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学家

地质学大师黄汲清:中国二叠纪生物地层学奠基人

发布时间:2022-11-29 作者:
来源:
分享: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教授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地质学大师。他主要以大地构造学家而著称于世。然而,他的成就遍及地质科学很多领域,尤其是他早期,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方面曾做出了卓越贡献。
 

              茅庐初出试锋芒 西山地层谱新章
 


黄汲清1924年由天津北洋大学预科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他在名师王烈、葛利普、李四光等教授精心培养下,刻苦用功,成绩优秀。1927年他23岁,上大学三年级时写出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北京西山的寒武纪奥陶纪层》,发表在《巾国地质学会会志》第六卷上。他首次把北京西山地区原来笼统称作“寒武奥陶系”的地层分开,又把新分出的下奥陶统与开滦地区对比,发现驻开滦煤矿阴英国地质学家马休把因冲断层重复了的下奥陶统地层分成了两个单元,从而纠正了马休的错误。中国地质学会和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为这篇论文特意颁发了140块银元的奖金予以表彩。黄汲清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偏僻山乡一个世代书共门第,家中不算富有,他于是课余常常创作科普小品、政论文章等,向《晨报副刊》及英文《北京导报》等供稿,还在文治中学等校兼课。而这次的140元巨额奖金无疑是对他学习的重大支持。
 

              书五卷屡建奇勋 “黄二叠”中外驰名
 

1928年,黄汲清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他最初与王竹泉等调查了东北进而华北的煤田地质,随后又与赵亚曾等去陕、川等地详细考察区域地质矿产。赵亚曾在云南昭通惨遭土匪杀害,他无限悲痛,双肩挑起考察任务。以后他下云南,入贵州,与丁文江、王曰伦等会合。有一次,他们在贵阳附近见到一处石灰岩变质较深,而定为震旦系,晚上回到旅店烤火时,丁文江陷入沉思,很不放心地对他说:“老黄,今天这个震旦系也许靠不住,明天要出去重新打一打化石,否则弄不好会丢我们三个‘大地质学家’的人,次日他们终于找到了克拉拉蛤等化石,从而把地层准确地定为下三叠统。这事给了黄汲清很深的教育,使他深感化石的重要。他完成调查任务回比平,在葛利普等亲切指导下,把自己和中外地质学家所采集的化石标本结合野外地层资料加以系统总结,完成了四大部《中国古生物志》专著:《扬子江下游栖霞石灰岩之珊瑚化石》(1932年,与乐森得合著),《中国南部二叠纪珊瑚化石》(1932年),《中国西南部后期二叠纪之腕足类》(1932年),《中国西南部后期二叠纪之腕足类,下编》(1933年)。还完成了专著《中国南部之二叠纪地层》(1932年)。
 


 

黄汲清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很敬重自己的老师、学术前辈,但又绝不盲目迷信权威。他当时常去葛利普家中请教,葛利普患足疾,行动不便,在家中从事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有一次,黄汲清见葛利普的古生物论文中定了一个新种,他发觉有问题,再对一下标本,弄清了原来这与他本人所采的标本完全相同,应是一个旧种—“戴维氏长身贝”(Productus davidi)。他立即向对方提出,葛利普经过查证,完全同意了他的意见,取消了原定的新种。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刻苦钻研精神,给葛利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汲清的五大部专著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础,尤其是最后一部,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第一部断代地层总结,是中国人第一次搞清一个系的地层全貌,它还纠正了前人若干错误。他的这项成果受到国内外地质学者一致的好评。1933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美国地质学大师舒克特在他所宣读的世界二叠系总结报告中,立即加以引用。后来,在1937年黄汲清到莫斯科出席第十七届国际地质学大会时,参加二叠纪分组讨论会,被推为会议执行主席。
 

黄汲清不愧是我国二叠纪生物地层学的奠基人,他因此而赢得了我国地质界同仁赠送的“黄二叠”的雅号。解放前与他齐名的古生物地层学家有“孙寒武”(云铸),“张奥陶,,(鸣韶),“尹志留”(赞勋),“田泥盆”(奇璐),“计石炭”(荣森),“许三叠”(德佑)等等。
 

                      不阿权贵求真知
 

黄汲清在二叠纪生物地层学上的成就,已使他中外驰名。他1932年至1935年留学瑞士,在浓霞台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又遍访欧美各国,考察地质,访问地质科学机构,结识了很多杰出的地质学大师。在瑞典,他访问了著名古植物学家赫勒、乌普萨拉大学的诺林教授以及皇家学会的地学大师斯文·赫定教授等,都受到热烈欢迎。
 

黄汲清到英国会见了著名珊瑚化石研究的权威斯坦利·史密斯。他在自己的珊瑚专著中,曾经指出史密斯以往一部二叠纪珊瑚著作里定的一个新属新种有错误,这次史密斯见到黄汲清就正式表明,他原来所认为的新属新种实际正是黄所认为的“印度瓦根珊瑚”。
 

黄汲清到美国不几天,由一家石油公司的地质学家陪同去得克萨斯州的“玻璃山”参观二叠系标准剖面,他在一天内采集到若干奇特的腕足类化石标本,经研究是“蕉叶贝”的新种,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美国同行们成年累月都视而不见的东西,看到这位中国的青年地质学家几天就有了可贵的新发现,不禁对他很佩服。
 

1936年春,黄汲清载誉归国,很快被任命为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抗战初期,该所迁离南京,经湖南长沙辗转到了重庆北暗。黄汲清由代所长而担任所长,实际领导着大后方的地质矿产资源考察工作,在煤炭、石油、铁等急需的战略资源寻找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黄汲清丝毫无心名利,他拒绝旧中国地质界权威高官厚禄的诱惑,于1940年毅然辞去所长职务,专心从事实际工作,他尤其潜心研究二叠纪地层。1942年8月,他与李陶、曾鼎乾再度登上华蓥山研究二叠系。夏天的早晨,拔海1500多米的高山顶上仍然寒气袭人,要披上棉袄,他们啃几个熟红薯,喝一大碗汤,就出去开始一天的辛勤工作。他以苦为乐,豪情满休,在野外即兴草成了《青年地质学家山歌》数首,兹录一首如下:

手把锤头出大门,上高坡,下深谷,越大山,爬峻岭,前行前行复前行。美丽的化石,整齐的地层,复杂的是褶皱,逆掩的是断层,不论它花岗岩,不论它橄榄石,不管它矿产是金是银,一齐收人我背囊头,一齐写上我笔记本。风吹、雪舞、日晒、雨淋,还有一毒蛇猛兽,老二强人,不必怕,不要紧,我们都是征服自然界的人。过流沙,驰草地,渡大江,穿茂林,前行前行复前行。
 

            老骥伏枥忘千里
 

1945年,黄汲清前半生的代表作《中国主要地找构造单位》一书问世了。黄汲清批判地吸取当时国外流行的大地构造理论“地槽-地台学说”,结合中国地质实际,提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系统地划分出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阐述了其特征。这部作为中过地质学史上重要里程碑的总结性著作,使他跻身予世界第一流地质学家的行列,并于1946年与李四光、杨钟健等一起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当时仅42岁,是数十名院士中最年轻者。
 

1948年,他到英国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并再度游历、考察欧美等国。至1949年初,国内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蒋家王朝风雨职摇。反动学阀傅斯年这时电邀他去主持台湾大学地质系,他产词回绝,毅然回到祖国,迎接了解放。
 

解放后,黄汲清受到党和人民的充分信任,起初他在重庆任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西南地质局局长。1954年,他赴京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以后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地学学部委员兼副主任。1979年,他再度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并兼该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同时也是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黄汲清解放后主要担负全国地质矿产普查的业务领导工作,并带领广大中、青年学者勇攀大地构造科学高峰。然而,他仍然作了不少古生物地层学的科研工作。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上,他作了“中国地层区划的初步建议”和“煤、油、铁、磷、铝、铜六种沉积矿产与地层的关系问题总结”的报告。他根据对大地构造演化、沉积岩相古地理、古生物群等特征的综合研究,提出地层区划的原则,力编制地层表打下基础。他还强调地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特别为沉积矿产的普查勘探指明了方向。
 

黄汲清最近还对笔者提起:“中国的二叠系研究大有可为,陕西镇·安、贵州睛隆两个经典剖面地区值得大干特干,要详测地层厚度,逐层采集化石,好好综合研究它一两年,一定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黄汲清以78岁高龄,不减当年之勇,他为“四化”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

 

作者:潘云唐,原刊于《化石》1983年第1期

汇编于《却顾所来径——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化石人生》一书
编辑:刘琮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