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赞衡(1893 - 1967)1916年毕业于北京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工作。为我国研究古植物学的第一位学者,也是中国撰写第一篇古植物学论文的作者。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并是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古植物研究室首任主任,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开拓者、领导者之一。周赞衡半个多世纪以来,坚守地质事业岗位如一日,平易近人,为团结、组织南京地学界老一辈科学家协同工作,作出了可贵可钦的贡故。
周赞衡,字柱臣,中国地质学界的老前辈之一,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受教于名师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他1893年1月14日生于江苏省奉贤县,1967年1月2日因患胃癌殁于上海,享年74岁。
我初次认识周柱老在1952年6月18日晚间,那天我将从学校被分配到南京珠江路700号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地质陈列馆工作,住在院内西南小红楼的二层单身宿舍,而周老就住在我的对面,晚饭后柱老来到的我宿舍。询问工作和生活有何要求,给我以温暖亲切及平易近人之感,以后每到周末,他常邀我一同外出。当时周老已年近花甲,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为李四光)。在机关内从地质界著名的老前辈到工人均尊称他为周柱老或老所长,因为他在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主管行政、财务、计划、出版以及协调事项。
中国最早研究古植物学的学者
周赞衡于1916年在北京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托办)毕业之后,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同年丁文江聘请瑞典皇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著名古植物学家T. G.赫勒(Halle )教授来华帮助工作,为时一年。赫勒来华的任务是一面进行野外地层古生物调查和重点采集古植物化石,并在实际工作中为中国培养古植物学人才。赫勒对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及发展也颇有贡献,著有《中国西南古植物化石))(见:《中国古生物志》甲种第一号第二册,1927,1-26),《云南古生代植物化石))(见:《中国古生物志》甲种第一号第四册,1936,1-38),《山西古生界之植物化石))(见:《中国古生物志》甲种第二号第一册,1927,1-316)等专著及其它论文。
周赞衡由于当时在青年人当中外语水平出众,勤奋好学,被丁文江挑选为赫勒的学生和助手,跟随赫勒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结果颇见成效。赫勒返回瑞典后,丁文江继续派他去瑞典留学(1918-1923年),仍从师赫勒,专攻中生代植物化石。学成回国后,周氏于1923年发表“山东白奎纪植物化石”,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篇古植物学论文,该文首次依据植物化石确定了中国有白垩系地层的存在,并进一步认为蒙阴组属早白垩世,王氏组属晚白垩世地层的存在。1924年,周赞衡在瑞典《植物成就》杂志发表另一篇中生代古植物学论文:瑞典斯干尼亚(Scania)下Liassic植物群(英文),该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瑞典南部斯干尼亚地区Sofiero和Dompäng早侏罗世植物群的特征,从而进一步确定这一植物群的地质时代为Lower Liassic Flora。为当时中国青年古生物学家首次研究北欧的古植物群,于是周氏便成为中国第一个研究古植物的学人。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再继续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1931年以前周赞衡并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古植物研究室主任,为中国第一个古植物研究室的首任主任,“为设备及研究工作之便利起见”,古植物研究室与矿物岩石研究室(主任王恒升)等“皆附于”燃料研究室(主任谢家荣)。关于古植物学的研究,自周氏从瑞典留学回国后,因担任出版事务过多,进展略迟,但已收集植物化石千余件。周赞衡同时还兼任出版事务主任及古生物志出版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主任为丁文江,其他三位委员为李四光、孙云铸、杨踵键,而主要出版工作均由周氏担任,重任在肩。
热心中国地质学会出版工作及会务
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当时北京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章鸿钊。创始会员共25人,周赞衡为创始(亦称创立)会员之一。并于1926-1927年担任第5届中国地质学会书记(秘书长),1928年任第6届中国地质学会会计。
周赞衡对中国地质学会会刊《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为英文版.1922年创刊,发行1-31卷;1952年更名为《地质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的英语出众,加之工作认真负责。该杂志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从抗日战争之前,至历经八年抗战,在经费非常短缺的情况,加之纸张、印刷又都很困难,而《会志》始终没有停刊,这与周老的支持与关注分不开的.因为他在1938年1949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期间,分工管理行政事务和《中国古生物志》、《地质专报》、《地质汇报》、《土壤专报》等的出版、发行、交换工作。
笔者在撰写这篇纪念他的文稿时,很多史料均查自周柱老于1955年赠送给我的藏书.在这些珍贵的文献上面还留存周老的亲笔签字“Tsanhang Chow .或T. C. Chow"原先我还保留了一些他亲笔彦改过的文搞,可惜在“十年动乱”中不知去向。
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好管家、组织者、领导者之一
周赞衡1916年毕业之后,先后在北京(北平)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技士、技正、古植物研究室主任等职。1930年任南京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简任技正。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随调查所先迁至长沙,又迁重庆北碚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南京珠江路942号(后改为700号)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此期间(1938-1949年)周赞衡长期担任该所的副所长.对调查所的建设、管理。特别是财务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至1949年.当时世风江河日下。经济十分困难的形势下,管理行政、财务、筹积资金出污泥而不染,克己奉公.为调查所同仁有目共睹。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通过.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随即相应撤销。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周赞衡从1953年起历任南京办事处主任、华东办事处副主任兼南京办事处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分院副院长。分院撤消后改任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历任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并当选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以后,中国科学院在南京的研究所有:地质古生物所、地理所、地球物理所、土壤所以及紫金山天文台等。在40年代至60年代,各机构的所长,多半是周柱老的故交好友,因此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在南京办事机构的负责人之一,对团结老一辈科学家,调动机构与学科之间的协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领导知人善用的具体措施。并在他的晚年给以很高的荣誉,当选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表彰他为地质及自然科学事业的功绩。
尊敬师长,爱护青年科技人员
周赞衡自始至终对他的三位老师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顺都十分尊重。章老晚年与他同住在珠江路700号,他经常前去拜望,在他的卧室内放着三老的照片。特别是1936年1月5日丁文江在长沙去世后,周赞衡数十年如一日,陪加关怀丁师母。每年都送去生活费。1952年至1956年,我在地质陈列馆工作时,经常见到柱老前往邮局为丁师母汇款(丁文江无子女)。
1952年以后,分配到珠江路700号及鸡鸣寺的大专学生逐渐增多,周柱老作为长者和行政领导人之一,他非常关心青年人,他平易近人,给人以亲切之感。1956年9月我奉调从南京到比京地质陈列馆工作.他从珠江路搬到鸡鸣寺中国科学院南京办事处。临行前周柱老将池多年的藏书送给了我,井鼓励我要努力工作,养好身体(因当时我患肺结核)。他还曾帮助我修改我的第一篇英文稿件:On the Palaeozoic Stratigraphy of the Nanking Hills(《中国科学》,1956,第5卷第3期)。我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也深受柱老的影响与启蒙。
周柱老赠送给的藏书之中,有一本黄汲清院士的名著:"On Major Tectonic Forms of China"(1935年);其中文译本为《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年)。1992年1月24日接黄老来信,2月3日又托任纪舜先生来电话,希望我去他家中讨论关于《高振西地质文选》的《序》和《题词))我于次日拜见黄老,并带去上述他的中、英文名著,拟请他题词,当时他高兴极了,一再希望我将英文本送给他,因为他自己已无原著。多年来虽曾多方设法,也未能如愿,我只好割爱。黄老还一再询问此书的来由.我告诉他是1955年周赞衡老先生送我,并要求我在该书上写几句话,我应允而书:“此书乃周柱老1955年赠于后学,后转赠黄老留念。后学潘江,1992年2月”。同时黄老在中文版本上亲笔写了:“潘江同志存念,黄汲清,1992年2月"。
伏案写作此文,面对周柱老昔日藏书,往事在目,如见故人。近又幸得周老长子祖镐公来书及柱老的照片,更增怀念之情,敬仰之感。仰望南天,欣然命笔。
结语
发展地质事业需要有在学术上有杰出和特出成就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及开拓者,但也必须有善于团结众人,善于管理、策划,同心同德,协同工作,能当配角、助手者。而且为不看重论资排辈的孺子牛。周赞衡的年青时代是一位开拓者,为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的古植物学的第一人,并放眼世界游学瑞典多年,研究瑞典的古植物化石,作出可贵的奉献。他从中年开始,坚守地质事业岗位,任劳任怨,担任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但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政清廉。50多年一个人在北京、南京、重庆任职,夫人和子女均在故里上海。子女大学毕业后,也不调在身边,大公无私。调查所的工人生活有困难,他经常解囊相助。这些高尚的品德深刻地教育了曾与他有交往的同辈与后人。最近叶连俊院士回忆说:1937年我从北大地质系毕业后,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周老亲自安排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热情而周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将赴美留学并参加YVA(长江三峡水电站)培训进修项目,临行前我爱人身体欠佳,周老多次到我家中看望,并以长者的情感,语衷心肠地劝说我暂不赴美学习或早归,而且当时的内战已峰火连三月。而今思之,尤感亲切。
周赞衡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近40年,正如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的老一辈科学家李庆逸、叶连俊、秦馨菱等院士所说:周柱老在地学界团结、组织老科学家协同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地质调查所,有些所长们难于解决的问题,难办的事,周柱老出面处理,能很快妥善解决,因为他德高望众,考虑问题全面,多为他人作想。他是一位令人敬仰而信服的地质界老前辈之一。
周赞衡为人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对人诚恳,办事认真。他的一生是难苦创业的一生,是鞠躬尽瘁于地学事业的一生,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开拓者.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学习。
1993年1月14日是周赞衡诞辰100周年,在南京的老院士、老教授李庆速、席承藩等一批友好想在他100岁生日时,开个座谈会,纪念他对地学方面的奉献。因为他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江苏省科委任职。他对团结老一辈的科学家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时过境迁.认识他的人也少了,因此,没有组织成100岁生日座谈会(引自席承藩1994年10月10日来信)。笔者敬作此文以表怀念之情.并表彰周柱老治学严肃.学风瑞正,数十年坚守地质岗位,为政清廉,尊师爱徒等高尚品德。我们应学习并继承之。
作者:潘江,原刊于《中国科技史料》1995年第16卷第2期.
汇编于《却顾所来径——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化石人生》一书
编辑:刘琮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