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速递
全球资讯
国内资讯
国外资讯
科学人物
国内科学家
国外科学家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基础知识
图片中心
图片新闻
化石鉴赏
精美复原图
视频放送
科普视频
人物访谈
视频新闻
化石爱好者之家
品牌专题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
“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化石网科普基地
化石产地媒体行
首页
科研速递
全球资讯
国内资讯
国外资讯
科学人物
国内科学家
国外科学家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基础知识
图片中心
图片新闻
化石鉴赏
精美复原图
视频放送
科普视频
人物访谈
视频新闻
化石爱好者之家
品牌专题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
“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化石网科普基地
化石产地媒体行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科普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聚焦
>
科普基地
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是经国土资源部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审核设立的大连唯一一家专业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位于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总投资1 2亿元,是以恐龙为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是经国土资源部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审核设立的大连唯一一家专业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位于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总投资
1.2
亿元,是以恐龙为主题,集古生物化石展览、收藏、研究、科普和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博物馆。博物馆拥有
10
多位顶级科学家团队并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等世界一流机构开展研究合作。博物馆于
2011
年
11
月
18
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
5 000
平方米,其中展览区面积近
3 500
平方米,
2007
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繁荣发展时期,人民生活舒适稳定,幸福安康,这给当代科普工作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强烈的需求推动了科普工作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深入的要求,我国传统科普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当然,也预示着新的发展。因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4
年,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了小科学家孵化基地:利用已有品牌及资源,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进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小科学家孵化基地能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并通过特有的互动式科学教育课堂等其他科学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在身心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科教基地的建设工作刚刚起步,在实际运营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科教课程单一、刻板;动手实践机会少;科教展示内容枯燥、无趣……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教基地的作用发挥。小科学家孵化基地摒弃传统的科教模式,把最先进的科教玩具和器材引入课堂中,增加青少年的动手实践机会。同时还在基地内部设立多个自主学习区,如科普图书阅览室、教学互动多媒体室、科学实验室等;在基地外部开展野外探险、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科教基地成为青少年的乐园,为未来的科教基地建设提供新思路。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当今时代,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博物馆将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相结
合,引进
360
度数字虚拟、多媒体互动、全息装置、多点触控屏等展陈方式。博物馆以恐龙为主题,大多展品为热河生物群的各类化石。馆内分为恐龙展区、鸟类展区、爬行动物展区、哺乳动物展区、昆虫展区及鱼类和植物展区。另有大型
360
度多媒体影厅、衍生品店、麦当劳、餐饮部、恐龙主题电子互动竞技厅,是国内参观量最多的私人古生物博物馆之一。展品以种类繁多的珍稀标本、精美图片、仿真模型和景观复原形式展出,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化石的奥秘和古生物的多样性,再现了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历史,揭示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中国古生物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激发了公众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增进了公众的认识。整个展览引人入胜,精彩生动,寓教于乐。
1. 恐龙展区
(
1
)镇馆之宝——双庙龙。双庙龙因首现于辽西双庙村而得名,是一种大型鸟脚类植食性恐龙,生活在距今约
1
亿年的晚白垩世。这只恐龙长
8
米,体重约为
5
吨。至今发现的双庙龙不超过
5
只,而这只是我国最著名的恐龙专家徐星和中科院古脊椎所著名修复专家在北京历时
8
个月装架完成的。恐龙骨架完整度达到
25%
就可称之为恐龙,但这具双庙龙骨架完整度已达到了
70%
以上,可谓世界上最完整的双庙龙化石,非常珍贵。
双庙龙
(
2
)顾氏小盗龙。驰龙科的一种,生存于白垩纪早期,其体长不足
1
米,体重仅约
1
千克。虽然娇小,但四肢都带有锋利的钩爪,这是它捕猎
时最好的工具。它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认识:这是带有
4
只翅膀的恐龙,而且它的四肢和尾巴长有正羽,是所发现的第一种会飞的恐龙。我们由此可以确信鸟类的翅膀就是由它演化而来的。(
3
)郝氏近鸟龙。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特征与鸟类接近的恐龙。它生活在距今约
1.6
亿年的侏罗纪晚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在近鸟龙骨骼化石的周围,清晰地保留着羽毛的印痕,特别是前肢、后肢以及尾部。更特殊的是,在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也都长有羽毛,这在以前的化石上从未出现过。所以科学家们根据在羽毛中提取的“黑素体”,首次实现了对单个恐龙进行全身羽毛复原。它的发现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为始祖鸟和孔子鸟找到了演化的前身。
近鸟龙
(
4
)寐龙。生活在距今
1.3
亿年的早白垩世,因为它被发现时正在“酣然入睡”,所以得名“寐龙”,大家可以看到它的睡姿与现代鸟类的睡姿几乎一样,它把头蜷压在翅膀之下,把身体缩成一团,有利于减少表面积而抵御体温的下降,从行为学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研究证据。
寐龙
2. 鸟类展区
6 500
万年前地球上大部分的恐龙灭绝了,而恐龙当中的一支的后代延续到现在,那就是我们身边的鸟类。
古鸟展区
鸟类分为基干鸟类、反鸟类以及今鸟类
3
个类群。今鸟类包括了现在我们身边活着的鸟类;基干鸟类是指介于爬行类以及鸟类的一种原始鸟类,我们稍后看到的孔子鸟就是基干鸟类中较为进步的一种;我们目前发现的大多数中生代鸟类都属于反鸟类,像是我们即将看到的会鸟、辽西鸟、华夏鸟等。这些鸟化石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化石,它们与现在的鸟类有明显的区别,可通过化石来了解它们本来的面貌。展厅中间展示有目前仅发现一块标本的林氏星海鸟,属名“星海”代表了标本收藏单位“大连星海古生物博物馆”。星海鸟代表了热河生物群中鸟类的一支新类群,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具有反鸟类的典型特征,如“
Y
”形叉骨,跗跖骨近端愈合;又具有今鸟类的典型特征,如肩胛骨近端与乌喙骨接触的关节面呈凹陷状,乌喙骨呈棒状。这些镶嵌特征对研究鸡胸鸟类(反鸟类与今鸟类的统称)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林氏星海鸟头骨细长,上下颌无牙齿,后肢第一趾骨明显高于其他趾骨,为研究中生代鸟类的营养方式及生活习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3. 翼龙展区
2.2
亿—
6 500
万年前,当恐龙在大地上称王称霸的时候,翼龙统治着蓝天,成为“空中霸主”。翼龙并不是会飞的恐龙,也不是恐龙的一种,确切地说翼龙是会飞的爬行动物,但他们的翅膀并没有羽毛,只有由身体侧面延展出的皮膜。当它在低处行走时,两翼向上折叠,像带了两把大刀,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为“带刀武士”。古老的翼龙长着密密的牙齿,长长的尾巴,
随着上亿年的进化,它们的牙齿越来越少,尾巴越来越短。同时翼龙家族的个体差异巨大,大的两翼近
16
米,好像一架大飞机,小的和一只麻雀差不多。现代的滑翔机和飞机就是根据翼龙的工程学构造设计出来的。
翼龙展区
(
1
)华夏翼龙。展示标本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华夏翼龙的幼体化石,它展翅约
0.8
米。华夏翼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它的嘴里没有牙齿,脖子很长,主要以树上的果子和动物腐烂的尸体为食。为了适应长时间的飞行,后肢的长度不到前肢的一半,尾巴短缩,两腿之间连有翼膜,它们强大的双翼,能够让它们在空中平稳的飞行。(
2
)镇远翼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体型较大,头骨低并且伸长,牙齿超过
160
枚,以鱼类为食。它的前肢要比后肢粗壮,这一点证明镇远翼龙在空中待的时间可能要比在陆地上待的时间多,适应于或是森林或是悬崖的生态环境。但以前发现的镇远翼龙的标本包括模式标本都没有保存其尾椎部分,虽然这一块标本保存得并不完整,但唯独把尾巴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解开了长久以来镇远翼龙的尾椎之谜。
镇远翼龙
4. 昆虫展区
在恐龙展品的对面,是一群早在距今
4
亿年时就出现、见证过恐龙的兴衰史,并且顽强地活到了今天的小精灵们,它们就是我们所认识的一些昆虫。(
1
)蝉。我们一眼就能够认出它来,但它已经深埋在地下
1.5
亿年了。从那时起,它们就从小蛰伏于地下,长大后爬上高高的树端,用长长的喙吸食植物的汁液,它们的习性亿万年来都没有变过。不同的是这种已经绝迹的长有复杂翅斑纹的古蝉的翅斑多为缺刻式,具有干扰色,这使捕食者即使看到了它,也分辨不出它的具体轮廓和位置。(
2
)丽卡拉套蠊(蜚蠊目),俗称蟑螂。早在距今
3
亿年的石炭纪就已经出现,并且数量大、种类多,曾经由于气候的变化,很多种类都灭绝了,数量上也极大地缩减,直到侏罗纪时期才再次兴起而“风靡全球”。整个地质时代中,蟑螂的体型没有明显的改变,发现的中生代标本化石和现生的蟑螂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它也被称为“老不死”昆虫。(
3
)短脉优鸣螽。蝈蝈的祖先,它在距今
1
亿多年时就形成了化石。远古时期的蝈蝈个体比较笨重,虽然经历了
1
亿多年的演进,但它们至今变化不大。(
4
)蜘蛛。共长有
8
条腿,不是昆虫。昆虫又名六足虫,有翅一或两对。蜘蛛是一种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节肢类动物,它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
3.8
亿年。
5. 两栖展区
距今
3
亿多年的泥盆纪,一群勇敢的鱼率先爬上了陆地。慢慢地它们
学会了用肺呼吸,鳍也渐渐变成了强壮的四肢,开拓了脊椎动物生活的新地盘。它们虽然逐步适应了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培育仍离不开水,它们便是两栖类。
爬行类、两栖类展区
(
1
)水生蜥蜴。生活在距今
1.25
亿年的晚侏罗世,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产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爬行动物。(
2
)楔齿满洲鳄。鳄鱼的祖先类型,生活在距今约
1.1
亿年时。在脊椎动物中,迄今只发现了
3
种脊椎动物嗜食同类行为的化石记录,而它便是其中最为古老的一种。(
3
)细小矢部龙。迄今世界上发现的中生代个体最小的蜥蜴。
6. 鱼类展区
鱼形动物早在距今
4
亿年的奥陶纪就已经出现,但它们与现在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它们的前身披着坚硬的盔甲,而且没有上下颌,所以它们的猎食范围有限,活动能力也很差,后来慢慢发展成我们所熟悉的鱼类。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的一种最古老的鱼类。它虽然经过
2
亿多年的漫长的自然历史环境的变迁,历经造山运动、海浸、海退引起的地质地貌变化等,但是它仍保持了当初的形态特征,没有任何进化的迹象,所以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我们现在看到的鲟鱼化石形成于晚侏罗世陆相地层中,距今
1.4
亿年。
7. 植物展区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动物进化和繁盛的基础。简单来说,植物的进化过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现今地球上最为高等的植物。现在我们吃的大米、小麦以及水果等食物,身上穿的棉麻乃至平常随处可见的鲜花,大多数都来自被子植物。然而早在
100
多年前,人们一直为找不到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而感到困惑不解,被“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称之为“讨厌之谜”。直到
150
年后,古植物学家终于发现了迄今已知的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它们在
1
亿多年前的晚侏罗世静静地等待绽放,分别是被誉为“第一朵花”和“第二朵花”的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为全球有花植物起源于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植物展区
四、重点展品介绍
包括化石特色展品、镇馆之宝及重要精品等。博物馆拥有
534
件化石标本,展览了许多特色标本,如热河生物群的辽宁古果、林氏星海鸟、镇远翼龙、华夏翼龙、滕氏嘉年华龙、奇异辽宁龙、国章燕鸟、双庙龙、燕都华夏鸟等。
1. 滕氏嘉年华龙
此标本为滕氏嘉年华龙的模式标本,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为世界首次发现的恐龙。标本长约
110
厘米,宽约
80
厘米,属于典型的火山灰和细泥沙埋藏并经过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岩石化石。化石的骨骼保存完整,头部后仰呈回望之姿态,尾巴扬起,后肢向后伸直,奔跑姿态优美。化石的羽毛保存精美,前、后肢及尾部均有大型羽毛,且羽毛的细微结构清晰可见,尾羽围绕中轴呈不对称状态,羽毛中间有坚硬的长羽翮,还有单侧较长的羽枝。
2. 双庙龙
迄今,双庙龙化石发现不超过
5
例,极为珍稀。博物馆双庙龙化石体
型庞大,保存完整,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双庙龙化石。约
8
米长的双庙龙骨架昂首挺立
,
化石骨骼保存完整度超过
70%
。
3. 辽宁古果
辽宁古果是一种早期被子植物,于
1996
年在北票市黄半吉沟组下部发现。其植株纤细,主侧枝呈“
Y
”字形,在貌似蕨类植物的枝条上,螺旋状排列着
40
多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个果实中都包藏着
2
—
4
粒米粒般大小的种子。这些特征显示了它作为早期被子植物的原始性。另外,其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根部发育,只具有几个简单的侧根,反映了它的水生性质。
4. 林氏星海鸟
林氏星海鸟体型较大,属于典型的经过火山灰和细泥沙埋藏并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化石。化石的骨骼保存完整,其头部略微上仰,后肢向下伸直,两翼半张开做预备飞行之状,栩栩如生。化石的羽毛保存精美,前、后肢及尾部均有羽毛,且羽毛的细微结构清晰可见。
5. 镇远翼龙
镇远翼龙体型较大,翼展约
4
米左右,属于典型的经过火山灰与细泥沙埋藏并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化石,细节保存完整。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其前肢与后肢弯曲,前肢比后肢更加健壮;胫骨比股骨略微纤细;尾部垂直向下,呈爬行状,栩栩如生。
6. 燕都华夏鸟
燕都华夏鸟是一种比麻雀还小的鸟类,体长约
13
厘米,属于典型的经过火山灰和细泥沙埋藏并沉积压实而形成的化石,保存了诸多细节,羽毛印痕清晰可见。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它的身体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羽毛,尾端形似一个羽毛扇。其头部呈仰望之姿,张开翅膀,正欲展翅飞翔,姿态优美。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
1
)建立小科学家孵化基地:全年科普课程、公共讲解。
(
2
)发起“小科学家百人计划”。(
3
)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系列研学旅行、地质科考项目。(
4
)创办全国首家儿童一体式科学实验室
Dino
-
Lab
-
Edu
。(
5
)联合中国科学院
G4
科学家团队研发编写儿童科普课程《十小时学科学》
40
节系列课程:天文、地球科学、古生物、昆虫等。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1
重庆自然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始创于1930年,2015年新馆建成并开放。新馆为重庆市十大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占地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始创于
1930
年,
2015
年新馆建成并开放。新馆为重庆市十大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占地
144 000
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
30 842
平方米;老馆为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
20 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 056
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09
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重庆自然博物馆外观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1930
年
3
月,卢作孚先生在重庆北碚利用一座古庙创办了峡区博物馆,同年
10
月更名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开发宝藏,富裕民生”为目的,在鼎盛时期,设有理化、地质、生物、农林
4
个研究所,附设博物馆、图书馆、学校等,同时管理着西山坪农场、北碚气象测候所、三峡染织厂等,曾取得了綦江松藻煤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等重大发现成果,抗战时期又因接纳包括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内的一批重要学术机关安置工作,被誉为“挽救中国科学的诺亚方舟”。
1943
年,中国西部科学院与内迁至此的
10
余家著名学术机关发起组建中国西部博物馆,该馆下设地理、工矿、地质、生物、农林、医药卫生
6
个分馆,是抗战时期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同时也是由中国人自己组建的第一家融汇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及其众多分支学科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1950
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将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改组为西南人民科学馆。
1953
年,又将其并入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之前身),更名为西南博物院自然馆,馆本部迁至渝中区枇杷山,北碚的老馆作为陈列馆使用至今。
1981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重庆市博物馆增挂“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牌子。
1991
年该馆恢复独立建制,
1998
年更为现名。
2006
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重新建设重庆自然博物馆。
2008
年,博物馆新馆工程被列为重庆市“十一五”社会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2010
年列入重庆市十大公益设施项目,并排在首位。
2015
年
11
月,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
3
年半时间已累计接待观众
780
余万人次。
2016
年,新馆二期工程“自然博览园”项目写入《重庆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
2018
年和
2019
年连续
2
年列入重庆市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名单。
博物馆的使命是:收藏和保护具有科学价值的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地质矿产、岩石、土壤等自然标本以及生物基因资源;担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职责;开展科学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宣传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博物馆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为大众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新馆展览以地球·生物·人类为主题,设置地球厅、进化厅、恐龙厅、动物厅、环境厅、重庆厅
6
个常设展厅,主要展示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重庆的壮丽山川等,重点揭示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陈列
(
1
)地球厅。以新地球观为指导,将地球视为活力系统,以全新视觉揭示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展品以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为主,重点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运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地质发展史,同时还介绍了“上天”“下海”“入地”等科学前沿内容。
地球奥秘(地球厅)
(
2
)进化厅。荟萃大量精美的古生物化石,从功能形态角度揭示古生物对多样性环境的适应变化,同时突出生物进化阶段,以演化的重要节点为线索,串联起一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演化大戏,展示了生物演化的瑰丽画卷,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生命激流(进化厅)
(
3
)恐龙厅。以四川盆地出土的各类恐龙及同时代的动植物化石为主,适当引入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恐龙骨架模型,重现“恐龙盛世”的辉煌。全厅陈列有
50
余具骨架和
600
余件恐龙骨骼、牙齿、蛋及蛋巢、脚印化石标本,规模之大,令人震撼。
恐龙世界(恐龙厅)
(
4
)动物厅。以美国慈善家肯尼斯·贝林捐赠的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标本为主要展品,充分展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全球背景下突出野生动物的区域特色。
动物星球(动物厅)
(
5
)环境厅。以高科技的
SOS
(地球科学球面展示系统)为核心展项,结合实物标本,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引导观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家园(环境厅)
(
6
)重庆厅。以“变迁——自然文化发展”为主题,展示重庆独特的自然风貌、自然资源和自然发展史,讲述重庆人、山、水相依的故事,是了解重庆的窗口之一。
山水都市(重庆厅)
2. 特展
(
1
)盛世辉煌——侏罗纪恐龙化石展。为博物馆独立策划设计的对外展览项目,将恐龙置于生物进化的宏大背景中展现其盛衰经历,曾多次赴国内外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展览以各种恐龙骨架标本为中心展品,辅以展示恐龙头骨、牙齿、蛋、脚印,以及与恐龙同时代的动植物化石,以“恐龙之前的生物演化”“恐龙及其生活的世界”“恐龙灭绝探秘”“恐龙之后的生物界”四大板块依次展开,充分揭示古生物化石发现、发掘、采集和研究的相关内容。展览在宣传恐龙发现成果的同时,关注化石背后的故事,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还原恐龙生活的世界,以激发观众对地质古生物学的兴趣,引导人们从恐龙的盛衰经历中去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大地精华——矿物晶体精品展。为博物馆自主策划的展览项目之一。曾在中国湿地博物馆等地展出。展品由
217
件矿物晶体组成,色彩斑驳,晶莹艳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其中不乏金刚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等宝石和一些大型的矿物晶洞。配套有“奇石珍宝”原创作品大赛,包括摄影、绘画、作文、诗歌等形式的比赛,以及鉴宝活动等。(
3
)邮票上的恐龙展。共展出恐龙等古生物邮票
462
枚,邮票放大图样
92
套(张),以及赵闯创作的恐龙题材的油画
24
幅、雕塑
27
件,还有大量关于集邮知识的介绍。展览内容分别为恐龙与恐龙邮票、世界各地的恐龙邮票、“中国恐龙”邮票解读、邮票图说恐龙家族、恐龙科学艺术创作五大部
分,不仅对“中国恐龙”邮票进行了古生物学的专业解读,还借精美的邮票画面介绍了丰富的恐龙科普知识。(
4
)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展览以“熊猫大事件—揭秘大熊猫—大熊猫演化—保护大熊猫”为线索,集合不同演化阶段的熊猫化石、现生大熊猫标本和古人类化石模型,追踪大熊猫的演化轨迹,复原大熊猫的族谱,讲述与人类同行
800
万年的故事,使参观者能够一览大熊猫神奇的前世与今生。该展览首次展示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古熊猫的科技成果,将
3D
打印的古熊猫骨架、头骨与熊猫化石同台展出,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化石藏品丰富,涵盖我国主要化石产地及其代表性生物群化石,以系统收藏四川盆地侏罗纪恐龙化石为主要特色,共有模式标本
33
件,包括上游永川龙、巨型永川龙、许氏禄丰龙、李氏蜀龙、釜溪自贡龙、天府峨眉龙、太白华阳龙、多棘沱江龙、江北重庆龙等珍贵的恐龙标本。
1. 上游永川龙
上游永川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
1976
年发现于永川上游水库大坝附近。化石标本为一具近于完整的骨架,至今仍是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骨架龙之一。它的发现,特别是其完美的头骨,曾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关注,峨眉电影厂曾为此拍摄了《永川龙》专题纪录片。
上游永川龙
2. 釜溪自贡龙
釜溪自贡龙长约
15
米,属于大型蜥脚类。分类命名有较大争议,有些
学者认为它应归于峨眉龙,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属于马门溪龙,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属。釜溪自贡龙是它最早的名字。
釜溪自贡龙
3. 多棘沱江龙
多棘沱江龙是一种个体较大的剑龙,体长
6
米,高
1.2
米。颅骨低矮狭窄,牙齿较小,背部高耸,四肢结实。背部有
2
排约
15
对三角形骨板,具有防御、伪装、散热的功能。臀部拥有尖刺,尾巴末端有
2
对尾刺。
4. 江北重庆龙(正模)
江北重庆龙是剑龙科中较小的恐龙,体长
3
—
4
米。头骨吻端高而窄,颌骨厚实,牙齿细小。背板大而厚,背部有成对排列的尖状骨板。
多棘沱江龙(左)江北重庆龙(右)
5. 大竹重庆鱼
大竹重庆鱼标本呈立体保存,个体较大,呈长纺锤形。头顶较宽,吻部圆钝,眼眶很小,口裂深而大。有鳃盖前骨,鳃条骨数目较少,第一条鳃盖骨呈三角形。尾鳍为半歪尾形,残留较长的鳞叶,尾鳍分叉深而大。鳞片较厚,重叠区较宽。
6. 宽缘板蛇颈龟
宽缘板蛇颈龟是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常见的蛇颈龟类,其甲壳扁平,呈心形。椎板有
8
块,呈狭长的六角形,在椎板和肋板间靠近椎板部
分的面上有许多微斜的纵列条纹,椎盾较窄,肋盾较宽。内腹甲大,呈卵形,喉盾和间喉盾的后缘在一条直线上。股肛沟向前升起,中部与下剑缝相接。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是国土资源部授牌的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和国土资源部、科技部联合授牌的“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并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创有“咏霓科学讲堂”“作孚文化讲坛”“暑假周周乐”等社会教育品牌,编有博物馆教材和相应的教育活动项目库,每年举办临时展览和教育活动
100
场次以上,年均观众量
200
余万。
1. 科普活动
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积极延伸和开发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教育项目。(
1
)暑假周周乐。以周为单位,共分
6
期,每期设定“小鸟总动员”“大自然的书签”“鹅卵石历险记”“小小地质家”“疯狂动物城”“我的家乡”等不同主题,以引导参观展览为起点,请青少年学习制作科普手册,强化青少年的手作能力。(
2
)环球自然日。与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合作,每年组织青少年学生围绕年度主题开展项目研究,并以展览、表演、绘画、故事播讲等形式进行比赛,从
2013
年起已经连续举办
7
届,包括承办
2014
年、
2017
年两届全球总决赛,在重庆当地学校乃至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中有很大的影响。(
3
)恐龙沙画表演。与教育机构合作,结合博物馆展陈特点,以白垩纪小禽龙的冒险故事为线索,推出沙画互动演出——《小禽龙探险记》,并指导青少年学习沙画制作,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故事和体验中领会科学知识。
2. 科普书籍
编辑出版有《四川恐龙》、《恐龙大观》(丛书,共
4
册)、《巫山猿人遗
址》、《峡江寻梦——长江三峡远古人类之谜》、《长江都督最后的熊猫》等科普图书以及《重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学课程教材》(含幼儿、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各
1
套)等教材。
3. 文创产品
博物馆是全国首批文化文物单位与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采取与社会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产品开发经营,形成了图书、文具、玩具、装饰品、生活用品等六大产品系列,共
1 000
余种,年均销售额达
1 000
万元以上。其中,“恐龙系列”产品获得“重庆市首届文博创意产品展示会”十大文博创意产品奖,《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来信》明信片获人气奖。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1
重庆自然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始创于1930年,2015年新馆建成并开放。新馆为重庆市十大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占地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始创于
1930
年,
2015
年新馆建成并开放。新馆为重庆市十大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占地
144 000
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
30 842
平方米;老馆为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
20 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 056
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09
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重庆自然博物馆外观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1930
年
3
月,卢作孚先生在重庆北碚利用一座古庙创办了峡区博物馆,同年
10
月更名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开发宝藏,富裕民生”为目的,在鼎盛时期,设有理化、地质、生物、农林
4
个研究所,附设博物馆、图书馆、学校等,同时管理着西山坪农场、北碚气象测候所、三峡染织厂等,曾取得了綦江松藻煤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等重大发现成果,抗战时期又因接纳包括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内的一批重要学术机关安置工作,被誉为“挽救中国科学的诺亚方舟”。
1943
年,中国西部科学院与内迁至此的
10
余家著名学术机关发起组建中国西部博物馆,该馆下设地理、工矿、地质、生物、农林、医药卫生
6
个分馆,是抗战时期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同时也是由中国人自己组建的第一家融汇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及其众多分支学科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1950
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将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改组为西南人民科学馆。
1953
年,又将其并入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之前身),更名为西南博物院自然馆,馆本部迁至渝中区枇杷山,北碚的老馆作为陈列馆使用至今。
1981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重庆市博物馆增挂“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牌子。
1991
年该馆恢复独立建制,
1998
年更为现名。
2006
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重新建设重庆自然博物馆。
2008
年,博物馆新馆工程被列为重庆市“十一五”社会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2010
年列入重庆市十大公益设施项目,并排在首位。
2015
年
11
月,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
3
年半时间已累计接待观众
780
余万人次。
2016
年,新馆二期工程“自然博览园”项目写入《重庆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
2018
年和
2019
年连续
2
年列入重庆市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名单。
博物馆的使命是:收藏和保护具有科学价值的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地质矿产、岩石、土壤等自然标本以及生物基因资源;担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职责;开展科学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宣传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博物馆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为大众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新馆展览以地球·生物·人类为主题,设置地球厅、进化厅、恐龙厅、动物厅、环境厅、重庆厅
6
个常设展厅,主要展示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重庆的壮丽山川等,重点揭示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陈列
(
1
)地球厅。以新地球观为指导,将地球视为活力系统,以全新视觉揭示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展品以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为主,重点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运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地质发展史,同时还介绍了“上天”“下海”“入地”等科学前沿内容。
地球奥秘(地球厅)
(
2
)进化厅。荟萃大量精美的古生物化石,从功能形态角度揭示古生物对多样性环境的适应变化,同时突出生物进化阶段,以演化的重要节点为线索,串联起一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演化大戏,展示了生物演化的瑰丽画卷,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生命激流(进化厅)
(
3
)恐龙厅。以四川盆地出土的各类恐龙及同时代的动植物化石为主,适当引入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恐龙骨架模型,重现“恐龙盛世”的辉煌。全厅陈列有
50
余具骨架和
600
余件恐龙骨骼、牙齿、蛋及蛋巢、脚印化石标本,规模之大,令人震撼。
恐龙世界(恐龙厅)
(
4
)动物厅。以美国慈善家肯尼斯·贝林捐赠的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标本为主要展品,充分展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全球背景下突出野生动物的区域特色。
动物星球(动物厅)
(
5
)环境厅。以高科技的
SOS
(地球科学球面展示系统)为核心展项,结合实物标本,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引导观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家园(环境厅)
(
6
)重庆厅。以“变迁——自然文化发展”为主题,展示重庆独特的自然风貌、自然资源和自然发展史,讲述重庆人、山、水相依的故事,是了解重庆的窗口之一。
山水都市(重庆厅)
2. 特展
(
1
)盛世辉煌——侏罗纪恐龙化石展。为博物馆独立策划设计的对外展览项目,将恐龙置于生物进化的宏大背景中展现其盛衰经历,曾多次赴国内外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展览以各种恐龙骨架标本为中心展品,辅以展示恐龙头骨、牙齿、蛋、脚印,以及与恐龙同时代的动植物化石,以“恐龙之前的生物演化”“恐龙及其生活的世界”“恐龙灭绝探秘”“恐龙之后的生物界”四大板块依次展开,充分揭示古生物化石发现、发掘、采集和研究的相关内容。展览在宣传恐龙发现成果的同时,关注化石背后的故事,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还原恐龙生活的世界,以激发观众对地质古生物学的兴趣,引导人们从恐龙的盛衰经历中去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大地精华——矿物晶体精品展。为博物馆自主策划的展览项目之一。曾在中国湿地博物馆等地展出。展品由
217
件矿物晶体组成,色彩斑驳,晶莹艳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其中不乏金刚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等宝石和一些大型的矿物晶洞。配套有“奇石珍宝”原创作品大赛,包括摄影、绘画、作文、诗歌等形式的比赛,以及鉴宝活动等。(
3
)邮票上的恐龙展。共展出恐龙等古生物邮票
462
枚,邮票放大图样
92
套(张),以及赵闯创作的恐龙题材的油画
24
幅、雕塑
27
件,还有大量关于集邮知识的介绍。展览内容分别为恐龙与恐龙邮票、世界各地的恐龙邮票、“中国恐龙”邮票解读、邮票图说恐龙家族、恐龙科学艺术创作五大部
分,不仅对“中国恐龙”邮票进行了古生物学的专业解读,还借精美的邮票画面介绍了丰富的恐龙科普知识。(
4
)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展览以“熊猫大事件—揭秘大熊猫—大熊猫演化—保护大熊猫”为线索,集合不同演化阶段的熊猫化石、现生大熊猫标本和古人类化石模型,追踪大熊猫的演化轨迹,复原大熊猫的族谱,讲述与人类同行
800
万年的故事,使参观者能够一览大熊猫神奇的前世与今生。该展览首次展示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古熊猫的科技成果,将
3D
打印的古熊猫骨架、头骨与熊猫化石同台展出,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化石藏品丰富,涵盖我国主要化石产地及其代表性生物群化石,以系统收藏四川盆地侏罗纪恐龙化石为主要特色,共有模式标本
33
件,包括上游永川龙、巨型永川龙、许氏禄丰龙、李氏蜀龙、釜溪自贡龙、天府峨眉龙、太白华阳龙、多棘沱江龙、江北重庆龙等珍贵的恐龙标本。
1. 上游永川龙
上游永川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
1976
年发现于永川上游水库大坝附近。化石标本为一具近于完整的骨架,至今仍是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骨架龙之一。它的发现,特别是其完美的头骨,曾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关注,峨眉电影厂曾为此拍摄了《永川龙》专题纪录片。
上游永川龙
2. 釜溪自贡龙
釜溪自贡龙长约
15
米,属于大型蜥脚类。分类命名有较大争议,有些
学者认为它应归于峨眉龙,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属于马门溪龙,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属。釜溪自贡龙是它最早的名字。
釜溪自贡龙
3. 多棘沱江龙
多棘沱江龙是一种个体较大的剑龙,体长
6
米,高
1.2
米。颅骨低矮狭窄,牙齿较小,背部高耸,四肢结实。背部有
2
排约
15
对三角形骨板,具有防御、伪装、散热的功能。臀部拥有尖刺,尾巴末端有
2
对尾刺。
4. 江北重庆龙(正模)
江北重庆龙是剑龙科中较小的恐龙,体长
3
—
4
米。头骨吻端高而窄,颌骨厚实,牙齿细小。背板大而厚,背部有成对排列的尖状骨板。
多棘沱江龙(左)江北重庆龙(右)
5. 大竹重庆鱼
大竹重庆鱼标本呈立体保存,个体较大,呈长纺锤形。头顶较宽,吻部圆钝,眼眶很小,口裂深而大。有鳃盖前骨,鳃条骨数目较少,第一条鳃盖骨呈三角形。尾鳍为半歪尾形,残留较长的鳞叶,尾鳍分叉深而大。鳞片较厚,重叠区较宽。
6. 宽缘板蛇颈龟
宽缘板蛇颈龟是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常见的蛇颈龟类,其甲壳扁平,呈心形。椎板有
8
块,呈狭长的六角形,在椎板和肋板间靠近椎板部
分的面上有许多微斜的纵列条纹,椎盾较窄,肋盾较宽。内腹甲大,呈卵形,喉盾和间喉盾的后缘在一条直线上。股肛沟向前升起,中部与下剑缝相接。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是国土资源部授牌的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和国土资源部、科技部联合授牌的“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并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创有“咏霓科学讲堂”“作孚文化讲坛”“暑假周周乐”等社会教育品牌,编有博物馆教材和相应的教育活动项目库,每年举办临时展览和教育活动
100
场次以上,年均观众量
200
余万。
1. 科普活动
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积极延伸和开发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教育项目。(
1
)暑假周周乐。以周为单位,共分
6
期,每期设定“小鸟总动员”“大自然的书签”“鹅卵石历险记”“小小地质家”“疯狂动物城”“我的家乡”等不同主题,以引导参观展览为起点,请青少年学习制作科普手册,强化青少年的手作能力。(
2
)环球自然日。与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合作,每年组织青少年学生围绕年度主题开展项目研究,并以展览、表演、绘画、故事播讲等形式进行比赛,从
2013
年起已经连续举办
7
届,包括承办
2014
年、
2017
年两届全球总决赛,在重庆当地学校乃至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中有很大的影响。(
3
)恐龙沙画表演。与教育机构合作,结合博物馆展陈特点,以白垩纪小禽龙的冒险故事为线索,推出沙画互动演出——《小禽龙探险记》,并指导青少年学习沙画制作,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故事和体验中领会科学知识。
2. 科普书籍
编辑出版有《四川恐龙》、《恐龙大观》(丛书,共
4
册)、《巫山猿人遗
址》、《峡江寻梦——长江三峡远古人类之谜》、《长江都督最后的熊猫》等科普图书以及《重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学课程教材》(含幼儿、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各
1
套)等教材。
3. 文创产品
博物馆是全国首批文化文物单位与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采取与社会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产品开发经营,形成了图书、文具、玩具、装饰品、生活用品等六大产品系列,共
1 000
余种,年均销售额达
1 000
万元以上。其中,“恐龙系列”产品获得“重庆市首届文博创意产品展示会”十大文博创意产品奖,《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来信》明信片获人气奖。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1
重庆自然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始创于1930年,2015年新馆建成并开放。新馆为重庆市十大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占地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始创于
1930
年,
2015
年新馆建成并开放。新馆为重庆市十大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占地
144 000
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
30 842
平方米;老馆为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
20 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 056
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09
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重庆自然博物馆外观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1930
年
3
月,卢作孚先生在重庆北碚利用一座古庙创办了峡区博物馆,同年
10
月更名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开发宝藏,富裕民生”为目的,在鼎盛时期,设有理化、地质、生物、农林
4
个研究所,附设博物馆、图书馆、学校等,同时管理着西山坪农场、北碚气象测候所、三峡染织厂等,曾取得了綦江松藻煤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等重大发现成果,抗战时期又因接纳包括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内的一批重要学术机关安置工作,被誉为“挽救中国科学的诺亚方舟”。
1943
年,中国西部科学院与内迁至此的
10
余家著名学术机关发起组建中国西部博物馆,该馆下设地理、工矿、地质、生物、农林、医药卫生
6
个分馆,是抗战时期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同时也是由中国人自己组建的第一家融汇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及其众多分支学科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1950
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将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改组为西南人民科学馆。
1953
年,又将其并入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之前身),更名为西南博物院自然馆,馆本部迁至渝中区枇杷山,北碚的老馆作为陈列馆使用至今。
1981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重庆市博物馆增挂“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牌子。
1991
年该馆恢复独立建制,
1998
年更为现名。
2006
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重新建设重庆自然博物馆。
2008
年,博物馆新馆工程被列为重庆市“十一五”社会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2010
年列入重庆市十大公益设施项目,并排在首位。
2015
年
11
月,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
3
年半时间已累计接待观众
780
余万人次。
2016
年,新馆二期工程“自然博览园”项目写入《重庆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
2018
年和
2019
年连续
2
年列入重庆市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名单。
博物馆的使命是:收藏和保护具有科学价值的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地质矿产、岩石、土壤等自然标本以及生物基因资源;担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职责;开展科学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宣传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博物馆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为大众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新馆展览以地球·生物·人类为主题,设置地球厅、进化厅、恐龙厅、动物厅、环境厅、重庆厅
6
个常设展厅,主要展示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重庆的壮丽山川等,重点揭示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陈列
(
1
)地球厅。以新地球观为指导,将地球视为活力系统,以全新视觉揭示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展品以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为主,重点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运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地质发展史,同时还介绍了“上天”“下海”“入地”等科学前沿内容。
地球奥秘(地球厅)
(
2
)进化厅。荟萃大量精美的古生物化石,从功能形态角度揭示古生物对多样性环境的适应变化,同时突出生物进化阶段,以演化的重要节点为线索,串联起一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演化大戏,展示了生物演化的瑰丽画卷,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生命激流(进化厅)
(
3
)恐龙厅。以四川盆地出土的各类恐龙及同时代的动植物化石为主,适当引入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恐龙骨架模型,重现“恐龙盛世”的辉煌。全厅陈列有
50
余具骨架和
600
余件恐龙骨骼、牙齿、蛋及蛋巢、脚印化石标本,规模之大,令人震撼。
恐龙世界(恐龙厅)
(
4
)动物厅。以美国慈善家肯尼斯·贝林捐赠的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标本为主要展品,充分展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全球背景下突出野生动物的区域特色。
动物星球(动物厅)
(
5
)环境厅。以高科技的
SOS
(地球科学球面展示系统)为核心展项,结合实物标本,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引导观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家园(环境厅)
(
6
)重庆厅。以“变迁——自然文化发展”为主题,展示重庆独特的自然风貌、自然资源和自然发展史,讲述重庆人、山、水相依的故事,是了解重庆的窗口之一。
山水都市(重庆厅)
2. 特展
(
1
)盛世辉煌——侏罗纪恐龙化石展。为博物馆独立策划设计的对外展览项目,将恐龙置于生物进化的宏大背景中展现其盛衰经历,曾多次赴国内外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展览以各种恐龙骨架标本为中心展品,辅以展示恐龙头骨、牙齿、蛋、脚印,以及与恐龙同时代的动植物化石,以“恐龙之前的生物演化”“恐龙及其生活的世界”“恐龙灭绝探秘”“恐龙之后的生物界”四大板块依次展开,充分揭示古生物化石发现、发掘、采集和研究的相关内容。展览在宣传恐龙发现成果的同时,关注化石背后的故事,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还原恐龙生活的世界,以激发观众对地质古生物学的兴趣,引导人们从恐龙的盛衰经历中去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大地精华——矿物晶体精品展。为博物馆自主策划的展览项目之一。曾在中国湿地博物馆等地展出。展品由
217
件矿物晶体组成,色彩斑驳,晶莹艳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其中不乏金刚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等宝石和一些大型的矿物晶洞。配套有“奇石珍宝”原创作品大赛,包括摄影、绘画、作文、诗歌等形式的比赛,以及鉴宝活动等。(
3
)邮票上的恐龙展。共展出恐龙等古生物邮票
462
枚,邮票放大图样
92
套(张),以及赵闯创作的恐龙题材的油画
24
幅、雕塑
27
件,还有大量关于集邮知识的介绍。展览内容分别为恐龙与恐龙邮票、世界各地的恐龙邮票、“中国恐龙”邮票解读、邮票图说恐龙家族、恐龙科学艺术创作五大部
分,不仅对“中国恐龙”邮票进行了古生物学的专业解读,还借精美的邮票画面介绍了丰富的恐龙科普知识。(
4
)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展览以“熊猫大事件—揭秘大熊猫—大熊猫演化—保护大熊猫”为线索,集合不同演化阶段的熊猫化石、现生大熊猫标本和古人类化石模型,追踪大熊猫的演化轨迹,复原大熊猫的族谱,讲述与人类同行
800
万年的故事,使参观者能够一览大熊猫神奇的前世与今生。该展览首次展示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古熊猫的科技成果,将
3D
打印的古熊猫骨架、头骨与熊猫化石同台展出,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化石藏品丰富,涵盖我国主要化石产地及其代表性生物群化石,以系统收藏四川盆地侏罗纪恐龙化石为主要特色,共有模式标本
33
件,包括上游永川龙、巨型永川龙、许氏禄丰龙、李氏蜀龙、釜溪自贡龙、天府峨眉龙、太白华阳龙、多棘沱江龙、江北重庆龙等珍贵的恐龙标本。
1. 上游永川龙
上游永川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
1976
年发现于永川上游水库大坝附近。化石标本为一具近于完整的骨架,至今仍是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骨架龙之一。它的发现,特别是其完美的头骨,曾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关注,峨眉电影厂曾为此拍摄了《永川龙》专题纪录片。
上游永川龙
2. 釜溪自贡龙
釜溪自贡龙长约
15
米,属于大型蜥脚类。分类命名有较大争议,有些
学者认为它应归于峨眉龙,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属于马门溪龙,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属。釜溪自贡龙是它最早的名字。
釜溪自贡龙
3. 多棘沱江龙
多棘沱江龙是一种个体较大的剑龙,体长
6
米,高
1.2
米。颅骨低矮狭窄,牙齿较小,背部高耸,四肢结实。背部有
2
排约
15
对三角形骨板,具有防御、伪装、散热的功能。臀部拥有尖刺,尾巴末端有
2
对尾刺。
4. 江北重庆龙(正模)
江北重庆龙是剑龙科中较小的恐龙,体长
3
—
4
米。头骨吻端高而窄,颌骨厚实,牙齿细小。背板大而厚,背部有成对排列的尖状骨板。
多棘沱江龙(左)江北重庆龙(右)
5. 大竹重庆鱼
大竹重庆鱼标本呈立体保存,个体较大,呈长纺锤形。头顶较宽,吻部圆钝,眼眶很小,口裂深而大。有鳃盖前骨,鳃条骨数目较少,第一条鳃盖骨呈三角形。尾鳍为半歪尾形,残留较长的鳞叶,尾鳍分叉深而大。鳞片较厚,重叠区较宽。
6. 宽缘板蛇颈龟
宽缘板蛇颈龟是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常见的蛇颈龟类,其甲壳扁平,呈心形。椎板有
8
块,呈狭长的六角形,在椎板和肋板间靠近椎板部
分的面上有许多微斜的纵列条纹,椎盾较窄,肋盾较宽。内腹甲大,呈卵形,喉盾和间喉盾的后缘在一条直线上。股肛沟向前升起,中部与下剑缝相接。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是国土资源部授牌的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和国土资源部、科技部联合授牌的“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并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创有“咏霓科学讲堂”“作孚文化讲坛”“暑假周周乐”等社会教育品牌,编有博物馆教材和相应的教育活动项目库,每年举办临时展览和教育活动
100
场次以上,年均观众量
200
余万。
1. 科普活动
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积极延伸和开发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教育项目。(
1
)暑假周周乐。以周为单位,共分
6
期,每期设定“小鸟总动员”“大自然的书签”“鹅卵石历险记”“小小地质家”“疯狂动物城”“我的家乡”等不同主题,以引导参观展览为起点,请青少年学习制作科普手册,强化青少年的手作能力。(
2
)环球自然日。与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合作,每年组织青少年学生围绕年度主题开展项目研究,并以展览、表演、绘画、故事播讲等形式进行比赛,从
2013
年起已经连续举办
7
届,包括承办
2014
年、
2017
年两届全球总决赛,在重庆当地学校乃至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中有很大的影响。(
3
)恐龙沙画表演。与教育机构合作,结合博物馆展陈特点,以白垩纪小禽龙的冒险故事为线索,推出沙画互动演出——《小禽龙探险记》,并指导青少年学习沙画制作,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故事和体验中领会科学知识。
2. 科普书籍
编辑出版有《四川恐龙》、《恐龙大观》(丛书,共
4
册)、《巫山猿人遗
址》、《峡江寻梦——长江三峡远古人类之谜》、《长江都督最后的熊猫》等科普图书以及《重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学课程教材》(含幼儿、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各
1
套)等教材。
3. 文创产品
博物馆是全国首批文化文物单位与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采取与社会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产品开发经营,形成了图书、文具、玩具、装饰品、生活用品等六大产品系列,共
1 000
余种,年均销售额达
1 000
万元以上。其中,“恐龙系列”产品获得“重庆市首届文博创意产品展示会”十大文博创意产品奖,《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来信》明信片获人气奖。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1
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北部,是由重庆市綦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的场馆类科普基地。公园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綦江博物馆建筑面积3 500平方米,于2011年5月开放;恐龙足迹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北部,是由重庆市綦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的场馆类科普基地。公园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綦江博物馆建筑面积
3 500
平方米,于
2011
年
5
月开放;恐龙足迹化石原址保护地面积逾
2 000
平方米,于
2012
年
11
月开放;木化石原址保护馆建筑面积
1 200
平方米,于
2018
年
4
月开放。公园于
2017
年
9
月
17
日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公园由老瀛山、翠屏山、古剑山
3
个园区组成,总面积
99.82
平方千米,公园以典型的木化石群、恐龙足迹化石群(兼有恐龙化石和鱼化石)和丹霞地貌景观为主体,是集科考、科普、研学旅行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是得天独厚的地学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科普基地,通过公园内的木化石群、恐龙足迹化石群、恐龙化石、鱼化石等古生物化石,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教育,既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增强了公众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意识,反过来又促进了古生物化石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公园的发展历程如下:
2007
年
9
月,获批重庆市市级地质公园。
2009
年
4
月,成为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同年
8
月,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
2011
年
5
月,綦江(地质)博物馆开馆,地质公园主碑广场投入使用。
2012
年
4
月,地质公园古剑山景区对外开放。
2012
年
11
月,老瀛山景区莲花保寨恐龙足迹化石原址保护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成功举办“中国重庆·綦江国际恐龙足迹学术研讨会”。
2013
年
3
月,被重庆市科委授牌为“重庆市科普基地”。
2013
年
4
月,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授牌。
2015
年
5
月,被中国科协授牌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6
年
12
月,被国土资源部授牌为“全国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
2018
年,老瀛山景区和翠屏山景区对外开放。
2018
年
9
月,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公园科普活动的主要场馆是綦江博物馆、木化石原址保护馆、恐龙足迹化石群原址保护地。(
1
)綦江博物馆。建筑面积
3 500
平方米。设有地球演化及生命起源厅、木化石厅、恐龙厅、恐龙足迹化石厅、地质矿产厅、历史文化厅等,主要展陈綦江木化石、綦江龙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凹形、凸形、立体)、綦江北渡鱼化石等
680
件古生物化石和綦江的煤、方解石、石灰石、铁、铜等矿物标本,以及大量綦江历史文物。配有含
25
座的
4D
影院,放映动感科普宣传片。(
2
)木化石原址博物馆。面积
1 200
平方米,对翠屏山木化石进行原地展存,木化石硅化与钙化共生,最大直径
1
米,最大可见长度
28.9
米,局部有树皮煤化。配套建设有木化石博物馆,展陈有綦江多地及国内其他地区的部分木化石典型标本,以及其他鱼、龟鳖类、蛙类、昆虫类、被子植物等古生物化石标本
100
余件,并配有“会说话”的树、恐龙电子书等辅助科普设施。(
3
)恐龙足迹化石原址保护地。位于三角镇红岩村莲花保寨,长约
500
米,宽
3
—
7
米,面积逾
2 000
平方米。在莲花保寨白垩系夹关组底部
9
层岩石中,发现足迹化石
656
个,其中恐龙足迹化石
443
个(鸟脚类足迹
387
个、蜥脚类足迹
54
个、兽脚类足迹
2
个)、翼龙足迹
30
个、古水鸟足迹
183
个。是世界上唯一兼具古生物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的恐龙足迹化石地,是世界上两个拥有完美动态足迹化石点之一,是中国保存最完美鸭嘴龙足迹、中国翼龙足迹数量和行迹最多的化石产地。
四、重点展品介绍
1. 果壳綦江龙
2010
年
12
月,发掘于綦江北渡河坝村一社侏罗系沙溪庙组上部,除了肢骨外,包括部分头骨,以及较完整的椎体系列,计有
17
枚颈椎、
12
枚背椎和
30
枚尾椎化石,还有
5
颗牙齿化石。
2012
年
11
月,装架复原后的綦江龙长
15
米,高
5
米,属亚成年的马门溪龙类。展出于綦江博物馆。
果壳綦江龙
2. 立体恐龙足迹
根据专家研究,此足迹为
9
个足迹的重合体,是由多个恐龙在不同时间留下的足迹,表明当时该区域恐龙活动十分频繁。此足迹产出于莲花保寨,目前展出于綦江博物馆。
立体恐龙足迹
3. 北渡鱼
2006
年夏天,发现于綦江北渡中学旁的綦江河左岸边。产出地层为侏罗系遂宁组泥岩,长
70
厘米,宽
43
厘米,鱼鳞清晰,保存完整。属于全骨
鱼类中的鳞齿鱼类,淡水鱼。展出于綦江博物馆。
北渡鱼
4. 虫迹树化玉
产于缅甸,虫子和树木同时玉化,展出于綦江木化石博物馆。
虫迹树化石
5. 翠屏山 8#木化石
翠屏山
8
#木化石,直径
0.8
米,可见长度
28.9
米,硅化与钙化共生,局部树皮煤化,保存完整,可见树根。在翠屏山木化石原址保护馆保存。
8#木化石
6. 蜥脚类凸形幻迹
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型蜥脚类凸形幻迹化石之一。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也有保存。
蜥脚类凸性幻迹
7. 中国保存最完美的鸭嘴龙凸形足迹
鸭嘴龙凸性足迹
8. 翼龙后足迹及行迹
翼 龙 前 足 迹(左上)翼龙后足迹(左下)翼龙行迹(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
1
)成功举办“中国重庆·綦江国际恐龙足迹学术研讨会”。
2012
年
11
月,在綦江成功举办“中国重庆·綦江国际恐龙足迹学术研讨会”,来自
13
个国家的
50
多名恐龙专家集聚綦江,就恐龙足迹学术研究进行交流。成都沉积地质矿产研究所刘宝珺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出席会议。会议期间,还开展了“你赠我读”活动,中国古生物学会向綦江中山路小学赠送了古生物类科普图书,在中山路小学掀起自然科学的科普热潮。(
2
)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实习走进綦江莲花保寨。
2016
年
8
月
3
日,第八届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实习走进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莲花保寨。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
7
个基地师生为主的全国
30
所大学
120
余名师生对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丹霞地貌、波痕、
泥裂层理等沉积构造进行了考察学习。(
3
)组织科普创作。恐龙科普版画创作。綦江农民版画是綦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
年
10
月,在“中国重庆·綦江国际恐龙足迹学术研讨会”前,綦江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与綦江农民版画院合作,以农民版画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反映恐龙生活,创作出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恐龙科普版画,并入选
2012
年文化部全国画院优秀创作研究扶持计划项目。
2017
年创作的《带你游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幼儿版、青少版),由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綦江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情况,以及恐龙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和木化石等古生物知识,获
2018
年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称号。(
4
)举办专题科普活动。在地球日、土地日、环境日等开展专题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民众尤其是学生对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意识。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1
澄江古生物研究站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澄江古生物研究站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核心区帽天山南坡,占地52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 300平方米,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于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澄江古生物研究站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核心区帽天山南坡,占地
52 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 300
平方米,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于
1998
年建成。最初用于澄江生物群的科学研究,逐渐发展为集野外研究、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研究站,是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工作站之一。
2001
年,帽天山成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研究站内部展厅正式对外开放。
2002
年
1
月
12
日,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2
年澄江化石地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首发点展厅建成并对公众开放。园区内现有两个展馆,分别是研究站展馆和化石首发点展馆。
研究站展馆主体建筑外观
首发点展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1984
年
7
月
1
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员在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发现了澄江生物化石群。
1987
年
4
月
17
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古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之后由南古所陈均远、云南大学侯先光等科研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帽天山及周边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察,采集了大量珍贵标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995
年
4
月,南古所成功举办了“国际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学术会议,与会中外科学家对帽天山进行了实地考察。
1995
年
7
月,由南古所主办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大型科技展在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全部采自澄江帽天山的
200
余块各门类精美化石,轰动了台湾,在国外都产生了巨大反响。为更好地对帽天山地区澄江生物群进行保护和研究,
1996
年
4
月,时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在南古所领导陪同下赴澄江帽天山实地视察,拟建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玉溪地区行署专员及澄江县领导随同到帽天山选址,征地
52 000
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
1 300
平方米。
1997
年初,先后有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帽天山澄江生物群遗址,南古所科研人员对化石研究和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的建设情况进行现场汇报。
1997
年
5
月
14
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在澄江召开现场会议,对保护工作进行部署,推进澄江生物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的建设。澄江古生物研究站作为保护区重要的科研实体,对澄江生物群的保护和研究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1997
年
8
月,中科院聘请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齐康对澄江古生物研究站进行设计。齐先生受澄江动物化石启发,将化石“灰姑娘虫”抽象成造型,并结合仿生学原理提出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由齐康院士的学生、云南工业大学建筑系教师华峰等人完成。建筑于
1998
年年底完成。
1999
年
6
月,在帽天山举行澄江古生物研究站开站典礼,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副院长白春礼,云南省、市、县相关领导出席,由路甬祥院长亲自揭牌。
研究站为仿生建筑,造型新颖别致。层高两层,整个建筑由异心圆弧组合而成,外墙体呈乳白色,屋顶用金属网架组构,网架上浇铸混凝土,混凝土上贴灰白色琉璃瓦,屋顶中心是定制的直径
2
米的一次热压成型的半球形有机玻璃罩。“灰姑娘虫”的触须被安排成向外延伸的林荫小道。登上帽天山顶眺望,研究站看起来就像一只灰白色远古生物向抚仙湖爬行,趣味横生。研究站功能齐全,有会议厅、展览厅、科研办公室、标本储藏室、接待客房及餐厅,为科学家野外考察常驻点,并可用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
1999
年
7
月
18
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中科院、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实地考察帽天山。
2001
年
3
月
6
日,国土部正式批准澄江生物群首发地帽天山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为进一步开展公众科普工作,
2002
年
1
月
13
日,澄江古生物研究站展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时任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和云南省副省长梁公卿为澄江古生物研究站展馆剪彩。
2004
年
2
月
20
日,由中科院南古所陈均远、云南大学侯先光和西北大学舒德干承担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项目荣获
2003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同年
9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澄江生物群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保护澄江生物群,保护世界化石宝库,保护这个极具科学价值的自然遗产。”
2006
年
8
月
12
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临帽天山现场视察。帽天山周边环境得到了极大治理和改善,澄江生物群的保护和申遗工作进一步加快。
2011
年,澄江生物群保护委员会在澄江化石首发点建设展览馆。
2012
年
7
月
1
日,澄江化石地在第
36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寒武纪澄江生物群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化石丰富且保存精美,生动再现了距今
5.2
亿年的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充分显示出寒武纪早期生物的多样性,将绝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演化历史追溯到寒武纪伊始,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被誉为“
20
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是“世界古生物圣地”“永远的科学大厦”,为早期生命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先后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1997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集体奖(
1997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3
),新中国科技
60
周年
60
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2009
),改革开放
40
年
40
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2018
)等
系列成就。澄江古生物研究站是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的标志性建筑,受到国家领导人、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指导,站点作为澄江生物群的首发点和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是向公众展示澄江生物群重大科学意义、普及和宣传生物进化知识的前沿阵地,也是中科院面向社会展示中国古生物学非凡成就的窗口。作为向公众介绍古生物学知识和生物进化思想的平台,研究站起到了连接象牙塔与社会大众的桥梁作用,使科学家有机会、有途径与大众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研究站的建成和开放,对促进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研究站自
1998
年建立以来,已近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向往的科学圣地,吸引了大量国内观众参观访问。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澄江古生物研究站园区内有两个展馆:研究站展馆和首发点展馆。以采自澄江帽天山地区的澄江化石标本展示为主,藏品丰富,展品精美。
1. 研究站展馆
是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为
200
余平方米,陈列展
示内容以早期挖掘的澄江动物化石为主,并集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以大量珍贵的澄江化石标本、精美的化石图片、巨幅生态图复原海底景观隧道,再现距今
5.2
亿年的海洋生物世界,以真实的地层剖面剥离展示出澄江生物埋藏保存及分布情景,还以大型转动模型展现澄江生物群中奇虾的风采。为公众了解生命起源、生物演化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科学窗口。
研究站展馆主进口
研究站展馆展柜
研究站展馆奇虾模型
澄江动物群的最大特点是化石不仅保存了外壳和矿化的骨骼,而且保存了生物的软体器官和组织轮廓,如动物的肠、胃、口等进食和消化器官,动物的肌肉、神经和腺体等构造。经过
30
多年的连续发掘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澄江生物群包括原始脊椎动物在内的
260
余个种类,归属于
20
多个门一级的动物类型。澄江生物群不仅表现出动物身体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生态功能的分化和多样性,如奇虾类化石的发现表明寒武纪早期海洋中已经建立起了由金字塔式食物链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巨型食肉动物统治着寒武纪海洋。另外,澄江生物群作为一个整体,向我们展示了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现代海洋生态系统业已形成。
首发点展馆
四、重点展品介绍
澄江古生物研究站拥有数万件澄江动物化石标本,展馆陈列了采自澄江帽天山首发点的大量珍贵化石,如奇虾类、抚仙湖虫、海口虫、微网虫、纳罗虫、海口鱼等,重点展品介绍如下:
1. 奇虾——巨型食肉动物
具一对分节的、用于猎食的巨型前爪。流线型身体具有用于游泳的
11
—
13
对桨状叶片和用于平衡能的尾叶。口的直径可达
20
厘米,口腔内有环形排列的利齿,具很强的肢解能力,可捕食当时任何大型生物。可见奇虾是攻击力很强的食肉动物。当时海洋中的动物平均大小只有几厘米,而奇虾个体最长达
2
米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巨型食肉动物。
1994
年,澄江生物群中奇虾完整化石的发现在美国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之后,受到全球各大媒体的关注报道,并称之为寒武纪的巨型怪兽。以奇虾为代表的巨型食肉猛兽在寒武纪海洋中曾经繁盛一时,是当时海洋中的霸主。在国外,奇虾复原模型已经成为自然博物馆展示的明星。奇虾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时期金字塔式食物链的存在以及复杂生态系统的建立。
2. 抚仙湖虫——节肢动物的原始祖先
真节肢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成虫体长超过
10
厘米,有
31
节体节,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它的背、腹分节数目不一致。
1995
年,陈均远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报道了抚仙湖虫头部的双分节构造。这一
发现暗示了:节肢动物可能起源于具有双分节头部的叶足类;位于节肢动物第一头节的带柄复眼是节肢动物眼睛的原型,由叶足动物位于第一头节的附肢演化而来,眼柄与附肢为同源物。
帚状奇虾(左)延长抚仙湖虫(右)
3. 海口虫——最原始的脊索动物
鱼形的身体,长不过
4
厘米,有一个小尾巴,前端有一对眼。咽部前端具鳃腔,两侧有
6
对鳃弓,鳃弓具有长长的鳃丝。一条粗壮的脊索位于身体中部,并显示分节加厚,类似于现代海洋中七鳃鳗体内的原脊椎。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索呈管状,神经索前端膨大,被认为是相当于脑的构造。身体背侧具有
25
节肌肉。
1999
年
12
月
3
日,海口虫化石的发现在英国
Nature
杂志上公布,立即轰动了科学界。海口虫成为科学界热炒的明星。以
300
多块化石标本为基础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介于脊索动物头索类(文昌鱼)和脊椎动物七鳃鳗之间。与脊索动物头索类相似是因为它具有脊索、背神经索和鳃裂三大特征,不同的是头索类的鳃裂数量多(可高达
180
对);与脊椎动物七鳃鳗相似是因为它具有头的特征(脑和眼睛)。但与头索类和七鳃鳗的“
V
”字形肌节不同的是,海口虫的肌节简单。因此,海口虫的这些特征必然确立了它在脊椎动物起源研究中的关键地位。
梭状海口虫
4. 迷人林乔利虫——大附肢节肢动物
澄江生物群中常见化石,已采集到数千块标本。虫体小,细长,长
1
—
3
厘米,分为头和躯干两部分,末端具桨状尾板。头甲短,前端尖窄,具
2
对带柄的眼睛,位于头部的前腹缘。螯肢由柄和螯组成。柄短呈棒状,由
2
节组成。螯由
4
节短的螯节组成,每一螯节长出细长的鞭状长须。头部具
3
对口,后双肢型附肢。躯干由
11
个背甲组成,每一个背甲具
1
对双肢型的附肢。
外肢呈叶状,周边为刚毛所环绕;内肢约由
9
节肢节组成,尾板呈桨状,周边为刚毛所环绕。
迷人林乔利虫
5. 微网虫——披带骨片的蠕虫形怪物
长可达
8
厘米的蠕虫状生物,背部具有
9
对网状骨片,腹部具有成对的、长长的有爪肉足。微网虫最初用于描述一种酸泡出来的、一般小于
3
毫米的微小多边网状骨片化石。这种微小的网状骨片到底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还是仅代表某个生物体上的零散部件,古生物学家们长期对此感到困惑。澄江生物群中完整微网虫化石标本的发现令人大为惊诧,因为谁也不曾想过,这种奇特的骨片是成对长在毛虫状动物体上的离散骨片。这一发现震撼了国际古生物学界,被认为是“来自外星球的生物”,其化石照片登上了多家包括英国
Nature
杂志在内的著名科学杂志的封面。
中华微网虫
以微网虫为代表的这类生物被称为叶足类,代表了动物界中的一个新门类。它在寒武纪时期非常繁盛,在澄江生物群中已经发现了
10
种以上,它们个个形态怪异,差异很大,充分体现了“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之间形态的巨大差异。
6. 纳罗虫——澄江生物群中最先被发现的种类
澄江生物群中最常见的节肢动物之一。
1984
年,侯先光发现澄江生物群时最早发现的标本就是纳罗虫,也是澄江生物群首先报道的物种(
1985
)。纳罗虫原产于加拿大北部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背甲与附肢的特征与澄江生物群的长尾纳罗虫极为相似。澄江生物群中常见两类纳
罗虫:一是长尾纳罗虫,也称周小姐虫;二是刺尾纳罗虫。这类化石是与三叶形节肢动物和三叶虫有近亲关系的双分区节肢动物,以具双分区结构和缺乏真正的眼睛为特征。
7. 星口水母钵——造型奇异的水母状生物
外形与现代海洋中的水母(又称海蜇)很相似,曾被误以为是形体十分简单的两胚层腔肠动物。星口水母钵外形呈盘状,在盘状体内藏匿着奇特的、顺时针弯卷的囊状腔,囊内包裹着消化道,口部具有章鱼状触手。曾有人将这种奇特的生物造型错误解释为:一条带触手的蠕虫寄生在水母体内,因为现代没有哪一类生物具有如此怪异的造型。以星口水母钵为代表的水母状生物在寒武纪至少有
3
种类型以上,它们在海水中通常群聚生活。
真形星口水母钵
8. 古虫动物门——生物造型的创新
具有两分的身体造型:前端是一个背腹封闭的腔,两侧具有类似脊索动物的鳃裂状构造;后端扁平的尾部具有节肢动物分节的典型特征;没有眼睛,口位于身体最前端,肛门位于尾部正后方。目前,这类动物在澄江生物群中至少发现多达
6
种类型,个体大的长达
20
厘米以上,小的只有
3
厘米左右,是善于游泳的生物,具有群居的生活特征。基于特殊的身体造型,很难将这类动物归类于现代生物门类中。一种观点是它们可能与脊索动物相关,是后口生物中的一个新门类(这种
观点发表于
2001
年
11
月
22
日出版的英国
Nature
杂志上);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它们与节肢动物相关,是原口生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
楔形古虫
9. 海口鱼——最早的鱼形脊椎动物
澄江生物群中云南虫(
1995
年发表于英国
Nature
杂志上)、昆明鱼与海口鱼(
1999
年发表于英国
Nature
杂志上)的发现,也同样都受到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云南虫形体类似于海口虫,但是没有脑的特征,属于脊索动物。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形体更加接近真正的鱼,有类似鱼类的鳍、“
V
”和“
W
”字形肌节,也有鳃裂,它们应该属于早期的脊椎动物。澄江生物群中这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表明,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祖先在寒武纪早期已经出现。更重要的是,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祖先同时出现在寒武纪早期,表明脊椎动物可能不是从脊索动物直接演化而来的,它们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在澄江生物群中的存在,极大地突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规模,确切证明了现代所有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已经出现。
海口鱼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1
朝阳化石谷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朝阳化石谷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由朝阳传奇文旅集团下设的传奇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创建,是以化石文化为主题、古生物博物馆为核心、互动体验为特色的新型文化旅游景区,也是古生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朝阳化石谷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由朝阳传奇文旅集团下设的传奇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创建,是以化石文化为主题、古生物博物馆为核心、互动体验为特色的新型文化旅游景区,也是古生物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2014
年
5
月正式对外开放。化石谷景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传奇路
1
号,坐落在国家重点化石保护区内,交通十分便利,紧邻高铁城市花园,与朝阳环城水系相连。总面积
30 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0 000
平方米,其中展览区面积
6 000
平方米。现已形成以地学旅游为核心,以化石文化和化石科普为两翼,以互动体验为特色的全景式旅游景区。
2018
年
9
月
17
日,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也是化石谷景区继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基地、全国研学旅游试点单位、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之后,又获得的一块金光闪闪的“国字牌”,也是涵盖了文化产业、旅游、科普三个行业的国家顶级授牌。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朝阳传奇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0
年
10
月,总部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区,依托“世界化石宝库”自然遗产、“中华文明之源红山文化”遗产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综合性文化产业平台。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承文化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为化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依托朝阳地区丰富的化石资源以及收藏的珍贵化石标本,同年,公司投资建设了公益性民间博物馆——济赞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对公众开放的开放式化石体验馆。经过几年的发展,到
2013
年末,济赞堂古生物博物馆因展陈场地有限,已远不能反映朝阳化石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朝阳市乃至辽宁省长期以来也一直缺乏有关中生代时期生命演化的文化旅游景区。为全面系统地宣传化石文化和古生物知识,公司董事会决定,破土建设旅游景区——朝阳化石谷。在多方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化石谷景区于
2014
年
5
月正式开园迎宾。公司现已形成三大主要板块:以化石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为主导的化石文创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板块,以科研科普展览为主导的化石和文物博物馆板块,以基础建设投资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地产板块。三大板块正在蓬勃发展。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化石谷景区是全国极其少见的建立在化石遗址上的景区,记录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生命演化史,再现了完整的远古热河生物群,为游客呈现了化石世界中最绚烂缤纷的生命奇迹!景区共分为
3
个区域:化石文化区、化石科普区、化石体验区,包含神树洞、树化玉雕馆、古生物博物馆、恐龙挖掘现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绒绣艺术馆、淘宝乐园、龙鸟广场
7
个展
馆。除此以外,景区内还设有
2
个专题展馆(赏石艺术馆、古植物展厅),以及各种科普设施(化石劈拆场、恐龙学院、化石装裱课堂等)。
1. 神树洞
神树洞为镇园之宝。这里展陈着距今亿万年前的树神,这棵大树生长在距今
1.6
亿年的侏罗纪时期,
6 500
万年前,树神经历了地质变迁、火山爆发,竟奇迹般地将躯体保留至今,将原本腐烂的木头变成了不朽的宝石。这棵树神全长约
19
米,重达
30
吨。
神树洞
2. 树化玉雕馆
朝阳树化玉是远古生命之身,保存了自然的原石状态。本着天人同韵、天人共创、天人合一的宗旨创作出的树化玉作品,才能让古老的化石复苏,更好地再现其亿万年前璀璨的光华。
树化玉雕馆
3. 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济赞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是
2010
年
10
月对外开放的非国有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馆内展出的化石标本物种丰富,几乎涵盖了热河生物群所有的门类。博物馆根据化石的种类划分为
8
个展厅,分别为木化石厅、哺乳动物厅、鸟厅、龙厅、植物厅、昆虫厅、两栖类厅、鱼类厅。
济赞堂古生物博物馆
(
1
)木化石厅。所藏木化石是地质学所称的硅化木中的极品,它诞生于距今
2
亿多年的中生代时期,突发的剧烈地质变化使树木深埋地下,在极为苛刻的地质条件下形成。(
2
)哺乳动物厅。最初的真正的哺乳动物只比恐龙晚出现了
1 000
万年。但在巨型爬行动物长期统治的时期,这些早期的哺乳动物只能保持与家鼠和鼩鼠类似的体形和生活方式。此厅通过化石和复原图,还原了这些早期哺乳动物是如何在身形庞大的恐龙时代生存下来,并且熬过了恐龙灭绝时的大灾难。(
3
)鸟厅。鸟类是地球生命链的重要一环。近十多年来,在辽西及其周边地区已发现早期鸟类化石
14
目
24
属
40
余种,鸟厅以展出不同阶段的鸟类化石来揭示鸟类及其飞行起源的问题。辽西热河生物群的鸟类化石,目前已发现
3 000
件以上。(
4
)龙厅。以朝阳地区出土的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为主线,诠释了带羽毛的恐龙与鸟类起源和羽毛起源的关系,为探讨早期鸟类的演化,证
明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5
)植物厅。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对植物化石的发现和了解不多,所以热河生物群中植物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已经发现的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银杏、苏铁、松柏类和开花的植物。其中,银杏、苏铁、松柏类尤其丰富。被子植物也正是从这一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著名的种类有辽宁古果、中华古果。
古植物厅
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昆虫化石主要产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及新近纪地层的页岩中。展厅主要展出辽西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浅绿褐色致密页岩中的拟蜉蝣、辽蝉、蜻蜓、蜜蜂等。(
7
)两栖类厅。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最早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中生代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8
)鱼类厅。展厅主要展示辽西热河生物群的鱼类化石代表。从
20
世纪初开始,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在辽西相继发现了大批鱼类化石,包括潘氏北票鲟、丰宁北票鲟、刘氏原白鲟和长背鳍燕鲟,弓鳍鱼类等。种类丰富的鱼类化石无疑为古鱼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4. 恐龙挖掘现场
在化石谷景区的东侧,矗立着两座正在喷发的火山口遗迹。
2016
年在化石谷景区升级改造施工的过程中,在此发现了鱼化石,经过进一步挖掘发现了多种古生物化石,如鱼类、鸟类、恐龙类等。经古生物学家鉴定,这些化石的时代属于中生代早白垩世,距今
1.2
亿年左右,地层属九佛堂组经典地层。
恐龙挖掘现场
四、重点展品介绍
依托朝阳丰富的化石资源,景区核心区内的博物馆拥有国家一级保护类化石标本数百件,三级以上的化石标本上万件。这里有中华十大传世名石之一——红金龙、地球上的第一朵花——辽宁古果、最早飞向蓝天的恐龙——赫氏近鸟龙,模式标本有李氏中国苏铁、李氏朝阳兽、济赞堂奇兽、传奇甲龙,漂洋过海去巡展的带冠孔子鸟、顾氏小盗龙。
1. 红金龙
此木化石横截面天然形成一条红金龙,形象逼真,曾于
2013
年
7
月
6
日在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辽宁朝阳》栏目中荣获最具文化价值奖,于
2015
年被评为“中华十大传世名石”。红金龙完美地诠释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
2. 辽宁古果
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科学研究表明,辽宁古果出现于
1.25
亿年前,比以往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还要早
1 500
万—
2 000
万年。呈突起状似叶子的部分其实是它的果实——小豆荚,每个豆荚里面都有
2
—
4
粒种子。这样的果实给种子提供了最完美的保护,这正是有花植物独具的特征。
红金龙(左)辽宁古果(右)
3. 赫氏近鸟龙
一种带羽毛的恐龙物种,距今约
1.6
亿年。较以往热河生物群中最早的带毛恐龙中华龙鸟的时 代 要 早 约
2 000
万 —
3 000
万年,较以往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鸟类要早约几百万至
1 000
万年。赫氏近鸟龙化石在其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特别是在前、后肢和尾部分布着奇特的飞羽,这种特征在灭绝物种中还尚无先例。它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
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代表着鸟类起源研究的一个新的、国际性的重大突破。
赫氏近鸟龙
4. 李氏中国苏铁
模式标本,以标本发现者李海军的姓氏命名。该标本是目前全世界苏铁类的新属,产自辽宁北票距今约
1.6
亿年的中侏罗统髫髻山组。
李氏中国苏铁
5. 李氏朝阳兽
哺乳动物的新种,属三尖齿兽目,产自距今约
1.3
亿年的早白垩世。有较为进步的肩带和前肢、较为原始的腰带和后肢,显示出明显的镶嵌演化现象。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此为国家一级保护化石,研究论文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李氏朝阳兽
6. 济赞堂奇兽
新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以博物馆名命名,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科级分类单元——神兽科。这个属种的建立,进一步增加了栖息于侏罗纪森林中的类群的多样性。据研究者孟津和毛方园介绍,以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都是支离破碎的,济赞堂奇兽是迄今发现的哺乳动物标本中保存最为清晰完整的一件,尤其是下颚骨的保存状况非常完美。正是由此,才让研究者最终确定了它的身份。该化石的发现为燕辽生物群及其生活环境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并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济赞堂奇兽
7. 传奇甲龙
国宝级化石,属甲龙科,名字意为“装甲”或“结实的蜥蜴”,是出现在白垩纪晚期的草食性中等体型恐龙。它的背部有厚重的背板,尾巴如高尔夫球棒。所有的骨骼紧紧相连,甚至没有多余的空间容纳脑部。甲龙可长达
7
—
10
米,重达
3
—
4
吨。这只甲龙全长
4.6
米,据科学家推断,它仅仅还是甲龙的幼年个体。由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徐星亲自组织研究。它在辽西的出现,证明了辽西也有巨型恐龙,而且保存非常完整,十分罕见。
传奇甲龙
8. 带冠孔子鸟
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和头冠印迹。这些特征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这种鸟生活在距今
1.25
亿—
1.1
亿年时,孔子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它的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相近之处,如头骨没有完全愈合,肱骨比桡骨长,手上长有
3
个带爪的指等。孔子鸟的个体与鸡的大小相近,上下颌没有牙齿,有一个发育的角质喙,它的脊椎骨退化,胸骨发育,尾巴很短。从进化角度来看,在形态上孔子鸟比始祖鸟显得进步,生活时代也应该比始祖鸟晚。
带冠孔子鸟
9. 顾氏小盗龙
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批会飞的恐龙。对于鸟类飞行起源这个谜,
100
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推断:“树栖起源说”和“地栖起源说”。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徐星认为,顾氏小盗龙的发现为“树栖起源说”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证据。顾氏小盗龙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身体上除了发育着绒羽状羽毛外,在其前、后肢及尾后部还发育着非常长的扇形飞羽或尾羽。它的发现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主要证据。它长了
4
个翅膀,可以在空中滑翔,最终变成了飞行。这么多的翅膀,在鸟类中也是很少见的。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作为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化石谷景区自开园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这些科普活动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展品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推出科普展览和化石鉴赏会;二是拓展性科普教育活动:恐龙学院、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恐龙主题写生绘画与征文大赛、博物馆奇妙夜、模拟挖掘化石、劈拆化石、装裱化石、化石采集、知识竞赛等。此外,化石谷景区开发了多样化的古生物文创产品,如恐龙徽章、
3D
恐龙书签、笔记本、古生物宣传片和图书、设计款古生物模型和化石工艺
品、古生物
AR
卡、智能实景语音导览和印刷宣传手册。博物馆利用官网、微信平台线上的无形阵地,配合科普活动、科普产品、文创产品等有形阵地,进行了有效的科普宣传。化石谷景区开展的“恐龙学院走进校园”活动,每周一次,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都有国际、国内著名古生物学家、学者、喜好化石的游人来到这里参观、研究或进行学术交流。化石谷景区开园以来充分发挥了科普宣传作用和功能,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与北京、大连、沈阳、秦皇岛、赤峰等多地学校建立了长期研学游合作,与朝阳市中小学建立了定期科普活动等,共举办活动
100
余场,全年总接待量达
30
余万人次。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1
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隶属于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由朝阳市政府投资建设,是一个集化石展览、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质知识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隶属于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由朝阳市政府投资建设,是一个集化石展览、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质知识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2007
年
9
月
29
日正式对外开放,
2015
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位于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建筑面积
20 700
平方米,其中展览区面积近
11 000
余平方米。
博物馆鸟瞰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中生代朝阳处于热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区,赋存极为丰富的化石资源,不仅有鸟类,还有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鳄类、翼龙类、双壳类、昆虫类、植物类等门类众多的属种。朝阳古生物化石产于距今
1.2
亿—
1.5
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这一时期正是生命进化史上的关键时期。这些宝贵的地质古生物化石遗迹,对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科学价值。随着朝阳古生物化石研究的深入,如何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地系统接触相关的地球历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1
年
9
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项目组
8
位专家的建议,朝阳市国土资源局向市政府提交了建设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申请报告,并提出建设朝阳化石地质公园的设想。博物馆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
2006
年
7
月
20
日破土,
2007
年
9
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
12 290
平方米,常设展厅
4 600
平方米,临时展厅
460
平方米,科普展廊
1 200
平方米,学术报告厅
320
平方米。
2009
年
5
月,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授为首批“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15
年
10
月,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在原博物馆展厅“中华龙鸟”外形布局基础上,增建了“鸟头”“鸟尾”和“鸟翅”
3
个展厅,构成大鸟展翅欲飞的宏伟外形,面积增加了
8 410
平方米,总面积达到了
20 700
平方米。重新规划设计展厅布局,规划及展示宇宙的演化、地震体验、矿产资源分布、大陆板块漂移、火山爆发模拟体验、化石埋藏成因、鸟类飞行起源板块及展板、挂图、照片等
500
余幅,
5
个大型地质岩层模型,
2
幅大型木浮雕,
40
台
/
套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互动设备等,系统介绍了宇宙、地球、地震、恐龙进化、鸟类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古生物演化知识。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1. 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
3
层,设有地球探秘、龙行天下、朝阳之窗、热河生物群、古生物探秘、鸟类进化与人文化石、走近白垩纪
7
个展厅。展陈热河生物群系列古生物化石标本
1 000
多件,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化石以无脊椎的节肢类、昆虫类,古脊椎动物的鱼类、爬行类、两栖类、翼龙类,龟类、哺乳类等为主,藏品丰富,展品精美,尤以大批带毛恐龙、中华龙鸟、中华古果等化石标本最为珍贵,堪称国宝级的化石精品。(
1
)热河生物群厅。该厅是博物馆的核心展厅,保存有带毛恐龙、早期鸟类、早期哺乳动物、最早的被子植物、翼龙以及大量无脊椎动物化石。展览按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布展,以古生物进化为主线,分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展区及翼龙类、哺乳类化石展区,系统展示生物演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①
无脊椎动物展区。代表展品有凌源额尔古纳蚌、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辽宁洞虾、奇异环足虾、蜚蠊、短脉优鸣螽、胡氏辽蝉、蜘蛛、沼泽野蜓等,通过实物、展板展示丰富的中生代早期节肢类和昆虫类化石。
热河生物群厅
②
脊椎动物化石鱼类展区。代表化石有戴氏狼鳍鱼、室井氏狼鳍鱼、原白鲟、长背鳍燕鲟、潘氏北票鲟、中华弓鳍鱼等,利用展品展板,系统介绍了脊椎动物的起源、进化历程。
③
脊椎动物化石爬行类展区。代表化石有离龙类的楔齿满洲鳄、伊克昭龙、凌源潜龙等,详细讲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区分恐龙与离龙类的特点。
④
脊椎动物化石两栖类展区。代表化石有满洲龟、三燕丽蟾、蝾螈等,让观众了解两栖类与爬行类的进化关系。
⑤
中华龙鸟展区。中华龙鸟是介于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鸟类是由恐龙演变来的结论,正是由中华龙鸟的发现得出的。它长有绒毛说明它开始从冷血的恐龙向温血的鸟类进化,是鸟类的鼻祖。
⑥
翼龙标本展区。标本数量和品种属国内最全,有无齿翼龙、董氏中国翼龙、杨氏飞龙,珍贵的蛙嘴翼龙、达尔文翼龙、鲲鹏翼龙、巨冠翼龙等
20
多件。翼龙既不是恐龙,也不是鸟类,它是会飞的爬行动物,并且早于鸟类
7 000
万年就飞上了蓝天,一度成为空中霸主。
⑦
小盗龙展区。顾氏小盗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批地栖会飞的恐龙。
100
多年来,关于鸟类飞行起源学术界一直存在“树栖起源说”和“奔跑起源说”两大推断。顾氏小盗龙的发现为“树栖起源说”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证据,但仍存在争议。
⑧
鸟类集合展区。在中国辽宁发现的早白垩世鸟类化石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区,这里陈列着燕都华夏鸟、娇小辽西鸟、圣贤孔子鸟、原始祖鸟、朝阳会鸟等鸟类化石
14
属
19
种
60
多枚,“鸟化石公园”因此得名。
⑨
地球上第一朵花展区。中生代朝阳曾处气候温湿、水草丰盛的环境。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花——辽宁古果(继而发现了中华古果和十字中华果)。这一重大发现是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
2
)地球探秘厅。通过《宇宙的演化》《地球的起源》《大陆板块漂移》《地球圈层结构》《大气层与环境》《地震体验》《化石埋藏成因》《火山爆发模拟体验》等展板以及互动体验设施,直观介绍了宇宙、地球、地震、古生物演化知识等。地球探秘厅有六大看点,包括:地球——我们的家园、地震体验、地质年代螺旋图、生物大灭绝、火山爆发体验,以及地球揭秘的互动单元。
地球探秘厅地质年代螺旋图
(3)
鸟类进化与人文化石厅。展出与鸟类进化相关的化石标本和富有人文色彩的精品化石标本,采用“一石一诗”的展陈方式,让观众在诗情画意中了解化石故事,体会化石中的人文情怀。
①
展现恐龙向鸟类进化。选取恐龙到鸟的演化中最具代表性的
15
枚精品化石标本,力求形象直观地展现恐龙演变为鸟类的过程:每一块标本都比上一块更向鸟类进化了一步。
②
离我们更近的古生物。展陈距今几十万年的新生代哺乳动物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化石。披毛犀与猛犸象一样浑身披着长长的毛,生活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以及我国东北的松嫩平原,最后一批约于
4 000
年前灭绝,一个主要原因是古人类的狩猎活动,人类在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导致了人类朋友的灭绝。
鸟类起源展区
③
人文化石带给我们远古的故事。(
4
)走近白垩纪厅。这是全馆的一个总结性展厅,展现了白垩纪古生物的生活场景。
2. 4D 动感环幕影院
除播放《史前历险》《地震灾害》等影片外,还播放以朝阳化石为题材的《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科普影片,达到寓教于乐的科普目的。
3. 木化石林
木化石由火山喷发淹没森林而成。火山灰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在高温、高压和地下水的作用下,二氧化硅成分渗入植物组织而使木质硅化,形成硅化木。展出的木化石林占地
50 000
平方米,有
1 350
多棵距今
1.6
亿—
1.7
亿年的恐龙时代的木化石,构成世界上最大的木化石森林。这些点滴的灵光蕴含远古的浩瀚星辰,纵横亘古的壮丽画卷,是不可不看的自然奇观。
4. 地质长廊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地层剖面地质长廊,建筑面积
6 700
平方米。观众在栈道自由穿行,置身其间:感受化石发现过程,了解化石成因,探求远古的气候、生态、环境、火山喷发等信息,系统地对断层、褶皱、岩性、埋藏等地学知识进行了解。这也为科研及科普爱好者提供了实地考察和交流的平台。
(
1
)逼真的仿生建筑。建筑外形是以朝阳的代表性古生物化石凌源潜龙为原型而设计的,创造了国内最大的室内地质剖面、世界唯一的中生代化石剖面两项“之最”。(
2
)展现丰富的地质现象。展出
3 600
平方米的挖掘现场。此地产出
400
多件化石标本,平均不到
10
平方米就有
1
件,体现了朝阳“世界级化石宝库”的地位。(
3
)翻看地球的万卷书。体现“中生代的庞贝城”之震撼,原址展出鱼类、驰龙类、离龙类、鸟类、龟类等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标本。
地质长廊内中生代地层剖面
(
4
)体验神奇的化石挖掘。让观众亲手(模拟)挖掘化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化石的挖掘过程。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以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馆藏
1
万多件化石标本,其中展出有特色的精品化石
1 000
多件。精品化石有中华龙鸟、辽宁古果,各种代表性的鱼类、昆虫、鸟类、硅化木等化石。
1. 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属于兽脚亚目美颌龙科中华龙鸟属。生存于距今
1.4
亿年的早白垩世,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体长约
1
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中华龙鸟体表的原始羽毛很可能是鸟类羽毛的前身,主要起着保护皮肤和维持体温的作用,它的发现为鸟类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中华龙鸟
2. 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
1.45
亿年前盛开在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上最早的花——辽宁古果、中华古果,被归属于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
(
有花植物
)
新类群古果科。按植物学界传统理论,被子植物是从类似于现生木兰植物的一类灌木演化而来的,然而中华古果却是一种小的、细嫩的水生植物,更像是草本植物,虽具有花的繁殖器官,却没有色彩夺目的花瓣。
3. 三燕丽蟾
三燕丽蟾生存于早白垩世的辽西,与狼鳍鱼、孔子鸟、中华龙鸟等热河生物群的成员共生。这表明早在恐龙时代无尾两栖类就已在此演化,从而将我国蛙类发展史大大地提前了。三燕丽蟾的种名“三燕”二字取自辽宁朝阳的古称“三燕”。
三燕丽蟾
4. 邹氏尾羽龙
邹氏尾羽龙产自辽宁北票。该尾羽龙属尾末端具有较长的扇状排列的尾羽;种名“邹氏”则是献给关心化石研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邹氏尾羽龙代表了世界上已知的第二种长着真正羽毛的兽脚类恐龙。
5. 千禧中国鸟龙
千禧中国鸟龙产自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大王杖子乡,是一种距今约
1.3
亿年的小型兽足类
(
食肉性
)
恐龙,属于兽脚亚目驰龙科。驰龙类恐龙对鸟类起源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所有进步的兽足类恐龙中,疾走食肉的奔龙可能是与鸟类关系最密切的类群之一。千禧中国鸟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能够分泌毒液的恐龙。
6. 赫氏近鸟龙
赫氏近鸟龙是一种带羽毛的恐龙,产自辽宁省建昌县的侏罗系髫髻山组,距今约
1.6
亿年。其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特别是在前、后肢和尾部都分布着奇特的飞羽,这种特征在灭绝物种中尚无先例。
7. 顾氏小盗龙
顾氏小盗龙是在景区建设现场挖掘到的,它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批会飞的恐龙。鸟类飞行起源的两大推断“树栖起源说”和“地栖起源说”,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顾氏小盗龙化石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树栖起源说”,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主要证据。
小盗龙
8. 三塔中国鸟
三塔中国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在辽宁省朝阳市发现。如果说始祖鸟是鸟的话,那么三塔中国鸟则是介于始祖鸟和现代鸟之间的一种生命形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9. 燕都华夏鸟
燕都华夏鸟属反鸟类型,是中生代分布极广、数量很大的一类鸟。燕都华夏鸟的发现曾把整个反鸟类的分布向前延伸到了早白垩世。
10. 攀援始祖兽
攀援始祖兽是世界上时代最早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产自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距今约
1.3
亿年。对它的研究及其在哺乳动物系统树上的定位,填充了最早的原始真兽类哺乳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空白。为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分子演变速度和形态功能演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攀援始祖兽(左) 鹦鹉嘴龙(永恒的爱)(右)
11. 永恒的爱
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永恒的爱”,展示了两只沉浸在爱河中的鹦鹉嘴龙,被火山定格在历史的瞬间,成为爱的绝唱。凄美悲壮的瞬间令人震撼,“永恒的爱”一名诠释了这一永恒的主题。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作为古生物化石类主题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这些科普活动分为三大类:一是科普教育宣传活动,以化石标本为展
品,推出科普展览和宣传化石的各种活动;二是拓展性科普教育活动,包括达尔文大讲堂,中科院院士、专家科普讲座,古生物征文大赛,化石修复装裱体验,模拟化石挖掘等;三是综合性科普教育活动,围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博物馆日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日,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10
年来,接受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达
15
万人次以上,为各学校培养专兼职科普人员
300
多人,增强了公众的化石保护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博物馆先后被授予“朝阳市先进集体”“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辽宁省环保教育基地”“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全国首批环保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港澳青少年研学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古生物化石研学基地”等称号。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在朝阳地区化石的形成、珍稀化石品种的鉴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破解了鸟类起源、被子植物起源等世界性难题。博物馆已成为影响日益扩大的重要科普教育基地。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0
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2001年3月和2005年9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定浙江省长兴县煤山剖面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和长兴阶底界的界线层型和点位(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简称 GSSP),俗称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2001
年
3
月和
2005
年
9
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定浙江省长兴县煤山剖面为全球二叠系
-
三叠系和长兴阶底界的界线层型和点位(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简称
GSSP
),俗称“金钉子”。这
2
颗“金钉子”卡定了古生代最后
200
万年的地质记录,煤山剖面成为世界上唯一在一个剖面上同时拥有
2
颗“金钉子”的标准剖面。其中二叠系
-
三叠系界线“金钉子”代表地球史上
3
个最重要的断代界线之一,整个长兴煤山剖面见证了地球历史上
5
次生物大灭绝中最大的一次灭绝事件和全球环境变化的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国际对比意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
2005
年经国务院批准,长兴灰岩标准地质剖面保护区晋升为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
2005
〕
40
号)。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目前保护区管理基础设施已基本建立,管理、科研和宣教用房有保障,宣教设施齐全、设备先进,交通与标识系统较为完备。保护区建有“金钉子”地质博物馆一座,面积
4 512
平方米,内设宇宙地球厅、生物进化厅、金钉子厅、
4D
影院和地震火灾逃生体验馆。
2013
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点位标志
吴家坪阶
-
长兴阶界线层型点位标志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1923
年,国际著名地质学家
Grabau
研究了长兴煤山地区的蕉纹腕类化石,并命名这一动物群的地层时代为长兴期。
1931
年,
Grabau
提出“长兴灰岩”一词,随后,我国地质学界对长兴灰岩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1959
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后,正式命名长兴灰岩为长兴组,并建立了长兴阶。
1980
年
3
月
14
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
1980
〕
31
号文件)批准建立“长兴灰岩标准地质剖面保护区”,并与长兴县人民政府共同立碑公示于众。保护区建立以后,浙江省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各界为剖面的保护和管理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协调,省属企业浙江三狮水泥有限公司在矿区范围内,将
1
亿多吨石灰石储量的矿区划入保护区范围,加以永久保护;长兴县人民政府先后关闭了剖面附近的
10
多家矿山。
1999
年,《浙江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将长兴灰岩剖面保护区列入“拟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项目之一,湖州市和长兴县人民政府分别在《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中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区,在市、县旅游规划中将其列为重要景区。
2005
年经国务院批准,长兴灰岩标准地质剖面保护区晋升为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
2005
〕
40
号)。由于长兴灰岩剖面记录了地质历史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和当时的环境背景演变过程,在地质科学界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与科
研价值,目前关于煤山剖面生物大灭绝有上百篇论文,其中有
10
多篇文章发表在世界顶级刊物
Science
和
Nature
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最多的剖面,当地人民政府及保护区主管部门非常珍惜机会,利用保护和宣传保护区地质遗迹之机宣传当地。当地人民政府投资近
1
亿元建造了中国长兴金钉子地质博物馆,充分使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寓教于乐,是一所现代的地质科普教学馆。为向公众宣传地质遗迹的知识,让公众了解地质发展史,提高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区先后成功申请建立“全国李四光中队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兴野外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长兴野外教学与研究基地”“浙江省科学教育基地”“长兴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区充分利用这些基地的辐射效应,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性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活动,有力地宣传了保护区。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保护区内设置了仿古地层形象大门、融声光电高科技于一体的金钉子地质博物馆(宇宙地球厅、生物进化厅、金钉子厅)、
4D
特效影院、金钉子广场等。
1. 金钉子地质博物馆
地质年代
(
1
)宇宙地球厅。宇宙地球厅为入口展厅,主要包括内容为浩瀚宇
宙(宇宙的概念与组成、宇宙大爆炸、银河系、太阳系)、独特的星球(美丽的地球、地球的起源、地球的结构、地壳、地质年代、地质作用、人与地球),并有天幕投影、磁悬浮地球、八大行星感应系统、行星称重,以及多个问答互动。
金钉子地质博物馆外观
保护区地质博物馆展馆
(
2
)生命演化厅。布局在一个长条形的空间内,与生命演化长河相呼应,这个展厅以地质年代为主线展示生命演化进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起源(地球的原始环境、生命的起源、古生物、化石、遥远的生命记录、古生物的命名、生物的分类)和生命演化(不同地质时代的生物演化、生物大灭绝事件),并有地质年代异性投影柱、恐龙搏斗墙,以及多个互动体验。(
3
)金钉子厅。主要内容为金钉子的由来(什么叫金钉子、金钉子的级别)、金钉子为什么落户长兴煤山(金钉子的重要性、煤山剖面的优势、全球金钉子的现状)、打造金钉子的过程(历史事件、打造金钉子的人、打造金钉子的方法、打造金钉子的成果)、长兴金钉子的意义、金钉子的保护,并有多个视频解说及互动画面。
打造金钉子的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
四、重点展品介绍
保护区地质博物馆内展品共计
300
余件,其中化石
234
件。
1. 方解石
方解石是一种碳酸钙矿物,天然碳酸钙矿物中最常见的就是它,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矿物。方解石的晶体形状多种多样,它们的集合体可以是一簇簇的晶体,也可以呈粒状、块状、纤维状、钟乳状、土状等等。敲击方解石
可以得到很多方形碎块,故得名“方解”。方解石的色彩因其中含有的杂质不同而不同,如含铁锰时为浅黄、浅红、褐黑等等,但一般多为白色或无色。无色透明的方解石也叫冰洲石,这样的方解石有一个奇妙的特点,就是透过它可以看到物体呈双重影像。因此,冰洲石是重要的光学材料。方解石是石灰岩和大理岩的主要矿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我们知道石灰岩可以形成溶洞,洞中的钟乳石、石笋汉、白玉等其实就是由方解石构成的。
2. 雄黄
雄黄是四硫化四砷(
As
4
S
4
)的俗称,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质软,性脆。常与雌黄即三硫化二砷(
As
2
S
3
)、辉锑矿、辰砂共生;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雄黄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雄黄酒需在太阳下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作为一种中药材,雄黄可以用作解毒剂、杀虫剂。
3. 雌黄
雌黄的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有剧毒。雌黄单晶体的形状呈短柱状或者板状,集合体的形状呈片状、梳状、土状等。雌黄作为一种罕见的清晰、明亮的黄色颜料还被东西方文明长期用于绘画:在东方,敦煌莫高窟壁画使用的黄色颜料里面就有雌黄的存在;在西方,雌黄也一直在碾碎之后作为颜料用于画画。由于雌黄具有剧烈的毒性,加之其和石墨以及铜基颜料不能很好地共存,在西方,镉黄和其他染料在
19
世纪之后逐渐替代雌黄用于颜料。但是中国的国画仍然有使用雌黄的(古时人们写字时用的是黄纸,如果把字写错了,用这种矿物涂一涂,就可以重写,“信口雌黄”这个成语就源于此)。
4. 叠层石
馆内陈列一件距今
4
亿多年的叠层石化石,叠层石是由藻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的钙、镁碳酸盐及其碎屑颗粒黏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随着季节的变化,生长沉淀的快慢不一,形成深浅相间的复杂色层构造
,
叠层石的色层构造呈纹层状、球状、半球状、柱状、锥状及枝状等。
5. 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发现在云南禄丰,是中国所发掘的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
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层中所发掘的板龙神似。它体形轻巧,长
4
—
5
米,有小而不太伸长的头骨,眼眶圆大,尾巴健壮,手和足的第一指(趾)特别发育,口中上下至少有
25
颗牙齿,这些牙齿形状与树叶相似,前后边缘有微小的锯齿。许氏禄丰龙体型中等,
4.5
—
6
米体长,具有小巧的头颅及相当长的颈。前肢长度为后肢的
2/3
,强而有力的前肢显示它能够直立进行二足式的行走;同时前肢虽然较后肢稍为纤细,但是推测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离的短程移动。新近发现的足迹化石证实了这项推论。禄丰龙壮硕的尾巴在平衡头部和躯体上有重要的功能。
许氏禄丰龙
6. 煤山中华扁体鱼
煤山中华扁体鱼属于扁体鱼亚目扁体鱼科的新属新种,体呈菱形,高而扁,馆内陈列的为一近于完整的个体,从吻端到臀鳍的前面部分,由于方解石脉穿切而有所断失,尾鳍以及背鳍远端均有残缺,产于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晚二叠世长兴灰岩中,头较小,头长约为全长的
1/5
。该标本不同于已知属,为我国首次发现,因产于煤山,故命名为煤山中华扁体鱼。
7. 葆青拟波斯蛤
葆青拟波斯蛤是煤山剖面出土的新种,壳薄,圆形轮廓,两侧稍不等,后腹边缘内曲,致使后腹部呈叶状。壳顶低,位近中央,壳顶腔浅,铰边圆。壳长
31
—
36
毫米,高
30
—
34
毫米。壳面饰有不规则的同心线,弱的放射线通常在壳体中部明显,向前后两侧逐渐减弱。产地位于浙江省长兴县煤
山镇葆青山麓,产出层位是下三叠统殷坑组底部。
8. 煤山 D 剖面(野外剖面)
保护区内因采石出露了
A
,
B
,
C
,
D
,
E
和
Z
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PTB
)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GSSP
)在
2001
年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确定在煤山
D
剖面
27C
层底部。这条界线也划分了古生界和中生界,是显生宙中的一条重要界线。
2005
年
9
月,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层型和点也确立在煤山
D
剖面。煤山
D
剖面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
2
个地质年代分界的标准剖面,整个长兴煤山剖面见证了地球历史上生物大灭绝中最大的一次灭绝事件和全球环境变化的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国际对比意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
煤山
D
剖面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当地教育局及中小学校每年组织区内学生开展地学夏令营和学生参观活动,保护区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并邀请各类专家做专题讲座。保护区建立小小讲解员基地和小小科普志愿者队伍,同时,与中科院院士共同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提升科普内容的专业能力,创新科普活动的开展形式。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0
本溪地质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2005年9月,国土资源部批准本溪为国家地质公园。在主园区水洞景区建设了本溪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本溪馆)和硅化木王国主题公园。本溪馆隶属于本溪水洞旅游(集团)股份公司,是一个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2005
年
9
月,国土资源部批准本溪为国家地质公园。在主园区水洞景区建设了本溪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本溪馆)和“硅化木王国”主题公园。本溪馆隶属于本溪水洞旅游(集团)股份公司,是一个集展览、收藏和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是自然科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建筑设计庄严,气势恢宏。总建筑面积
12 000
平方米,其中展览区面积近
3 900
平方米。本溪馆集地球科学、国土资源、地质景观、地矿标本、古生物化石标本为一体,藏有国家级珍贵标本
30
余件,珍稀标本
3 300
余件,其藏品规模、精品数量和科学内涵等方面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其生命进化厅为古生物陈列室。本溪地质博物馆在
2011
年被中国地质博物馆接纳为“中国地质博物馆本溪馆”,
2011
年被评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15
年
8
月
11
日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
28
届学术年会上,本溪馆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本溪馆于
2007
年开始建设,并在第二展区筹建了名为“生命进化厅”的古生物化石陈列室,规划建设了名为“硅化木王国”的室外陈列区,共展出近
1 200
余件化石精品。本溪馆于
2007
年
1
月动工,
2007
年
5
月完成全部工程并开始布展,为期
1
个月。
6
月开始试运行,
7
月正式对外开放。本溪地质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硅化木王国”于
2008
年
4
月建设完工。总规划面积约
116 000
平方米。共有
619
棵硅化木展出(不包括形成玉石、玛瑙的切割品),成为规模较大而且全部以真品而立的硅化木展示区。本溪馆建筑庄严,气势恢宏,面向社会展示出古生物化石研究独特非凡的成就。博物馆的建设与开放,对于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生活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历史的文明都起到了很大作用,成为水洞风景区游玩、学习兼备的好去处。
硅化木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本溪馆以古生物化石标本为主,是辽宁省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化石以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古植物、软体动物为主,藏品丰富,展品精美。其以热河生物群中的中华龙鸟和金刚山义县翼龙的化石标本最为珍贵,堪称国宝级的精品。本溪馆的展览以讲述地球和生命演化历史故事为线索。由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的化石标本为主题展,包括热河生物群、恐龙时代、古植物、无脊椎动物、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本溪地质变迁和古人类遗址。这些展览以种类繁多的珍稀标本以及丰富的文字说明、图片复原、模型展示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古生物的沧海桑田和多样化。利用化石可推算地球的变化和地质的变迁,使大众对地球自然历史和人类现今的生活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更浓厚的博物馆意识。
1. 寒武纪展厅
寒武纪被称为古生物界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大约
6
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作寒武纪的时代开始,而在寒武纪之前更早的古老地层中长期以来都不曾找到动物生存的痕迹。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几乎所有现生动物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
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馆内的寒武纪以图片和三叶虫化石展示为主。
寒武纪展厅
2. 古生代展厅
古生代具有特殊的意义,生物从登陆到灭绝开始了全新的演化。展厅内以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化石展台和文字说明的方式展示了古生物的演化历程。
生命进化厅(鱼 龙 海 百 合 、幻龙展区)
3. 中生代展厅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展厅以热河生物化石标本为主,展示了以热河生物群戴氏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等为代表的多门类古生物化石。分为以下专题展区:
生命进化厅(鱼类展区)
(
1
)热河生物群。生活在中生代晚期且分布于我国北方的一个繁盛的生物群,特别是辽西地区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经典地区。含化石层位包括了义县组和九佛堂组
2
个地层,共跨越
1 800
万年。这里保存了大量的精美化石,涵盖了
20
多个重要的生物门类,包括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
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类群,以及无脊椎的腹足类、双壳类、虾类和各类陆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共展出热河生物群的代表性化石标本约
500
多块。(
2
)恐龙展区。展出侏罗纪、白垩纪的恐龙标本、图片和文字内容。主要展示了中华龙鸟、尾羽龙、小盗龙、伊克昭龙、华夏鸟、金刚山义县翼龙、鹦鹉嘴龙等珍贵的化石。(
3
)植物专区。由一批古植物实物标本组成,包括中华古果、蕨类植物、似木贼根茎、新芦木等,还有外延部分的
619
棵硅化木和树化石标本。(
4
)无脊椎动物专区。通过综合厅展示我国和国外的一些菊石、海百合、双壳类、三叶虫和软体动物化石。(
5
)鸟类展示专区。古鸟类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由于大量带羽毛恐龙的发现,“鸟类是小型兽脚类带羽毛恐龙的后裔”即“恐龙是鸟的祖先”这一假说成为了当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展区由标本、图片和文字介绍组成。
生命进化厅(古 植 物 、鸟 类展区)
四、重点展品介绍
本溪馆拥有化石约
1 200
件,展出了许多精品化石标本,主要包括中华龙鸟、尾羽龙、金刚山义县翼龙、马氏燕鸟吃鱼﹙最后的晚餐﹚、室井氏狼鳍鱼、鱼龙与海百合、硅化木等。
1. 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
1.4
亿年的早白垩世,
1996
年发现于中国辽宁省西部北票热河生物群。开始以为它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属于兽脚亚目美颌龙科中华龙鸟属。该标本的骨架约
1
米左右,头较大,牙齿锐利,后部牙齿后喙呈锯齿状,骨骼结实,腰带与后肢强壮,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披覆着原始羽毛,已出现鸟类的一些特征。中华龙鸟是带羽毛恐龙的首次发现,它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
中华龙鸟
2. 尾羽龙
尾羽龙属于小型的原始窃蛋龙类。标本头骨较高,牙齿退化,尾短,尾的末端有长的装饰羽毛。
2010
年在上海世博会辽宁馆展出并获得了荣誉证书。
2012
年在湖南举办的“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中的化石专区展出,并获得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好评。
尾羽龙
3. 小盗龙
小盗龙为双足行走的小型驰龙类。该标本牙齿前喙的锯齿消失,牙冠和齿根之间有基本的收缩;中部尾椎是前部背椎的
3
—
4
倍长;尾椎骨少于
26
块;有外弯和细长的爪,屈肌小节发育;身披羽毛。
4. 室井氏狼鳍鱼
室井氏狼鳍鱼再现了几只狼鳍鱼在水草中穿梭的情景,看似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墨画。这块化石曾于
2005
—
2006
年在日本展出并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好评,福井博物馆把它作为出版物的插页出版。
5. 马氏燕鸟吃鱼
马氏燕鸟是一种专吃鱼的鸟,形态是一个俯冲吃鱼的姿势,它用嘴叼住了一条鱼,正准备吃,但在同一时刻火山喷发,火山灰迅速将它掩埋,大自然凝固了这一精彩瞬间,使其形成了这块精美的化石,堪称世界之最。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季强博士专门为它写了一篇文章,称为《最后的晚餐》。
室井氏狼鳍鱼(水墨画)
马氏燕鸟吃鱼
6. 金刚山义县翼龙
金刚山义县翼龙的化石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正模标本,产自辽宁省锦州义县的金刚山地区。翼龙出现在白垩纪的中早期,它生活在水边,以鱼、虾为食,也是当时的空中霸王。
金刚山义县翼龙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本溪馆作为本溪市地质类的科普教育基地,以馆为平台建立了中小学生地质科普教育启蒙基地,得到了国家和辽宁省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本溪馆还以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建立了大学生野外地质实习基地。
本溪馆在每年的“地球日”和“博物馆日”展出与馆本身相匹配的“地质摇篮”和“地学殿堂”等内容,和近万名学生进行博物馆现场互动,使参观者深度了解古生物的形成和修复,拓宽市民的知识面。本溪馆开发了关于古生物的文创产品,有现场挖掘模板、狼鳍鱼礼盒,还有博物馆的纪念邮票,具有收藏价值。本溪馆的建立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科研科普价值,它既为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了硬件设施,又成为了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既增加了水洞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又拉动了本溪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本溪馆真正成为了本溪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此外,本溪馆是本溪市的重要科普教育基地,连续数年被授予“本溪市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0
首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