王 龙与甲龙斗智斗勇的故事场景和古生物挖掘模拟现场,向观众系统地介绍 了恐龙的相关知识,并在展览中增加了以馆内珍稀标本鹦鹉嘴龙为原型的动画,向观众展示了恐龙的育幼行为。
恐龙厅
恐龙厅恐龙骨架
(3)大连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厅。展览主题是“古兽传奇”。利用在大 连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古生物化石,通过食肉的凶猛动物、食草的偶蹄动物、 灭亡的奇蹄动物、大型长鼻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等5个板块分别展示了新 生代大连地区的生物面貌和生态类型。
第四纪古生物厅
第四纪古生物厅化石骨架
(4)海兽厅。海兽是 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览,也 是我国自然类博物馆中难 得一见的主题展览。展厅 中的大型剥制标本抹香鲸、 灰鲸、长须鲸、北太平洋露 脊鲸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 及其部分骨架标本在此集 中展示,配以四周壁画和蓝 色灯光,向观众呈现了一个 逼真的海洋世界。
海兽厅鲸鱼标本
(5)软骨鱼厅。展览 主题是“海中霸主——鲨 鱼”。展览以各种鲨鱼标本为主,配以其他软骨鱼类标本,系统地介绍了海 洋中软骨鱼类的分类、水中生活、演化以及鲨鱼与人类的关系,意在提示人 们拒绝鱼翅,保护海洋,保护环境。
(6)硬骨鱼厅。展览以黄渤海中各种鱼类标本为展品,以海洋景观 箱为辅助展示手段,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硬骨鱼类在海中的地位(生物与生 物的关系)、生活背景、生存技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和硬骨鱼类 之间的关系。
(7)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厅。展览主题是“贝藻似锦”。展览通过 海中采贝、百花争艳、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海洋牧场、明日辉煌6个板块的 内容,以众多的实物标本、丰富多彩的图片、逼真的生态景观和科学严谨的 文字阐释等,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海底贝藻世界。
(8)东北森林厅。展览以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仿真森 林景观为主,配以相应森林生态中生存的各种动物标本,生动地再现了东 北森林自然景观,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并领略原始森林的风貌。
(9)湿地厅。湿地厅通过 5个开放式景观(独特的红树林湿地、青藏 高原湿地、鹤乡——扎龙湿地、红色海岸——双台河口湿地、鸟类迁徙的通 道——老铁山)及有关湿地知识的介绍,向观众描绘了一幅奇妙的湿地自 然生态环境图。意在提醒观众:湿地不应是人类独享的资源,湿地也不是 取之不尽的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其他生物息息相关,只有人和植物、动物共 存互利,湿地才会不断地发挥其功能。
(10)肯尼斯·贝林厅。也叫非洲厅,展览以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 动物标本为主,采用开放式陈列,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制作新技 术,重塑了非洲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生态景观,给观众以身临其境 之感。
(11)陆生动植物精品厅。展览利用精心甄选出的与陆地环境息息 相关的植物、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和鸟类标本,以对生命世界中神奇的 生物和生命现象的解读作为切入点,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生命 画卷。
2. 专题展
(1)辽宁岫岩玉石艺术品展。展览以岫岩玉石为母基,以各类动植 物为原型,将动植物的姿态雕刻得惟妙惟肖。
(2)瓷板画艺术品展。展览以瓷板画的形式再现了现生动物和植物 的艺术之美,将自然与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3)美洲和欧洲动物展。以贝林先生捐赠的美洲和欧洲动物标本为主,简单地介绍了美洲和欧洲动物的特点和知识,重在引导观众欣赏美洲 和欧洲动物之美。
(4)陆生贝类精品展。展览主要从陆生贝类的“奇”“特”“珍”“美”以 及陆生贝类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合活体蜗 牛进行展示,意在加深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进而增强观众对陆生贝类栖息 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重点展品介绍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最早建设的自然博物馆之一,现有藏品 20 多 万件,包括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现生动植物等各类自然类标本。其中, 辽西中生代古生物化石标本、大连第四纪化石标本、巴西立体鱼化石以及 千年古莲等都是重要的馆藏特色。
1. 董氏东北巨龙
这是在辽西发现的首个巨龙类化石,正模标本,其特征是它有一个头 尾伸长的喙部,而且末端呈正方形,位于腹侧前方,耻骨的髋臼边缘长且光 滑,略微凸起。东北巨龙全长12米,代表了辽西热河生物群第一只早白垩 世的蜥脚类恐龙。
董氏东北巨龙
2. 双庙龙
草食性鸟臀目恐龙,生活于早白垩世,产自辽宁北票。正模标本仅为 左前上颌骨、左上颌骨、泪骨与齿骨。博物馆双庙龙标本保存较完整,头 骨、部分椎体及部分肢骨保存均完整,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展示价值,同 时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吉尔莫斯双庙龙
3. 步氏克氏龙
中等大小的甲龙,体长约 4 米,下颌骨较低,外侧无骨甲覆盖。牙齿 小,齿冠上有垂直向棱嵴和边缘的小齿,齿环发育不全。有愈合的颈甲 板,膜质骨甲形态多样,尾后部的椎体相连,呈棒状,两侧有排列对称的 甲板。
步氏克氏龙
4. 朝阳会鸟
进步鸟类和原始鸟类之间的过渡型鸟类。特征是前颌及上颌具有锋 利的牙齿,前肢与后肢的长度比例为 3∶2;叉骨坚实,尾椎相对缩短,末端 的 7块椎骨愈合形成尾棕骨;乌喙骨宽,呈梯形,无支撑结构,近端中部有 一椭圆形孔。
5. 燕鸟
特征是吻端长,前颌骨前端尖锐,齿骨直,前端较钝,愈合荐椎包括 9 块荐椎,尾棕骨短,跗跖骨完全愈合,第一跖骨弯曲,第一趾短小。
朝阳会鸟(左) 燕鸟(右)
6. 潘氏抓握鸟
模式标本。小型的反鸟类,喙 部及下颌骨长,稍微弯曲,胸骨的 侧后方有 2 个明显的分支和 1 个小 的第三分支,乌喙骨侧缘凹陷,前 肢没有爪骨,纤细的牙齿仅局限在 齿骨的前端,后肢稍长于前肢。
潘氏抓握鸟
7. 郭氏青龙翼龙
模式标本。特征是头骨相对 较短,翼骨短,且末端膨胀为瘤状 突起,前耻骨远端有相对细弱的 刺,上颌骨具有短而宽的鼻刺。
8. 鹦鹉嘴龙
首次发现的35具恐龙个体埋藏在一起的化石标本。其科学意义是第 一次以确凿的化石证据证明鸟臀目恐龙具有和鸟类一样的育幼行为。
9. 寐龙
属伤齿龙类,因骨架保存睡眠姿态,头蜷压在翅膀之下,类似一只卧睡 在巢中的小鸟而得名。显示出伤齿龙类不仅骨骼形态与鸟类相似,而且在 行为学上也与鸟类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鹦鹉嘴龙(左) 寐龙(右)
10. 大连马
从三门马演化而来的大 型马类,是更新世晚期大连地 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特征 是颊齿大小、结构构造均与现 生的普氏野马相似,但其第三 掌骨及第三蹠骨均较长。
大连马
11. 中华古果
标本同时保存了两棵植株,二者呈上下颠倒状保存。正立者植株纤 细,种子已经成熟。标本保存了从根部到荚果的所有植体,是迄今在辽西 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12. 孟氏丽昼蜓
模式标本。主要特征是后翅臀套较小,径增脉缺,后翅CuAa脉弯曲, 带有5个明显的后分支,前翅MP脉短,终止于翅后缘近翅结处,翅痣下有 一个明显的支脉。
中华古果(左) 孟氏丽昼蜓(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大连自然博物馆常年开展各种科普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在博物馆内开展的“走进博物馆、探索大自然”系列主题活动。这 类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新颖多样,或是结合展品或藏品进行的,或 是结合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或自然节气进行的,或是科普人员独创的 DIY小制作活动等。
(2)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这类活动多与展览下乡、科普文化进 校园等联合开展,一般是在布展之后,先进行科普讲座,再组织学生开展各 类动手活动或答题活动。
(3)在室外开展的“探索身边大自然”活动。该活动多是带领参加活 动的中小学生到室外的公园、海边等地认识花、草、鱼、虫等。
除了日常活动外,博物馆还创新性地承接了 3 项地区性大型科普活 动:针对中小学生的“环球自然日知识挑战赛辽宁赛区总决赛”,针对成年 人的“大连市科普达人秀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大连选拔赛”,以及针对大学 生的“‘博冠杯’大连市高校天文知识竞赛总决赛”。
博物馆在做好各项活动的同时,还进行了科普剧表演的探索与实践, 编排了公益舞台剧《野鸟》、原创舞台剧《白鲸传奇》,开发了基于人脸识别 技术的互动脱口秀恐龙小剧场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科学 探索精神。
博物馆在充分利用馆内科普资源优势的同时,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博物馆200多名科普志愿者队伍中有大学教授、中小 学教师、环保志愿者和生态保护者,他们有的承担展厅的讲解任务,有的举 办专题讲座,有的开展专题科普活动。
博物馆除了利用纸媒外,还利用微信、网站等现代媒体平台开展科普 活动,组织青年职工创作以“身边大自然”为主题的科普文章,在大连晚报、 大连文化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和博物馆微信平台推出。目前已将部分科 普文章重新编辑,并出版了《身边大自然》系列科普读物,该读物于2019年 年初入选了“我的书屋我做主——选书过大年”大众喜爱的农家书屋、社区 书屋图书名录。
系列科普活动的实施增强了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提升了公众特 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推动了区域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大连自然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地质岩 矿、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植物自然标本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 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普及和教育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地质岩 矿、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植物自然标本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 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新馆自 1998年建成开放以来先后获得“2000 年全国十大精展和新技 术、新材料应用奖”“2002 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 年中国科协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大连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全国野生 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大连市优秀科普基地”“2012年度十佳旅 游景区”“2012年辽宁省环境教育基地”“2013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 教育基地”“2018 年大连市研学旅游基地”和“大连市生态保护奉献奖”等 荣誉。
新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西村街 40 号,为现代欧式建 筑,坐落于黑石礁海滨、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沿线,为国家 AAAA 级旅 游景点,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
新馆建筑面积15 000平方米,陈列面积10 000平方米,另外老馆3 000 平方米作为标本库房。
博物馆老馆馆舍外观
博物馆新馆馆舍外观(北门)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始建于 1907 年,前身为地质调查所。原馆舍位于大连市西岗 区烟台街3号,为1898年沙皇俄国侵占大连时所建的市政厅。1914年,地 质调查所对部分人员开放。1923年8月,地质调查所在大量收集东北地区 的自然标本之后,增设了陈列室,主要展示岩矿标本和古生物标本。1926 年1月,随着征集和展示标本的增多,更名为“满蒙物质参考馆”,同年3月, 更名为“满蒙资源馆”,并对陈列进行改造,于同年 11 月正式对外开放。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后,交由中长铁路接管。经过充实休整后,于 1948 年重新开馆,并将馆名改为“东北资源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后,该馆划归大连市文化局,并沿用“东北资源馆”的名称。 1959 年,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大连自然博物馆”,并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 长的郭沫若先生题写了馆名。1978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大连自然博物馆划归大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10月31日,新馆(黑石礁馆舍)建 成并对外开放。老馆(烟台街馆舍)则作为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库房和标本 制作室继续使用。新馆于2009年5月18日对外免费开放。2018年11月, 大连自然博物馆改革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一个分支机构。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展览定位为“中国精品—东北区域—大连特色”。展览以“自然 与人”为主题,用序厅、地球科学、海洋生物和陆生生物4大主题单元11个 常设主题展厅,从地球及地球生物的自然演化、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多方面,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界 面貌及自然演化规律。在基本陈列的展示设计上,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 第一个(1998 年)采用主题单元展示法布陈,与国际博物馆界最先进展示 方式接轨的博物馆,注重揭示人类、生物、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天人 共泰、物我同舟的人与自然共生存的理念。
11个主题展厅分别是:地球科学主题单元 3个展厅(地球厅、恐龙厅、 大连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厅),海洋生物主题单元 4个展厅(海兽厅、硬骨鱼 厅、软骨鱼厅、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厅),陆地生物主题单元4个展厅(湿 地厅、东北森林厅、陆生动植物精品厅、肯尼斯·贝林厅)。为提高博物馆建 筑的整体面积使用效果,缓解观众因攀行步梯而产生的劳顿,博物馆分别 在展厅至电梯的走廊、各楼层步梯转弯处、卫生间门外等空闲场所增设了 欧洲和美洲动物展、辽宁岫岩玉石动植物艺术品展、瓷板画植物展和陆生 贝类展4个小型专题展览。
了弥补基本陈列投资大、持续期间长、难以在短期内进行重新改造 的缺点,博物馆还设有 2个中型临时展厅、2个微型展厅,主要用于跟踪科 学发展动态和国家生态战略,结合各种节日,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以博物馆原创或由博物馆牵头与国内其他单位合 作共同开发的展览为主。
博物馆除了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外,还辅以多功能厅、综合教室、少儿图书自助借阅等科普设备设施和科普互动游戏。互动游戏包括:大自然平 台(利用投影仪和红光感应摄像头将设定的场景和参与互动的人同时投影 到墙上,开展互动活动)、与小鱼儿共舞(利用投影仪将设定的海底场景投 影到地面,人们可以通过踩踏海景中的鱼儿,与之互动)、动物足迹(将不同 的动物足迹投影到地面,人们通过踩踏动物足迹,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 叫声)。
序厅
其序厅由各种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和人(寓意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组成的长 20米、高 4米的浮雕,配以 3米高,5米长的非洲象“华美”, 向观众展示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场面。在序厅入口处两侧分别用 中文和英文向观众简单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演变及整体展览主题。 整个展览主要以主题展和专题展的形式陈展。
1. 主题展
(1)地球厅。展览主题是“地球与人”。展览从沧海明珠、大地沧桑、 地下宝藏、人地和谐 4个方面介绍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变化 的原因、变化的产物以及人与地球的关系,意在提示观众:地球为我们的生 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感谢地球养育了我们,并珍惜我们赖以生存 的自然资源,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理念。
地球厅
(2)恐龙厅。展览主题是“走近恐龙”。下设 4个单元,第一单元“恐 龙是什么”,着重向观众介绍有关恐龙的基本知识;第二单元“恐龙大奇 观”,讲述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恐龙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第 三单元“恐龙的亲戚”,介绍恐龙时代非恐龙类的爬行动物;第四单元“灭绝 之谜”,介绍造成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采用开放式景观、大型恐龙化石骨 架和珍稀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相结合的手段,配以建设气龙捕食蜀龙、霸王 龙与甲龙斗智斗勇的故事场景和古生物挖掘模拟现场,向观众系统地介绍 了恐龙的相关知识,并在展览中增加了以馆内珍稀标本鹦鹉嘴龙为原型的动画,向观众展示了恐龙的育幼行为。
恐龙厅
恐龙厅恐龙骨架
(3)大连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厅。展览主题是“古兽传奇”。利用在大 连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古生物化石,通过食肉的凶猛动物、食草的偶蹄动物、 灭亡的奇蹄动物、大型长鼻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等5个板块分别展示了新 生代大连地区的生物面貌和生态类型。
第四纪古生物厅
第四纪古生物厅化石骨架
(4)海兽厅。海兽是 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览,也 是我国自然类博物馆中难 得一见的主题展览。展厅 中的大型剥制标本抹香鲸、 灰鲸、长须鲸、北太平洋露 脊鲸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 及其部分骨架标本在此集 中展示,配以四周壁画和蓝 色灯光,向观众呈现了一个 逼真的海洋世界。
海兽厅鲸鱼标本
(5)软骨鱼厅。展览 主题是“海中霸主——鲨 鱼”。展览以各种鲨鱼标本为主,配以其他软骨鱼类标本,系统地介绍了海 洋中软骨鱼类的分类、水中生活、演化以及鲨鱼与人类的关系,意在提示人 们拒绝鱼翅,保护海洋,保护环境。
(6)硬骨鱼厅。展览以黄渤海中各种鱼类标本为展品,以海洋景观 箱为辅助展示手段,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硬骨鱼类在海中的地位(生物与生 物的关系)、生活背景、生存技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和硬骨鱼类 之间的关系。
(7)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厅。展览主题是“贝藻似锦”。展览通过 海中采贝、百花争艳、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海洋牧场、明日辉煌6个板块的 内容,以众多的实物标本、丰富多彩的图片、逼真的生态景观和科学严谨的 文字阐释等,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海底贝藻世界。
(8)东北森林厅。展览以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仿真森 林景观为主,配以相应森林生态中生存的各种动物标本,生动地再现了东 北森林自然景观,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并领略原始森林的风貌。
(9)湿地厅。湿地厅通过 5个开放式景观(独特的红树林湿地、青藏 高原湿地、鹤乡——扎龙湿地、红色海岸——双台河口湿地、鸟类迁徙的通 道——老铁山)及有关湿地知识的介绍,向观众描绘了一幅奇妙的湿地自 然生态环境图。意在提醒观众:湿地不应是人类独享的资源,湿地也不是 取之不尽的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其他生物息息相关,只有人和植物、动物共 存互利,湿地才会不断地发挥其功能。
(10)肯尼斯·贝林厅。也叫非洲厅,展览以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 动物标本为主,采用开放式陈列,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制作新技 术,重塑了非洲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生态景观,给观众以身临其境 之感。
(11)陆生动植物精品厅。展览利用精心甄选出的与陆地环境息息 相关的植物、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和鸟类标本,以对生命世界中神奇的 生物和生命现象的解读作为切入点,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生命 画卷。
2. 专题展
(1)辽宁岫岩玉石艺术品展。展览以岫岩玉石为母基,以各类动植 物为原型,将动植物的姿态雕刻得惟妙惟肖。
(2)瓷板画艺术品展。展览以瓷板画的形式再现了现生动物和植物 的艺术之美,将自然与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3)美洲和欧洲动物展。以贝林先生捐赠的美洲和欧洲动物标本为主,简单地介绍了美洲和欧洲动物的特点和知识,重在引导观众欣赏美洲 和欧洲动物之美。
(4)陆生贝类精品展。展览主要从陆生贝类的“奇”“特”“珍”“美”以 及陆生贝类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合活体蜗 牛进行展示,意在加深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进而增强观众对陆生贝类栖息 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重点展品介绍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最早建设的自然博物馆之一,现有藏品 20 多 万件,包括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现生动植物等各类自然类标本。其中, 辽西中生代古生物化石标本、大连第四纪化石标本、巴西立体鱼化石以及 千年古莲等都是重要的馆藏特色。
1. 董氏东北巨龙
这是在辽西发现的首个巨龙类化石,正模标本,其特征是它有一个头 尾伸长的喙部,而且末端呈正方形,位于腹侧前方,耻骨的髋臼边缘长且光 滑,略微凸起。东北巨龙全长12米,代表了辽西热河生物群第一只早白垩 世的蜥脚类恐龙。
董氏东北巨龙
2. 双庙龙
草食性鸟臀目恐龙,生活于早白垩世,产自辽宁北票。正模标本仅为 左前上颌骨、左上颌骨、泪骨与齿骨。博物馆双庙龙标本保存较完整,头 骨、部分椎体及部分肢骨保存均完整,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展示价值,同 时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吉尔莫斯双庙龙
3. 步氏克氏龙
中等大小的甲龙,体长约 4 米,下颌骨较低,外侧无骨甲覆盖。牙齿 小,齿冠上有垂直向棱嵴和边缘的小齿,齿环发育不全。有愈合的颈甲 板,膜质骨甲形态多样,尾后部的椎体相连,呈棒状,两侧有排列对称的 甲板。
步氏克氏龙
4. 朝阳会鸟
进步鸟类和原始鸟类之间的过渡型鸟类。特征是前颌及上颌具有锋 利的牙齿,前肢与后肢的长度比例为 3∶2;叉骨坚实,尾椎相对缩短,末端 的 7块椎骨愈合形成尾棕骨;乌喙骨宽,呈梯形,无支撑结构,近端中部有 一椭圆形孔。
5. 燕鸟
特征是吻端长,前颌骨前端尖锐,齿骨直,前端较钝,愈合荐椎包括 9 块荐椎,尾棕骨短,跗跖骨完全愈合,第一跖骨弯曲,第一趾短小。
朝阳会鸟(左) 燕鸟(右)
6. 潘氏抓握鸟
模式标本。小型的反鸟类,喙 部及下颌骨长,稍微弯曲,胸骨的 侧后方有 2 个明显的分支和 1 个小 的第三分支,乌喙骨侧缘凹陷,前 肢没有爪骨,纤细的牙齿仅局限在 齿骨的前端,后肢稍长于前肢。
潘氏抓握鸟
7. 郭氏青龙翼龙
模式标本。特征是头骨相对 较短,翼骨短,且末端膨胀为瘤状 突起,前耻骨远端有相对细弱的 刺,上颌骨具有短而宽的鼻刺。
8. 鹦鹉嘴龙
首次发现的35具恐龙个体埋藏在一起的化石标本。其科学意义是第 一次以确凿的化石证据证明鸟臀目恐龙具有和鸟类一样的育幼行为。
9. 寐龙
属伤齿龙类,因骨架保存睡眠姿态,头蜷压在翅膀之下,类似一只卧睡 在巢中的小鸟而得名。显示出伤齿龙类不仅骨骼形态与鸟类相似,而且在 行为学上也与鸟类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鹦鹉嘴龙(左) 寐龙(右)
10. 大连马
从三门马演化而来的大 型马类,是更新世晚期大连地 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特征 是颊齿大小、结构构造均与现 生的普氏野马相似,但其第三 掌骨及第三蹠骨均较长。
大连马
11. 中华古果
标本同时保存了两棵植株,二者呈上下颠倒状保存。正立者植株纤 细,种子已经成熟。标本保存了从根部到荚果的所有植体,是迄今在辽西 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12. 孟氏丽昼蜓
模式标本。主要特征是后翅臀套较小,径增脉缺,后翅CuAa脉弯曲, 带有5个明显的后分支,前翅MP脉短,终止于翅后缘近翅结处,翅痣下有 一个明显的支脉。
中华古果(左) 孟氏丽昼蜓(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大连自然博物馆常年开展各种科普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在博物馆内开展的“走进博物馆、探索大自然”系列主题活动。这 类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新颖多样,或是结合展品或藏品进行的,或 是结合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或自然节气进行的,或是科普人员独创的 DIY小制作活动等。
(2)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这类活动多与展览下乡、科普文化进 校园等联合开展,一般是在布展之后,先进行科普讲座,再组织学生开展各 类动手活动或答题活动。
(3)在室外开展的“探索身边大自然”活动。该活动多是带领参加活 动的中小学生到室外的公园、海边等地认识花、草、鱼、虫等。
除了日常活动外,博物馆还创新性地承接了 3 项地区性大型科普活 动:针对中小学生的“环球自然日知识挑战赛辽宁赛区总决赛”,针对成年 人的“大连市科普达人秀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大连选拔赛”,以及针对大学 生的“‘博冠杯’大连市高校天文知识竞赛总决赛”。
博物馆在做好各项活动的同时,还进行了科普剧表演的探索与实践, 编排了公益舞台剧《野鸟》、原创舞台剧《白鲸传奇》,开发了基于人脸识别 技术的互动脱口秀恐龙小剧场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科学 探索精神。
博物馆在充分利用馆内科普资源优势的同时,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博物馆200多名科普志愿者队伍中有大学教授、中小 学教师、环保志愿者和生态保护者,他们有的承担展厅的讲解任务,有的举 办专题讲座,有的开展专题科普活动。
博物馆除了利用纸媒外,还利用微信、网站等现代媒体平台开展科普 活动,组织青年职工创作以“身边大自然”为主题的科普文章,在大连晚报、 大连文化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和博物馆微信平台推出。目前已将部分科 普文章重新编辑,并出版了《身边大自然》系列科普读物,该读物于2019年 年初入选了“我的书屋我做主——选书过大年”大众喜爱的农家书屋、社区 书屋图书名录。
系列科普活动的实施增强了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提升了公众特 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推动了区域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大连自然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地质岩 矿、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植物自然标本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 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普及和教育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地质岩 矿、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植物自然标本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 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新馆自 1998年建成开放以来先后获得“2000 年全国十大精展和新技 术、新材料应用奖”“2002 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 年中国科协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大连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全国野生 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大连市优秀科普基地”“2012年度十佳旅 游景区”“2012年辽宁省环境教育基地”“2013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 教育基地”“2018 年大连市研学旅游基地”和“大连市生态保护奉献奖”等 荣誉。
新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西村街 40 号,为现代欧式建 筑,坐落于黑石礁海滨、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沿线,为国家 AAAA 级旅 游景点,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
新馆建筑面积15 000平方米,陈列面积10 000平方米,另外老馆3 000 平方米作为标本库房。
博物馆老馆馆舍外观
博物馆新馆馆舍外观(北门)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始建于 1907 年,前身为地质调查所。原馆舍位于大连市西岗 区烟台街3号,为1898年沙皇俄国侵占大连时所建的市政厅。1914年,地 质调查所对部分人员开放。1923年8月,地质调查所在大量收集东北地区 的自然标本之后,增设了陈列室,主要展示岩矿标本和古生物标本。1926 年1月,随着征集和展示标本的增多,更名为“满蒙物质参考馆”,同年3月, 更名为“满蒙资源馆”,并对陈列进行改造,于同年 11 月正式对外开放。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后,交由中长铁路接管。经过充实休整后,于 1948 年重新开馆,并将馆名改为“东北资源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后,该馆划归大连市文化局,并沿用“东北资源馆”的名称。 1959 年,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大连自然博物馆”,并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 长的郭沫若先生题写了馆名。1978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大连自然博物馆划归大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10月31日,新馆(黑石礁馆舍)建 成并对外开放。老馆(烟台街馆舍)则作为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库房和标本 制作室继续使用。新馆于2009年5月18日对外免费开放。2018年11月, 大连自然博物馆改革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一个分支机构。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展览定位为“中国精品—东北区域—大连特色”。展览以“自然 与人”为主题,用序厅、地球科学、海洋生物和陆生生物4大主题单元11个 常设主题展厅,从地球及地球生物的自然演化、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多方面,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界 面貌及自然演化规律。在基本陈列的展示设计上,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 第一个(1998 年)采用主题单元展示法布陈,与国际博物馆界最先进展示 方式接轨的博物馆,注重揭示人类、生物、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天人 共泰、物我同舟的人与自然共生存的理念。
11个主题展厅分别是:地球科学主题单元 3个展厅(地球厅、恐龙厅、 大连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厅),海洋生物主题单元 4个展厅(海兽厅、硬骨鱼 厅、软骨鱼厅、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厅),陆地生物主题单元4个展厅(湿 地厅、东北森林厅、陆生动植物精品厅、肯尼斯·贝林厅)。为提高博物馆建 筑的整体面积使用效果,缓解观众因攀行步梯而产生的劳顿,博物馆分别 在展厅至电梯的走廊、各楼层步梯转弯处、卫生间门外等空闲场所增设了 欧洲和美洲动物展、辽宁岫岩玉石动植物艺术品展、瓷板画植物展和陆生 贝类展4个小型专题展览。
了弥补基本陈列投资大、持续期间长、难以在短期内进行重新改造 的缺点,博物馆还设有 2个中型临时展厅、2个微型展厅,主要用于跟踪科 学发展动态和国家生态战略,结合各种节日,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以博物馆原创或由博物馆牵头与国内其他单位合 作共同开发的展览为主。
博物馆除了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外,还辅以多功能厅、综合教室、少儿图书自助借阅等科普设备设施和科普互动游戏。互动游戏包括:大自然平 台(利用投影仪和红光感应摄像头将设定的场景和参与互动的人同时投影 到墙上,开展互动活动)、与小鱼儿共舞(利用投影仪将设定的海底场景投 影到地面,人们可以通过踩踏海景中的鱼儿,与之互动)、动物足迹(将不同 的动物足迹投影到地面,人们通过踩踏动物足迹,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 叫声)。
序厅
其序厅由各种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和人(寓意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组成的长 20米、高 4米的浮雕,配以 3米高,5米长的非洲象“华美”, 向观众展示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场面。在序厅入口处两侧分别用 中文和英文向观众简单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演变及整体展览主题。 整个展览主要以主题展和专题展的形式陈展。
1. 主题展
(1)地球厅。展览主题是“地球与人”。展览从沧海明珠、大地沧桑、 地下宝藏、人地和谐 4个方面介绍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变化 的原因、变化的产物以及人与地球的关系,意在提示观众:地球为我们的生 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感谢地球养育了我们,并珍惜我们赖以生存 的自然资源,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理念。
地球厅
(2)恐龙厅。展览主题是“走近恐龙”。下设 4个单元,第一单元“恐 龙是什么”,着重向观众介绍有关恐龙的基本知识;第二单元“恐龙大奇 观”,讲述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恐龙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第 三单元“恐龙的亲戚”,介绍恐龙时代非恐龙类的爬行动物;第四单元“灭绝 之谜”,介绍造成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采用开放式景观、大型恐龙化石骨 架和珍稀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相结合的手段,配以建设气龙捕食蜀龙、霸王 龙与甲龙斗智斗勇的故事场景和古生物挖掘模拟现场,向观众系统地介绍 了恐龙的相关知识,并在展览中增加了以馆内珍稀标本鹦鹉嘴龙为原型的动画,向观众展示了恐龙的育幼行为。
恐龙厅
恐龙厅恐龙骨架
(3)大连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厅。展览主题是“古兽传奇”。利用在大 连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古生物化石,通过食肉的凶猛动物、食草的偶蹄动物、 灭亡的奇蹄动物、大型长鼻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等5个板块分别展示了新 生代大连地区的生物面貌和生态类型。
第四纪古生物厅
第四纪古生物厅化石骨架
(4)海兽厅。海兽是 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览,也 是我国自然类博物馆中难 得一见的主题展览。展厅 中的大型剥制标本抹香鲸、 灰鲸、长须鲸、北太平洋露 脊鲸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 及其部分骨架标本在此集 中展示,配以四周壁画和蓝 色灯光,向观众呈现了一个 逼真的海洋世界。
海兽厅鲸鱼标本
(5)软骨鱼厅。展览 主题是“海中霸主——鲨 鱼”。展览以各种鲨鱼标本为主,配以其他软骨鱼类标本,系统地介绍了海 洋中软骨鱼类的分类、水中生活、演化以及鲨鱼与人类的关系,意在提示人 们拒绝鱼翅,保护海洋,保护环境。
(6)硬骨鱼厅。展览以黄渤海中各种鱼类标本为展品,以海洋景观 箱为辅助展示手段,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硬骨鱼类在海中的地位(生物与生 物的关系)、生活背景、生存技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和硬骨鱼类 之间的关系。
(7)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厅。展览主题是“贝藻似锦”。展览通过 海中采贝、百花争艳、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海洋牧场、明日辉煌6个板块的 内容,以众多的实物标本、丰富多彩的图片、逼真的生态景观和科学严谨的 文字阐释等,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海底贝藻世界。
(8)东北森林厅。展览以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仿真森 林景观为主,配以相应森林生态中生存的各种动物标本,生动地再现了东 北森林自然景观,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并领略原始森林的风貌。
(9)湿地厅。湿地厅通过 5个开放式景观(独特的红树林湿地、青藏 高原湿地、鹤乡——扎龙湿地、红色海岸——双台河口湿地、鸟类迁徙的通 道——老铁山)及有关湿地知识的介绍,向观众描绘了一幅奇妙的湿地自 然生态环境图。意在提醒观众:湿地不应是人类独享的资源,湿地也不是 取之不尽的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其他生物息息相关,只有人和植物、动物共 存互利,湿地才会不断地发挥其功能。
(10)肯尼斯·贝林厅。也叫非洲厅,展览以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 动物标本为主,采用开放式陈列,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制作新技 术,重塑了非洲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生态景观,给观众以身临其境 之感。
(11)陆生动植物精品厅。展览利用精心甄选出的与陆地环境息息 相关的植物、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和鸟类标本,以对生命世界中神奇的 生物和生命现象的解读作为切入点,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生命 画卷。
2. 专题展
(1)辽宁岫岩玉石艺术品展。展览以岫岩玉石为母基,以各类动植 物为原型,将动植物的姿态雕刻得惟妙惟肖。
(2)瓷板画艺术品展。展览以瓷板画的形式再现了现生动物和植物 的艺术之美,将自然与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3)美洲和欧洲动物展。以贝林先生捐赠的美洲和欧洲动物标本为主,简单地介绍了美洲和欧洲动物的特点和知识,重在引导观众欣赏美洲 和欧洲动物之美。
(4)陆生贝类精品展。展览主要从陆生贝类的“奇”“特”“珍”“美”以 及陆生贝类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合活体蜗 牛进行展示,意在加深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进而增强观众对陆生贝类栖息 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重点展品介绍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最早建设的自然博物馆之一,现有藏品 20 多 万件,包括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现生动植物等各类自然类标本。其中, 辽西中生代古生物化石标本、大连第四纪化石标本、巴西立体鱼化石以及 千年古莲等都是重要的馆藏特色。
1. 董氏东北巨龙
这是在辽西发现的首个巨龙类化石,正模标本,其特征是它有一个头 尾伸长的喙部,而且末端呈正方形,位于腹侧前方,耻骨的髋臼边缘长且光 滑,略微凸起。东北巨龙全长12米,代表了辽西热河生物群第一只早白垩 世的蜥脚类恐龙。
董氏东北巨龙
2. 双庙龙
草食性鸟臀目恐龙,生活于早白垩世,产自辽宁北票。正模标本仅为 左前上颌骨、左上颌骨、泪骨与齿骨。博物馆双庙龙标本保存较完整,头 骨、部分椎体及部分肢骨保存均完整,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展示价值,同 时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吉尔莫斯双庙龙
3. 步氏克氏龙
中等大小的甲龙,体长约 4 米,下颌骨较低,外侧无骨甲覆盖。牙齿 小,齿冠上有垂直向棱嵴和边缘的小齿,齿环发育不全。有愈合的颈甲 板,膜质骨甲形态多样,尾后部的椎体相连,呈棒状,两侧有排列对称的 甲板。
步氏克氏龙
4. 朝阳会鸟
进步鸟类和原始鸟类之间的过渡型鸟类。特征是前颌及上颌具有锋 利的牙齿,前肢与后肢的长度比例为 3∶2;叉骨坚实,尾椎相对缩短,末端 的 7块椎骨愈合形成尾棕骨;乌喙骨宽,呈梯形,无支撑结构,近端中部有 一椭圆形孔。
5. 燕鸟
特征是吻端长,前颌骨前端尖锐,齿骨直,前端较钝,愈合荐椎包括 9 块荐椎,尾棕骨短,跗跖骨完全愈合,第一跖骨弯曲,第一趾短小。
朝阳会鸟(左) 燕鸟(右)
6. 潘氏抓握鸟
模式标本。小型的反鸟类,喙 部及下颌骨长,稍微弯曲,胸骨的 侧后方有 2 个明显的分支和 1 个小 的第三分支,乌喙骨侧缘凹陷,前 肢没有爪骨,纤细的牙齿仅局限在 齿骨的前端,后肢稍长于前肢。
潘氏抓握鸟
7. 郭氏青龙翼龙
模式标本。特征是头骨相对 较短,翼骨短,且末端膨胀为瘤状 突起,前耻骨远端有相对细弱的 刺,上颌骨具有短而宽的鼻刺。
8. 鹦鹉嘴龙
首次发现的35具恐龙个体埋藏在一起的化石标本。其科学意义是第 一次以确凿的化石证据证明鸟臀目恐龙具有和鸟类一样的育幼行为。
9. 寐龙
属伤齿龙类,因骨架保存睡眠姿态,头蜷压在翅膀之下,类似一只卧睡 在巢中的小鸟而得名。显示出伤齿龙类不仅骨骼形态与鸟类相似,而且在 行为学上也与鸟类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鹦鹉嘴龙(左) 寐龙(右)
10. 大连马
从三门马演化而来的大 型马类,是更新世晚期大连地 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特征 是颊齿大小、结构构造均与现 生的普氏野马相似,但其第三 掌骨及第三蹠骨均较长。
大连马
11. 中华古果
标本同时保存了两棵植株,二者呈上下颠倒状保存。正立者植株纤 细,种子已经成熟。标本保存了从根部到荚果的所有植体,是迄今在辽西 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12. 孟氏丽昼蜓
模式标本。主要特征是后翅臀套较小,径增脉缺,后翅CuAa脉弯曲, 带有5个明显的后分支,前翅MP脉短,终止于翅后缘近翅结处,翅痣下有 一个明显的支脉。
中华古果(左) 孟氏丽昼蜓(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大连自然博物馆常年开展各种科普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在博物馆内开展的“走进博物馆、探索大自然”系列主题活动。这 类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新颖多样,或是结合展品或藏品进行的,或 是结合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或自然节气进行的,或是科普人员独创的 DIY小制作活动等。
(2)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这类活动多与展览下乡、科普文化进 校园等联合开展,一般是在布展之后,先进行科普讲座,再组织学生开展各 类动手活动或答题活动。
(3)在室外开展的“探索身边大自然”活动。该活动多是带领参加活 动的中小学生到室外的公园、海边等地认识花、草、鱼、虫等。
除了日常活动外,博物馆还创新性地承接了 3 项地区性大型科普活 动:针对中小学生的“环球自然日知识挑战赛辽宁赛区总决赛”,针对成年 人的“大连市科普达人秀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大连选拔赛”,以及针对大学 生的“‘博冠杯’大连市高校天文知识竞赛总决赛”。
博物馆在做好各项活动的同时,还进行了科普剧表演的探索与实践, 编排了公益舞台剧《野鸟》、原创舞台剧《白鲸传奇》,开发了基于人脸识别 技术的互动脱口秀恐龙小剧场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科学 探索精神。
博物馆在充分利用馆内科普资源优势的同时,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博物馆200多名科普志愿者队伍中有大学教授、中小 学教师、环保志愿者和生态保护者,他们有的承担展厅的讲解任务,有的举 办专题讲座,有的开展专题科普活动。
博物馆除了利用纸媒外,还利用微信、网站等现代媒体平台开展科普 活动,组织青年职工创作以“身边大自然”为主题的科普文章,在大连晚报、 大连文化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和博物馆微信平台推出。目前已将部分科 普文章重新编辑,并出版了《身边大自然》系列科普读物,该读物于2019年 年初入选了“我的书屋我做主——选书过大年”大众喜爱的农家书屋、社区 书屋图书名录。
系列科普活动的实施增强了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提升了公众特 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推动了区域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是经国土资源部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审核设立的大连唯一一家专业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位于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总投资1 2亿元,是以恐龙为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是经国土资源部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审核设立的大连唯一一家专业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位于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总投资
1.2
亿元,是以恐龙为主题,集古生物化石展览、收藏、研究、科普和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博物馆。博物馆拥有
10
多位顶级科学家团队并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等世界一流机构开展研究合作。博物馆于
2011
年
11
月
18
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
5 000
平方米,其中展览区面积近
3 500
平方米,
2007
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繁荣发展时期,人民生活舒适稳定,幸福安康,这给当代科普工作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强烈的需求推动了科普工作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深入的要求,我国传统科普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当然,也预示着新的发展。因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4
年,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了小科学家孵化基地:利用已有品牌及资源,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进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小科学家孵化基地能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并通过特有的互动式科学教育课堂等其他科学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在身心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科教基地的建设工作刚刚起步,在实际运营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科教课程单一、刻板;动手实践机会少;科教展示内容枯燥、无趣……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教基地的作用发挥。小科学家孵化基地摒弃传统的科教模式,把最先进的科教玩具和器材引入课堂中,增加青少年的动手实践机会。同时还在基地内部设立多个自主学习区,如科普图书阅览室、教学互动多媒体室、科学实验室等;在基地外部开展野外探险、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科教基地成为青少年的乐园,为未来的科教基地建设提供新思路。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当今时代,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博物馆将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相结
合,引进
360
度数字虚拟、多媒体互动、全息装置、多点触控屏等展陈方式。博物馆以恐龙为主题,大多展品为热河生物群的各类化石。馆内分为恐龙展区、鸟类展区、爬行动物展区、哺乳动物展区、昆虫展区及鱼类和植物展区。另有大型
360
度多媒体影厅、衍生品店、麦当劳、餐饮部、恐龙主题电子互动竞技厅,是国内参观量最多的私人古生物博物馆之一。展品以种类繁多的珍稀标本、精美图片、仿真模型和景观复原形式展出,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化石的奥秘和古生物的多样性,再现了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历史,揭示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中国古生物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激发了公众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增进了公众的认识。整个展览引人入胜,精彩生动,寓教于乐。
1. 恐龙展区
(
1
)镇馆之宝——双庙龙。双庙龙因首现于辽西双庙村而得名,是一种大型鸟脚类植食性恐龙,生活在距今约
1
亿年的晚白垩世。这只恐龙长
8
米,体重约为
5
吨。至今发现的双庙龙不超过
5
只,而这只是我国最著名的恐龙专家徐星和中科院古脊椎所著名修复专家在北京历时
8
个月装架完成的。恐龙骨架完整度达到
25%
就可称之为恐龙,但这具双庙龙骨架完整度已达到了
70%
以上,可谓世界上最完整的双庙龙化石,非常珍贵。
双庙龙
(
2
)顾氏小盗龙。驰龙科的一种,生存于白垩纪早期,其体长不足
1
米,体重仅约
1
千克。虽然娇小,但四肢都带有锋利的钩爪,这是它捕猎
时最好的工具。它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认识:这是带有
4
只翅膀的恐龙,而且它的四肢和尾巴长有正羽,是所发现的第一种会飞的恐龙。我们由此可以确信鸟类的翅膀就是由它演化而来的。(
3
)郝氏近鸟龙。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特征与鸟类接近的恐龙。它生活在距今约
1.6
亿年的侏罗纪晚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在近鸟龙骨骼化石的周围,清晰地保留着羽毛的印痕,特别是前肢、后肢以及尾部。更特殊的是,在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也都长有羽毛,这在以前的化石上从未出现过。所以科学家们根据在羽毛中提取的“黑素体”,首次实现了对单个恐龙进行全身羽毛复原。它的发现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为始祖鸟和孔子鸟找到了演化的前身。
近鸟龙
(
4
)寐龙。生活在距今
1.3
亿年的早白垩世,因为它被发现时正在“酣然入睡”,所以得名“寐龙”,大家可以看到它的睡姿与现代鸟类的睡姿几乎一样,它把头蜷压在翅膀之下,把身体缩成一团,有利于减少表面积而抵御体温的下降,从行为学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研究证据。
寐龙
2. 鸟类展区
6 500
万年前地球上大部分的恐龙灭绝了,而恐龙当中的一支的后代延续到现在,那就是我们身边的鸟类。
古鸟展区
鸟类分为基干鸟类、反鸟类以及今鸟类
3
个类群。今鸟类包括了现在我们身边活着的鸟类;基干鸟类是指介于爬行类以及鸟类的一种原始鸟类,我们稍后看到的孔子鸟就是基干鸟类中较为进步的一种;我们目前发现的大多数中生代鸟类都属于反鸟类,像是我们即将看到的会鸟、辽西鸟、华夏鸟等。这些鸟化石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化石,它们与现在的鸟类有明显的区别,可通过化石来了解它们本来的面貌。展厅中间展示有目前仅发现一块标本的林氏星海鸟,属名“星海”代表了标本收藏单位“大连星海古生物博物馆”。星海鸟代表了热河生物群中鸟类的一支新类群,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具有反鸟类的典型特征,如“
Y
”形叉骨,跗跖骨近端愈合;又具有今鸟类的典型特征,如肩胛骨近端与乌喙骨接触的关节面呈凹陷状,乌喙骨呈棒状。这些镶嵌特征对研究鸡胸鸟类(反鸟类与今鸟类的统称)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林氏星海鸟头骨细长,上下颌无牙齿,后肢第一趾骨明显高于其他趾骨,为研究中生代鸟类的营养方式及生活习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3. 翼龙展区
2.2
亿—
6 500
万年前,当恐龙在大地上称王称霸的时候,翼龙统治着蓝天,成为“空中霸主”。翼龙并不是会飞的恐龙,也不是恐龙的一种,确切地说翼龙是会飞的爬行动物,但他们的翅膀并没有羽毛,只有由身体侧面延展出的皮膜。当它在低处行走时,两翼向上折叠,像带了两把大刀,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为“带刀武士”。古老的翼龙长着密密的牙齿,长长的尾巴,
随着上亿年的进化,它们的牙齿越来越少,尾巴越来越短。同时翼龙家族的个体差异巨大,大的两翼近
16
米,好像一架大飞机,小的和一只麻雀差不多。现代的滑翔机和飞机就是根据翼龙的工程学构造设计出来的。
翼龙展区
(
1
)华夏翼龙。展示标本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华夏翼龙的幼体化石,它展翅约
0.8
米。华夏翼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它的嘴里没有牙齿,脖子很长,主要以树上的果子和动物腐烂的尸体为食。为了适应长时间的飞行,后肢的长度不到前肢的一半,尾巴短缩,两腿之间连有翼膜,它们强大的双翼,能够让它们在空中平稳的飞行。(
2
)镇远翼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体型较大,头骨低并且伸长,牙齿超过
160
枚,以鱼类为食。它的前肢要比后肢粗壮,这一点证明镇远翼龙在空中待的时间可能要比在陆地上待的时间多,适应于或是森林或是悬崖的生态环境。但以前发现的镇远翼龙的标本包括模式标本都没有保存其尾椎部分,虽然这一块标本保存得并不完整,但唯独把尾巴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解开了长久以来镇远翼龙的尾椎之谜。
镇远翼龙
4. 昆虫展区
在恐龙展品的对面,是一群早在距今
4
亿年时就出现、见证过恐龙的兴衰史,并且顽强地活到了今天的小精灵们,它们就是我们所认识的一些昆虫。(
1
)蝉。我们一眼就能够认出它来,但它已经深埋在地下
1.5
亿年了。从那时起,它们就从小蛰伏于地下,长大后爬上高高的树端,用长长的喙吸食植物的汁液,它们的习性亿万年来都没有变过。不同的是这种已经绝迹的长有复杂翅斑纹的古蝉的翅斑多为缺刻式,具有干扰色,这使捕食者即使看到了它,也分辨不出它的具体轮廓和位置。(
2
)丽卡拉套蠊(蜚蠊目),俗称蟑螂。早在距今
3
亿年的石炭纪就已经出现,并且数量大、种类多,曾经由于气候的变化,很多种类都灭绝了,数量上也极大地缩减,直到侏罗纪时期才再次兴起而“风靡全球”。整个地质时代中,蟑螂的体型没有明显的改变,发现的中生代标本化石和现生的蟑螂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它也被称为“老不死”昆虫。(
3
)短脉优鸣螽。蝈蝈的祖先,它在距今
1
亿多年时就形成了化石。远古时期的蝈蝈个体比较笨重,虽然经历了
1
亿多年的演进,但它们至今变化不大。(
4
)蜘蛛。共长有
8
条腿,不是昆虫。昆虫又名六足虫,有翅一或两对。蜘蛛是一种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节肢类动物,它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
3.8
亿年。
5. 两栖展区
距今
3
亿多年的泥盆纪,一群勇敢的鱼率先爬上了陆地。慢慢地它们
学会了用肺呼吸,鳍也渐渐变成了强壮的四肢,开拓了脊椎动物生活的新地盘。它们虽然逐步适应了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培育仍离不开水,它们便是两栖类。
爬行类、两栖类展区
(
1
)水生蜥蜴。生活在距今
1.25
亿年的晚侏罗世,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产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爬行动物。(
2
)楔齿满洲鳄。鳄鱼的祖先类型,生活在距今约
1.1
亿年时。在脊椎动物中,迄今只发现了
3
种脊椎动物嗜食同类行为的化石记录,而它便是其中最为古老的一种。(
3
)细小矢部龙。迄今世界上发现的中生代个体最小的蜥蜴。
6. 鱼类展区
鱼形动物早在距今
4
亿年的奥陶纪就已经出现,但它们与现在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它们的前身披着坚硬的盔甲,而且没有上下颌,所以它们的猎食范围有限,活动能力也很差,后来慢慢发展成我们所熟悉的鱼类。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的一种最古老的鱼类。它虽然经过
2
亿多年的漫长的自然历史环境的变迁,历经造山运动、海浸、海退引起的地质地貌变化等,但是它仍保持了当初的形态特征,没有任何进化的迹象,所以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我们现在看到的鲟鱼化石形成于晚侏罗世陆相地层中,距今
1.4
亿年。
7. 植物展区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动物进化和繁盛的基础。简单来说,植物的进化过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现今地球上最为高等的植物。现在我们吃的大米、小麦以及水果等食物,身上穿的棉麻乃至平常随处可见的鲜花,大多数都来自被子植物。然而早在
100
多年前,人们一直为找不到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而感到困惑不解,被“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称之为“讨厌之谜”。直到
150
年后,古植物学家终于发现了迄今已知的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它们在
1
亿多年前的晚侏罗世静静地等待绽放,分别是被誉为“第一朵花”和“第二朵花”的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为全球有花植物起源于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植物展区
四、重点展品介绍
包括化石特色展品、镇馆之宝及重要精品等。博物馆拥有
534
件化石标本,展览了许多特色标本,如热河生物群的辽宁古果、林氏星海鸟、镇远翼龙、华夏翼龙、滕氏嘉年华龙、奇异辽宁龙、国章燕鸟、双庙龙、燕都华夏鸟等。
1. 滕氏嘉年华龙
此标本为滕氏嘉年华龙的模式标本,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为世界首次发现的恐龙。标本长约
110
厘米,宽约
80
厘米,属于典型的火山灰和细泥沙埋藏并经过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岩石化石。化石的骨骼保存完整,头部后仰呈回望之姿态,尾巴扬起,后肢向后伸直,奔跑姿态优美。化石的羽毛保存精美,前、后肢及尾部均有大型羽毛,且羽毛的细微结构清晰可见,尾羽围绕中轴呈不对称状态,羽毛中间有坚硬的长羽翮,还有单侧较长的羽枝。
2. 双庙龙
迄今,双庙龙化石发现不超过
5
例,极为珍稀。博物馆双庙龙化石体
型庞大,保存完整,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双庙龙化石。约
8
米长的双庙龙骨架昂首挺立
,
化石骨骼保存完整度超过
70%
。
3. 辽宁古果
辽宁古果是一种早期被子植物,于
1996
年在北票市黄半吉沟组下部发现。其植株纤细,主侧枝呈“
Y
”字形,在貌似蕨类植物的枝条上,螺旋状排列着
40
多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个果实中都包藏着
2
—
4
粒米粒般大小的种子。这些特征显示了它作为早期被子植物的原始性。另外,其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根部发育,只具有几个简单的侧根,反映了它的水生性质。
4. 林氏星海鸟
林氏星海鸟体型较大,属于典型的经过火山灰和细泥沙埋藏并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化石。化石的骨骼保存完整,其头部略微上仰,后肢向下伸直,两翼半张开做预备飞行之状,栩栩如生。化石的羽毛保存精美,前、后肢及尾部均有羽毛,且羽毛的细微结构清晰可见。
5. 镇远翼龙
镇远翼龙体型较大,翼展约
4
米左右,属于典型的经过火山灰与细泥沙埋藏并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化石,细节保存完整。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其前肢与后肢弯曲,前肢比后肢更加健壮;胫骨比股骨略微纤细;尾部垂直向下,呈爬行状,栩栩如生。
6. 燕都华夏鸟
燕都华夏鸟是一种比麻雀还小的鸟类,体长约
13
厘米,属于典型的经过火山灰和细泥沙埋藏并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化石,保存了诸多细节,羽毛印痕清晰可见。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它的身体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羽毛,尾端形似一个羽毛扇。其头部呈仰望之姿,张开翅膀,正欲展翅飞翔,姿态优美。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
1
)建立小科学家孵化基地:全年科普课程、公共讲解。
(
2
)发起“小科学家百人计划”。(
3
)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系列研学旅行、地质科考项目。(
4
)创办全国首家儿童一体式科学实验室
Dino
-
Lab
-
Edu
。(
5
)联合中国科学院
G4
科学家团队研发编写儿童科普课程《十小时学科学》
40
节系列课程:天文、地球科学、古生物、昆虫等。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1
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是经国土资源部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审核设立的大连唯一一家专业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位于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总投资1 2亿元,是以恐龙为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是经国土资源部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审核设立的大连唯一一家专业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位于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总投资
1.2
亿元,是以恐龙为主题,集古生物化石展览、收藏、研究、科普和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博物馆。博物馆拥有
10
多位顶级科学家团队并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等世界一流机构开展研究合作。博物馆于
2011
年
11
月
18
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
5 000
平方米,其中展览区面积近
3 500
平方米,
2007
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繁荣发展时期,人民生活舒适稳定,幸福安康,这给当代科普工作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强烈的需求推动了科普工作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深入的要求,我国传统科普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当然,也预示着新的发展。因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4
年,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了小科学家孵化基地:利用已有品牌及资源,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进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小科学家孵化基地能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并通过特有的互动式科学教育课堂等其他科学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在身心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科教基地的建设工作刚刚起步,在实际运营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科教课程单一、刻板;动手实践机会少;科教展示内容枯燥、无趣……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教基地的作用发挥。小科学家孵化基地摒弃传统的科教模式,把最先进的科教玩具和器材引入课堂中,增加青少年的动手实践机会。同时还在基地内部设立多个自主学习区,如科普图书阅览室、教学互动多媒体室、科学实验室等;在基地外部开展野外探险、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科教基地成为青少年的乐园,为未来的科教基地建设提供新思路。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当今时代,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博物馆将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相结
合,引进
360
度数字虚拟、多媒体互动、全息装置、多点触控屏等展陈方式。博物馆以恐龙为主题,大多展品为热河生物群的各类化石。馆内分为恐龙展区、鸟类展区、爬行动物展区、哺乳动物展区、昆虫展区及鱼类和植物展区。另有大型
360
度多媒体影厅、衍生品店、麦当劳、餐饮部、恐龙主题电子互动竞技厅,是国内参观量最多的私人古生物博物馆之一。展品以种类繁多的珍稀标本、精美图片、仿真模型和景观复原形式展出,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化石的奥秘和古生物的多样性,再现了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历史,揭示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中国古生物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激发了公众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增进了公众的认识。整个展览引人入胜,精彩生动,寓教于乐。
1. 恐龙展区
(
1
)镇馆之宝——双庙龙。双庙龙因首现于辽西双庙村而得名,是一种大型鸟脚类植食性恐龙,生活在距今约
1
亿年的晚白垩世。这只恐龙长
8
米,体重约为
5
吨。至今发现的双庙龙不超过
5
只,而这只是我国最著名的恐龙专家徐星和中科院古脊椎所著名修复专家在北京历时
8
个月装架完成的。恐龙骨架完整度达到
25%
就可称之为恐龙,但这具双庙龙骨架完整度已达到了
70%
以上,可谓世界上最完整的双庙龙化石,非常珍贵。
双庙龙
(
2
)顾氏小盗龙。驰龙科的一种,生存于白垩纪早期,其体长不足
1
米,体重仅约
1
千克。虽然娇小,但四肢都带有锋利的钩爪,这是它捕猎
时最好的工具。它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认识:这是带有
4
只翅膀的恐龙,而且它的四肢和尾巴长有正羽,是所发现的第一种会飞的恐龙。我们由此可以确信鸟类的翅膀就是由它演化而来的。(
3
)郝氏近鸟龙。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特征与鸟类接近的恐龙。它生活在距今约
1.6
亿年的侏罗纪晚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在近鸟龙骨骼化石的周围,清晰地保留着羽毛的印痕,特别是前肢、后肢以及尾部。更特殊的是,在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也都长有羽毛,这在以前的化石上从未出现过。所以科学家们根据在羽毛中提取的“黑素体”,首次实现了对单个恐龙进行全身羽毛复原。它的发现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为始祖鸟和孔子鸟找到了演化的前身。
近鸟龙
(
4
)寐龙。生活在距今
1.3
亿年的早白垩世,因为它被发现时正在“酣然入睡”,所以得名“寐龙”,大家可以看到它的睡姿与现代鸟类的睡姿几乎一样,它把头蜷压在翅膀之下,把身体缩成一团,有利于减少表面积而抵御体温的下降,从行为学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研究证据。
寐龙
2. 鸟类展区
6 500
万年前地球上大部分的恐龙灭绝了,而恐龙当中的一支的后代延续到现在,那就是我们身边的鸟类。
古鸟展区
鸟类分为基干鸟类、反鸟类以及今鸟类
3
个类群。今鸟类包括了现在我们身边活着的鸟类;基干鸟类是指介于爬行类以及鸟类的一种原始鸟类,我们稍后看到的孔子鸟就是基干鸟类中较为进步的一种;我们目前发现的大多数中生代鸟类都属于反鸟类,像是我们即将看到的会鸟、辽西鸟、华夏鸟等。这些鸟化石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化石,它们与现在的鸟类有明显的区别,可通过化石来了解它们本来的面貌。展厅中间展示有目前仅发现一块标本的林氏星海鸟,属名“星海”代表了标本收藏单位“大连星海古生物博物馆”。星海鸟代表了热河生物群中鸟类的一支新类群,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具有反鸟类的典型特征,如“
Y
”形叉骨,跗跖骨近端愈合;又具有今鸟类的典型特征,如肩胛骨近端与乌喙骨接触的关节面呈凹陷状,乌喙骨呈棒状。这些镶嵌特征对研究鸡胸鸟类(反鸟类与今鸟类的统称)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林氏星海鸟头骨细长,上下颌无牙齿,后肢第一趾骨明显高于其他趾骨,为研究中生代鸟类的营养方式及生活习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3. 翼龙展区
2.2
亿—
6 500
万年前,当恐龙在大地上称王称霸的时候,翼龙统治着蓝天,成为“空中霸主”。翼龙并不是会飞的恐龙,也不是恐龙的一种,确切地说翼龙是会飞的爬行动物,但他们的翅膀并没有羽毛,只有由身体侧面延展出的皮膜。当它在低处行走时,两翼向上折叠,像带了两把大刀,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为“带刀武士”。古老的翼龙长着密密的牙齿,长长的尾巴,
随着上亿年的进化,它们的牙齿越来越少,尾巴越来越短。同时翼龙家族的个体差异巨大,大的两翼近
16
米,好像一架大飞机,小的和一只麻雀差不多。现代的滑翔机和飞机就是根据翼龙的工程学构造设计出来的。
翼龙展区
(
1
)华夏翼龙。展示标本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华夏翼龙的幼体化石,它展翅约
0.8
米。华夏翼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它的嘴里没有牙齿,脖子很长,主要以树上的果子和动物腐烂的尸体为食。为了适应长时间的飞行,后肢的长度不到前肢的一半,尾巴短缩,两腿之间连有翼膜,它们强大的双翼,能够让它们在空中平稳的飞行。(
2
)镇远翼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体型较大,头骨低并且伸长,牙齿超过
160
枚,以鱼类为食。它的前肢要比后肢粗壮,这一点证明镇远翼龙在空中待的时间可能要比在陆地上待的时间多,适应于或是森林或是悬崖的生态环境。但以前发现的镇远翼龙的标本包括模式标本都没有保存其尾椎部分,虽然这一块标本保存得并不完整,但唯独把尾巴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解开了长久以来镇远翼龙的尾椎之谜。
镇远翼龙
4. 昆虫展区
在恐龙展品的对面,是一群早在距今
4
亿年时就出现、见证过恐龙的兴衰史,并且顽强地活到了今天的小精灵们,它们就是我们所认识的一些昆虫。(
1
)蝉。我们一眼就能够认出它来,但它已经深埋在地下
1.5
亿年了。从那时起,它们就从小蛰伏于地下,长大后爬上高高的树端,用长长的喙吸食植物的汁液,它们的习性亿万年来都没有变过。不同的是这种已经绝迹的长有复杂翅斑纹的古蝉的翅斑多为缺刻式,具有干扰色,这使捕食者即使看到了它,也分辨不出它的具体轮廓和位置。(
2
)丽卡拉套蠊(蜚蠊目),俗称蟑螂。早在距今
3
亿年的石炭纪就已经出现,并且数量大、种类多,曾经由于气候的变化,很多种类都灭绝了,数量上也极大地缩减,直到侏罗纪时期才再次兴起而“风靡全球”。整个地质时代中,蟑螂的体型没有明显的改变,发现的中生代标本化石和现生的蟑螂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它也被称为“老不死”昆虫。(
3
)短脉优鸣螽。蝈蝈的祖先,它在距今
1
亿多年时就形成了化石。远古时期的蝈蝈个体比较笨重,虽然经历了
1
亿多年的演进,但它们至今变化不大。(
4
)蜘蛛。共长有
8
条腿,不是昆虫。昆虫又名六足虫,有翅一或两对。蜘蛛是一种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节肢类动物,它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
3.8
亿年。
5. 两栖展区
距今
3
亿多年的泥盆纪,一群勇敢的鱼率先爬上了陆地。慢慢地它们
学会了用肺呼吸,鳍也渐渐变成了强壮的四肢,开拓了脊椎动物生活的新地盘。它们虽然逐步适应了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培育仍离不开水,它们便是两栖类。
爬行类、两栖类展区
(
1
)水生蜥蜴。生活在距今
1.25
亿年的晚侏罗世,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产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爬行动物。(
2
)楔齿满洲鳄。鳄鱼的祖先类型,生活在距今约
1.1
亿年时。在脊椎动物中,迄今只发现了
3
种脊椎动物嗜食同类行为的化石记录,而它便是其中最为古老的一种。(
3
)细小矢部龙。迄今世界上发现的中生代个体最小的蜥蜴。
6. 鱼类展区
鱼形动物早在距今
4
亿年的奥陶纪就已经出现,但它们与现在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它们的前身披着坚硬的盔甲,而且没有上下颌,所以它们的猎食范围有限,活动能力也很差,后来慢慢发展成我们所熟悉的鱼类。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的一种最古老的鱼类。它虽然经过
2
亿多年的漫长的自然历史环境的变迁,历经造山运动、海浸、海退引起的地质地貌变化等,但是它仍保持了当初的形态特征,没有任何进化的迹象,所以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我们现在看到的鲟鱼化石形成于晚侏罗世陆相地层中,距今
1.4
亿年。
7. 植物展区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动物进化和繁盛的基础。简单来说,植物的进化过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现今地球上最为高等的植物。现在我们吃的大米、小麦以及水果等食物,身上穿的棉麻乃至平常随处可见的鲜花,大多数都来自被子植物。然而早在
100
多年前,人们一直为找不到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而感到困惑不解,被“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称之为“讨厌之谜”。直到
150
年后,古植物学家终于发现了迄今已知的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它们在
1
亿多年前的晚侏罗世静静地等待绽放,分别是被誉为“第一朵花”和“第二朵花”的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为全球有花植物起源于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植物展区
四、重点展品介绍
包括化石特色展品、镇馆之宝及重要精品等。博物馆拥有
534
件化石标本,展览了许多特色标本,如热河生物群的辽宁古果、林氏星海鸟、镇远翼龙、华夏翼龙、滕氏嘉年华龙、奇异辽宁龙、国章燕鸟、双庙龙、燕都华夏鸟等。
1. 滕氏嘉年华龙
此标本为滕氏嘉年华龙的模式标本,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为世界首次发现的恐龙。标本长约
110
厘米,宽约
80
厘米,属于典型的火山灰和细泥沙埋藏并经过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岩石化石。化石的骨骼保存完整,头部后仰呈回望之姿态,尾巴扬起,后肢向后伸直,奔跑姿态优美。化石的羽毛保存精美,前、后肢及尾部均有大型羽毛,且羽毛的细微结构清晰可见,尾羽围绕中轴呈不对称状态,羽毛中间有坚硬的长羽翮,还有单侧较长的羽枝。
2. 双庙龙
迄今,双庙龙化石发现不超过
5
例,极为珍稀。博物馆双庙龙化石体
型庞大,保存完整,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双庙龙化石。约
8
米长的双庙龙骨架昂首挺立
,
化石骨骼保存完整度超过
70%
。
3. 辽宁古果
辽宁古果是一种早期被子植物,于
1996
年在北票市黄半吉沟组下部发现。其植株纤细,主侧枝呈“
Y
”字形,在貌似蕨类植物的枝条上,螺旋状排列着
40
多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个果实中都包藏着
2
—
4
粒米粒般大小的种子。这些特征显示了它作为早期被子植物的原始性。另外,其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根部发育,只具有几个简单的侧根,反映了它的水生性质。
4. 林氏星海鸟
林氏星海鸟体型较大,属于典型的经过火山灰和细泥沙埋藏并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化石。化石的骨骼保存完整,其头部略微上仰,后肢向下伸直,两翼半张开做预备飞行之状,栩栩如生。化石的羽毛保存精美,前、后肢及尾部均有羽毛,且羽毛的细微结构清晰可见。
5. 镇远翼龙
镇远翼龙体型较大,翼展约
4
米左右,属于典型的经过火山灰与细泥沙埋藏并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化石,细节保存完整。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其前肢与后肢弯曲,前肢比后肢更加健壮;胫骨比股骨略微纤细;尾部垂直向下,呈爬行状,栩栩如生。
6. 燕都华夏鸟
燕都华夏鸟是一种比麻雀还小的鸟类,体长约
13
厘米,属于典型的经过火山灰和细泥沙埋藏并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化石,保存了诸多细节,羽毛印痕清晰可见。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它的身体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羽毛,尾端形似一个羽毛扇。其头部呈仰望之姿,张开翅膀,正欲展翅飞翔,姿态优美。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
1
)建立小科学家孵化基地:全年科普课程、公共讲解。
(
2
)发起“小科学家百人计划”。(
3
)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系列研学旅行、地质科考项目。(
4
)创办全国首家儿童一体式科学实验室
Dino
-
Lab
-
Edu
。(
5
)联合中国科学院
G4
科学家团队研发编写儿童科普课程《十小时学科学》
40
节系列课程:天文、地球科学、古生物、昆虫等。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1
首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