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速递
全球资讯
国内资讯
国外资讯
科学人物
国内科学家
国外科学家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基础知识
图片中心
图片新闻
化石鉴赏
精美复原图
视频放送
科普视频
人物访谈
视频新闻
化石爱好者之家
品牌专题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
“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化石网科普基地
化石产地媒体行
首页
科研速递
全球资讯
国内资讯
国外资讯
科学人物
国内科学家
国外科学家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基础知识
图片中心
图片新闻
化石鉴赏
精美复原图
视频放送
科普视频
人物访谈
视频新闻
化石爱好者之家
品牌专题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
“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化石网科普基地
化石产地媒体行
科普聚焦
科普文章
著名化石群
科普基地
图书刊物
化石知识
科普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聚焦
>
科普基地
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游计划”
今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游计划”,共同开启世界遗产地之旅。
澄江化石地作为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圣地,是讲述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是探索人从哪里来的重要资源,是展示生命共同体的天然载体。它不仅受到古生物学家们的青睐,也是科普教育、科幻创作和研学等领域难得的题材。今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游计划”,共同开启世界遗产地之旅。博物馆自对公众正式开放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成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展示、国际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和研学旅行的重要阵地。每逢节假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成为科普游、研学游的热门“打卡地”,吸引各地游客来到这里,共同感受地球生命演化的壮丽和神奇,沉浸式体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11-27
百年北疆博物院跨越古今联通世界
疆博物院作为桑志华留在中国的一张自然科学名片,记录着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也续写着世界“生命史书”的未来篇章。
北疆博物院展出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本报记者邓伟摄在天津市中心五大道区域马场道,一座古朴而神秘的西洋风格建筑历经沧桑、静静矗立,这就是北疆博物院。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今年建院110周年。这里现存标本20余万件,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完好保存至今的百年博物馆,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镇馆站在北疆博物院门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穿过一扇绿色大门,宽阔明亮的展厅映入眼帘。抬头望去,一具保存完整的巨大的剑齿象头骨化石悬挂在门厅正中屋顶上方,四五米长的一对象牙十分壮观。在下方的落地玻璃展柜中,古中华野牛、布氏真枝角鹿、披毛犀、王氏水牛等各类大型古生物化石、地质学藏品整齐排列,揭示着远古生命的生存密码。在南楼二楼的一处展柜内,陈列着4件貌不惊人的藏品,这便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北疆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1929年12月2日,青年科学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科学实证。1936年,在贾兰坡的主持下,又连续发现了3颗“北京人”头盖骨,再次震惊世界。文物专家介绍,北疆博物院馆藏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是当年最早的一批直接从原标本复制而成的模型,由于仿真度高,在“北京人”化石原件丢失之后,就显得弥足珍贵,备受瞩目。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第一批有科学记录的旧石器——甘肃庆阳出土的石核及石片、中国第一件有科学记录的古人类化石——内蒙古萨拉乌苏出土的“河套人牙”。北疆博物院的科考发现开创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先河,也奠定了北疆博物院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法国进士”逐梦东方在“北疆博物院科学考察历程展”中,一面红、白、蓝三色旗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桑志华当年考察时携带的三色旗,上面有“法国进士”“中国农林咨议”和一个大大的“桑”字。这面旗帜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100多年前。桑志华原名保罗·埃米尔·黎桑,1914年从法国长途跋涉抵达天津,来华后取名桑志华。从1914年到1938年,桑志华以天津为大本营,对中国北方腹地进行了长达25年、行程5万多公里的野外发掘和科学考察。旗帜上的“法国进士”对应的是桑志华的博士学位,“中国农林咨议”则是北洋政府向他颁发的一个虚衔。历次考察所得悉数都在北疆博物院存放展出。北疆博物院最早创建于1914年。在20世纪30年代,北疆博物院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桑志华的影响下,北疆博物院作为一座世界级科学研究中心,法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哲学家德日进和加拿大解剖与古人类学家步达生及多位在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古人类等研究领域知名的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都曾来这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和工作,依据北疆博物院藏品出版的大量研究著作和科研成果,产生了轰动世界的影响力。跨越世纪变身“知识殿堂”欧式的半旋转楼梯、100多年前的地暖设施、法式风格的陈列柜……历经110年的风云变幻,如今这座百年博物馆仍保持着它20世纪初建筑的原貌。2016年1月,北疆博物院北楼及陈列室恢复开放,北楼、陈列室以复原为主,忠实再现了北疆博物院的当年的陈列室、藏品库房等原貌。2018年10月,北疆博物院南楼完成了建筑修缮、功能复原和陈列设计。2021年桑志华旧居向公众开放。重新开放后,北疆博物院还着手对文献资料进行保护,组建图书、地图等古籍资料保护团队,对北疆博物院馆藏1.4万余册图书及900余张地图资料进行保护。近期,该馆完成了馆藏所有图书、地图以及各类印版文献资料的扫描、复制等数字化工作,确保对原始文献、古籍、图纸、照片等资料的有效保护。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北疆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北疆博物院作为桑志华留在中国的一张自然科学名片,记录着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也续写着世界“生命史书”的未来篇章。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11-26
重庆云阳:在化石遗址馆体验“侏罗纪世界”
全县正在建设以地质公园为核心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更深入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这里最大的恐龙是什么?它以前吃草还是吃肉?”每逢周末,地处重庆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的云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遗址馆内,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拨又一拨的小朋友围在恐龙化石墙下,充满好奇地提出各种问题。“我最喜欢恐龙了!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它们,真没想到现在居然能在家门口看见恐龙化石。长大后,我要当一名科学家,来这里研究恐龙。”走进云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遗址馆,云阳县海峡小学三年级学生肖皓轩兴奋地说。自2015年云阳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经过多年精心挖掘与研究,这里已发掘出世界最大的单体侏罗纪恐龙化石墙,以及绵延18.2公里、密集分布的“恐龙化石长城”。今年国庆前夕,云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遗址馆开馆。远远看去,遗址馆呈“一”字形展开,宛如一只巨大恐龙的脊背,侏罗纪恐龙化石墙就藏匿其中,裸露的墙面密密麻麻地镶嵌着近5000处恐龙化石,有头骨、牙齿、椎体、肢骨、腰带……其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里,孩子们不但可以近距离感受亿万年前的“侏罗纪世界”,还可以探究生命演变的奥秘,极大地激发对大自然和科学的好奇心。“我们积极挖掘利用云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遗址馆教育资源,丰富研学课程内容,打造一个以恐龙为核心元素的古生物演化研学课程体系,涵盖恐龙故事创作、恐龙形象绘画、恐龙科普研究等多个维度,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体验,点燃学生对恐龙世界及地质学的兴趣和热爱。”云阳县教委主任李保宣说。“云阳还将充分利用世界级恐龙化石资源的优势,加快恐龙化石资源和恐龙知识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打造互动沉浸式的观摩学习游学体验服务内容。”李保宣说,全县正在建设以地质公园为核心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更深入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11-22
韶关乳源大桥镇:化石为景,绘就最美生态底色
以“石花公园”为点,“美丽河道”为线,串点成线、连片成景,打造“绿美富”示范样板,绘就最美生态底色。
韶关乳源大桥镇地处粤北高寒石灰岩山区,辖区山多地少,石多泥薄,“九分石头一分土”是大桥镇的真实写照。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大桥镇另辟蹊径,一改以往攻“石”增绿的做法,寻求“石花”与绿美和谐相处路径,精心打造绿美生态小公园——石花公园。记者了解到,大桥镇绿美生态小公园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桥村委会石墩村,民心桥西畔、大桥镇西京古道旁,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地质科普于一体的小公园。占地面积1700余㎡,园内种有黄金香柳、四季茶花、南天竹等50余种植物,因园内遍布“喀斯特”地貌特征石头,远望如绿荫中盛开的花朵而得名“石花公园”。放眼大桥镇绿美生态小公园,石花竞相“绽放”、绿植乔灌错落有致、树木草坪生机勃发、休闲步道干净整洁,园内还辟有一小湖,湖畔设置茶座供休憩,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除了自然景观,石花公园周边还有古道文化森林公园、大桥镇美丽圩镇客厅、盘龙祠、大桥古村、观澜书院等,游客在休闲玩乐之余,感受大桥文化魅力。“大家都觉得建好这个公园之后,环境好了很多,又多了个休闲散步的地方。”大桥镇大桥村村民高兴地说。2024年以来,大桥镇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突出高位谋划,全力推动“七个一”示范项目建设,致力打造有特色、有内涵的美丽圩镇,以“石花公园”为点,“美丽河道”为线,串点成线、连片成景,打造“绿美富”示范样板,绘就最美生态底色。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11-22
遨游4亿多年后 这群“鱼”唤醒一个村
我们应当珍惜这些穿越时光的“伙伴”,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让乡村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11月1日,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在北京公布。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交的“一块鱼化石带‘活’一个村——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河坝村创建国家地质文化村减贫案例”入选。这块鱼化石来自遥远的志留纪,距今约4.36亿年前,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完整的有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为“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带来重大突破。这几年,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地研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通力配合,在河坝村的地层和岩层中发现的这一成果,将有颌脊椎动物的历史往前推了1000多万年。重庆地研院科研人员在发掘鱼化石。石头上的小鱼,在时间的缝隙里遨游了4亿多年后,终于来到了21世纪。这颗沧海遗珠,揭开了河坝村的地质奥秘,也正在唤醒沉寂多年的小山村。11月12日,记者走进河坝村进行采访。因地质而衰落“掏空”了2亿多年前沉积的煤层后,河坝村归于沉寂涌洞镇河坝村,位于川河盖之下,海拔450—1200米,四面皆是山,名字里却是“河”,指向了这个小村子与水的渊源。奇迹秀山鱼群化石。事实上,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二叠纪,这里的确是一片海陆交互的地带,形成了煤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煤矿,煤窑有几十口,每天有好多车辆进进出出,热闹得很。”河坝村支书、主任姚友能不忘补充一句,“但这些煤矿生得怪,都很薄,最厚的地方也只有六七十公分。”靠挖煤赚钱并不容易——挖煤者需要带着工具、箩筐等匍匐前进,把煤炭装满后再拖出来,身上的重物少则一百来斤,多则两三百斤。一天时间,力气大的人能进出七八趟,可以背大约一吨煤出来。在那个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挖煤是件十分辛苦也很危险的事,不少村民受过伤,有的还落下了病根。身材不高的姚友能尝试过挖煤,但“力气不够,天生吃不了这碗饭”,后来到福建泉州打工。姚友能2010年返乡时,河坝村已变了模样:瘠薄的煤层开采殆尽,采空的地方地灾频发,海拔高差800多米的山坡,成了滑坡和泥石流最喜欢的“跑道”,村民为此担惊受怕。两个村民小组因此搬迁,一下迁走了600多人,河坝村的常住人口只剩下200多人,村里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生气。因地质而扬名古鱼化石的发现引发全球关注,河坝村声名鹊起河坝村的千丘梯田,景色引人入胜。(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这种沉寂的状态持续了很多年,直至一块古鱼化石的发现。2019年,村民姚顺法发现,村子里来了不少陌生人,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很多人手里都拿着铲子、锤头等工具。双叉苗家鱼复原图。几个村民一合计,将他们的车辆扣留了下来,搞得对方哭笑不得:“我们是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原来,60多年前,湖南省区测队在秀山水源头村的滚石上发现了一块无颌鱼类化石,这一发现送到中国科学院后引起了高度关注。这一地区还有没有更多鱼化石,是否存在更早的有颌鱼类化石?多个专家团队历经几代人,一直在周边区域探索。2019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重庆地研院组成的联合考察队,通过对地质数据的分析,锁定了秀山县涌洞镇。但多日搜索下来,却一无所获。正要放弃之时,一位队员在一块石头上发现了一条黑黑的、状似鱼类的痕迹。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进而欢呼雀跃——经过分析鉴定,这是一条4.23亿年前的全颌盾皮类古鱼,即后来被命名的袖珍边城鱼。2020年7月30日,科研人员又在涌洞镇发现了4.36亿年前的有颌鱼。后来这些鱼类陆续被命名为奇迹秀山鱼、蠕纹沈氏棘鱼、灵动土家鱼——这里的古生物化石构成了目前世界最早的完整有颌类化石群“重庆生物群”。奇迹秀山鱼复原图。对于古生物学界而言,这是世界级的发现:奇迹秀山鱼是世界的第一张脸;袖珍边城鱼拥有与人类更为相似的现代脸;蠕纹沈氏棘鱼是鲨鱼的祖先;灵动土家鱼保留了人类四肢最早雏形……凡此种种,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早期环节,将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时期,完善了从鱼到人演化的证据链条。这些发现入选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引发各界广泛关注。霎那间,这个小山村汇集了全球的目光。驻村第一书记吕晓磊说,古鱼化石发现前,涌洞镇的搜索量只有区区4万余条,而现在翻了1万倍,达到4亿条。因地质而复苏拿到全国地质文化村招牌后,河坝村将发展研学游河坝村出了名,姚顺法却不以为意,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听不懂科研人员的专业术语。他唯一想知道的是:这些震惊世界的大发现,能给村子和自己带来什么?灵动土家鱼复原图。吕晓磊常常趁着院坝会或赶场天,拿着鱼化石向村民讲解地质知识,但大多数村民并不感兴趣,至多回应一句:“这么宝贵吗?我小时候就捡到过,有什么稀奇的。”因此,吕晓磊等人也开始思考,这么好的地质资源,能给河坝村带来什么?考虑到村里的地质结构,重庆地研院专家团队感觉除了鱼化石外还应该有其他地质资源,便组织了一支专业队伍对村里的土壤和水资源进行了分析,测出水资源富锶,土壤富硒,这些检测结果,可以帮助提升当地农产品的价值。“结合村里的富锶水、富硒土、千丘梯田等资源,我们将河坝村定位为集地质科考科普、研学旅行、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地质+自然教育’类的地质文化村。”重庆地研院高级工程师杨瀚告诉记者,河坝村在去年5月提出申报,在11月就获得了全国地质文化村授牌。秀山涌洞镇河坝村的鱼群复原图。(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打那以后,姚顺法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村里变化:乡村道路得到拓宽,40多套农房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村里还建起了科普长廊、科普广场、陈列室等设施,里面反复播放着《鱼类的黎明》科普视频、《秀山化石鱼》主题科普MV,还摆放了许多鱼文化主题文具、装饰品等文创产品。此外,今年已有老板投入8000万元在涌洞镇建设矿泉水厂,还有人想在河坝村白竹组发展几间民宿。前不久,吕晓磊找到姚顺法:“以后村里搞研学游,你愿意当讲解员吗?”“不就是几块石头吗?有什么可讲的。”姚顺法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已悄悄自备了小榔头,学着科研人员时不时去敲两下石头,他嘿嘿一笑,“来咱们村看石头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我还是得准备准备!”名词解释>>>地质文化村(镇)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按照中国地质学会的部署和安排,现阶段地质文化村(镇)有“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地质+综合服务”六种建设模式。我国从2021年开始申报、评选地质文化村(镇),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21个地质文化村(镇),我市有3个全国地质文化村,分别为酉阳扎营叠层石地质文化村、秀山河坝志留纪鱼化石地质文化村、渝北区天险洞地质文化村,均为“地质+自然教育”类地质文化村。记者手记>>>珍惜穿越时光的“伙伴”酉阳5亿多年前的叠层石,通过蓝藻制造氧气,开启了后来的生物大爆发;秀山4亿多年前的古鱼化石,进一步证实了鱼是人类的祖先;渝北古生代至中生代的菊石化石,成为海陆变迁的有力证据……我们应当珍惜这些穿越时光的“伙伴”: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让乡村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从而有效规避千村一面。合理利用好这些地质特色资源,讲好地质故事,不断发掘地质旅游资源的观赏、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能够持续放大地质文化的辐射效应,打造地质文化+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乡村。我市的这3个地质文化村还有着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比如:酉阳扎营村拥有传统手工艺、民族服饰、特色民族风俗、特色餐饮等人文资源;秀山河坝村有富硒土、富锶水、千丘梯田等特产和景致;渝北天险洞村拥有野樱花林、红枫园等生态景观及明朝白云寺遗址、白岩悬棺、连环九寨遗址等历史人文资源。通过地质文化村建设,将这些独特的“卖点”与地质遗迹资源融合起来,乡村便展现出别样的魅力。其实,不光是地质遗迹资源需要保护和利用,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挖掘、整理好各种资源,巧妙地实现活化利用,从而提高村庄的辨识度、擦亮“金名片”。比如说,废弃的矿坑可以经过修缮更新为矿山公园,多年未用的粮仓经过设计后成为艺库,壁立千仞的悬崖绝壁则可以开展攀岩、飞拉达等体育运动,甚至乡村里的篮球赛、马拉松都能做成“IP”,让乡村火出圈。换个视野,打开思路,乡村振兴才会有不一样格局,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11-21
“古人类长廊”湖北十堰新发现四处史前遗址
下一步,将对新发现的线索予以系统梳理,逐一开展现场数据采集。
记者19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湖北十堰新发现四处史前遗址,为十堰地区旧石器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与依据,对见证鄂西北地区古代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航拍羊山旧石器遗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近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十堰市博物馆在丹江口市开展汉江北高速公路十堰段文物调查,新发现三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地点),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文化遗址。新发现的三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位于丹江口市丹赵路街道茅腊坪村,分别为羊山旧石器遗址第一地点、第二地点、橘树林旧石器遗址。其中,羊山旧石器遗址第一地点、第二地点,地表种植经济作物,裸露少量打制石器。通过观察遗址暴露的断面,该遗址保存有1米至2米厚的更新世红土堆积。调查人员采集石制品近20件,原料包括石英岩、脉石英、千枚岩和粗面岩;石制品类型包括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羊山旧石器遗址第二地点采集石制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橘树林旧石器遗址,地表种植大量橘树,遗址保留约0.5米厚更新世黄土堆积。调查人员采集两件脉石英石制品,1件为单台面石核,1件为石片,人工打制痕迹明显。另外新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文化遗址,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该遗址处在台地之上,高出周围农田约1.5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地表裸露有新石器时代、两周、汉代陶片、磨制石器,六朝时期和唐、宋代瓷片。遗址保存较好,从断面观察,文化层接近1米。十堰被考古学术界誉为“古人类长廊”,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特别是以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同时发现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黄龙洞遗址等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下一步,将对新发现的线索予以系统梳理,逐一开展现场数据采集。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11-20
在“活化石”博物院里解锁文博新体验
今天,我们走进北疆博物院,看见的还是100多年前人们看到的“北疆”。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河套人”牙模型、王氏水牛化石、师氏剑齿象头骨化石、手绘北疆植物科学画……如果你是建筑迷、标本收集者,又是文博爱好者,那么,这座坐落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内的博物院,可能会让你直呼:太宝藏了!深秋的北疆博物院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排排玻璃展柜上,映照出一片片古老的生命痕迹。在这里,各类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整齐排列。近日,“老街区里潮流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记者团有幸走访了天津北疆博物院,亲身感受这里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丰富文化。北疆博物院陈列着丰富的藏品博物院里有什么——中法情缘“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北部疆域,这也是‘北疆博物院’名字的由来。”北疆博物院宣讲部工作人员芦萱指向一幅年代久远的手绘地图。这幅地图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桑志华历年来的科考路径和所到之处。桑志华原名保罗·埃米尔·黎桑,1914年,他从法国来到天津,来华后取名桑志华。从1914年到1938年,桑志华以天津为大本营,在中国北方地区投身科学考察事业25年,行程5万多公里。其间他与团队采集了大量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人类学等领域藏品,并创建北疆博物院。北疆博物院收藏的桑志华授勋证书因极为丰富而独特的馆藏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北疆博物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跻身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馆”,成为中法文化交流互鉴的标志性项目。在北疆博物院,你还会被一枚“牙齿”吸引。1922年,桑志华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萨拉乌苏河附近,意外发现了一枚小小的门齿化石,经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鉴定,确认属于人类。这枚化石被命名为“鄂尔多斯牙齿”,后被我国史前考古学和古生物学家裴文中称为“河套人牙”。这是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这枚“牙齿”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桑志华说:“我自己采集的东西,我要留在这里,不带走。”北疆博物院见证着这段中法之间的友谊故事。博物院里有什么——文物永生“这些动物就像活的一样,身上的每一根毛都那么清晰。”正在北疆博物院走访的记者团成员交流着自己的感受。虽然北疆博物院已历经百年,但在这里参观,能感受到的只有历史的厚重而无岁月的沧桑,所有藏品风采依旧。工作人员运用多种现代文物保护技术,让岁月定格,让文物永生。“我们运用了特殊技术手段对所有古生物标本进行加固维护。同时考虑到标本的安全和展陈效果,我们运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加装了恒温恒湿设备。”北疆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道。为了给文物创造更“洁净”、更“稳定”的环境,北疆博物院建立了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同时加装文物保存环境调控设备,改造展柜,配备文物囊匣等装置,对藏品进行预防性保护。桑志华在行程录中这样写道:“凡是来天津的专家学者也都要来本院参观,以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许多有声望的知名人士,都曾光临过本院。”100多年前北疆博物院就已经服务于大众,而今天,我们走进北疆博物院,看见的还是100多年前人们看到的“北疆”。原标题:《在“活化石”博物院里解锁文博新体验》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11-20
自然博物馆“桂地寻龙”珍贵化石揭开远古生物谜团
型恐龙在死去后很难保存完整,留下的椎体、肢骨相对较多,为科研人员拼凑它们的原貌提供了线索。
远古时期,地处中国华南地区的广西曾经是一片汪洋。约2.35亿年前,这里整体抬升,出露到海面之上,进入稳定的陆地发展时期,成了无数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园。由海变陆,沧海桑田。曾经繁盛一时的远古生物如今深埋地下,再次亮相已是写满历史的珍贵化石。如今,其中的70余件被搬进了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展厅,出现在“桂地寻龙——广西恐龙动物群特展”中。展览由国家自然博物馆与广西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通过“远古广西”“恐龙发现”“恐龙种类”“恐龙之乡”及“恐龙文化”五大部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亿万年前生机勃勃的恐龙世界。扶绥中国上龙(左)和大石南宁龙观展亮点巨猿下颌骨 “带领”科学家破解灭绝之谜展厅中,第一件明星展品是一件步氏巨猿下颌骨模型。它的原型来自广西柳城的巨猿洞。步氏巨猿下颌骨模型时间拉回到1935年。荷兰古人类学家孔尼华在香港的中药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与人类牙齿非常像的类人猿牙齿。经过研究,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类人猿,将其命名为步氏巨猿。名字中的“步氏”是为了纪念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北京人”的命名者。20年后,曾挖出“北京人”头盖骨的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广西一个山洞里找到了步氏巨猿的牙齿化石,确定了步氏巨猿来自广西。之后不久,一位广西人挖到的一件“龙骨”几经周折也辗转来到了裴文中手上。他惊喜地发现,这件“龙骨”其实是步氏巨猿的下颌骨。也正是这件“龙骨”的出现,带领科学家们找到了柳城巨猿洞。“柳城巨猿洞是迄今发现的步氏巨猿化石材料最丰富、最完整的化石地点,共发现3个巨猿下颌骨和1000多颗巨猿牙齿,至少代表了75个巨猿个体。”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王宝鹏说,科学家推测,步氏巨猿身高可达3米,体重可达300公斤。如此巨大体型的巨猿为何走向了灭绝?在古人类学中,这曾经是个“不解之谜”。毕竟,与它生存在同一地区的其他灵长类动物都成功适应了环境并继续繁衍。后来,科学家在它的牙齿里找到了答案。“通过分析牙齿化石的微磨痕纹理、微量元素等信息,综合考虑步氏巨猿生活的时代跨度,科学家认为它的灭绝很可能是因为‘挑食’。”王宝鹏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步氏巨猿曾在食物资源丰富且多样的森林中盛极一时。然而,随着环境改变,其偏好的食物资源渐渐匮乏,种群无法获取充足的营养;同时,他们体形越来越笨重,摄食活动的地理范围也大为减少。“步氏巨猿没有在关键时期及时做出改变,最终走向了灭绝。”遗憾的是,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关于步氏巨猿的生活习性、行动方式等,科学家还知之甚少。要揭开笼罩在它们身上的更多谜团,还要等待更多关键性化石证据的发现。展览拿出两件化石供观众触摸牙齿化石 为扶绥中国上龙正名展厅中,个头最大的一件展品当属扶绥中国上龙骨架。它的看点也与牙齿有关。“最初的研究认为,扶绥中国上龙属于水生爬行动物蛇颈龙类,2008年重新被鉴定为棘龙类。”王宝鹏说,从海洋爬行动物归类为大型兽脚类恐龙,牙齿化石是关键性的证据。展柜中,三颗圆锥状的牙齿并排摆放。“最开始发现的牙齿材料很少,加上人们对棘龙的认识不足,因此才闹出了身份认定的‘乌龙’。”凑近看,观众可以轻松看到牙齿上竖向排列的棱,这是棘龙类的典型特征之一。根据牙齿化石,科研人员完成了扶绥中国上龙的头骨复原以及生态复原图。这些图片同时在展厅展出:风雨交加之中,站立水中的扶绥中国上龙前肢紧紧抓着一条不断翻腾挣扎的鱼,头部外形类似于鳄鱼。扶绥中国上龙牙齿化石王宝鹏说,广西境内发现了这种会抓鱼的巨型兽脚类恐龙,与同时期的丰富鱼类动物群密切相关。目前,科学家已发现的鱼类动物群至少包括6种淡水鲨鱼、2种硬骨鱼类,一些淡水鲨鱼体长可达2米以上;部分种群的牙齿也在展厅里亮相。“满嘴尖牙的扶绥中国上龙不只是站在浅滩捉鱼吃,相反,它可能像鳄鱼一样优雅地在水中穿行抓捕猎物。”扶绥中国上龙所属的棘龙因背部帆状神经棘而得名。与步氏巨猿类似,受限于化石材料,科学家对它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最新的发现认为,它的四肢都可以着地,因此前后肢的长度差异可能没有之前想象得那么大。”王宝鹏说,棘龙背椎上帆状物的功能也仍是古生物学家研究和讨论的重点。人们猜测,这一结构或是用来调节体温,或是恐吓对手,或是吸引异性,但是并没有最终定论。“广西第一龙” 化石碎块曾被当废料与扶绥中国上龙并排而立的另一个大家伙是大石南宁龙,是广西乃至华南地区第一个被研究和装架的鸭嘴龙类恐龙,有“广西第一龙”之称。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的是,拼凑起骨架的化石碎块一度被当成了废料。扶绥中国上龙(左)和大石南宁龙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南宁市那龙乡大石村村民在石火岭进行水利建设时,挖出一堆类似动物脊椎的“石头”。当这堆骨骼被当作废料清理时,有老人认为它们可能是能治病的“龙骨”,便悄悄捡了几块带回家。几十年后,大石村一位小学教师对村民捡回的一块“龙骨”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认为,它很像是远古动物的化石,便联系了广西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专家。该馆随即带领考古人员前往那龙一带开展了田野调查,确认了“龙骨”恐龙化石的身份。1990年,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地质研究所和南宁市博物馆又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收获颇丰——经清点,共获得一条鸭嘴龙40%的骨骼化石,包括头骨、颈椎、背椎、尾椎、四肢、肋骨、坐骨等。这是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发现鸭嘴龙。根据这条鸭嘴龙的出土地点,专家将其命名为“大石南宁龙”。“大石南宁龙是鸭嘴龙类的早期代表,身长约8米,体重约7吨,以植物为食。鸭嘴龙因形如鸭嘴的吻部而得名,并最终演化出上千颗牙齿。”王宝鹏说。它的发现丰富了鸭嘴龙类的多样性,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多关于鸭嘴龙演化的信息。巧合的是,世界上第一具被研究装架的恐龙也是鸭嘴龙类,被命名为“佛克鸭嘴龙”,于1868年完成装架并首次在费城自然科学院内展出。而中国第一具被发现的恐龙同样是鸭嘴龙类,于1902年由俄国人发现于黑龙江省,1924年装架,现存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观展解码广西恐龙命名9个属种广西恐龙化石最早发现于1963年,迄今已发现了13处恐龙化石地点,其中有10处属于白垩纪时期。这些地点主要集中在桂南和桂东南,呈北东—南西向分布。研究显示,广西恐龙包括真蜥脚类、巨龙形类、巨龙类、棘龙类、鲨齿龙类、剑龙类、禽龙类、鸭嘴龙类和角龙类等。被命名的恐龙属种有9个,包括世界最大之一的白垩纪蜥脚类赵氏扶绥龙、中国最早发现的奇特的鱼食性恐龙扶绥中国上龙、中国南方唯一的禽龙类广西那派龙和首个确切的鸭嘴龙类大石南宁龙,以及广西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广西大塘龙。“这表明,广西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曾是各类恐龙的聚居地,大量恐龙在这里繁衍生息。”王宝鹏说。上手触摸与恐龙零距离此次,展览特别拿出了两件化石供观众上手触摸,零距离感受恐龙的庞大。两件化石是蜥脚类恐龙的肢骨。“两件化石的原型都要在30米左右。”王宝鹏说,蜥脚类恐龙是恐龙世界中的“巨无霸”,但是喜欢“吃素”。大型恐龙在死去后很难保存完整,留下的椎体、肢骨相对较多,为科研人员拼凑它们的原貌提供了线索。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11-19
让远古石头“讲”故事
城县还联合多方制作发布了《梦回皮诺》《远古的石头会说话》《时光上的皮洛》《香巴拉》等有关皮洛遗址的歌曲;开发系列文创产品
11月8日,在稻城县皮洛遗址考古工作站建设现场,工人正在进行收尾工作。不久前,皮洛遗址暨更新世亚欧大陆古人类迁徙扩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稻城县举行。会议公布了一项新发现——稻城皮洛遗址的年代最早已超过了距今20万年。这意味着人类至迟在20万年以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青藏高原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皮洛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备受瞩目。近年来,稻城县抢抓文化遗址保护新机遇,持续推进考古成果、考古遗址活化利用,通过规划建设遗址公园、开发文创产品等形式,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有生命力”的公园“目前工程已完成近90%,预计年底初步验收。”在稻城县皮洛遗址考古工作站建设现场,稻城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干国新告诉记者,稻城县正规划建设“皮洛考古遗址公园”。作为考古遗址公园的一部分,考古工作站的建设将为后续考古研究和其他文旅融合项目的建设打下基础。即将完工的考古工作站,功能布局已具雏形。一楼是旅游服务接待大厅、展厅以及旅游咨询服务配套室;二楼是文物管理用房、观光实验室;三楼是屋顶观光区、游客休息室等。兼具“考古”和“展示”功能,既是考古工作站的建设思路,也是整个遗址公园的规划原则。根据规划,考古遗址公园内将修建考古大棚,内设展示栈道,在不影响考古工作的情况下展示考古发掘现场及地层、文化层、出土石器等。“我们想要打造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公园。随着考古和科研工作不断深入,公园展示的内容不断充实,内涵也会更加深刻。”干国新说,公园的建设将本着对遗址“最小干预”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地形,避免大面积土方扰动和深挖路基的行为,防止对已知遗址、地下可能埋藏遗存以及环境造成破坏或影响。让遗址文化走进生活10月底,一部以考古现场为线索、讲述20万年前的远古人类远征之行的纪录片《看见皮洛》正式发布。“该片通过对四川稻城皮洛旧石器时代远古遗存的科学研判,辅以合理的浪漫想象,讲述了早期人类征服高原的故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纪录片加入了XR拍摄的手法,带领观众沉浸式重返旧石器时代,再现亚欧大陆古人类迁徙扩散的壮阔史诗。旧石器时代遗址,尤其是像皮洛遗址这样的旷野遗址,可视性和观赏性不强。如何能让大众看得懂、感兴趣,让来自远古的石头“讲述”自己的故事,持续增强皮洛遗址吸引力影响力,是稻城县推动考古成果活化利用的方向之一。除了拍摄纪录片外,稻城县还联合多方制作发布了《梦回皮诺》《远古的石头会说话》《时光上的皮洛》《香巴拉》等有关皮洛遗址的歌曲;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其中,以出土文物“皮洛手斧”为原型的考古盲盒一经推出便“一盒难求”。“我们还将采用贴合年轻人审美的设计,推出更多文创产品。”干国新透露,规划设计的皮洛考古遗址公园中,也专门设立了文创中心,将结合皮洛阿舍利文化、藏族文化持续研发系列产品,推动遗址文化走进大众生活,实现可持续保护利用。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11-19
澄江化石地:地球生命演化的礼赞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建成开馆,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线脉络多角度、多层面诠释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地球生命演化历程。
澄江化石地承载着地球生命演化的珍贵密码。从1984年发现首块化石到2012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到博物馆的建成,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化石,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1984年,在云南省澄江帽天山西坡发现的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打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的生命之门。目前在澄江化石地发现的寒武纪动植物化石分属20多个门类、300多个物种,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2020年8月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建成开馆,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线脉络多角度、多层面诠释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地球生命演化历程。原标题:《【游云南·看吴哥】澄江化石地:地球生命演化的礼赞》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11-1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