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速递
全球资讯
国内资讯
国外资讯
科学人物
国内科学家
国外科学家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基础知识
图片中心
图片新闻
化石鉴赏
精美复原图
视频放送
科普视频
人物访谈
视频新闻
化石爱好者之家
品牌专题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
“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化石网科普基地
化石产地媒体行
首页
科研速递
全球资讯
国内资讯
国外资讯
科学人物
国内科学家
国外科学家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基础知识
图片中心
图片新闻
化石鉴赏
精美复原图
视频放送
科普视频
人物访谈
视频新闻
化石爱好者之家
品牌专题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
“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化石网科普基地
化石产地媒体行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科普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聚焦
>
科普基地
河源市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源市博物馆是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国家二级馆,河源市文化广电旅 游体育局直属单位、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滨江 大道龟峰公园内,设立于 1993 年 5 月,于 199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河源市博物馆是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国家二级馆,河源市文化广电旅 游体育局直属单位、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滨江 大道龟峰公园内,设立于 1993 年 5 月,于 1994 年正式对外开放。现管理 “两馆一塔一公园”,即河源市博物馆新馆、河源恐龙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 恐龙蛋馆)、龟峰公园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2015年被授牌为 “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其中,河源恐龙博物馆于 2010 年 11 月建成对外开放,2013 年与中科 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共建,挂牌“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 该馆占地面积 3 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8 300 平方米,展览面积 2 800 平方 米,以恐龙为主题,分恐龙产房、恐龙足迹、恐龙故乡3个展厅及多媒体3D 影视厅,主要展出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的 18 000多枚各种恐龙蛋、10 多具恐龙骨骼及众多恐龙足迹模型,体现了河源市作为“中华恐龙之乡”丰 富的恐龙化石资源。馆内建设有“与远古恐龙合影”等互动项目和“史前部 落”恐龙主题儿童乐园。
河源市博物馆新馆于 2016 年 12 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其占地面积 4 452平方米,建筑面积 7 090平方米,是集历史展览、文博交流、文化普及 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博物馆。该馆展厅面积2 200余平方米,分“河源历史 文化”和“河源客家民俗”2 个主题展览,展现了河源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 代的5 000多年时光,生动地描绘了河源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精 神生活画卷。
位于龟峰公园内龟峰山上的龟峰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 南宋绍兴二年,是“河源八景”之首,有“东江第一塔”的美誉,也是广东省内 仅有的绝对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砖塔。此外,龟峰公园内还建有长 338 米、高 4米多、总跨度 800米的大型“恐龙梦幻世界”雕塑墙,以及高 9米的 恐龙主体雕塑和10组钢铁恐龙创意雕塑。
博物馆外观
两馆一塔 一公园
“梦幻恐龙 世界”雕塑墙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河源市博物馆的前身是1982年12月21日成立的河源县博物馆,1988 年2月河源撤县建市时,河源县博物馆改为河源市源城区博物馆,1993年5 月正式改名为河源市博物馆,于 1994 年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陈恐龙蛋 等古生物化石以及河源市本地出土的历史民俗类文物。
2008 年 8 月 8 日,加挂在河源市博物馆下的河源恐龙博物馆奠基,总 投资7 000多万元,并于2010年11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与中科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共建,挂牌“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 河源市博物馆新馆总投资8 000万元,于2013年12月31日奠基,2016 年 12 月 28 日对外开放。目前,河源市博物馆管理河源市博物馆新馆、河 源恐龙博物馆、龟峰公园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管理面积近 60 000平方米。
河源市博物馆作为河源市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景点和城市名片,是展 示河源恐龙文化和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常年接待国内外重要 嘉宾学者和考察团队,吸引了国内外尤其是港澳台、珠三角大量游客前来 参观,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香港国际交流中心“学在中 华”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是科普宣传、化石研究、文 化展示的重要场所,年入馆量达30多万人次。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河源市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藏品主要在河源恐龙博物馆展出,以恐龙 地质遗迹化石为主。其中,馆藏恐龙蛋18 000多枚,馆藏数量居世界之最, 2004 年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这些恐龙蛋化石种类丰富,形状有长 条形、棱柱形、椭圆形、扁形、圆形等,规格 1.5—23 厘米不等,极具科研价值。馆藏有 9具窃蛋龙类黄氏河源龙化石骨架、1件霸王龙类牙齿化石、1 具大型蜥脚类恐龙椎体化石骨架、1具蜥脚类恐龙肋骨化石骨架、1具蜥脚 类恐龙肱骨化石骨架、1具鸟脚类恐龙趾骨化石骨架、1具完整的鹦鹉嘴龙 化石骨架。其中黄氏河源龙是在南方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的新属新种,是 研究鸟类起源的重要佐证。此外,馆藏有众多的恐龙足迹模型,展示了河 源作为“中华恐龙之乡”三位一体的独特恐龙化石资源。
河源恐龙博物馆还藏有南雄龟头骨及龟板、菊石、新生代哺乳类动物 牙齿、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化石种类丰富,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 化石,是研究地球演变和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的宝贵资源。
1. 博物馆大厅
该厅展出1具长20米、高8米的大型蜥脚类恐龙骨架,3具翼龙及活动 声效仿真霸王龙等 10具恐龙模型,辅以恐龙主题雕塑墙、“与远古恐龙合 影”照相机等。
2. 恐龙产房厅
该厅主要展出馆藏恐龙蛋。其中,恐龙蛋化石堆场展区,集中展示了 1 万多枚河源市出土的恐龙蛋化石;独立展柜展出了晶体恐龙蛋、圆形恐 龙蛋、伤齿龙恐龙蛋等馆藏恐龙蛋化石精品,并展出一批距今 2亿年的海 底无脊椎软体动物菊石化石。展板介绍了地球和生物的演变、恐龙蛋出土 和发掘情况等科普知识。另设置有爬行动物的演化等模拟场景。
恐龙产房厅
3. 恐龙足迹厅
该厅主要展出河源恐龙足迹化石拓模、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代表性恐龙 足迹拓模、虫迹化石等,以图文展板的形式介绍恐龙足迹科普知识。
恐龙足迹厅
4. 恐龙故乡厅
该厅主要展出河源市本地出土的霸王龙牙齿、黄氏河源龙骨骼、大型 蜥脚类恐龙椎体、蜥脚类恐龙肋骨、鸟脚类恐龙趾骨、鹦鹉嘴龙骨骼,南雄 龟头骨及龟板,辽西地区出土的三叶虫、藻类、鱼类、爬行类、龟鳖类、哺乳 类、无脊椎软体螺类,以及河源市上莞镇碧寿洞出土的一批距今10万年的 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牙齿,包括大熊猫、亚洲象、剑齿象、水陆犀牛、水牛及其他小型哺乳类动物牙齿等化石。展厅配以相关的图文展板介绍和模拟 场景。
恐龙故乡厅
5.“史前部落”恐龙主题儿童乐园
该主题乐园建设有历险白垩纪(动感平台)、魔幻化石沙池、AR 重返 侏罗纪、奇妙恐龙涂鸦、史前生命画卷、恐龙猎食窗户、疯狂恐龙投掷和达 尔文实验室等子项目,利用数字技术,虚实结合、寓教于乐地打造深受青少 年喜爱的恐龙主题科普教育场所。
“史前部落” 恐 龙 主 题 儿 童 乐园
四、重点展品介绍
河源市博物馆下辖的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化石18 000多枚,恐 龙骨骼化石15具,其他古生物化石1 500多件,包括许多特色藏品,如晶体 恐龙蛋、黄氏河源龙骨骼(正模标本)、霸王龙牙齿、蜥脚类恐龙椎体、菊石、 亚洲象牙齿等。
1. 晶体恐龙蛋
河源恐龙蛋化石最早发现于 1971 年。1996 年 3 月后大规模涌现,目 前馆藏恐龙蛋化石18 000多枚,为世界之最。这些恐龙蛋大多为圆形或扁 圆形,还有长条形、棱柱形,规格从直径 1.5厘米至 23厘米不等,尤其珍贵 的是晶体恐龙蛋化石,内含萤矿物质,晶莹剔透。
晶体恐龙蛋 (左) 圆形恐龙蛋(右)
2. 黄氏河源龙骨骼
黄氏河源龙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 1997年 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 研究所吕君昌博士通过多年的修复 和研究,于 2002 年 12 月在美国著名 杂志《脊椎动物古生物学》(JVP)上 发表的《记中国南方晚白垩世一新的 窃蛋龙》一文中,正式将河源地区出 土的 9具恐龙化石命名为“黄氏河源 龙”。黄氏河源龙为窃蛋龙科新属新 种,骨骼化石的时代为距今 6 600 万 年的白垩纪晚期,身长 2—3米,体重 约 100 千克,头颅骨缺乏牙齿,口鼻 部短而高挺。它的手臂及手指很短, 拇指已经退化,善于捕猎蜥蜴、小型 哺乳动物。黄氏河源龙是一个既保 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 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新品种,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生物。它的 发现不但进一步提供了窃蛋龙类发现于内蒙古戈壁滩之外的首次确凿证 据,而且还为窃蛋龙的鸟类地位提供了标本证据。
黄氏河源 龙骨骼
3. 霸王龙类牙齿
霸王龙类牙齿化石发现于 2007 年。现保存的牙齿长约 7.6 厘米。牙 齿齿尖、齿根及大部分边缘锯齿均缺失。牙齿保存部分稍弯曲,釉质非常 薄,釉质脱落后暴露出的牙齿部分显示出明显的纵向条纹。牙本质具有明 显的分层现象。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也是迄今已知最大的、已灭绝的陆生食肉动物。其 头骨笨重、粗大,有的长度 超过 1 米;体长可达 13 米, 体重可达 6 吨以上;牙齿锋 利具有锯齿,长度可达 18 厘米;颈部短粗,身躯结实, 后肢相对细长,前肢退化, 细弱,特小,仅存二指;两足 行走,以捕食植食性爬行动 物为生。霸王龙类牙齿化 石的发现,表明河源地区曾 经有过大型肉食恐龙活动, 为深入研究河源地区的古 生物状况,特别是对探究恐 龙的习性、种类繁衍行为和方式、演化情况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霸王龙类牙齿
4. 蜥脚类恐龙颈椎
蜥脚类恐龙颈椎化石发现于 2004 年 2 月。化石呈乳白色,长约 65厘米,宽约50厘米,是蜥脚类恐龙中的巨龙类颈椎化石。从脊椎骨的大 小推断,这只巨龙的体长为 17—18 米,体重达 20 —30 吨。蜥脚类恐龙是 所有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巨大的。其头部很小,颈部和尾部很长,四肢粗壮, 以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 主要生活于沼泽地带。它 们繁盛于侏罗纪,至白垩纪 中期灭绝。蜥脚类恐龙化 石的发现表明,白垩纪,河 源地区的气候十分适合恐 龙生活,有种类丰富的恐龙 在这里繁衍生息。
蜥脚类恐 龙颈椎
5. 菊石
菊石是距今约2亿年的三叠纪的一种生活在海底的无脊椎动物,其外 形酷似盛开的优雅菊花,旋转的内纹犹如小石磨。河源地区的菊石化石最早发现于1997年,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菊石化石143件,直径最大的有38 厘米,最小的只有指甲那么大。它们是地质年代最准确的实物依据之一。 由此可以推断,在恐龙出现前,河源是一片汪洋大海,浩瀚的海洋中孕育着 无数生命。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造山运动,河源地区渐渐脱海成陆,如 菊石一样的小生灵被“搁浅”,在沧海桑田的转变中成了精美的化石。
6. 亚洲象牙齿
2000年初夏,在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一个叫碧寿洞的溶洞里,考古专 家发现了20多种动物化石,绝大部分是古动物的牙齿化石,也有一些古动 物的枕骨、颚骨、腿骨等骨骼化石的碎片。其中可见大熊猫、豪猪、亚洲象 的身影,也能觅得早已灭绝的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和巨貘的踪迹。这在 东江流域属首次发现如此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
菊石(上) 亚洲象牙齿(下)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作为河源市恐龙文化宣传展示的主要窗口,河源市博物馆充分利用馆 藏资源和平台,通过形式创新和品牌项目带动,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是举办“背着房子去旅行——贝类动物的世界”“南国恐龙故乡——河源 出土恐龙化石科普巡回展”等科普专题展览;二是举办“恐龙时代的空中霸 主——翼龙”“中国的恐龙蛋”等主题科普讲座;三是开展“小小考古学家” “我与恐龙有个约会”等科普教育项目;四是利用探索工坊,开设“五谷杂粮 恐龙画”等主题科普手工课堂等。
河源市博物馆还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的方式,开发“与远古恐龙合影 照相机”“APP自动导览系统”等互动项目;建设运营“史前部落”恐龙主题 儿童乐园等,多渠道地拓宽科普教育平台。
同时,积极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及“518 国际博物馆日”“3.6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日”等活动,宣传推介河 源市恐龙文化资源。先后与央视、省级和市级电视台合作拍摄制作了《恐龙出世》《河源恐龙》《窃蛋谜案》《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岭南家园》 《东江行——恐龙博物馆篇》《东江行——源南恐龙遗址公园篇》《广东绿 谷·万绿河源之恐龙文化篇》等多个恐龙文化专题片,协助有关传媒公司拍 摄了与恐龙文化关联的《盗蛋奇途》《绿丝带》等微电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 河源恐龙化石资源保护、恐龙文化产业发展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提高了河 源“中华恐龙之乡”的美誉度。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恐龙化石学术论文十多 篇,还主编出版了《河源恐龙》《客家古邑恐龙之乡》等刊物。同时,与中国科学 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建“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与中国地质科 学院、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业务合作,设立科研教学基地,加大双 方在科学研究、人才教育、化石修理与科普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并启动了“河源 恐龙蛋种属研究”“河源恐龙化石地质遗迹专项调查与评价”等科研项目。
此外,博物馆还开发了恐龙文化衫、书签、邮册等一系列恐龙文创产品。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河源市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源市博物馆是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国家二级馆,河源市文化广电旅 游体育局直属单位、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滨江 大道龟峰公园内,设立于 1993 年 5 月,于 199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河源市博物馆是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国家二级馆,河源市文化广电旅 游体育局直属单位、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滨江 大道龟峰公园内,设立于 1993 年 5 月,于 1994 年正式对外开放。现管理 “两馆一塔一公园”,即河源市博物馆新馆、河源恐龙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 恐龙蛋馆)、龟峰公园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2015年被授牌为 “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其中,河源恐龙博物馆于 2010 年 11 月建成对外开放,2013 年与中科 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共建,挂牌“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 该馆占地面积 3 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8 300 平方米,展览面积 2 800 平方 米,以恐龙为主题,分恐龙产房、恐龙足迹、恐龙故乡3个展厅及多媒体3D 影视厅,主要展出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的 18 000多枚各种恐龙蛋、10 多具恐龙骨骼及众多恐龙足迹模型,体现了河源市作为“中华恐龙之乡”丰 富的恐龙化石资源。馆内建设有“与远古恐龙合影”等互动项目和“史前部 落”恐龙主题儿童乐园。
河源市博物馆新馆于 2016 年 12 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其占地面积 4 452平方米,建筑面积 7 090平方米,是集历史展览、文博交流、文化普及 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博物馆。该馆展厅面积2 200余平方米,分“河源历史 文化”和“河源客家民俗”2 个主题展览,展现了河源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 代的5 000多年时光,生动地描绘了河源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精 神生活画卷。
位于龟峰公园内龟峰山上的龟峰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 南宋绍兴二年,是“河源八景”之首,有“东江第一塔”的美誉,也是广东省内 仅有的绝对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砖塔。此外,龟峰公园内还建有长 338 米、高 4米多、总跨度 800米的大型“恐龙梦幻世界”雕塑墙,以及高 9米的 恐龙主体雕塑和10组钢铁恐龙创意雕塑。
博物馆外观
两馆一塔 一公园
“梦幻恐龙 世界”雕塑墙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河源市博物馆的前身是1982年12月21日成立的河源县博物馆,1988 年2月河源撤县建市时,河源县博物馆改为河源市源城区博物馆,1993年5 月正式改名为河源市博物馆,于 1994 年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陈恐龙蛋 等古生物化石以及河源市本地出土的历史民俗类文物。
2008 年 8 月 8 日,加挂在河源市博物馆下的河源恐龙博物馆奠基,总 投资7 000多万元,并于2010年11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与中科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共建,挂牌“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 河源市博物馆新馆总投资8 000万元,于2013年12月31日奠基,2016 年 12 月 28 日对外开放。目前,河源市博物馆管理河源市博物馆新馆、河 源恐龙博物馆、龟峰公园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管理面积近 60 000平方米。
河源市博物馆作为河源市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景点和城市名片,是展 示河源恐龙文化和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常年接待国内外重要 嘉宾学者和考察团队,吸引了国内外尤其是港澳台、珠三角大量游客前来 参观,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香港国际交流中心“学在中 华”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是科普宣传、化石研究、文 化展示的重要场所,年入馆量达30多万人次。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河源市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藏品主要在河源恐龙博物馆展出,以恐龙 地质遗迹化石为主。其中,馆藏恐龙蛋18 000多枚,馆藏数量居世界之最, 2004 年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这些恐龙蛋化石种类丰富,形状有长 条形、棱柱形、椭圆形、扁形、圆形等,规格 1.5—23 厘米不等,极具科研价值。馆藏有 9具窃蛋龙类黄氏河源龙化石骨架、1件霸王龙类牙齿化石、1 具大型蜥脚类恐龙椎体化石骨架、1具蜥脚类恐龙肋骨化石骨架、1具蜥脚 类恐龙肱骨化石骨架、1具鸟脚类恐龙趾骨化石骨架、1具完整的鹦鹉嘴龙 化石骨架。其中黄氏河源龙是在南方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的新属新种,是 研究鸟类起源的重要佐证。此外,馆藏有众多的恐龙足迹模型,展示了河 源作为“中华恐龙之乡”三位一体的独特恐龙化石资源。
河源恐龙博物馆还藏有南雄龟头骨及龟板、菊石、新生代哺乳类动物 牙齿、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化石种类丰富,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 化石,是研究地球演变和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的宝贵资源。
1. 博物馆大厅
该厅展出1具长20米、高8米的大型蜥脚类恐龙骨架,3具翼龙及活动 声效仿真霸王龙等 10具恐龙模型,辅以恐龙主题雕塑墙、“与远古恐龙合 影”照相机等。
2. 恐龙产房厅
该厅主要展出馆藏恐龙蛋。其中,恐龙蛋化石堆场展区,集中展示了 1 万多枚河源市出土的恐龙蛋化石;独立展柜展出了晶体恐龙蛋、圆形恐 龙蛋、伤齿龙恐龙蛋等馆藏恐龙蛋化石精品,并展出一批距今 2亿年的海 底无脊椎软体动物菊石化石。展板介绍了地球和生物的演变、恐龙蛋出土 和发掘情况等科普知识。另设置有爬行动物的演化等模拟场景。
恐龙产房厅
3. 恐龙足迹厅
该厅主要展出河源恐龙足迹化石拓模、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代表性恐龙 足迹拓模、虫迹化石等,以图文展板的形式介绍恐龙足迹科普知识。
恐龙足迹厅
4. 恐龙故乡厅
该厅主要展出河源市本地出土的霸王龙牙齿、黄氏河源龙骨骼、大型 蜥脚类恐龙椎体、蜥脚类恐龙肋骨、鸟脚类恐龙趾骨、鹦鹉嘴龙骨骼,南雄 龟头骨及龟板,辽西地区出土的三叶虫、藻类、鱼类、爬行类、龟鳖类、哺乳 类、无脊椎软体螺类,以及河源市上莞镇碧寿洞出土的一批距今10万年的 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牙齿,包括大熊猫、亚洲象、剑齿象、水陆犀牛、水牛及其他小型哺乳类动物牙齿等化石。展厅配以相关的图文展板介绍和模拟 场景。
恐龙故乡厅
5.“史前部落”恐龙主题儿童乐园
该主题乐园建设有历险白垩纪(动感平台)、魔幻化石沙池、AR 重返 侏罗纪、奇妙恐龙涂鸦、史前生命画卷、恐龙猎食窗户、疯狂恐龙投掷和达 尔文实验室等子项目,利用数字技术,虚实结合、寓教于乐地打造深受青少 年喜爱的恐龙主题科普教育场所。
“史前部落” 恐 龙 主 题 儿 童 乐园
四、重点展品介绍
河源市博物馆下辖的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化石18 000多枚,恐 龙骨骼化石15具,其他古生物化石1 500多件,包括许多特色藏品,如晶体 恐龙蛋、黄氏河源龙骨骼(正模标本)、霸王龙牙齿、蜥脚类恐龙椎体、菊石、 亚洲象牙齿等。
1. 晶体恐龙蛋
河源恐龙蛋化石最早发现于 1971 年。1996 年 3 月后大规模涌现,目 前馆藏恐龙蛋化石18 000多枚,为世界之最。这些恐龙蛋大多为圆形或扁 圆形,还有长条形、棱柱形,规格从直径 1.5厘米至 23厘米不等,尤其珍贵 的是晶体恐龙蛋化石,内含萤矿物质,晶莹剔透。
晶体恐龙蛋 (左) 圆形恐龙蛋(右)
2. 黄氏河源龙骨骼
黄氏河源龙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 1997年 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 研究所吕君昌博士通过多年的修复 和研究,于 2002 年 12 月在美国著名 杂志《脊椎动物古生物学》(JVP)上 发表的《记中国南方晚白垩世一新的 窃蛋龙》一文中,正式将河源地区出 土的 9具恐龙化石命名为“黄氏河源 龙”。黄氏河源龙为窃蛋龙科新属新 种,骨骼化石的时代为距今 6 600 万 年的白垩纪晚期,身长 2—3米,体重 约 100 千克,头颅骨缺乏牙齿,口鼻 部短而高挺。它的手臂及手指很短, 拇指已经退化,善于捕猎蜥蜴、小型 哺乳动物。黄氏河源龙是一个既保 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 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新品种,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生物。它的 发现不但进一步提供了窃蛋龙类发现于内蒙古戈壁滩之外的首次确凿证 据,而且还为窃蛋龙的鸟类地位提供了标本证据。
黄氏河源 龙骨骼
3. 霸王龙类牙齿
霸王龙类牙齿化石发现于 2007 年。现保存的牙齿长约 7.6 厘米。牙 齿齿尖、齿根及大部分边缘锯齿均缺失。牙齿保存部分稍弯曲,釉质非常 薄,釉质脱落后暴露出的牙齿部分显示出明显的纵向条纹。牙本质具有明 显的分层现象。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也是迄今已知最大的、已灭绝的陆生食肉动物。其 头骨笨重、粗大,有的长度 超过 1 米;体长可达 13 米, 体重可达 6 吨以上;牙齿锋 利具有锯齿,长度可达 18 厘米;颈部短粗,身躯结实, 后肢相对细长,前肢退化, 细弱,特小,仅存二指;两足 行走,以捕食植食性爬行动 物为生。霸王龙类牙齿化 石的发现,表明河源地区曾 经有过大型肉食恐龙活动, 为深入研究河源地区的古 生物状况,特别是对探究恐 龙的习性、种类繁衍行为和方式、演化情况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霸王龙类牙齿
4. 蜥脚类恐龙颈椎
蜥脚类恐龙颈椎化石发现于 2004 年 2 月。化石呈乳白色,长约 65厘米,宽约50厘米,是蜥脚类恐龙中的巨龙类颈椎化石。从脊椎骨的大 小推断,这只巨龙的体长为 17—18 米,体重达 20 —30 吨。蜥脚类恐龙是 所有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巨大的。其头部很小,颈部和尾部很长,四肢粗壮, 以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 主要生活于沼泽地带。它 们繁盛于侏罗纪,至白垩纪 中期灭绝。蜥脚类恐龙化 石的发现表明,白垩纪,河 源地区的气候十分适合恐 龙生活,有种类丰富的恐龙 在这里繁衍生息。
蜥脚类恐 龙颈椎
5. 菊石
菊石是距今约2亿年的三叠纪的一种生活在海底的无脊椎动物,其外 形酷似盛开的优雅菊花,旋转的内纹犹如小石磨。河源地区的菊石化石最早发现于1997年,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菊石化石143件,直径最大的有38 厘米,最小的只有指甲那么大。它们是地质年代最准确的实物依据之一。 由此可以推断,在恐龙出现前,河源是一片汪洋大海,浩瀚的海洋中孕育着 无数生命。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造山运动,河源地区渐渐脱海成陆,如 菊石一样的小生灵被“搁浅”,在沧海桑田的转变中成了精美的化石。
6. 亚洲象牙齿
2000年初夏,在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一个叫碧寿洞的溶洞里,考古专 家发现了20多种动物化石,绝大部分是古动物的牙齿化石,也有一些古动 物的枕骨、颚骨、腿骨等骨骼化石的碎片。其中可见大熊猫、豪猪、亚洲象 的身影,也能觅得早已灭绝的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和巨貘的踪迹。这在 东江流域属首次发现如此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
菊石(上) 亚洲象牙齿(下)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作为河源市恐龙文化宣传展示的主要窗口,河源市博物馆充分利用馆 藏资源和平台,通过形式创新和品牌项目带动,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是举办“背着房子去旅行——贝类动物的世界”“南国恐龙故乡——河源 出土恐龙化石科普巡回展”等科普专题展览;二是举办“恐龙时代的空中霸 主——翼龙”“中国的恐龙蛋”等主题科普讲座;三是开展“小小考古学家” “我与恐龙有个约会”等科普教育项目;四是利用探索工坊,开设“五谷杂粮 恐龙画”等主题科普手工课堂等。
河源市博物馆还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的方式,开发“与远古恐龙合影 照相机”“APP自动导览系统”等互动项目;建设运营“史前部落”恐龙主题 儿童乐园等,多渠道地拓宽科普教育平台。
同时,积极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及“518 国际博物馆日”“3.6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日”等活动,宣传推介河 源市恐龙文化资源。先后与央视、省级和市级电视台合作拍摄制作了《恐龙出世》《河源恐龙》《窃蛋谜案》《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岭南家园》 《东江行——恐龙博物馆篇》《东江行——源南恐龙遗址公园篇》《广东绿 谷·万绿河源之恐龙文化篇》等多个恐龙文化专题片,协助有关传媒公司拍 摄了与恐龙文化关联的《盗蛋奇途》《绿丝带》等微电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 河源恐龙化石资源保护、恐龙文化产业发展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提高了河 源“中华恐龙之乡”的美誉度。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恐龙化石学术论文十多 篇,还主编出版了《河源恐龙》《客家古邑恐龙之乡》等刊物。同时,与中国科学 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建“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与中国地质科 学院、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业务合作,设立科研教学基地,加大双 方在科学研究、人才教育、化石修理与科普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并启动了“河源 恐龙蛋种属研究”“河源恐龙化石地质遗迹专项调查与评价”等科研项目。
此外,博物馆还开发了恐龙文化衫、书签、邮册等一系列恐龙文创产品。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属公益性一类事业单 位。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 870平 方米,布展面积4 100平方米。博物馆承担地质博物的收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属公益性一类事业单 位。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 870平 方米,布展面积4 100平方米。
博物馆承担地质博物的收藏与展示,负责土地、地质资料、档案管理 等工作,开展全省古生物化石的调查评价、发掘研究工作,以及自然资源 宣传教育工作。博物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青少年和自然资源环 境相关人士为侧重服务对象,注重科学研究的地学类博物馆,是河南省 自然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自然资源知识普及与青少年科学 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2008年 4月 26日正式对外开放,年接待观众 50余 万人次。
2015年8月,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的创立与发展是与河南省地质事业的开端与发展同步的。 其前身是成立于 1956 年并于 1960 年在郑州市金水路 80 号(原 20 号)建 成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 1 400 平方米。1960 年 5 月,全国博物 馆会议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列为“全国七大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
2001年 5月,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委编办)批准,撤销河 南省地矿技术经济研究室,将其所属的图书馆、资料馆、地质博物馆分离出 来,组建新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展馆、全省地质资料馆、国 土资源厅档案馆、地学图书馆四馆合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2002年,新成 立的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建设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即现在的园区)。 2003 年初,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党组要求,组织新馆建设调研,向厅党组提 交了新馆建设方案和标本购置与陈列布展经费预算。2005 年,整个园区 建筑建设完成,展馆布展建设启动。经过近3年的艰苦奋斗,于2007年12 月完成了新馆建设工作,经工程验收和前期开馆试运行准备后,2008 年 4 月 26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2018年机构改革 以后,由于国土资源部、省厅职能的变化及更名,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也拟更 名为河南省自然博物馆,更名请示(《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所属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调整的请示》,豫自然资文〔2019〕56号)已报省委编办。
博物馆是一个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河南特色的全国省级一流的 地质专业博物馆;是河南省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珍稀地质矿 产标本收藏、研究中心;以古生物科普为核心的地学科普传播,发挥了显著 的科普传播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影响力。先后被河 南省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国土资源部授予 全国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多个科普基 地称号,是集科研、科普、观赏、休闲、娱乐、互动于一体的大众游览胜地和 理想去处。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博物馆以河南自然资源特色为展示主题,以科普展览为主线,以收藏 和发掘研究的标本为依托,以实物精品标本展出为主体,展示与地球及地 质科学、生物演化、矿产资源及矿业经济、宝玉石及奇石、地质环境等自然 资源相关的内容,显现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特征。以现代化声光电、仿生、多 媒体、虚拟现实等陈列展示相结合为展示手段,注重互动,激发观众的多种 感官效应,达到寓教于乐之效果。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也使地学知识 普及工作中枯燥的科学内容富有生命力。
展馆内循环播放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16部原创三维动画影视、幻象; 建立了18个多媒体查询系统,内容科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设置喀斯特 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矿、金矿洞等 30余处仿真度很高的景 观模型。
展馆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中生代厅)、生命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 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 展馆外设有矿石林、地质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
1. 主题展
(1)地球厅。地球厅向大家介绍奥妙无垠的宇宙和与地球有关的 知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层结构;经地质作用形 成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古大陆的聚合、分裂与漂移;地震带来的震撼和 灾境;风化、喀斯特地貌和冰川作用对人类的影响;黄河、黄土和黄河 文化。
地球厅(左) 恐龙厅(右)
(2)恐龙厅。恐龙厅又称中生代厅,此厅向大家展示中生代陆地霸 主恐龙、海洋霸主鱼龙、空中霸主翼龙的风采。以时代为主线展示了中国 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恐龙动物群——云南禄丰龙动物群、四川蜀龙动物 群、汝阳龙动物群、栾川动物群等的知名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
(3)生命演化厅。地球上 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 杂,从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发 展演化,而生命的 DNA 也呈现 双螺旋结构,生命演化厅的展示 创意就依此而来。
生命演化厅
(4)古象厅。象是大家非 常熟悉的动物,也是现代陆地上 最大的脊椎动物。虽然当今大 象不多见,但在遥远的古代,它 们遍布世界各地,黄河流域曾经是大象的王国。
古象厅(左) 矿产资源厅(右)
(5)矿产资源厅。本厅主要展示了河南的主要矿产资源和矿业经济 概况。
(6)地质环境厅。在这里领略中原大地16.7万平方千米内丰富的地 质遗迹、生态环境资源及地质环境保护等内容。
(7)矿物厅。本厅展示了数百种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宝玉石等 标本。
地质环境厅(左) 矿物厅(右)
(8)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兼作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一次可容纳 150人。
(9)地震海啸感受剧场。此剧场一次可容纳近30人。
(10)矿石林。布设以河南省矿物、化石为主,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 的大型矿石、矿物和部分古生物化石标本50余件,展示了河南省的主要特 色矿产。
(11)地质科普广场。地质科普广场位于馆外西侧,共有6组雕塑,分 别为:宇宙大爆炸-太阳系,联合古大陆-洋中脊-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地 震带-火山带-海啸,滑坡-泥石流,河南地势,秦岭造山带剖面等。
(12)恐龙雕塑。为矗立在馆门前生动形象的汝阳黄河巨龙母子龙 雕塑。
2. 专题展和特展
自 2008 年起,与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多个 国家博物馆或研究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举办了专题展览和特 展。合作办展或组织参加的活动先后有:2007“走进奥运”中国北京观赏石 邀请展,常州中华恐龙园“来自家乡的问候——珍奇恐龙化石展”,上海四 海恐龙博物馆恐龙化石邀请展,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在国 家博物馆举办的“基础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日本千叶、新 潟“恐龙大陆”专题展,北美辛辛那提科技博物馆、夏威夷博物馆恐龙专题 展;2012“韩国庆南固城恐龙世界博览会”,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翼龙 的迷”特别展;2013 中国香港科学馆“巨龙传奇”恐龙展、北京自然博物馆 举行的“龙腾中原——‘路易贝贝’及中原巨龙特展”;2017“来自冰河世纪 的问候特展”,日本千叶“巨大恐龙展”;2018“第一届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 基地联展(王屋山站、云台山站)”“龙归故里——守护远古生命海外追缴化石特别展”;2019“远古印记·与龙同行——2019新春中原恐龙展”“第一届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联展(嵩山站)”等。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拥有 17 000 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已为 400 余件重要古生物化 石标本建立了数据库,可实现互联网信息检索。馆内展示具有河南地域特 色特别是恐龙的化石:收藏和展示有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汝阳黄河巨 龙,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巨型汝阳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迷你豫 龙,中国唯一有确凿证据的结节龙类甲龙——洛阳中原龙,中原地区发现 的首例驰龙类——栾川盗龙,流落美国 18 年回归祖国的恐龙胚胎——路 易贝贝,世界上最大的窝状恐龙蛋——西峡巨型长形蛋,数十件珍贵的早 期哺乳动物和长羽毛的恐龙,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 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
中华古果
1. 汝阳黄河巨龙
汝阳黄河巨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亚洲体腔最粗壮的恐龙,复原 后长18米,背部高达6米,最长的肋骨长2.93米,推测重约60吨。
2. 巨型汝阳龙
巨型汝阳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世界上已知的复原装架最粗壮、 最重、最大的恐龙,体长达到38.1米,推测其生前体重可达130吨。
巨型汝阳龙
3. 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发现于河南省栾川县,体长不足0.5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 个体最小的幼年窃蛋龙类。
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头骨
4. 洛阳中原龙
洛阳中原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中国首例发现有确凿证据的结节 龙类甲龙。
5. 栾川盗龙
栾川盗龙发现于河南省栾川县,是首例在远离中国东北部和戈壁沙漠 地区的亚洲地区发现的驰龙类。
洛阳中原 龙骨架(左) 栾川盗龙骨 架(右)
6. 中华贝贝龙
中华贝贝龙(路易贝贝)是只窃蛋龙胚胎,属于窃蛋龙类恐龙,发现于 河南省西峡县。有个小恐龙躺在几枚恐龙蛋上,体长118厘米,尾部缺失。 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恐龙胚胎类化石。化石 的名字来自为这窝恐龙蛋拍照的摄影师路易·皮斯霍斯。2017 年由博物 馆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将路易贝贝正式命名为中华贝贝龙。
7. 西峡长圆柱蛋
西峡长圆柱蛋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蛋径和窝径的原窝恐龙蛋化石,蛋 长46—48厘米,窝径2.28米,局部呈多层叠状产出,有33枚清晰可见,是恐 龙蛋中的稀有品种。
中华贝贝龙 (路易贝贝)(左) 西峡长圆柱蛋 (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在做好日常接待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专家优势, 有效地组织开展了重大科普活动、专题科普活动和特色科普活动,取得了 显著的社会效应。在“4.22世界地球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开展一 系列普及地学知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热爱河南自然资源宣传活动。以 “6.25全国土地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专题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向观 众系统宣传了土地国情、省情及政策措施,提高广大群众爱护土地、珍惜资 源的意识。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宣传日活动中,进行 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下乡、科普扶贫扶智等活动。开展系列科普 知识专题讲座,宣传河南省在古生物科研科普方面取得的成绩。加大社会 化服务深度,年平均培训志愿者100余人。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会举办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互动性强的活动:“我 在地博修化石”“小龙人集市”“博物馆奇妙夜”“我在博物馆做手工”“制作 恐龙浮雕”等互动活动;每月一期的“大咖科普讲堂”;“馆长开讲”“迷你课 堂”等义务讲解活动。寒暑假期间针对中小学生观众,结合展馆内容,开展 系列活动:有奖答题、摄影比赛、有奖博客征文比赛等活动;“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激发少年儿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热 情;以“关爱自闭症儿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
利用博物馆“两微一站”、APP等新媒体平台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借助 线上科普课、每周一题、微视频等配合多个微信粉丝群开展科普活动,进行 了有效的科普宣传。编著出版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设、陈展篇》《河南 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标本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矿物标本篇》《触及河 南省地质博物馆》《巨龙惊现——巨型汝阳龙纪实》《恐龙宝宝传奇——路 易贝贝恐龙化石回家记》《河南古生物图鉴》《河南汝阳盆地的恐龙化石》等 科普图书;在国际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论文40余篇,其中25篇由 SCI 检索全文收录,14 篇为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1 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2项。
科普文创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4D科普电影 《巨龙王国》获得了“2017 年中国古生物科普工作十大进展奖”;研发的路 易贝贝毛茸玩具、恐龙笔袋、恐龙铅笔、恐龙挂件、恐龙拼装等衍生品受到 了观众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先后与郑州美盛喜来登酒店、熙地港购物中心、西西弗书店、 广州国际灯光节组委会等合作,尝试跨领域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走出去、展 出来、多样化、年轻化、创意化的“博物馆+”形式,让更多的公众感知博物 馆的本质和内涵,使他们在探索自然中了解科学、传播科学,扩大博物馆在 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激发大众对自然资源知识的兴趣,激发大众热爱大自 然、珍惜生命、爱护我们共同美好家园的情感,同时也为更好地传播自然资 源科普知识开辟新的渠道。
博物馆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开拓思路,拓宽科普平台,主动走出去,强化 自然资源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与推广,创新科普理念,提升科普能力,打造 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重大科普活动品牌,持续推动科技合作交流的 深化。
2022-12-13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属公益性一类事业单 位。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 870平 方米,布展面积4 100平方米。博物馆承担地质博物的收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属公益性一类事业单 位。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 870平 方米,布展面积4 100平方米。
博物馆承担地质博物的收藏与展示,负责土地、地质资料、档案管理 等工作,开展全省古生物化石的调查评价、发掘研究工作,以及自然资源 宣传教育工作。博物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青少年和自然资源环 境相关人士为侧重服务对象,注重科学研究的地学类博物馆,是河南省 自然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自然资源知识普及与青少年科学 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2008年 4月 26日正式对外开放,年接待观众 50余 万人次。
2015年8月,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的创立与发展是与河南省地质事业的开端与发展同步的。 其前身是成立于 1956 年并于 1960 年在郑州市金水路 80 号(原 20 号)建 成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 1 400 平方米。1960 年 5 月,全国博物 馆会议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列为“全国七大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
2001年 5月,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委编办)批准,撤销河 南省地矿技术经济研究室,将其所属的图书馆、资料馆、地质博物馆分离出 来,组建新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展馆、全省地质资料馆、国 土资源厅档案馆、地学图书馆四馆合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2002年,新成 立的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建设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即现在的园区)。 2003 年初,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党组要求,组织新馆建设调研,向厅党组提 交了新馆建设方案和标本购置与陈列布展经费预算。2005 年,整个园区 建筑建设完成,展馆布展建设启动。经过近3年的艰苦奋斗,于2007年12 月完成了新馆建设工作,经工程验收和前期开馆试运行准备后,2008 年 4 月 26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2018年机构改革 以后,由于国土资源部、省厅职能的变化及更名,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也拟更 名为河南省自然博物馆,更名请示(《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所属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调整的请示》,豫自然资文〔2019〕56号)已报省委编办。
博物馆是一个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河南特色的全国省级一流的 地质专业博物馆;是河南省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珍稀地质矿 产标本收藏、研究中心;以古生物科普为核心的地学科普传播,发挥了显著 的科普传播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影响力。先后被河 南省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国土资源部授予 全国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多个科普基 地称号,是集科研、科普、观赏、休闲、娱乐、互动于一体的大众游览胜地和 理想去处。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博物馆以河南自然资源特色为展示主题,以科普展览为主线,以收藏 和发掘研究的标本为依托,以实物精品标本展出为主体,展示与地球及地 质科学、生物演化、矿产资源及矿业经济、宝玉石及奇石、地质环境等自然 资源相关的内容,显现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特征。以现代化声光电、仿生、多 媒体、虚拟现实等陈列展示相结合为展示手段,注重互动,激发观众的多种 感官效应,达到寓教于乐之效果。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也使地学知识 普及工作中枯燥的科学内容富有生命力。
展馆内循环播放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16部原创三维动画影视、幻象; 建立了18个多媒体查询系统,内容科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设置喀斯特 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矿、金矿洞等 30余处仿真度很高的景 观模型。
展馆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中生代厅)、生命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 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 展馆外设有矿石林、地质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
1. 主题展
(1)地球厅。地球厅向大家介绍奥妙无垠的宇宙和与地球有关的 知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层结构;经地质作用形 成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古大陆的聚合、分裂与漂移;地震带来的震撼和 灾境;风化、喀斯特地貌和冰川作用对人类的影响;黄河、黄土和黄河 文化。
地球厅(左) 恐龙厅(右)
(2)恐龙厅。恐龙厅又称中生代厅,此厅向大家展示中生代陆地霸 主恐龙、海洋霸主鱼龙、空中霸主翼龙的风采。以时代为主线展示了中国 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恐龙动物群——云南禄丰龙动物群、四川蜀龙动物 群、汝阳龙动物群、栾川动物群等的知名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
(3)生命演化厅。地球上 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 杂,从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发 展演化,而生命的 DNA 也呈现 双螺旋结构,生命演化厅的展示 创意就依此而来。
生命演化厅
(4)古象厅。象是大家非 常熟悉的动物,也是现代陆地上 最大的脊椎动物。虽然当今大 象不多见,但在遥远的古代,它 们遍布世界各地,黄河流域曾经是大象的王国。
古象厅(左) 矿产资源厅(右)
(5)矿产资源厅。本厅主要展示了河南的主要矿产资源和矿业经济 概况。
(6)地质环境厅。在这里领略中原大地16.7万平方千米内丰富的地 质遗迹、生态环境资源及地质环境保护等内容。
(7)矿物厅。本厅展示了数百种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宝玉石等 标本。
地质环境厅(左) 矿物厅(右)
(8)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兼作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一次可容纳 150人。
(9)地震海啸感受剧场。此剧场一次可容纳近30人。
(10)矿石林。布设以河南省矿物、化石为主,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 的大型矿石、矿物和部分古生物化石标本50余件,展示了河南省的主要特 色矿产。
(11)地质科普广场。地质科普广场位于馆外西侧,共有6组雕塑,分 别为:宇宙大爆炸-太阳系,联合古大陆-洋中脊-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地 震带-火山带-海啸,滑坡-泥石流,河南地势,秦岭造山带剖面等。
(12)恐龙雕塑。为矗立在馆门前生动形象的汝阳黄河巨龙母子龙 雕塑。
2. 专题展和特展
自 2008 年起,与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多个 国家博物馆或研究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举办了专题展览和特 展。合作办展或组织参加的活动先后有:2007“走进奥运”中国北京观赏石 邀请展,常州中华恐龙园“来自家乡的问候——珍奇恐龙化石展”,上海四 海恐龙博物馆恐龙化石邀请展,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在国 家博物馆举办的“基础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日本千叶、新 潟“恐龙大陆”专题展,北美辛辛那提科技博物馆、夏威夷博物馆恐龙专题 展;2012“韩国庆南固城恐龙世界博览会”,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翼龙 的迷”特别展;2013 中国香港科学馆“巨龙传奇”恐龙展、北京自然博物馆 举行的“龙腾中原——‘路易贝贝’及中原巨龙特展”;2017“来自冰河世纪 的问候特展”,日本千叶“巨大恐龙展”;2018“第一届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 基地联展(王屋山站、云台山站)”“龙归故里——守护远古生命海外追缴化石特别展”;2019“远古印记·与龙同行——2019新春中原恐龙展”“第一届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联展(嵩山站)”等。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拥有 17 000 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已为 400 余件重要古生物化 石标本建立了数据库,可实现互联网信息检索。馆内展示具有河南地域特 色特别是恐龙的化石:收藏和展示有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汝阳黄河巨 龙,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巨型汝阳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迷你豫 龙,中国唯一有确凿证据的结节龙类甲龙——洛阳中原龙,中原地区发现 的首例驰龙类——栾川盗龙,流落美国 18 年回归祖国的恐龙胚胎——路 易贝贝,世界上最大的窝状恐龙蛋——西峡巨型长形蛋,数十件珍贵的早 期哺乳动物和长羽毛的恐龙,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 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
中华古果
1. 汝阳黄河巨龙
汝阳黄河巨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亚洲体腔最粗壮的恐龙,复原 后长18米,背部高达6米,最长的肋骨长2.93米,推测重约60吨。
2. 巨型汝阳龙
巨型汝阳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世界上已知的复原装架最粗壮、 最重、最大的恐龙,体长达到38.1米,推测其生前体重可达130吨。
巨型汝阳龙
3. 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发现于河南省栾川县,体长不足0.5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 个体最小的幼年窃蛋龙类。
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头骨
4. 洛阳中原龙
洛阳中原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中国首例发现有确凿证据的结节 龙类甲龙。
5. 栾川盗龙
栾川盗龙发现于河南省栾川县,是首例在远离中国东北部和戈壁沙漠 地区的亚洲地区发现的驰龙类。
洛阳中原 龙骨架(左) 栾川盗龙骨 架(右)
6. 中华贝贝龙
中华贝贝龙(路易贝贝)是只窃蛋龙胚胎,属于窃蛋龙类恐龙,发现于 河南省西峡县。有个小恐龙躺在几枚恐龙蛋上,体长118厘米,尾部缺失。 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恐龙胚胎类化石。化石 的名字来自为这窝恐龙蛋拍照的摄影师路易·皮斯霍斯。2017 年由博物 馆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将路易贝贝正式命名为中华贝贝龙。
7. 西峡长圆柱蛋
西峡长圆柱蛋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蛋径和窝径的原窝恐龙蛋化石,蛋 长46—48厘米,窝径2.28米,局部呈多层叠状产出,有33枚清晰可见,是恐 龙蛋中的稀有品种。
中华贝贝龙 (路易贝贝)(左) 西峡长圆柱蛋 (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在做好日常接待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专家优势, 有效地组织开展了重大科普活动、专题科普活动和特色科普活动,取得了 显著的社会效应。在“4.22世界地球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开展一 系列普及地学知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热爱河南自然资源宣传活动。以 “6.25全国土地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专题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向观 众系统宣传了土地国情、省情及政策措施,提高广大群众爱护土地、珍惜资 源的意识。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宣传日活动中,进行 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下乡、科普扶贫扶智等活动。开展系列科普 知识专题讲座,宣传河南省在古生物科研科普方面取得的成绩。加大社会 化服务深度,年平均培训志愿者100余人。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会举办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互动性强的活动:“我 在地博修化石”“小龙人集市”“博物馆奇妙夜”“我在博物馆做手工”“制作 恐龙浮雕”等互动活动;每月一期的“大咖科普讲堂”;“馆长开讲”“迷你课 堂”等义务讲解活动。寒暑假期间针对中小学生观众,结合展馆内容,开展 系列活动:有奖答题、摄影比赛、有奖博客征文比赛等活动;“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激发少年儿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热 情;以“关爱自闭症儿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
利用博物馆“两微一站”、APP等新媒体平台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借助 线上科普课、每周一题、微视频等配合多个微信粉丝群开展科普活动,进行 了有效的科普宣传。编著出版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设、陈展篇》《河南 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标本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矿物标本篇》《触及河 南省地质博物馆》《巨龙惊现——巨型汝阳龙纪实》《恐龙宝宝传奇——路 易贝贝恐龙化石回家记》《河南古生物图鉴》《河南汝阳盆地的恐龙化石》等 科普图书;在国际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论文40余篇,其中25篇由 SCI 检索全文收录,14 篇为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1 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2项。
科普文创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4D科普电影 《巨龙王国》获得了“2017 年中国古生物科普工作十大进展奖”;研发的路 易贝贝毛茸玩具、恐龙笔袋、恐龙铅笔、恐龙挂件、恐龙拼装等衍生品受到 了观众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先后与郑州美盛喜来登酒店、熙地港购物中心、西西弗书店、 广州国际灯光节组委会等合作,尝试跨领域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走出去、展 出来、多样化、年轻化、创意化的“博物馆+”形式,让更多的公众感知博物 馆的本质和内涵,使他们在探索自然中了解科学、传播科学,扩大博物馆在 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激发大众对自然资源知识的兴趣,激发大众热爱大自 然、珍惜生命、爱护我们共同美好家园的情感,同时也为更好地传播自然资 源科普知识开辟新的渠道。
博物馆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开拓思路,拓宽科普平台,主动走出去,强化 自然资源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与推广,创新科普理念,提升科普能力,打造 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重大科普活动品牌,持续推动科技合作交流的 深化。
2022-12-13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属公益性一类事业单 位。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 870平 方米,布展面积4 100平方米。博物馆承担地质博物的收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属公益性一类事业单 位。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 870平 方米,布展面积4 100平方米。
博物馆承担地质博物的收藏与展示,负责土地、地质资料、档案管理 等工作,开展全省古生物化石的调查评价、发掘研究工作,以及自然资源 宣传教育工作。博物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青少年和自然资源环 境相关人士为侧重服务对象,注重科学研究的地学类博物馆,是河南省 自然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自然资源知识普及与青少年科学 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2008年 4月 26日正式对外开放,年接待观众 50余 万人次。
2015年8月,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的创立与发展是与河南省地质事业的开端与发展同步的。 其前身是成立于 1956 年并于 1960 年在郑州市金水路 80 号(原 20 号)建 成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 1 400 平方米。1960 年 5 月,全国博物 馆会议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列为“全国七大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
2001年 5月,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委编办)批准,撤销河 南省地矿技术经济研究室,将其所属的图书馆、资料馆、地质博物馆分离出 来,组建新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展馆、全省地质资料馆、国 土资源厅档案馆、地学图书馆四馆合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2002年,新成 立的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建设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即现在的园区)。 2003 年初,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党组要求,组织新馆建设调研,向厅党组提 交了新馆建设方案和标本购置与陈列布展经费预算。2005 年,整个园区 建筑建设完成,展馆布展建设启动。经过近3年的艰苦奋斗,于2007年12 月完成了新馆建设工作,经工程验收和前期开馆试运行准备后,2008 年 4 月 26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2018年机构改革 以后,由于国土资源部、省厅职能的变化及更名,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也拟更 名为河南省自然博物馆,更名请示(《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所属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调整的请示》,豫自然资文〔2019〕56号)已报省委编办。
博物馆是一个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河南特色的全国省级一流的 地质专业博物馆;是河南省资源、环境、省情展示交流的窗口,珍稀地质矿 产标本收藏、研究中心;以古生物科普为核心的地学科普传播,发挥了显著 的科普传播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影响力。先后被河 南省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国土资源部授予 全国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多个科普基 地称号,是集科研、科普、观赏、休闲、娱乐、互动于一体的大众游览胜地和 理想去处。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博物馆以河南自然资源特色为展示主题,以科普展览为主线,以收藏 和发掘研究的标本为依托,以实物精品标本展出为主体,展示与地球及地 质科学、生物演化、矿产资源及矿业经济、宝玉石及奇石、地质环境等自然 资源相关的内容,显现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特征。以现代化声光电、仿生、多 媒体、虚拟现实等陈列展示相结合为展示手段,注重互动,激发观众的多种 感官效应,达到寓教于乐之效果。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也使地学知识 普及工作中枯燥的科学内容富有生命力。
展馆内循环播放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16部原创三维动画影视、幻象; 建立了18个多媒体查询系统,内容科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设置喀斯特 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矿、金矿洞等 30余处仿真度很高的景 观模型。
展馆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中生代厅)、生命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 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 展馆外设有矿石林、地质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
1. 主题展
(1)地球厅。地球厅向大家介绍奥妙无垠的宇宙和与地球有关的 知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层结构;经地质作用形 成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古大陆的聚合、分裂与漂移;地震带来的震撼和 灾境;风化、喀斯特地貌和冰川作用对人类的影响;黄河、黄土和黄河 文化。
地球厅(左) 恐龙厅(右)
(2)恐龙厅。恐龙厅又称中生代厅,此厅向大家展示中生代陆地霸 主恐龙、海洋霸主鱼龙、空中霸主翼龙的风采。以时代为主线展示了中国 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恐龙动物群——云南禄丰龙动物群、四川蜀龙动物 群、汝阳龙动物群、栾川动物群等的知名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
(3)生命演化厅。地球上 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 杂,从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发 展演化,而生命的 DNA 也呈现 双螺旋结构,生命演化厅的展示 创意就依此而来。
生命演化厅
(4)古象厅。象是大家非 常熟悉的动物,也是现代陆地上 最大的脊椎动物。虽然当今大 象不多见,但在遥远的古代,它 们遍布世界各地,黄河流域曾经是大象的王国。
古象厅(左) 矿产资源厅(右)
(5)矿产资源厅。本厅主要展示了河南的主要矿产资源和矿业经济 概况。
(6)地质环境厅。在这里领略中原大地16.7万平方千米内丰富的地 质遗迹、生态环境资源及地质环境保护等内容。
(7)矿物厅。本厅展示了数百种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宝玉石等 标本。
地质环境厅(左) 矿物厅(右)
(8)4D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兼作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一次可容纳 150人。
(9)地震海啸感受剧场。此剧场一次可容纳近30人。
(10)矿石林。布设以河南省矿物、化石为主,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 的大型矿石、矿物和部分古生物化石标本50余件,展示了河南省的主要特 色矿产。
(11)地质科普广场。地质科普广场位于馆外西侧,共有6组雕塑,分 别为:宇宙大爆炸-太阳系,联合古大陆-洋中脊-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地 震带-火山带-海啸,滑坡-泥石流,河南地势,秦岭造山带剖面等。
(12)恐龙雕塑。为矗立在馆门前生动形象的汝阳黄河巨龙母子龙 雕塑。
2. 专题展和特展
自 2008 年起,与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多个 国家博物馆或研究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举办了专题展览和特 展。合作办展或组织参加的活动先后有:2007“走进奥运”中国北京观赏石 邀请展,常州中华恐龙园“来自家乡的问候——珍奇恐龙化石展”,上海四 海恐龙博物馆恐龙化石邀请展,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在国 家博物馆举办的“基础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日本千叶、新 潟“恐龙大陆”专题展,北美辛辛那提科技博物馆、夏威夷博物馆恐龙专题 展;2012“韩国庆南固城恐龙世界博览会”,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翼龙 的迷”特别展;2013 中国香港科学馆“巨龙传奇”恐龙展、北京自然博物馆 举行的“龙腾中原——‘路易贝贝’及中原巨龙特展”;2017“来自冰河世纪 的问候特展”,日本千叶“巨大恐龙展”;2018“第一届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 基地联展(王屋山站、云台山站)”“龙归故里——守护远古生命海外追缴化石特别展”;2019“远古印记·与龙同行——2019新春中原恐龙展”“第一届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联展(嵩山站)”等。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拥有 17 000 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已为 400 余件重要古生物化 石标本建立了数据库,可实现互联网信息检索。馆内展示具有河南地域特 色特别是恐龙的化石:收藏和展示有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汝阳黄河巨 龙,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巨型汝阳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迷你豫 龙,中国唯一有确凿证据的结节龙类甲龙——洛阳中原龙,中原地区发现 的首例驰龙类——栾川盗龙,流落美国 18 年回归祖国的恐龙胚胎——路 易贝贝,世界上最大的窝状恐龙蛋——西峡巨型长形蛋,数十件珍贵的早 期哺乳动物和长羽毛的恐龙,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 物——中华古果等大批动植物化石标本。
中华古果
1. 汝阳黄河巨龙
汝阳黄河巨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亚洲体腔最粗壮的恐龙,复原 后长18米,背部高达6米,最长的肋骨长2.93米,推测重约60吨。
2. 巨型汝阳龙
巨型汝阳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世界上已知的复原装架最粗壮、 最重、最大的恐龙,体长达到38.1米,推测其生前体重可达130吨。
巨型汝阳龙
3. 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发现于河南省栾川县,体长不足0.5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 个体最小的幼年窃蛋龙类。
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头骨
4. 洛阳中原龙
洛阳中原龙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是中国首例发现有确凿证据的结节 龙类甲龙。
5. 栾川盗龙
栾川盗龙发现于河南省栾川县,是首例在远离中国东北部和戈壁沙漠 地区的亚洲地区发现的驰龙类。
洛阳中原 龙骨架(左) 栾川盗龙骨 架(右)
6. 中华贝贝龙
中华贝贝龙(路易贝贝)是只窃蛋龙胚胎,属于窃蛋龙类恐龙,发现于 河南省西峡县。有个小恐龙躺在几枚恐龙蛋上,体长118厘米,尾部缺失。 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恐龙胚胎类化石。化石 的名字来自为这窝恐龙蛋拍照的摄影师路易·皮斯霍斯。2017 年由博物 馆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将路易贝贝正式命名为中华贝贝龙。
7. 西峡长圆柱蛋
西峡长圆柱蛋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蛋径和窝径的原窝恐龙蛋化石,蛋 长46—48厘米,窝径2.28米,局部呈多层叠状产出,有33枚清晰可见,是恐 龙蛋中的稀有品种。
中华贝贝龙 (路易贝贝)(左) 西峡长圆柱蛋 (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在做好日常接待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专家优势, 有效地组织开展了重大科普活动、专题科普活动和特色科普活动,取得了 显著的社会效应。在“4.22世界地球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开展一 系列普及地学知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热爱河南自然资源宣传活动。以 “6.25全国土地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专题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向观 众系统宣传了土地国情、省情及政策措施,提高广大群众爱护土地、珍惜资 源的意识。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宣传日活动中,进行 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下乡、科普扶贫扶智等活动。开展系列科普 知识专题讲座,宣传河南省在古生物科研科普方面取得的成绩。加大社会 化服务深度,年平均培训志愿者100余人。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会举办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互动性强的活动:“我 在地博修化石”“小龙人集市”“博物馆奇妙夜”“我在博物馆做手工”“制作 恐龙浮雕”等互动活动;每月一期的“大咖科普讲堂”;“馆长开讲”“迷你课 堂”等义务讲解活动。寒暑假期间针对中小学生观众,结合展馆内容,开展 系列活动:有奖答题、摄影比赛、有奖博客征文比赛等活动;“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激发少年儿童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热 情;以“关爱自闭症儿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活动。
利用博物馆“两微一站”、APP等新媒体平台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借助 线上科普课、每周一题、微视频等配合多个微信粉丝群开展科普活动,进行 了有效的科普宣传。编著出版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设、陈展篇》《河南 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标本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矿物标本篇》《触及河 南省地质博物馆》《巨龙惊现——巨型汝阳龙纪实》《恐龙宝宝传奇——路 易贝贝恐龙化石回家记》《河南古生物图鉴》《河南汝阳盆地的恐龙化石》等 科普图书;在国际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论文40余篇,其中25篇由 SCI 检索全文收录,14 篇为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1 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2项。
科普文创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4D科普电影 《巨龙王国》获得了“2017 年中国古生物科普工作十大进展奖”;研发的路 易贝贝毛茸玩具、恐龙笔袋、恐龙铅笔、恐龙挂件、恐龙拼装等衍生品受到 了观众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先后与郑州美盛喜来登酒店、熙地港购物中心、西西弗书店、 广州国际灯光节组委会等合作,尝试跨领域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走出去、展 出来、多样化、年轻化、创意化的“博物馆+”形式,让更多的公众感知博物 馆的本质和内涵,使他们在探索自然中了解科学、传播科学,扩大博物馆在 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激发大众对自然资源知识的兴趣,激发大众热爱大自 然、珍惜生命、爱护我们共同美好家园的情感,同时也为更好地传播自然资 源科普知识开辟新的渠道。
博物馆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开拓思路,拓宽科普平台,主动走出去,强化 自然资源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与推广,创新科普理念,提升科普能力,打造 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重大科普活动品牌,持续推动科技合作交流的 深化。
2022-12-13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AAAA 级风景名胜区黄果 树瀑布30千米,南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168千米。公园埋藏的 化石群是距今2.2亿年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齿龙)、海百合,以及 菊石、双壳类、腕足类、鹦鹉螺、鱼类和异地保存的陆生古植物的化石遗迹。 公园的化石群埋藏之集中、门类之齐全、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全球 晚三叠世化石宝库中堪称独一无二,是探索2.2亿年前海洋生物的一个重 要窗口,是研究生物多样性、集群死亡和生物超常规保存和埋藏的天然博 物馆。以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生物群埋藏遗址为依托,是集 科普、科考、科研、教学实验、地质观光为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主碑
公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公园内随处 可见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景观。这些内 容使得公园成为不可多得的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的建立,凝聚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同胞和历届领导的心血。在公园 的保护与开发的历程中,关岭县政府相继进行了高规格的规划和建设。 各级部门和有关上级领导前来视察并指导工作,加快了公园的建设 步伐:
1998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工作 机构,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委员会。
1999年12月1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 3月,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对管委会成员做了 充实和调整,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中心,内设执法大队。
2002 年 12 月 25 日,经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贵州关岭生物群省 级地质公园”。
2004 年 1 月 19 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
2005年 5月,经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管理处。
2009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1 年 11 月,在关岭召开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 26 届学术年会”,参 会代表考察了地质公园。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简介
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加之园 内随处可见的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 景观,是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
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有:1—3号原位保护馆、博物馆、4D影院、盗掘遗 址参观点、公园观景台、典型地层剖面等。
博物馆序厅
1号原位保护馆
2号原位保护馆
3号原位保护馆
四、重点展品介绍
贵州关岭化石群保存在黑色泥岩和页岩之中,形成于距今 2.2亿年前 (晚三叠世)的海湾或陆间残留盆地环境。含化石地层分布面积达200平方 千米。主要化石门类包括:大量完善保存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 齿龙、龟)、海百合以及菊石、双壳类、牙形石、鹦鹉螺、腕足类、鱼类、鲨鱼牙 齿和来自附近陆地的古植物。如此丰富多样和完善保存的化石群在世界 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 库。该化石群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研究 晚三叠世地层、古生物、古生态和古埋藏学,以及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的 分类及演化等均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岭化石群的复原情景
1. 鱼龙
鱼龙的拉丁文原意就是鱼形蜥蜴,它也确有鱼一般的外形,不过它更 像现代海洋中的另一类鱼形哺乳动物——海豚。它有肺并用肺呼吸,所以 每隔一段时间鱼龙便要到水面上来换换气。更多的时候它在昏暗的深海 中猎食、嬉戏。
最早的鱼龙在三叠纪早期便已出现,此后的 1 亿多年间,它们演化出 一个庞大的家族,大的身长可达 23米,体重数十吨,小的仅有 1—2米。然 而无论体形大小,它们都是当时海洋中最出色的猎手。与其他返回海洋中 的爬行类动物相比,鱼龙已完全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活,它们纤弱的四肢再 也不能将庞大的躯体驮上海岸,也就意味着它们必须让它们的卵在自己的 体内孵化,并在海水中产下它们的小宝宝。
鱼龙是关岭生物群中数量繁多和种类最丰富的一类。目前已发现了5种,其中有身长6米以上的大型鱼龙:邓氏贵州鱼龙、梁氏关岭龙、蔡胡氏 典型鱼龙;也有身长1—2米的周氏鱼龙以及关岭混鱼龙等。
鱼龙化石
2. 海百合
距今 2.2亿年的海洋棘皮动物海百合化石,身体由根、茎、冠三大部分 组成。海百合的根像树根,起固定作用,直接与茎相连。茎由骨板叠置组 成,有一定的柔软性。冠部是海百合的主体部分,其口和肛管连接于萼部, 萼部连接冠部与茎部。海百合利用腕和羽枝的摆动获取水中的食物生存。 海百合是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中保存最精美、数量最多、最具有观赏性的化 石,骨骼细,非常完整地保存在岩石层中。海百合喜群居生活,多个单体组 合,形态非常优美,像植物、像荷花,千姿百态。目前到公园来研究古生物 化石的中外专家对海百合的评价是“世界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独一无 二”“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海百合展厅
海百合化石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AAAA 级风景名胜区黄果 树瀑布30千米,南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168千米。公园埋藏的 化石群是距今2.2亿年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齿龙)、海百合,以及 菊石、双壳类、腕足类、鹦鹉螺、鱼类和异地保存的陆生古植物的化石遗迹。 公园的化石群埋藏之集中、门类之齐全、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全球 晚三叠世化石宝库中堪称独一无二,是探索2.2亿年前海洋生物的一个重 要窗口,是研究生物多样性、集群死亡和生物超常规保存和埋藏的天然博 物馆。以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生物群埋藏遗址为依托,是集 科普、科考、科研、教学实验、地质观光为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主碑
公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公园内随处 可见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景观。这些内 容使得公园成为不可多得的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的建立,凝聚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同胞和历届领导的心血。在公园 的保护与开发的历程中,关岭县政府相继进行了高规格的规划和建设。 各级部门和有关上级领导前来视察并指导工作,加快了公园的建设 步伐:
1998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工作 机构,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委员会。
1999年12月1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 3月,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对管委会成员做了 充实和调整,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中心,内设执法大队。
2002 年 12 月 25 日,经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贵州关岭生物群省 级地质公园”。
2004 年 1 月 19 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
2005年 5月,经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管理处。
2009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1 年 11 月,在关岭召开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 26 届学术年会”,参 会代表考察了地质公园。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简介
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加之园 内随处可见的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 景观,是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
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有:1—3号原位保护馆、博物馆、4D影院、盗掘遗 址参观点、公园观景台、典型地层剖面等。
博物馆序厅
1号原位保护馆
2号原位保护馆
3号原位保护馆
四、重点展品介绍
贵州关岭化石群保存在黑色泥岩和页岩之中,形成于距今 2.2亿年前 (晚三叠世)的海湾或陆间残留盆地环境。含化石地层分布面积达200平方 千米。主要化石门类包括:大量完善保存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 齿龙、龟)、海百合以及菊石、双壳类、牙形石、鹦鹉螺、腕足类、鱼类、鲨鱼牙 齿和来自附近陆地的古植物。如此丰富多样和完善保存的化石群在世界 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 库。该化石群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研究 晚三叠世地层、古生物、古生态和古埋藏学,以及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的 分类及演化等均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岭化石群的复原情景
1. 鱼龙
鱼龙的拉丁文原意就是鱼形蜥蜴,它也确有鱼一般的外形,不过它更 像现代海洋中的另一类鱼形哺乳动物——海豚。它有肺并用肺呼吸,所以 每隔一段时间鱼龙便要到水面上来换换气。更多的时候它在昏暗的深海 中猎食、嬉戏。
最早的鱼龙在三叠纪早期便已出现,此后的 1 亿多年间,它们演化出 一个庞大的家族,大的身长可达 23米,体重数十吨,小的仅有 1—2米。然 而无论体形大小,它们都是当时海洋中最出色的猎手。与其他返回海洋中 的爬行类动物相比,鱼龙已完全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活,它们纤弱的四肢再 也不能将庞大的躯体驮上海岸,也就意味着它们必须让它们的卵在自己的 体内孵化,并在海水中产下它们的小宝宝。
鱼龙是关岭生物群中数量繁多和种类最丰富的一类。目前已发现了5种,其中有身长6米以上的大型鱼龙:邓氏贵州鱼龙、梁氏关岭龙、蔡胡氏 典型鱼龙;也有身长1—2米的周氏鱼龙以及关岭混鱼龙等。
鱼龙化石
2. 海百合
距今 2.2亿年的海洋棘皮动物海百合化石,身体由根、茎、冠三大部分 组成。海百合的根像树根,起固定作用,直接与茎相连。茎由骨板叠置组 成,有一定的柔软性。冠部是海百合的主体部分,其口和肛管连接于萼部, 萼部连接冠部与茎部。海百合利用腕和羽枝的摆动获取水中的食物生存。 海百合是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中保存最精美、数量最多、最具有观赏性的化 石,骨骼细,非常完整地保存在岩石层中。海百合喜群居生活,多个单体组 合,形态非常优美,像植物、像荷花,千姿百态。目前到公园来研究古生物 化石的中外专家对海百合的评价是“世界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独一无 二”“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海百合展厅
海百合化石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关岭县,规划面积 86 平方千米,含化石的地层分布面积达 200 平方千米。交通区位极其优 越,G65 高速公路、320 国道贯通。东距国家 AAAAA 级风景名胜区黄果 树瀑布30千米,南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168千米。公园埋藏的 化石群是距今2.2亿年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齿龙)、海百合,以及 菊石、双壳类、腕足类、鹦鹉螺、鱼类和异地保存的陆生古植物的化石遗迹。 公园的化石群埋藏之集中、门类之齐全、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全球 晚三叠世化石宝库中堪称独一无二,是探索2.2亿年前海洋生物的一个重 要窗口,是研究生物多样性、集群死亡和生物超常规保存和埋藏的天然博 物馆。以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生物群埋藏遗址为依托,是集 科普、科考、科研、教学实验、地质观光为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主碑
公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公园内随处 可见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景观。这些内 容使得公园成为不可多得的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的建立,凝聚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同胞和历届领导的心血。在公园 的保护与开发的历程中,关岭县政府相继进行了高规格的规划和建设。 各级部门和有关上级领导前来视察并指导工作,加快了公园的建设 步伐:
1998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工作 机构,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委员会。
1999年12月1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 3月,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对管委会成员做了 充实和调整,成立了古生物化石管理中心,内设执法大队。
2002 年 12 月 25 日,经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贵州关岭生物群省 级地质公园”。
2004 年 1 月 19 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
2005年 5月,经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 公园管理处。
2009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1 年 11 月,在关岭召开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 26 届学术年会”,参 会代表考察了地质公园。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简介
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在野外露头上可 见,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加之园 内随处可见的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 景观,是进行地学旅游和科学教育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
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有:1—3号原位保护馆、博物馆、4D影院、盗掘遗 址参观点、公园观景台、典型地层剖面等。
博物馆序厅
1号原位保护馆
2号原位保护馆
3号原位保护馆
四、重点展品介绍
贵州关岭化石群保存在黑色泥岩和页岩之中,形成于距今 2.2亿年前 (晚三叠世)的海湾或陆间残留盆地环境。含化石地层分布面积达200平方 千米。主要化石门类包括:大量完善保存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 齿龙、龟)、海百合以及菊石、双壳类、牙形石、鹦鹉螺、腕足类、鱼类、鲨鱼牙 齿和来自附近陆地的古植物。如此丰富多样和完善保存的化石群在世界 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 库。该化石群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研究 晚三叠世地层、古生物、古生态和古埋藏学,以及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的 分类及演化等均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岭化石群的复原情景
1. 鱼龙
鱼龙的拉丁文原意就是鱼形蜥蜴,它也确有鱼一般的外形,不过它更 像现代海洋中的另一类鱼形哺乳动物——海豚。它有肺并用肺呼吸,所以 每隔一段时间鱼龙便要到水面上来换换气。更多的时候它在昏暗的深海 中猎食、嬉戏。
最早的鱼龙在三叠纪早期便已出现,此后的 1 亿多年间,它们演化出 一个庞大的家族,大的身长可达 23米,体重数十吨,小的仅有 1—2米。然 而无论体形大小,它们都是当时海洋中最出色的猎手。与其他返回海洋中 的爬行类动物相比,鱼龙已完全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活,它们纤弱的四肢再 也不能将庞大的躯体驮上海岸,也就意味着它们必须让它们的卵在自己的 体内孵化,并在海水中产下它们的小宝宝。
鱼龙是关岭生物群中数量繁多和种类最丰富的一类。目前已发现了5种,其中有身长6米以上的大型鱼龙:邓氏贵州鱼龙、梁氏关岭龙、蔡胡氏 典型鱼龙;也有身长1—2米的周氏鱼龙以及关岭混鱼龙等。
鱼龙化石
2. 海百合
距今 2.2亿年的海洋棘皮动物海百合化石,身体由根、茎、冠三大部分 组成。海百合的根像树根,起固定作用,直接与茎相连。茎由骨板叠置组 成,有一定的柔软性。冠部是海百合的主体部分,其口和肛管连接于萼部, 萼部连接冠部与茎部。海百合利用腕和羽枝的摆动获取水中的食物生存。 海百合是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中保存最精美、数量最多、最具有观赏性的化 石,骨骼细,非常完整地保存在岩石层中。海百合喜群居生活,多个单体组 合,形态非常优美,像植物、像荷花,千姿百态。目前到公园来研究古生物 化石的中外专家对海百合的评价是“世界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独一无 二”“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海百合展厅
海百合化石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大连自然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地质岩 矿、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植物自然标本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 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普及和教育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地质岩 矿、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植物自然标本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 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新馆自 1998年建成开放以来先后获得“2000 年全国十大精展和新技 术、新材料应用奖”“2002 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 年中国科协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大连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全国野生 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大连市优秀科普基地”“2012年度十佳旅 游景区”“2012年辽宁省环境教育基地”“2013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 教育基地”“2018 年大连市研学旅游基地”和“大连市生态保护奉献奖”等 荣誉。
新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西村街 40 号,为现代欧式建 筑,坐落于黑石礁海滨、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沿线,为国家 AAAA 级旅 游景点,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
新馆建筑面积15 000平方米,陈列面积10 000平方米,另外老馆3 000 平方米作为标本库房。
博物馆老馆馆舍外观
博物馆新馆馆舍外观(北门)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始建于 1907 年,前身为地质调查所。原馆舍位于大连市西岗 区烟台街3号,为1898年沙皇俄国侵占大连时所建的市政厅。1914年,地 质调查所对部分人员开放。1923年8月,地质调查所在大量收集东北地区 的自然标本之后,增设了陈列室,主要展示岩矿标本和古生物标本。1926 年1月,随着征集和展示标本的增多,更名为“满蒙物质参考馆”,同年3月, 更名为“满蒙资源馆”,并对陈列进行改造,于同年 11 月正式对外开放。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后,交由中长铁路接管。经过充实休整后,于 1948 年重新开馆,并将馆名改为“东北资源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后,该馆划归大连市文化局,并沿用“东北资源馆”的名称。 1959 年,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大连自然博物馆”,并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 长的郭沫若先生题写了馆名。1978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大连自然博物馆划归大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10月31日,新馆(黑石礁馆舍)建 成并对外开放。老馆(烟台街馆舍)则作为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库房和标本 制作室继续使用。新馆于2009年5月18日对外免费开放。2018年11月, 大连自然博物馆改革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一个分支机构。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展览定位为“中国精品—东北区域—大连特色”。展览以“自然 与人”为主题,用序厅、地球科学、海洋生物和陆生生物4大主题单元11个 常设主题展厅,从地球及地球生物的自然演化、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多方面,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界 面貌及自然演化规律。在基本陈列的展示设计上,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 第一个(1998 年)采用主题单元展示法布陈,与国际博物馆界最先进展示 方式接轨的博物馆,注重揭示人类、生物、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天人 共泰、物我同舟的人与自然共生存的理念。
11个主题展厅分别是:地球科学主题单元 3个展厅(地球厅、恐龙厅、 大连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厅),海洋生物主题单元 4个展厅(海兽厅、硬骨鱼 厅、软骨鱼厅、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厅),陆地生物主题单元4个展厅(湿 地厅、东北森林厅、陆生动植物精品厅、肯尼斯·贝林厅)。为提高博物馆建 筑的整体面积使用效果,缓解观众因攀行步梯而产生的劳顿,博物馆分别 在展厅至电梯的走廊、各楼层步梯转弯处、卫生间门外等空闲场所增设了 欧洲和美洲动物展、辽宁岫岩玉石动植物艺术品展、瓷板画植物展和陆生 贝类展4个小型专题展览。
了弥补基本陈列投资大、持续期间长、难以在短期内进行重新改造 的缺点,博物馆还设有 2个中型临时展厅、2个微型展厅,主要用于跟踪科 学发展动态和国家生态战略,结合各种节日,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以博物馆原创或由博物馆牵头与国内其他单位合 作共同开发的展览为主。
博物馆除了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外,还辅以多功能厅、综合教室、少儿图书自助借阅等科普设备设施和科普互动游戏。互动游戏包括:大自然平 台(利用投影仪和红光感应摄像头将设定的场景和参与互动的人同时投影 到墙上,开展互动活动)、与小鱼儿共舞(利用投影仪将设定的海底场景投 影到地面,人们可以通过踩踏海景中的鱼儿,与之互动)、动物足迹(将不同 的动物足迹投影到地面,人们通过踩踏动物足迹,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 叫声)。
序厅
其序厅由各种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和人(寓意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组成的长 20米、高 4米的浮雕,配以 3米高,5米长的非洲象“华美”, 向观众展示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场面。在序厅入口处两侧分别用 中文和英文向观众简单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演变及整体展览主题。 整个展览主要以主题展和专题展的形式陈展。
1. 主题展
(1)地球厅。展览主题是“地球与人”。展览从沧海明珠、大地沧桑、 地下宝藏、人地和谐 4个方面介绍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变化 的原因、变化的产物以及人与地球的关系,意在提示观众:地球为我们的生 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感谢地球养育了我们,并珍惜我们赖以生存 的自然资源,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理念。
地球厅
(2)恐龙厅。展览主题是“走近恐龙”。下设 4个单元,第一单元“恐 龙是什么”,着重向观众介绍有关恐龙的基本知识;第二单元“恐龙大奇 观”,讲述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恐龙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第 三单元“恐龙的亲戚”,介绍恐龙时代非恐龙类的爬行动物;第四单元“灭绝 之谜”,介绍造成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采用开放式景观、大型恐龙化石骨 架和珍稀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相结合的手段,配以建设气龙捕食蜀龙、霸王 龙与甲龙斗智斗勇的故事场景和古生物挖掘模拟现场,向观众系统地介绍 了恐龙的相关知识,并在展览中增加了以馆内珍稀标本鹦鹉嘴龙为原型的动画,向观众展示了恐龙的育幼行为。
恐龙厅
恐龙厅恐龙骨架
(3)大连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厅。展览主题是“古兽传奇”。利用在大 连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古生物化石,通过食肉的凶猛动物、食草的偶蹄动物、 灭亡的奇蹄动物、大型长鼻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等5个板块分别展示了新 生代大连地区的生物面貌和生态类型。
第四纪古生物厅
第四纪古生物厅化石骨架
(4)海兽厅。海兽是 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览,也 是我国自然类博物馆中难 得一见的主题展览。展厅 中的大型剥制标本抹香鲸、 灰鲸、长须鲸、北太平洋露 脊鲸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 及其部分骨架标本在此集 中展示,配以四周壁画和蓝 色灯光,向观众呈现了一个 逼真的海洋世界。
海兽厅鲸鱼标本
(5)软骨鱼厅。展览 主题是“海中霸主——鲨 鱼”。展览以各种鲨鱼标本为主,配以其他软骨鱼类标本,系统地介绍了海 洋中软骨鱼类的分类、水中生活、演化以及鲨鱼与人类的关系,意在提示人 们拒绝鱼翅,保护海洋,保护环境。
(6)硬骨鱼厅。展览以黄渤海中各种鱼类标本为展品,以海洋景观 箱为辅助展示手段,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硬骨鱼类在海中的地位(生物与生 物的关系)、生活背景、生存技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和硬骨鱼类 之间的关系。
(7)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厅。展览主题是“贝藻似锦”。展览通过 海中采贝、百花争艳、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海洋牧场、明日辉煌6个板块的 内容,以众多的实物标本、丰富多彩的图片、逼真的生态景观和科学严谨的 文字阐释等,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海底贝藻世界。
(8)东北森林厅。展览以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仿真森 林景观为主,配以相应森林生态中生存的各种动物标本,生动地再现了东 北森林自然景观,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并领略原始森林的风貌。
(9)湿地厅。湿地厅通过 5个开放式景观(独特的红树林湿地、青藏 高原湿地、鹤乡——扎龙湿地、红色海岸——双台河口湿地、鸟类迁徙的通 道——老铁山)及有关湿地知识的介绍,向观众描绘了一幅奇妙的湿地自 然生态环境图。意在提醒观众:湿地不应是人类独享的资源,湿地也不是 取之不尽的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其他生物息息相关,只有人和植物、动物共 存互利,湿地才会不断地发挥其功能。
(10)肯尼斯·贝林厅。也叫非洲厅,展览以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 动物标本为主,采用开放式陈列,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制作新技 术,重塑了非洲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生态景观,给观众以身临其境 之感。
(11)陆生动植物精品厅。展览利用精心甄选出的与陆地环境息息 相关的植物、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和鸟类标本,以对生命世界中神奇的 生物和生命现象的解读作为切入点,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生命 画卷。
2. 专题展
(1)辽宁岫岩玉石艺术品展。展览以岫岩玉石为母基,以各类动植 物为原型,将动植物的姿态雕刻得惟妙惟肖。
(2)瓷板画艺术品展。展览以瓷板画的形式再现了现生动物和植物 的艺术之美,将自然与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3)美洲和欧洲动物展。以贝林先生捐赠的美洲和欧洲动物标本为主,简单地介绍了美洲和欧洲动物的特点和知识,重在引导观众欣赏美洲 和欧洲动物之美。
(4)陆生贝类精品展。展览主要从陆生贝类的“奇”“特”“珍”“美”以 及陆生贝类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合活体蜗 牛进行展示,意在加深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进而增强观众对陆生贝类栖息 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重点展品介绍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最早建设的自然博物馆之一,现有藏品 20 多 万件,包括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现生动植物等各类自然类标本。其中, 辽西中生代古生物化石标本、大连第四纪化石标本、巴西立体鱼化石以及 千年古莲等都是重要的馆藏特色。
1. 董氏东北巨龙
这是在辽西发现的首个巨龙类化石,正模标本,其特征是它有一个头 尾伸长的喙部,而且末端呈正方形,位于腹侧前方,耻骨的髋臼边缘长且光 滑,略微凸起。东北巨龙全长12米,代表了辽西热河生物群第一只早白垩 世的蜥脚类恐龙。
董氏东北巨龙
2. 双庙龙
草食性鸟臀目恐龙,生活于早白垩世,产自辽宁北票。正模标本仅为 左前上颌骨、左上颌骨、泪骨与齿骨。博物馆双庙龙标本保存较完整,头 骨、部分椎体及部分肢骨保存均完整,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展示价值,同 时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吉尔莫斯双庙龙
3. 步氏克氏龙
中等大小的甲龙,体长约 4 米,下颌骨较低,外侧无骨甲覆盖。牙齿 小,齿冠上有垂直向棱嵴和边缘的小齿,齿环发育不全。有愈合的颈甲 板,膜质骨甲形态多样,尾后部的椎体相连,呈棒状,两侧有排列对称的 甲板。
步氏克氏龙
4. 朝阳会鸟
进步鸟类和原始鸟类之间的过渡型鸟类。特征是前颌及上颌具有锋 利的牙齿,前肢与后肢的长度比例为 3∶2;叉骨坚实,尾椎相对缩短,末端 的 7块椎骨愈合形成尾棕骨;乌喙骨宽,呈梯形,无支撑结构,近端中部有 一椭圆形孔。
5. 燕鸟
特征是吻端长,前颌骨前端尖锐,齿骨直,前端较钝,愈合荐椎包括 9 块荐椎,尾棕骨短,跗跖骨完全愈合,第一跖骨弯曲,第一趾短小。
朝阳会鸟(左) 燕鸟(右)
6. 潘氏抓握鸟
模式标本。小型的反鸟类,喙 部及下颌骨长,稍微弯曲,胸骨的 侧后方有 2 个明显的分支和 1 个小 的第三分支,乌喙骨侧缘凹陷,前 肢没有爪骨,纤细的牙齿仅局限在 齿骨的前端,后肢稍长于前肢。
潘氏抓握鸟
7. 郭氏青龙翼龙
模式标本。特征是头骨相对 较短,翼骨短,且末端膨胀为瘤状 突起,前耻骨远端有相对细弱的 刺,上颌骨具有短而宽的鼻刺。
8. 鹦鹉嘴龙
首次发现的35具恐龙个体埋藏在一起的化石标本。其科学意义是第 一次以确凿的化石证据证明鸟臀目恐龙具有和鸟类一样的育幼行为。
9. 寐龙
属伤齿龙类,因骨架保存睡眠姿态,头蜷压在翅膀之下,类似一只卧睡 在巢中的小鸟而得名。显示出伤齿龙类不仅骨骼形态与鸟类相似,而且在 行为学上也与鸟类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鹦鹉嘴龙(左) 寐龙(右)
10. 大连马
从三门马演化而来的大 型马类,是更新世晚期大连地 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特征 是颊齿大小、结构构造均与现 生的普氏野马相似,但其第三 掌骨及第三蹠骨均较长。
大连马
11. 中华古果
标本同时保存了两棵植株,二者呈上下颠倒状保存。正立者植株纤 细,种子已经成熟。标本保存了从根部到荚果的所有植体,是迄今在辽西 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12. 孟氏丽昼蜓
模式标本。主要特征是后翅臀套较小,径增脉缺,后翅CuAa脉弯曲, 带有5个明显的后分支,前翅MP脉短,终止于翅后缘近翅结处,翅痣下有 一个明显的支脉。
中华古果(左) 孟氏丽昼蜓(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大连自然博物馆常年开展各种科普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在博物馆内开展的“走进博物馆、探索大自然”系列主题活动。这 类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新颖多样,或是结合展品或藏品进行的,或 是结合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或自然节气进行的,或是科普人员独创的 DIY小制作活动等。
(2)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这类活动多与展览下乡、科普文化进 校园等联合开展,一般是在布展之后,先进行科普讲座,再组织学生开展各 类动手活动或答题活动。
(3)在室外开展的“探索身边大自然”活动。该活动多是带领参加活 动的中小学生到室外的公园、海边等地认识花、草、鱼、虫等。
除了日常活动外,博物馆还创新性地承接了 3 项地区性大型科普活 动:针对中小学生的“环球自然日知识挑战赛辽宁赛区总决赛”,针对成年 人的“大连市科普达人秀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大连选拔赛”,以及针对大学 生的“‘博冠杯’大连市高校天文知识竞赛总决赛”。
博物馆在做好各项活动的同时,还进行了科普剧表演的探索与实践, 编排了公益舞台剧《野鸟》、原创舞台剧《白鲸传奇》,开发了基于人脸识别 技术的互动脱口秀恐龙小剧场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科学 探索精神。
博物馆在充分利用馆内科普资源优势的同时,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博物馆200多名科普志愿者队伍中有大学教授、中小 学教师、环保志愿者和生态保护者,他们有的承担展厅的讲解任务,有的举 办专题讲座,有的开展专题科普活动。
博物馆除了利用纸媒外,还利用微信、网站等现代媒体平台开展科普 活动,组织青年职工创作以“身边大自然”为主题的科普文章,在大连晚报、 大连文化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和博物馆微信平台推出。目前已将部分科 普文章重新编辑,并出版了《身边大自然》系列科普读物,该读物于2019年 年初入选了“我的书屋我做主——选书过大年”大众喜爱的农家书屋、社区 书屋图书名录。
系列科普活动的实施增强了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提升了公众特 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推动了区域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大连自然博物馆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地质岩 矿、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植物自然标本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 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普及和教育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大连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地质岩 矿、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植物自然标本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一体的 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自然科学研究、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新馆自 1998年建成开放以来先后获得“2000 年全国十大精展和新技 术、新材料应用奖”“2002 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 年中国科协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大连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全国野生 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大连市优秀科普基地”“2012年度十佳旅 游景区”“2012年辽宁省环境教育基地”“2013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 教育基地”“2018 年大连市研学旅游基地”和“大连市生态保护奉献奖”等 荣誉。
新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西村街 40 号,为现代欧式建 筑,坐落于黑石礁海滨、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沿线,为国家 AAAA 级旅 游景点,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
新馆建筑面积15 000平方米,陈列面积10 000平方米,另外老馆3 000 平方米作为标本库房。
博物馆老馆馆舍外观
博物馆新馆馆舍外观(北门)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始建于 1907 年,前身为地质调查所。原馆舍位于大连市西岗 区烟台街3号,为1898年沙皇俄国侵占大连时所建的市政厅。1914年,地 质调查所对部分人员开放。1923年8月,地质调查所在大量收集东北地区 的自然标本之后,增设了陈列室,主要展示岩矿标本和古生物标本。1926 年1月,随着征集和展示标本的增多,更名为“满蒙物质参考馆”,同年3月, 更名为“满蒙资源馆”,并对陈列进行改造,于同年 11 月正式对外开放。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后,交由中长铁路接管。经过充实休整后,于 1948 年重新开馆,并将馆名改为“东北资源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后,该馆划归大连市文化局,并沿用“东北资源馆”的名称。 1959 年,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大连自然博物馆”,并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 长的郭沫若先生题写了馆名。1978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大连自然博物馆划归大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10月31日,新馆(黑石礁馆舍)建 成并对外开放。老馆(烟台街馆舍)则作为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库房和标本 制作室继续使用。新馆于2009年5月18日对外免费开放。2018年11月, 大连自然博物馆改革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一个分支机构。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展览定位为“中国精品—东北区域—大连特色”。展览以“自然 与人”为主题,用序厅、地球科学、海洋生物和陆生生物4大主题单元11个 常设主题展厅,从地球及地球生物的自然演化、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多方面,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界 面貌及自然演化规律。在基本陈列的展示设计上,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 第一个(1998 年)采用主题单元展示法布陈,与国际博物馆界最先进展示 方式接轨的博物馆,注重揭示人类、生物、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天人 共泰、物我同舟的人与自然共生存的理念。
11个主题展厅分别是:地球科学主题单元 3个展厅(地球厅、恐龙厅、 大连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厅),海洋生物主题单元 4个展厅(海兽厅、硬骨鱼 厅、软骨鱼厅、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厅),陆地生物主题单元4个展厅(湿 地厅、东北森林厅、陆生动植物精品厅、肯尼斯·贝林厅)。为提高博物馆建 筑的整体面积使用效果,缓解观众因攀行步梯而产生的劳顿,博物馆分别 在展厅至电梯的走廊、各楼层步梯转弯处、卫生间门外等空闲场所增设了 欧洲和美洲动物展、辽宁岫岩玉石动植物艺术品展、瓷板画植物展和陆生 贝类展4个小型专题展览。
了弥补基本陈列投资大、持续期间长、难以在短期内进行重新改造 的缺点,博物馆还设有 2个中型临时展厅、2个微型展厅,主要用于跟踪科 学发展动态和国家生态战略,结合各种节日,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以博物馆原创或由博物馆牵头与国内其他单位合 作共同开发的展览为主。
博物馆除了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外,还辅以多功能厅、综合教室、少儿图书自助借阅等科普设备设施和科普互动游戏。互动游戏包括:大自然平 台(利用投影仪和红光感应摄像头将设定的场景和参与互动的人同时投影 到墙上,开展互动活动)、与小鱼儿共舞(利用投影仪将设定的海底场景投 影到地面,人们可以通过踩踏海景中的鱼儿,与之互动)、动物足迹(将不同 的动物足迹投影到地面,人们通过踩踏动物足迹,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 叫声)。
序厅
其序厅由各种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和人(寓意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组成的长 20米、高 4米的浮雕,配以 3米高,5米长的非洲象“华美”, 向观众展示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场面。在序厅入口处两侧分别用 中文和英文向观众简单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演变及整体展览主题。 整个展览主要以主题展和专题展的形式陈展。
1. 主题展
(1)地球厅。展览主题是“地球与人”。展览从沧海明珠、大地沧桑、 地下宝藏、人地和谐 4个方面介绍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变化 的原因、变化的产物以及人与地球的关系,意在提示观众:地球为我们的生 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感谢地球养育了我们,并珍惜我们赖以生存 的自然资源,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理念。
地球厅
(2)恐龙厅。展览主题是“走近恐龙”。下设 4个单元,第一单元“恐 龙是什么”,着重向观众介绍有关恐龙的基本知识;第二单元“恐龙大奇 观”,讲述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恐龙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第 三单元“恐龙的亲戚”,介绍恐龙时代非恐龙类的爬行动物;第四单元“灭绝 之谜”,介绍造成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采用开放式景观、大型恐龙化石骨 架和珍稀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相结合的手段,配以建设气龙捕食蜀龙、霸王 龙与甲龙斗智斗勇的故事场景和古生物挖掘模拟现场,向观众系统地介绍 了恐龙的相关知识,并在展览中增加了以馆内珍稀标本鹦鹉嘴龙为原型的动画,向观众展示了恐龙的育幼行为。
恐龙厅
恐龙厅恐龙骨架
(3)大连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厅。展览主题是“古兽传奇”。利用在大 连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古生物化石,通过食肉的凶猛动物、食草的偶蹄动物、 灭亡的奇蹄动物、大型长鼻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等5个板块分别展示了新 生代大连地区的生物面貌和生态类型。
第四纪古生物厅
第四纪古生物厅化石骨架
(4)海兽厅。海兽是 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览,也 是我国自然类博物馆中难 得一见的主题展览。展厅 中的大型剥制标本抹香鲸、 灰鲸、长须鲸、北太平洋露 脊鲸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 及其部分骨架标本在此集 中展示,配以四周壁画和蓝 色灯光,向观众呈现了一个 逼真的海洋世界。
海兽厅鲸鱼标本
(5)软骨鱼厅。展览 主题是“海中霸主——鲨 鱼”。展览以各种鲨鱼标本为主,配以其他软骨鱼类标本,系统地介绍了海 洋中软骨鱼类的分类、水中生活、演化以及鲨鱼与人类的关系,意在提示人 们拒绝鱼翅,保护海洋,保护环境。
(6)硬骨鱼厅。展览以黄渤海中各种鱼类标本为展品,以海洋景观 箱为辅助展示手段,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硬骨鱼类在海中的地位(生物与生 物的关系)、生活背景、生存技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和硬骨鱼类 之间的关系。
(7)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厅。展览主题是“贝藻似锦”。展览通过 海中采贝、百花争艳、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海洋牧场、明日辉煌6个板块的 内容,以众多的实物标本、丰富多彩的图片、逼真的生态景观和科学严谨的 文字阐释等,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海底贝藻世界。
(8)东北森林厅。展览以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仿真森 林景观为主,配以相应森林生态中生存的各种动物标本,生动地再现了东 北森林自然景观,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并领略原始森林的风貌。
(9)湿地厅。湿地厅通过 5个开放式景观(独特的红树林湿地、青藏 高原湿地、鹤乡——扎龙湿地、红色海岸——双台河口湿地、鸟类迁徙的通 道——老铁山)及有关湿地知识的介绍,向观众描绘了一幅奇妙的湿地自 然生态环境图。意在提醒观众:湿地不应是人类独享的资源,湿地也不是 取之不尽的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其他生物息息相关,只有人和植物、动物共 存互利,湿地才会不断地发挥其功能。
(10)肯尼斯·贝林厅。也叫非洲厅,展览以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 动物标本为主,采用开放式陈列,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制作新技 术,重塑了非洲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生态景观,给观众以身临其境 之感。
(11)陆生动植物精品厅。展览利用精心甄选出的与陆地环境息息 相关的植物、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和鸟类标本,以对生命世界中神奇的 生物和生命现象的解读作为切入点,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生命 画卷。
2. 专题展
(1)辽宁岫岩玉石艺术品展。展览以岫岩玉石为母基,以各类动植 物为原型,将动植物的姿态雕刻得惟妙惟肖。
(2)瓷板画艺术品展。展览以瓷板画的形式再现了现生动物和植物 的艺术之美,将自然与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3)美洲和欧洲动物展。以贝林先生捐赠的美洲和欧洲动物标本为主,简单地介绍了美洲和欧洲动物的特点和知识,重在引导观众欣赏美洲 和欧洲动物之美。
(4)陆生贝类精品展。展览主要从陆生贝类的“奇”“特”“珍”“美”以 及陆生贝类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合活体蜗 牛进行展示,意在加深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进而增强观众对陆生贝类栖息 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重点展品介绍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最早建设的自然博物馆之一,现有藏品 20 多 万件,包括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现生动植物等各类自然类标本。其中, 辽西中生代古生物化石标本、大连第四纪化石标本、巴西立体鱼化石以及 千年古莲等都是重要的馆藏特色。
1. 董氏东北巨龙
这是在辽西发现的首个巨龙类化石,正模标本,其特征是它有一个头 尾伸长的喙部,而且末端呈正方形,位于腹侧前方,耻骨的髋臼边缘长且光 滑,略微凸起。东北巨龙全长12米,代表了辽西热河生物群第一只早白垩 世的蜥脚类恐龙。
董氏东北巨龙
2. 双庙龙
草食性鸟臀目恐龙,生活于早白垩世,产自辽宁北票。正模标本仅为 左前上颌骨、左上颌骨、泪骨与齿骨。博物馆双庙龙标本保存较完整,头 骨、部分椎体及部分肢骨保存均完整,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展示价值,同 时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吉尔莫斯双庙龙
3. 步氏克氏龙
中等大小的甲龙,体长约 4 米,下颌骨较低,外侧无骨甲覆盖。牙齿 小,齿冠上有垂直向棱嵴和边缘的小齿,齿环发育不全。有愈合的颈甲 板,膜质骨甲形态多样,尾后部的椎体相连,呈棒状,两侧有排列对称的 甲板。
步氏克氏龙
4. 朝阳会鸟
进步鸟类和原始鸟类之间的过渡型鸟类。特征是前颌及上颌具有锋 利的牙齿,前肢与后肢的长度比例为 3∶2;叉骨坚实,尾椎相对缩短,末端 的 7块椎骨愈合形成尾棕骨;乌喙骨宽,呈梯形,无支撑结构,近端中部有 一椭圆形孔。
5. 燕鸟
特征是吻端长,前颌骨前端尖锐,齿骨直,前端较钝,愈合荐椎包括 9 块荐椎,尾棕骨短,跗跖骨完全愈合,第一跖骨弯曲,第一趾短小。
朝阳会鸟(左) 燕鸟(右)
6. 潘氏抓握鸟
模式标本。小型的反鸟类,喙 部及下颌骨长,稍微弯曲,胸骨的 侧后方有 2 个明显的分支和 1 个小 的第三分支,乌喙骨侧缘凹陷,前 肢没有爪骨,纤细的牙齿仅局限在 齿骨的前端,后肢稍长于前肢。
潘氏抓握鸟
7. 郭氏青龙翼龙
模式标本。特征是头骨相对 较短,翼骨短,且末端膨胀为瘤状 突起,前耻骨远端有相对细弱的 刺,上颌骨具有短而宽的鼻刺。
8. 鹦鹉嘴龙
首次发现的35具恐龙个体埋藏在一起的化石标本。其科学意义是第 一次以确凿的化石证据证明鸟臀目恐龙具有和鸟类一样的育幼行为。
9. 寐龙
属伤齿龙类,因骨架保存睡眠姿态,头蜷压在翅膀之下,类似一只卧睡 在巢中的小鸟而得名。显示出伤齿龙类不仅骨骼形态与鸟类相似,而且在 行为学上也与鸟类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鹦鹉嘴龙(左) 寐龙(右)
10. 大连马
从三门马演化而来的大 型马类,是更新世晚期大连地 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特征 是颊齿大小、结构构造均与现 生的普氏野马相似,但其第三 掌骨及第三蹠骨均较长。
大连马
11. 中华古果
标本同时保存了两棵植株,二者呈上下颠倒状保存。正立者植株纤 细,种子已经成熟。标本保存了从根部到荚果的所有植体,是迄今在辽西 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12. 孟氏丽昼蜓
模式标本。主要特征是后翅臀套较小,径增脉缺,后翅CuAa脉弯曲, 带有5个明显的后分支,前翅MP脉短,终止于翅后缘近翅结处,翅痣下有 一个明显的支脉。
中华古果(左) 孟氏丽昼蜓(右)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大连自然博物馆常年开展各种科普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在博物馆内开展的“走进博物馆、探索大自然”系列主题活动。这 类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新颖多样,或是结合展品或藏品进行的,或 是结合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或自然节气进行的,或是科普人员独创的 DIY小制作活动等。
(2)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这类活动多与展览下乡、科普文化进 校园等联合开展,一般是在布展之后,先进行科普讲座,再组织学生开展各 类动手活动或答题活动。
(3)在室外开展的“探索身边大自然”活动。该活动多是带领参加活 动的中小学生到室外的公园、海边等地认识花、草、鱼、虫等。
除了日常活动外,博物馆还创新性地承接了 3 项地区性大型科普活 动:针对中小学生的“环球自然日知识挑战赛辽宁赛区总决赛”,针对成年 人的“大连市科普达人秀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大连选拔赛”,以及针对大学 生的“‘博冠杯’大连市高校天文知识竞赛总决赛”。
博物馆在做好各项活动的同时,还进行了科普剧表演的探索与实践, 编排了公益舞台剧《野鸟》、原创舞台剧《白鲸传奇》,开发了基于人脸识别 技术的互动脱口秀恐龙小剧场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科学 探索精神。
博物馆在充分利用馆内科普资源优势的同时,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博物馆200多名科普志愿者队伍中有大学教授、中小 学教师、环保志愿者和生态保护者,他们有的承担展厅的讲解任务,有的举 办专题讲座,有的开展专题科普活动。
博物馆除了利用纸媒外,还利用微信、网站等现代媒体平台开展科普 活动,组织青年职工创作以“身边大自然”为主题的科普文章,在大连晚报、 大连文化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和博物馆微信平台推出。目前已将部分科 普文章重新编辑,并出版了《身边大自然》系列科普读物,该读物于2019年 年初入选了“我的书屋我做主——选书过大年”大众喜爱的农家书屋、社区 书屋图书名录。
系列科普活动的实施增强了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提升了公众特 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推动了区域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2022-12-13
首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