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学家

古生物学家与地层学家张文堂:娓娓谈三叶年年谱新章

发布时间:2022-12-03 作者:
来源:
分享:

 
张文堂,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对早古生代地层,三叶虫、叶肢介等门类化石尤有精深研究。他独著或作为主要编撰者的《中国的奥陶系》、《中国生物地层学》(英文版)、《中国的三叶虫》、《中国的叶肢介化石》、《西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华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英文)》、美《无脊椎古生物学大典》三叶虫分卷莱德利基虫亚目之修订(英文)等均为经典巨著。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动物群”命名者和研究之先驱。   

张文堂是河南延津人,1925年1月10日出生于陕西西安市。1937年小学毕业后,到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中学就读。1943年高中毕业,艰辛辗转去到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陪都重庆,住在他的姑父、著名地质学家李春星家。受姑父的教导和影响,张文堂立志献身地质科学事业,并于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

1945年7月,西南联合大学(是全而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名校临时联合后迁至云南昆明成立的)到重庆沙坪坝招收插班转读学生,张文堂报名应试,并被录取。当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家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欢庆气氛中。他由重庆去昆明西南联大报到。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他一时未能入学上课,就先去云南篙明县中学和沪西县师范学校作了短期教学工作。1946年初,西南联大领导决定,当年6月,原三校分别迁回原址恢复办学(即北大、清华迁回北平,南开迁回天津),学生则可择校入学。当年夏秋之交,张文堂选择了北京大学地质系,他在该校优越的师资、图书、仪器、标本等条件下,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具备了扎实而广泛的地质学基础。他的毕业论文《河北开平盆地奥陶纪三叶虫》评分第一,获中国地质学会学生奖,并发表在英文《中国地质学会志》第29卷上。1948年,他毕业后,被该系作为高材生推荐进入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当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1951年5月7日,该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以后相继更名为“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简称“南古所”),李四光为第一任所长。张文堂为该所第一批研究人员,一直在该所工作至逝世,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

张文堂在该所先后从事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地层研究,三叶虫、叶肢介和金臂虫等门类化石鉴定、描述、研究和总结等等。

改革开放时期,张文堂曾先后到澳大利亚(1979,1982,1986)、俄罗斯(1984、 1990)、瑞典(1986)、日本(1992)及美国(19881992-19931996-1999)进行多次学术访问,参加国际会议或从事合作研究。他也接待过很多外国同行来访。

张文堂的学术成果曾获得过很多奖项。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82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一等奖。19891992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一等奖。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7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成就集体奖。1991年他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载入《世界500名人录》。1993年他又被美国传记协会载入《世界500位有影响的人物》一书。

张文堂于1978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83-1987年,他被选为南京市第9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主席团成员。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地层研究


1950-1951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需要大量矿产资源。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有10多位地质学家到东北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张文堂在俞建章研究员领导的小组内工作。

1951年底,张文堂结束东北北部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以后,回到南京。1952-1954年,他又被借调到地质部参加山东淄博煤田、河北峰峰煤田及山西两渡煤田的地质勘探工作,为国家建设寻找新的能源基地。

1955年,张文堂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与石油工业部合作进行的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1958年,张文堂参加了祁连山科学考察队,研究祁连山地槽区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

1962-1964年,张文堂在研究贵州北部寒武系、奥陶系及志留系时,首先识别出,中国西南地区在地台区外,东南方向存在一条斜坡带,其中的三叶虫化石和地台区的属种有很大区别,这个斜坡带从广西西南部起,经黔东、湘西、赣北、皖南、苏南,往东北方向可以一直延伸到朝鲜半岛南部。

 “文革”期间,张文堂仍不停地从事科研,他主要对叶肢介这个以往研究薄弱的化石门类进行了系统总结。1970-1972年,他参加了四川石油管理局与中科院地质所及地质古生物所合作进行的三年“石油会战”。他与全所各门类化石研究人员,应石油部门的请求,编撰出版了巨型工具书《西南地区地层古生物手册》,不仅总结、囊括了过去该地区己发表的化石属种,还有很多在这次“石油会战”中发现的新属种,如志留系的新三叶虫。该书可以帮助石油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现场很快地鉴定化石名称和判明地层时代,因此在国内外同行中颇受好评。

研究三叶虫化石成绩斐然


张文堂先后参加或主持中国各门类化石的编写和总结,如《中国的三叶虫》(1965)《中国的叶肢介化石》(1976),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系统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1980)及《华北地区的寒武纪三叶虫》(1987);应邀参加由美国地质学会和堪萨斯(Kansas)大学主编的世界性的《无脊椎古生物学大典》三叶虫分卷莱德利基虫亚目的再版修订工作,修订版第一卷己于1997年出版发行。上述研究为我国寒武纪三叶虫的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叶虫是划分和对比国内外寒武纪地层最主要的标志化石,其古生态、古环境和全球古生物地理区系的研究对探寻寒武纪磷矿、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层状矿藏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


叶肢介化石研究的奠基人


张文堂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对黑龙江嫩江页岩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红水沟组红层中的叶肢介化石进行了研究报道。“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排除各种干扰,带领他的学生编写出版了《中国的叶肢介化石》一书,这是世界上迄今有关叶肢介化石资料最丰富的一本专著,全书约50万字,138幅图版,共描述401种化石,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不仅完成了我国叶肢介化石研究的奠基工作,近年来在研究日本、韩国、蒙古、英国、澳大利亚、北美、南美和南极洲的叶肢介化石时也被普遍接受和使用。叶肢介是一种淡水甲壳类动物,古生代演化中心在欧洲、中生代迁移到亚洲,演化迅速,分布广泛,现在己经成为研究我国中生代富含石油、煤炭的陆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重要手段之一。此书亦深受国内外同行称赞。

寒武纪“澄江动物群”研究的揭幕人


张文堂还研究西南地区早寒武世的金臂虫(也曾叫古介形虫)的化石。1972年他去云南澄江查看过寒武纪地层剖而,对云南澄江早寒武世地层印象特别深刻。1983和1984年,他两次安排其在读研究生侯先光等去云南澄江下寒武统笨竹寺组采集这类化石,意外地发现了许多与20世纪初在加拿大西部布吉尔斯页岩(Burgess Shale)中采到的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种类,后者的时代是中寒武世,我国澄江的化石产于早寒武世初期地层,对于在显生宙开始地球上各类生命大爆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次年他和他的学生联名撰写了“Naraoia在亚洲大陆的发现”一文,发表在当年《古生物学报》24卷第6期(1985),从此,揭开了今天全世界闻名的“澄江动物群”研究的序幕,“澄江动物群”一名就是在这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的。

为我国地层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59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是我国近代地层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张文堂负责奥陶系的主题报告,全国地层委员会任命他为奥陶系专业组组长。《中国的奥陶系》一书于1962年出版。改革开放以来,他应国际地层委员会(ICS )的邀请撰写了《亚洲东部的寒武系》一书(英文,1988年出版),这些总结性论文和专著对我国的地层研究和地质填图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张文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又组织领导了英文《中国生物地层学》(Biostratigraphy of China)一书的编撰工作,邀请国内多位著名专家参加,尽量用活动论观点使用最新资料,按时代章节和各人所长分头执笔,全书599页,图文并茂,2003年由科学出版社在北京出版。一些国外同行看到后认为这本书对国际学术交流和促进地质学发展有重大帮助。此书获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者奖(2004)。

张文堂1948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央研究机构到2013年10月去世,跨世纪60余年,即使在退休后也从未停止过研究活动,他特别重视和强调野外调查工作并身体力行,在他从1950年参加东北北部地质矿产调查开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次参加西南石油会战为比,他都是在为寻找国家所需的能源矿产奔波,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在这些野外地质调查中获取第一手实际资料,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作者:陈丕基、沈炎彬,原刊于《古生物学报》2014年第4期

附:

悼恩师张文堂教授


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1982年春节后,当我听说考上了他的研究生(硕士)后和我的大学好友康炜一起去张老师的办公室报到。我当时对他的第一印象可好了,高大,仪表堂堂的,很像一个电影明星,他的举止和谈吐也很令人感到亲切和不拘束。

当时研究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张老师就让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所以我真是有幸地经常得到他在专业上的指导,受益非浅,而且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他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最可贵的是这些成果都是他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自己一一动手作出来的,出野外,采集和修理标本,贴图版,画图及打字等。我当时在办公室看到他用两个食指在打字机上打文章,打得还很快,我真佩服他。


 
张老师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为科学特别是为祖国的地层古生物及地质普查找油等的贡献中了。在当年地质普查找油时,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特别是在艰苦的大西北。好在他有位贤惠的妻子,她默默地支持张老师,几乎没让他做任何家务。

张老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宽厚待人,心地善良,任劳任怨。他对科学的态度极其认真,不仅不断地解决古生物分类上的疑难问题,还讨论特提斯海古地理恢复等世界范围的大问题。孜孜不倦,不服老。他几年前对我说过,在做完讨论特提斯海的问题后,就不再写作了。可是后来又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他找到了头胸相连的原来定为Drepanuna的标本,这下可以用来证实此种有十二个胸节,使此种特征更充分了,还告诉我此属已修正为Neodrepanuna。

张老师的英语水平特别高,写过许多英文论文和编辑了多版的《华夏古生物》期刊,与外国人交谈自如,我当时特别钦佩他,曾经问他“为什么您的英语这么好?”,他说当时在西南联大上课时总是用英文做课堂笔记。当然也与他的天才和勤奋密切有关。

三叶虫是很复杂的一个古生物门类,种属千变万化,可是似乎在他的脑海里,每个属种都能够分得清楚,归类得心应手,每次和他讨论,他能够很快地说出属的分类意见,而且讨论时可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来。

张老师不计较名誉和地位,一如既往地,只争朝夕地辛勤工作,为中国和世界古生物地质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国外同行们称他 WT Chang。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令人尊敬、具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他的学术成果,为科学的奉献精神和闪光的人生将永远地激励后人。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以下两首小诗是为表我对恩师的崇拜和感恩之心。并附两张照片,分享珍贵的回忆。

[五律]悼恩师
仙逝无先兆,
何时再叙长。
娓娓谈三叶,
年年谱新章。
南者悲哀泣,
秋风北国凉。
念师金子质,
弟子满天堂。
 
[五律]赞尊师
十大高研 内,
青青拔萃梁。
挥锤千壑里,
探宝五湖旁。
双指敲金字,
一心著玉章。
格高万代赞,
奉献不求彰。

*当年南古所有十大研究员,张文堂老师是最年轻的一员。

作者:孙晓文,原刊于《古生物学报》2014年第4期
汇编于《却顾所来径——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化石人生》一书
编辑:常君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