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化石网整理)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国际小行星委员发布公告,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
(化石网整理)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国际小行星委员发布公告,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续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2021年7月2日上午,何梁何利基金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段瑞春、北京代表处机构代表任晓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社会奖励处李冰调研员、综合处干部白自熠专程来到中科院古脊椎所宣布这一喜讯!中科院古脊椎所张弥曼院士、邓涛所长、朱敏研究员、赵文金研究员、张翼处长出席会议。
段瑞春秘书长介绍了国际小行星的命名标准、“张弥曼星”的命名过程,宣读了国际命名公报、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致张弥曼院士和我所的贺信;李冰调研员代表国家奖励办对“张弥曼星”的命名表示了祝贺;朱敏研究员和赵文金研究员分别致辞。张弥曼院士回忆了青年求学时的点点滴滴,表达了深厚的报国情怀。邓涛所长代表研究所感谢何梁何利基金会为推动 “张弥曼星”命名所做的努力,古脊椎所从“吴汝康星”到“张弥曼星”,可谓“双星闪耀”,未来更要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会议还讨论了 “张弥曼星”命名仪式的工作安排。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必须得到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审批,命名一旦获国际组织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并被世界各国所公认。张弥曼院士因其卓越科研成就荣获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20年12月被何梁何利基金会推荐为国际小行星命名的候选人,于2021年5月14日荣获批准。以她的名字来命名永恒的行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张弥曼院士学术成就与科学精神的褒奖与发扬,也是对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工作者极大的精神鼓舞。
祝愿“张弥曼星” 永远闪耀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之中!
相关报道:太空新添一颗以中国古生物学家命名小行星“张弥曼星”
(化石网整理)据中新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 孙自法):浩瀚星空中又新添一颗中国科学家星——以中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命名的小行星“张弥曼星”。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续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贡献。
据了解,今年85岁的张弥曼院士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她曾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还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等。
2018年,张弥曼院士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她还因卓越科研成就荣获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20年12月被何梁何利基金会推荐为国际小行星命名的候选人,2021年5月获得批准。
相关报道:太空又多了一颗中国星:“张弥曼星”!
(化石网整理)据西部网:浩瀚星空中又新添一颗中国科学家星——以中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命名的小行星“张弥曼星”。
记者7月2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续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贡献。
据了解,今年85岁的张弥曼院士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
她曾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还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等。
2018年,张弥曼院士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她还因卓越科研成就荣获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20年12月被何梁何利基金会推荐为国际小行星命名的候选人,2021年5月获得批准。
小行星如何命名?
按照国际规定,漫天的恒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数码表示,只有太阳系中小行星才能由发现者提出命名。
早年发现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腊神话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后来随着小行星发现数目增多,许多国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为小行星的星名。
为了统一规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专门组成了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接受和审议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小行星发现者提出的命名申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在《国际小行星通报》(Minor Planet Circulars)上正式发布,并通知世界各国天文台此星名成为该小行星的永久星名,并列入每年出版的《国际小行星星历表》上。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
除“张弥曼星”以外,此前已有多颗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例如:
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768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2001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2003年10月,国家天文台宣布把国际编号为25240号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星”。
2012年6月,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第77508号《小行星通报》,小行星第148081号正式命名为“孙家栋星”。
2016年1月,国际永久编号第31230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星”。
2018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0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