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学家

地质学家贾兰坡:走向人类祖先的奋斗者

发布时间:2022-12-03 作者:
来源:
分享:

1908年,时值20世纪之初,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满清王朝已是气数将尽,风雨飘摇。这年的11月25日,河北省玉田县城北约7公里的穷山村——邢家坞,一户贫困村民——贾连弟家,降生了一个男孩。那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穷山村会飞出“金凤凰”,那位农家子弟会在世纪之末成为我国荣膺三项“院士”桂冠的著名古人类学家、旧石器考古学家。他便是贾兰坡。

 

优秀品质受之父母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于生长在贫苦农家的贾兰坡来说,除了这层意思之外,他体会更深的却是:优秀品质,受之父母。
 
在清贫、艰苦的农村环境里成长的贾兰坡除跟着大人劳动以外,从小养成了对大自然的爱好。他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地里逮蝈蝈儿、捉蜻蜓、捕小鸟。他们最喜欢“红靛颏”、“蓝靛颏”,这两种鸟,凡是他们网到的鸟,除了这两种留着关在笼子里欣赏而外,其余通统放生。他家村后有两个山洞,一大一小。他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探洞玩。多半爱钻小洞,大洞深不可测,他们不敢走进去太远。他们也爱到山坡上去,把石头打成圆球,从山上往山下滚着玩。没想到他后来研究石器,思考石球的打制过程和用途时,还真的从童年经历里得到若干启迪哩!
 

 
贾兰坡的母亲叫戴明,虽未上过学,但天资聪明而知晓大义。她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常向别人借书来读.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就向别人求教。通过刻苦自学,她认识了很多字,知道了很多故事。她常给小兰坡讲故事,教他认字,她成了小兰坡的启蒙老师。母亲给小兰坡讲的故事多半是“岳母刺字”、“孟母三迁”之类,边讲边教导他要学好人、行好事。母亲还要求小兰坡生活俭朴,所以小兰坡总是穿着与穷家孩子一样的粗布衣裤。穷家孩子在玩的时候都背着扒篓,边玩边拾柴。母亲叫他也背上一个,不要求他拾多少柴,主要是让他与小朋友们打成一片。
 
他家每天早饭是玉米碴粥加咸菜,午饭和晚饭是玉米面贴饼子加上一锅菜,有时是小米饭。为了给祖父下酒,有时母亲炒一份肉菜,祖父心疼小兰坡,总叫他一起吃。母亲阻止道:“小孩子家,吃喝时间长着呢!不在这一口两口。”过年时,亲戚朋友给的压岁钱,都得如数上交。母亲说:“孩子花惯了钱对他一点好处也没有。”后来贾兰坡到北京汇文高等小学堂读书,父亲领他去交伙食费时,分好坏两个等级收费人说:“差不了几个钱,还是叫孩子吃好的吧!”父亲说:“还是次一等的吧,不在乎几个钱。小孩不能惯,不能叫他与别人家攀比。”贾兰坡心里虽不乐意,也只好听从。儿时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他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习性,这为他一生的生活与事业作了最好的准备。
 

机遇:向特有准备的人
 

贾兰坡的父亲经人介绍,到北京的英美烟草公司做广告工作。贾兰坡13岁那年跟父亲到北京读书。1929年,也就是21岁那年,他从汇文中学高中毕业。父亲无钱供他上大学,他只好在家自修。这期间他经常到北京图书馆去看书。这里读书条件好,也有充足的白开水无偿供应。他吃罢早饭,带上两个夹咸菜丝的馒头,就去图书馆,一泡就是一整天。清晨他就进去,直到傍晚闭馆才回家。他畅游在文山书海里,他的求知欲渐渐聚焦到了《科学》、《旅行杂志》等面向自然的期刊和书籍之上。他不但阅读,而且做笔记。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慢慢熟悉了这位年轻的“老读者”、“老主顾”.很为他的求学精神所感动。他有时逛旧书摊.遇到便宜而实用的书就买回家中细读,也详作笔记。一年多的自修,他逐渐变得“满腹经纶”。
 
老家的一位表弟叫高焕,到北京常住贾家。高在崇文门附近的一家缸店有股份,常去该店。掌柜姓裴,裴掌柜有一位岁数比他小得多的叔叔,叫裴文中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因于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而闻名于世。裴文中常去缸店串门,与高焕很熟。有一次闲谈中,高说: “我有个表哥,高中毕业后无钱上大学,只在家中闷头读书。”裴文中说:“我们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正在招考练习生,他要是感兴趣,不妨去试一试。”高焕回到贾家一说,贾兰坡正中下怀,全家也都很高兴。
 
贾兰坡兴冲冲地跑到西四缸瓦市兵马司胡同9号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去报考。考试那天,贾兰坡对主考人徐光熙的问题对答如流、他在汇文中学、北京图书馆、旧书摊刻苦学得的知识果真没有白费,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了。所长翁文灏召见他时,问道:‘“这种工作很苦很累,你为什么要干这个呢?”他不假思索地答道:“为了吃饭!”翁哈哈大笑地说:“说实话好,好好干吧!”
 

你们吃狗肉 我要狗骨头
 

贾兰坡考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当练习生后被派往北京西南郊周口店“北京猿人”发掘现场。他在那里承担了最苦最累的工作:买发掘用的物品.与来访者(考察者)到各处去看地质,和工人们一起去挖掘化石。他利用各种机会.在工地上向有经验的工人请教,跟专家在山上跑就跟专家学知识。他逐渐熟悉了整个发掘工作,对地质学、古生物学知识也了解得更多了。
 
负责领导周口店发掘现场的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古人类学家杨钟健、裴文中等见贾兰坡机灵能干、刻苦好学,就热情地指导他。杨特别告诫他说:”做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贾兰坡根据自己的体会,在后面加上4个字“不滚就化。”那时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在中国刚刚起步,图书、文献几乎全是外文(以英文为主)。有一天裴文中为他借来一本英文书,名叫《哺乳动物骨骼入门》。这是大部头经典著作,他抱着字典慢慢啃。刚开始每天只能读半页到一页。但他坚持用了大半年工余时间硬是把那本书啃完了。
 
贾兰坡并不满足于书本知识,他时刻想到要躬亲实践。正巧,周口店发掘工人打到一条大野狗,大家七手八脚扒皮掏内脏,放到大锅里烧出了香喷喷的狗肉,一饱口福。贾兰坡并没急于去争食,几次三番地大声喊:“不要弄坏了狗骨头!”“不要啃坏了我需要的狗骨头。”大家吃得杯盘狼籍以后,他把大大小小的狗骨头统统拣回来。用水再煮一遍狗骨头,剔去骨头上的筋筋脑脑,再用碱水煮一遍去掉油脂,亲手装成一具完整的狗骨架。他在骨头上不同部位涂上了不同的颜色,把那本《哺乳动物骨骼入门》书上各图中的骨骼名称一一对应写在骨头上。这样“看骨架识字”,使他学的对骨骼的知识以及英文名词术语知识都更加牢固。他还把他自制的狗骨架与研究室内的狼骨架作了对比,找出异同、这样的学习比书本更直观,记得更清楚,掌握得更扎实。
 
他有一次去东安市场逛书店.见到美国古脊推动物学权威奥斯朋写的一本书《旧石器时代人类)),爱不释手地翻阅,高兴得几乎跳起来,但当得知书价是他月工资的三分之一时、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但对他来说这书实在太有用了。第二天他跑回书店,咬牙把那本书买了下来。他后来又收藏了裴文中先生给他介绍的那本《哺乳动物骨骼人门》。他很爱惜这两本书,宁可做笔记,也舍不得在书上做眉批;书翻散了又重新装订几遍。这两本书与他相伴终身成了永不相离的朋友。
 

自学成才之路上的跑步冠军
 

大家知道,学者的职称是要按级别一步一步晋升的。现在我国按规定是5年一个台阶。不满5年就晋升,被称为“破格”。而当年适逢周口店发掘工作良好机遇的贾兰坡,奋战在科学研究第一线,刻苦努力,又得名师指点、扶掖,创下两年一台阶,6年3个台阶,从一个高中毕业生而跻身具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行列,为“自学成才”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933年初,杨钟健交给贾兰坡一大盒哺乳类动物牙齿标本,让他鉴定完后写出结果。他写了中文标签,又写出了外文(拉丁文)标签和目录。杨钟健一看,高兴地笑了,心中思忖:“这小伙子简直可以大胆放手地独立工作。”不久,贾兰坡从练习生晋升为练习员(相当于大学毕业生)。这事在地质调查所引起了轰动,一些大学毕业生对他说:“你赚大发了,高中毕业才两年,就跟我们一样了!”然而贾兰坡不自满,继续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他每天除了跑地点、查看发掘情况、作记录、照相、填日报表外,还要采购发掘物品,给工人做工资表,发工资等等。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还忘不了一件事,晚上加班也要读几页奥斯朋写的那本《旧石器时代人类》。
 
193年裴文中去法国留学。他大胆放手地把周口店发掘现场交给贾兰坡负责。就在这时,他被晋升为技佐(中级职称,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师、讲师、助理研究员)。
 
贾兰坡在1936年发现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取得突出成绩,1937年又被破格晋升为技士(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副研究员)。这一年,他只有29岁。
 

轰动世界的考古成就  魏敦瑞高兴得穿反了裤子
 

说起贾兰坡发现3个头盖骨,还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贾兰坡1935年晋升技佐,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发掘工作后,一开始并不顺利,新分配去的两名大学毕业生没呆多久,先后离去了。直到1936年初,工作没见大的起色。资助他们的大老板——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基金会只给了他们半年的经费,扬言若6个月后再无新的发现,可能停止资助。当时作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负责人的德国犹太人魏敦瑞为此十分着急。
 
贾兰坡处变不惊,照样兢兢业业,与工人们继续努力发掘。当年功月22日,终于发现了一副已破碎成几块的人头下领骨,他们小心地烘干、粘接下第二天,这下领骨送到魏敦瑞手中时,他紧锁的愁眉终于舒展开来。11月15日,他们在雪地里艰苦发掘,竟先后挖出两具猿人头盖骨。第二天一早,消息传到北平城里时,魏敦瑞还躺在被窝里,一听喜讯,高兴得从床上跳起来,急急地呼唤夫人、女儿一起去周口店。兴奋之余,他竟穿反了裤子。夫人连忙帮他脱下重穿。
 

 
贾兰坡领着工人们打翻身仗之后,并不满足,他们再接再励,在11天后的11月26日,又发现了一具头盖骨。11天内发现3具头盖骨(也就是继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具头盖骨后的第二、三、四具),消息传遍国内外,新闻媒体纷纷登载消息.贾兰坡成了英雄,成了新闻人物,负责人特为他拍照,放大100多张,满足新闻媒体发表之需。后来英国一家剪报公司通知他,说他只需付50英镑,就可以把该公司搜集到的世界各地发表的、有关发现3个猿人头盖骨的2000多条消息的剪报给他。贾兰坡虽无钱购买但却知道已发表了2000多条消息!这真不是个小数字。
 

日本侵略兵眼皮底下的“贼”
 

就在贾兰坡的古人类学科研事业达到第一个颠峰不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大举侵华,北平沦陷了。日本侵略者杀害了3位周口店发掘现场的工人.发掘工作被迫中止。贾兰坡南下欲去大后方受阻,又返回北平。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贾兰坡的另一工作地点——协和医学院,也被日军占领。他们大肆摧毁宝贵的图书文献和标本实物、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北京猿人头骨化石等珍品失踪了。站岗日本兵对上下班人员严加盘查,绝对不许携出任何东西。贾兰坡每天用很薄的半透明的棉纸把有用的图件描摹下来,揣在兜里,像手纸一样,偷偷带回家。他发现日军对书检查不很严,又把发掘工作照片底片夹在书中带出去。他这样就为日后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件极大的好事。
 

为新中国科学事业大展宏图
 

贾兰坡一直在古人类科学领域里辛勤地耕耘他熬到了日寇投降,熬到了解放。在新中国时期他的聪明才智终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初他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推动物研究室工作.后该室改称“古脊推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他任研究员。他和同事们一起,发现了丁村遗址、匡河遗址、西侯度遗址等。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现了比“北京人”更早的人——“兰田猿人”化石。1964年以贾兰坡为首的考察队,在兰田县公王岭发现了“兰田猿人”头盖骨、上领骨、牙齿、石器及脊椎动物化石等。
 
20世纪30年代,德籍荷兰占人类学家孔尼华在香港和广州中药铺里买到3颗巨大的猿牙齿,比现代人牙齿几乎大4倍,他将此类猿命名“巨猿”。解放后,探寻“巨猿”原来生活的地点就成为一个科研课题。1956年初,以袭文中、贾兰坡为首的考察队前往广西调查。他们先在省会南宁的供销合作社查看收购的“龙骨”,果然发现了“巨猿”牙齿。这使他们对在广西找“巨猿”化石原产地具有信心。然后他们兵分两路裴率一组往北,贾率一组往南。贾兰坡一行先到崇左县供销社,果然又发现“巨猿”牙齿,一问才知来自北边不远的大新县。他们去到大新,从供销社收购站找到更多“巨猿”牙齿,并问明了产地——榄圩区正隆乡那隆屯。这样“顺藤摸瓜”,目标越来越小、越具体。他们去到那隆屯,挨家挨户向村民打听。当走到一位老大娘家时,她的小孙子拿出一个装有“龙骨”的箩筐,里面果然有“巨猿”牙齿。一问来历,小男孩往屋后一指,原来就在后山一个叫“黑洞”的洞子里。他们冒着雨,拽着树稞儿。艰难地爬上陡峭的石板岩山,到了离地面约100米的“黑洞”洞口。他们循着窄道往里走,果然有洞穴堆积物,虽被村民挖“龙骨’,挖去不少,但还保留了一部分。他们边测量洞子绘平面图与轮廓图,边发掘化石,终于在洞穴堆积的下层红色粘土中发掘到“巨猿”牙齿。


 
不久,裴文中率领的北组也在柳城县长曹乡新社中村楞寨山的“硝岩洞’,发现了“巨猿”下颌骨和若干牙齿他们爬山涉水、走村串户、攀岩钻洞,终于出色完成了“巨猿”考察、发掘、研究的任务。
 

不懈的追求无畏的进取
 

贾兰坡对“细石器”(即细小的石器,有的小到不足一克重)的起源很关注。他于1974年“文革”后期,以66岁高龄去宁夏、甘肃考察,取得重大成果。1976年,他又应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之请,去内蒙考察。从呼和浩特市乘车去东郊大窑村时,发生严重车祸,他身受重伤,晕迷不醒,送往医院抢救。脱险后,又休养了几个月,才痊愈出院。
 
贾兰坡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93年8月26日,我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期间.他光荣地在周口店点燃了“文明之火”的火种,交给第1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金奖得主周宏,由他开始传递,一站站传到天安门广场,传到江泽民总书记手中。1994年贾兰坡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举行了庆祝“贾兰坡院士九十华诞暨国际古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中外学者向这位老科学家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良好的祝愿。1999年10月12日,“99北京国际古人类学学术研讨会暨纪念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贾兰坡亲临讲话,表现出对古人类科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强烈关注。


 
这位科学老寿星在荣誉和鲜花面前,仍保持清新的头脑和不懈的追求,他说:“春蚕到死丝方尽”我在有生之年,仍会在我的事业上奋斗不已,为发展我国的古人类科学、旧石器考古学奉献光和热。
 
作者:潘云唐,原刊于《科技潮》2000年第3期
汇编于《却顾所来径——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化石人生》一书
编辑:刘琮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