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龙江女婿寻踪“龙人”:14.6万年前的“老哈”头骨化石流失民间85年

发布时间:2021-07-04 作者:
来源:
分享:




龙江女婿寻踪“龙人”:14.6万年前的“老哈”头骨化石流失民间85年

(化石网整理)据黑龙江日报(记者 周际娜):一些上年纪的老哈尔滨人,常以“老哈”自居,最近,一个真正的“老哈”扬名于世,距今至少14.6万年。
 
6月25日晚,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The Innovation以封面故事形式同期发表了3篇论文,来自中英澳的研究人员报道了已知的最大人属头骨化石——即出自哈尔滨的“龙人”头骨化石。研究认为,这块头骨化石意义重大,为探讨和推动国际智人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确凿的证据。
 
“这些天,我的电话快被打爆了,白天是国内媒体,半夜是国外媒体,已经接受了国内外五六十家媒体的采访。”今年70岁的河北地质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季强,是国内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也是该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和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
 
特殊缘分
 
龙江女婿的探亲“中转站”
 
竟埋藏智人起源的重要证据
 
其实,季强教授还有一个身份——黑龙江女婿,他以前来过哈尔滨很多次,“我老伴是绥化人,哈尔滨是我们返乡探亲的必经之路”。只是当时,站在松花江边远眺的季教授没想到,脚下的这个探亲“中转站”,竟埋藏着研究智人起源问题的重要证据。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长期以来,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起源于非洲,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现代人的起源,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起源说”。简单来说,“非洲起源说”认为全球分布的现代人类(即晚期智人)的老家都在非洲,“多地起源说”则认为直立人从非洲迁移到亚欧大陆,然后分别进化为各地的智人。两种观点对峙多年,一些中国学者更倾向于支持后者,认为中国境内的古老人类是连续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外来的。
 
近三年来,季强、倪喜军等人的研究团队对“龙人”头骨化石进行了来源和测年分析,形态学研究和系统演化关系分析,动物地理模型检验等。研究表明,“龙人”代表了一个未见过的全新的人类分支,与大荔人、金牛山人、华龙洞人、夏河人等一起构成了东亚地区特有的一个新的演化支系。
 
“人们原来普遍认为,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是智人最近的亲属,现在我们分析发现,实际上‘龙人’所在的新支系跟智人的关系更近,‘龙人’与智人是姐妹群关系。”季强教授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姐妹俩各自出嫁,形成了两个家庭,但她们有着共同的祖先,而且可能就在亚洲,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龙人”头骨化石中得出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人类演化史的主要内容。在智人走出非洲之前,“龙人”所属的这一支系,作为智人的姐妹群在亚洲已经演化了数十万年,很有可能在基因和文化方面影响了后期到来的智人种群。“‘龙人’头骨化石为我们了解人属的多样性,以及不同人种和种群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季强教授解释道。
 
故事传奇
 
奇石市场逛出“亚洲之最”
 
“大脑袋大叔”的捐献者身份神秘
 
“龙人”头骨化石到底有多稀罕?据了解,它是亚洲目前发现的、在该时间段内的最完整的人类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一。“龙人”头骨来自一名大约50岁的男性,脑容量达1420毫升,与智人旗鼓相当。这位“大脑袋大叔”生活在森林覆盖的冲积平原环境中,样貌混合了原始和先进的特征,比如眉脊粗壮,吻端相对于智人很宽很厚,但眼眶下面的颧骨比较矮平,嘴巴不是那么突出。
 
这块备受瞩目的头骨化石是哪来的?它的发现故事颇为传奇。2017年8月,季强教授逛广西桂林的奇石市场,遇到一位农民在市场上出售松花石、玛瑙等标本。由于季教授担任过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经常上电视,这位农民称在电视上见过他,并称自己家有个珍藏了几十年的人头化石,有意捐给博物馆收藏。
 
2018年5月,双方经过多次协商,这位农民最终将这件人头化石捐赠给了河北地质大学,收藏于该校地球科学博物馆。这位农民身份神秘,并不愿透露任何他本人和家庭的信息,但他给季强讲了一个故事。
 
1932年2月,日本占领了哈尔滨。1933年4月的一天,在修建哈尔滨松花江上桥梁(即现在的东江桥)时,一颗“人头”被劳工挖出,并交给了同在工地上的这位农民的爷爷,他爷爷曾听说过北京发现古人头,推测这也可能是个宝贝,未将此事告诉日本人,偷偷将其带回家中,包裹好后丢进院子里的水井中,连夜将水井填埋。临终前,老人把那颗“人头”的事儿告诉了儿子和孙子,但没有将发现那颗“人头”的准确地点告诉后代,这也成了这项研究最大的不确定性。
 
产地谜题
 
三年内两次在东江桥打钻采样
 
准确位置难判定
 
在向记者描述这段经历时,季强教授坦言,这位农民能将头骨化石捐出来是非常大的贡献,但感激的同时,他也期待对方“能做得更好”。“我个人觉得,出于某种顾虑,捐赠者可能没有完全说实话。”季教授向记者透露,他已与这位不知准确姓名的捐赠者失联了,他希望捐赠者能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发现“人头”的准确地点告知相关部门,以便促进“龙人”的深入研究,让研究人员少走弯路。
 
为了定位,三年来季强和研究团队两次在东江桥地区打钻采样,“黑龙江地质研究所和水文队,帮了我们很大的忙”。研究团队通过稀土元素、锶同位素等地质化学分析,多条证据都表明“龙人”头骨可能出自“中更新世”晚期的湖相地层。他们还用铀系法进行了头骨测年。综合结果表明,这块头骨化石距今至少14.6万年,小于30.9万年,这一时间段也正是智人与其他古人类分开演化的关键时期。
 
“所有的证据都支持它是从哈尔滨附近发现的,到底具体是哪一个点,现在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得出结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客座教授倪喜军在接受采访时说。
 
也有一些人对研究方向提出了异议。有人认为,拿到头骨化石之后,应该先找到准确的产地,然后再开展研究,但季强教授不太认同,“如果一辈子都找不到,是不是就不研究了?无论头骨化石从哪挖出来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应该首先研究头骨,然后再去证明。”
 
“首战告捷”
 
“龙人”带来国际话语权
 
期待能与龙江合作研究
 
一般来讲,古人类化石起名会以当地的地理名称来命名。曾有人建议取名为“哈尔滨人”,但季强教授觉得这容易与现代的哈尔滨人混淆,既然是在黑龙江发现的,便取名为“龙人”,还能一语双关,“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化石”。
 
毋庸置疑的是,这个流失在民间85年的国宝级化石,确实提高了哈尔滨的国际知名度,文章发表仅两天国外报道的点击量超过了1.2亿。“‘龙人’现在是世界级明星,国外专家很感兴趣,想要跟中国合作。过去我们在国际上是没有话语权的,因为没有发现至关重要的人类化石,现在我们可以跟西方学者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了。”季强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仅是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下一步还将做古DNA研究、解剖学结构以及“龙人”生存状态的研究。
 
“全国各地发现古人类化石的省份非常少,人头化石更少。我认为,哈尔滨是研究古人类非常重要的地区,尤其是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季强教授说,如果身体允许的话,一两年后可能要来哈尔滨继续探寻“龙人”化石的产地,希望日后能与黑龙江省内的专家进行合作研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