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学家

著名古生物学家卢衍豪:踏遍青山人未老

发布时间:2022-12-03 作者:
来源:
分享:

 
化石,奇妙的化石,它记载着地球的沧桑巨变,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宝贵资料,被人们喻称为“特殊文字”这里,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与化石打了近半个世纪交道,熟谙这种“特殊文字”的学者。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卢衍豪。


与奇妙的化石结缘


六十七年前,卢衍豪出生在福建省永定县一个偏僻的山区。他从小热爱大自然,喜爱爬山、旅行,进龙岩中学后,特别爱听地理课,并对化石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驱使他经常上山采集标本。那时,同学们常常自发举办学术讲演,卢衍豪经常作为主讲人,讲解各种奇妙的化石同地球的沧桑巨变的关系。中学毕业时,他胸中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将来一定要研究化石,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三十年代,北京大学地质系人才荟萃。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是当时的地质系主任,卢衍豪慕名考取了北大地质系。在李四光等导师的熏陶下,卢衍豪刻苦攻读,成绩优良,获得甲等奖学金,受到师长的器重。

1937年大学毕业,他被留校担任助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了昆明西南联大,一面担任教学工作,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他撰写了《四川遇仙寺三叶虫的个体发育》、《昆明附近的寒武纪》、《莱氏虫的个体发育和群体演化》等论文。《昆明附近的寒武纪》这篇论文,打下了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基础,订立了现在东亚和我国下寒武统的标准层型。后来到了四川,他还研究了一种叫做车轮藻的植物化石,成为我国研究这类化石的第一人,这类化石现已成为寻找石油最主要的化石之一。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古生物学界引起了注目。

不久,卢衍豪到了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从1940年到1941年,卢衍豪只身一人到野外作地质考察。他身背行李,手拿铁锤,脚穿草鞋,出秦岭,奔大巴山,白天辗转定军山麓,晚上宿营武侯(诸葛亮)陵园;跋山涉水,餐风饮露,跑遍了西大巴山。他搜集化石标本,测量地层剖面,填地质图……。将近半年时间,他就搜集七大箱化石,运回了重庆,成为卢衍豪日后研究古生物和地层的依据。当时,正是抗战期间,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到了重庆附近的北碚,所址设在一座破旧的危房里,设备简陋,生活艰苦,这一切并没有动摇卢衍豪去揭开化石奥密的决心。他常常一边啃着烧饼,一边整理资料,孜孜不倦,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上。但是,在那黑暗的年代,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腐败无能,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石沉大海,祖国的矿藏沉睡地下。使科学家最痛心的莫过于此。卢衍豪曾在一首诗中悲愤地写道:“南出秦岭奔大巴,栈道危危悬陡崖,原为抗日献煤铁,痛恨苦果开泡花。”

1946年,卢衍豪满怀为祖国地质事业大显身手的热情,从美国实习后返回祖国。然而,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内战使祖国千疮百孔,奄奄一息。卢衍豪苦闷,彷徨,他苦苦地思索:多灾多难的祖国怎样才得以强大?科学家的出路又在哪里?他热切地盼望着新世纪的曙光。


向科学高峰进军


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驱散了弥漫在祖国上空的乌云。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卢衍豪挂着喜悦的泪花,觉得有股春潮般的力量,推动若他向科学进军。1950年,他出任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从此,年富力强的卢衍豪如鱼得水,雄心勃发,怡然邀游在化石世界之中,不断叩击蕴藏着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奥秘的大门。他专心致志地分析、研究各种门类的化石,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终于获得了重大科研成果:1950年,他重新划分了东北南部的全部寒武纪地层,纠正了日本学者长期造成的错误;1954年,他将华北标准地点山东的寒武纪地层做了新的分类,以及建立了亚洲和我国东方动物群的十一个阶和三十二个化石带,现已被国际上引用为分层和对比依据;1957年,他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其后,卢衍豪集中精力系统地研究奥陶纪生物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并开始撰写《华中及西南奥陶纪三叶虫动物群》一书。整整十年,不论是挥汗如雨的酷署,还是北风呼啸的寒冬,他将自己关在小书房里,争分夺秒,向古生物研究高峰挺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解放后《中国古生物志》中的最大论著。华中及西南奥陶纪三叶虫动物群,的初稿终于诞生了。这本中、英文达92万字,引用中文资料50余种、外文资料250余种的专著书稿很快送到科学出版社排样,刚刚拼成书版,还没来得及印刷,一场暴风骤雨席卷整个中国。巨著被扼杀在襁褓之中,卢衍豪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了冲击。但是,卢衍豪并不悲观失望,即使在审查期间也在酝酿着写新的论文。他坚信:“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了党中央工作。党对科学事业的关怀,象催春的甘霖,滋润了科学的百花园。我国科学战线又呈现了生机。8月,卢衍豪的那本专著终于出版了。一经问世,便引起国际上同行的广泛重视,美、英、法、挪威、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对此书给予很高评价:“这是一部巨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给全世界古生物学家和科学家增加了大量的知识”,“论证缜密,见解独特,文笔清秀”等等。为此,这部巨著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踏遍青山人未老


卢衍豪在古生物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成就,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敬,他被选为三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去年又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地位、荣誉,并没有使我们的科学家自满,相反促使他更加发奋攀登新的高峰。他作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国际上有关学科组织的成员,工作千头万绪。但无论怎样繁忙,他总是挤出时间作实地考察。近几年来,为了从古生物学的角度探讨石煤、磷、铁等矿产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他不辞劳苦,风尘仆仆地外出考察,从黄河之滨到五指山下,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去年,他有近两个月时间在国外访问,还单独或与同事们合作,撰写了十几篇论文。

去年10月,卢衍豪应美国地质调查所邀请,参加了该所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他在美国纽约州大学、堪萨斯大学地质系,作了关于《中国寒武纪沉积矿产与生物—环境控制论》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同行们浓厚的兴趣。这一近年由卢衍豪创立的“生物一环境控制论”学说,为寻找磷、石煤、矾、铀等矿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远景预测,引起了外国专家的注意。

“一花引来百花开”。由于卢衍豪等著名古生物学者和全所同志长期孜孜不倦、卓有成效的工作,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已与美国史密逊研究院、英国大英博物馆一起,被外国科学家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研究中。

“莫叹时失十数春,分秒必争扭乾坤,四化征途人不老,八十年代显雄心。”这是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科学家座谈会上,卢衍豪即兴吟诵的四句诗,它不正是这位老科学家决心向八十年代进军的生动写照吗!

作者:茅廉涛,本文原刊于《化石》杂志1980年第3期
汇编于《却顾所来径——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化石人生》一书
编辑:常君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