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诺90年 守护古生物化石
这个承诺,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姜家的血脉中。从此,姜家的命运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薄雾渐散,连绵的方斗山脉,在熹微的晨光里舒展着优美的曲线,万州区新田镇高家村就“藏”在这片森林里。这是一个名副其实“长”在化石堆上的村,在这片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属于古生物化石保护区,这里曾出土数以万计的古生物化石,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发祥地。↑ “长”在化石堆上的高家村。90年前,村里一名姜姓的前辈接待了一支古脊椎动物学考察队,专家离开时,这位前辈许下承诺,将守护好这片化石区。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随口答应的一句话,会让一家人坚守至今。这个承诺,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姜家的血脉中。从此,姜家的命运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10年、20年、30年……这一守就是90年。一三月,风传花信山河春。姜元顺站在屋后的平坝上,望着山的远方,念叨着天暖了,进山的人又多了。巡山,守山,护山,是姜元顺的日常。我们跟着他钻进山林,背影瘦小的他健步如飞,很快甩了我们一大截,见我们跟不上,他笑着停下来,指着脚下的人行便道说:“去年路硬化了,现在好走多了,以前是条土路,是我们用脚踩出来的。”脚下这条路,是一条一米宽的人行便道,阶梯蜿蜒至尽头后消失在视线中,目光穿过密林望出去,是连绵不断的小山包,属于方斗山脉。“看到那边的山包没,用地质学的行话说,是‘露头’比较好的地方。”姜元顺向我们“显摆”起来。↑ 姜元顺指着远处的山包,分享怎样的地形下面会有化石。露头,指的是岩层裸露出来的地方,也是化石最可能掩埋的地方。在高家村这样植被茂密的地方,寻找“露头”,并不容易。“经常要到远离人烟的地方巡护,天不亮就要起床,有时遇到雷电暴雨,全身都会被淋透,摔跤、被野蜂蜇更是家常便饭。”姜元顺说,那时就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爬,已经记不清到底走了多少路。姜元顺指着远处的一片群山:“你看,从这里望出去,你们看得见的地方,我都去过。”越往上爬,台阶越陡峭,经过一段长满野草的陡坡,我们到了老屋包化石点,只见上下两个蓝色的铁棚掩映在林中,姜元顺拿出钥匙,进入棚内,一个宽4米、长10米、深10米的土坑赫然眼前。↑ 姜元顺带记者参观老屋包化石点。“这里出土的巴氏大熊猫化石骨架,为全世界同类标本中完整度最高,这里还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最经典的产地之一……”说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姜元顺滔滔不绝。找到一处角落坐下,姜元顺取下被汗水浸湿的眼镜,打算休息片刻。“跟我一起长大的伙伴都出去了,现在就我一人还在这个山窝。”望着眼前的化石坑,姜元顺突然冒出一句话,然后向我们摆谈起他的故事。时间回到40年前,当时,全国农村迎来了外出务工的热潮,对于村里的年轻人来说,生活无外乎两个选择,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那时候村里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祖辈在地里刨食,刨了一辈子,也没刨出名堂。吃够了大山的苦,村里人纷纷外出,另谋生路。姜元顺却是“另类”,当村里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时,他选择留在这个山坳坳。“其实,我也曾有多次进城安家的机会,一些朋友也给我介绍过城里的工作,我都没去。”坐在化石堆上,我们从他与化石结缘开始,聊到他的“日常工作”,话题穿越数万年。但我们的心中不禁打起了问号:这条艰难孤寂的守护之路,姜元顺为何要坚持?二微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姜元顺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他拿出一个已经掉漆的保温杯,抿了一口水,顺着升腾起的水汽,思绪回到了一个世纪前。1921年,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村子的宁静。当时,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派出中亚古生物考察团来到中国,考察团的格兰阶博士找到了盐井沟。在这里,他们整整发掘了三个冬天,采集到相当完整的东方剑齿象、虎、犀牛等古生物化石,并运回美国。这批精美、完整的化石震惊了当时的古生物界,并由此拉开了盐井沟化石百年考古发掘的序幕。随后的多年时间里,这个小山沟,作为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发源地,吸引考古学家们纷至沓来,包括我国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1934年,杨钟健率考古队来到这里考察,机缘巧合下,找到了姜元顺的爷爷姜光灿作向导。“因长期在山间挖草药,爷爷是当地出了名的‘活地图’。”讲到爷爷的故事,姜元顺兴致高了不少。↑ 姜元顺回忆姜家与化石的“缘分”。在盐井沟科考期间,杨钟健一行人在姜光灿的引路下,找到了多处极具研究价值的化石出土地。看到这些采集出来的化石标本,姜光灿才知道,原来这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石头”,竟然是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它们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经过短暂几天的相处,考察队离去之际,杨钟健握着姜光灿的手嘱托道:“这块地出土的化石极具研究价值,是国家的瑰宝,千万不能被人破坏了。”姜光灿向杨钟健许下承诺:“放心,我一定守好。”自那时起,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就与化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石头”,也就成为了他们一家世代守护的“图腾”。继杨钟健的考古队之后,国内众多古生物学家先后来到这里,姜光灿一如既往,为他们指路,寻找化石。那个时期,姜光灿有八个孩子,加上他夫妻二人,一家十口,日子过得紧巴,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在最困难的时候,姜光灿也没有把化石拿去卖了换钱。姜光灿晚年时,把识草药的本领传给大儿子姜大伦。一方面增添收入,另一方面,想教儿子识化石,把保护“化石窝”的任务传下去。冬去春来,姜大伦农活不干,没事就往山里钻,成了当地出名的“草药先生”。在父亲的影响下,姜大伦不仅能辨别草药,对于化石的走向、种类等更是了然于心。姜光灿年迈行动不便后,姜大伦主动接过“衣钵”,承担起了化石保护区日常巡护,及考古队的协助工作。“你说,我爷爷和父亲为了一个承诺,在这片山守了一辈子,到了我这一辈,能不守下去吗?”姜元顺平静地说道,然后拍拍身上的泥,起身走出了老屋包。三顺着老屋包,我们来到一处山脚下,从这里望出去,连绵起伏的山头如新生竹笋般冒出。“这个叫锅顶包,那边的叫尖山子、马脑壳、滚牛坡、长合包……”望着眼前的山,姜元顺又打开了话匣子。山的名字是姜元顺从父亲那得来的,望着这些熟悉的山,儿时的记忆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剑齿象发现者姜元顺和他父亲。“福生啊,你说这片山哪种山形有化石?”“福生,猜错了,下次可就不带你赶路了。”福生是姜元顺的小名,姜大伦稀罕这个儿子,经常带他去隔壁村的姑姑家串门,这些山是必经之路。一路上,姜元顺就跟在父亲后面,识山形、辨土壤,为父子俩漫长的路途平添了乐趣。走过爷爷与父亲过去几十年里走过的路,年幼的姜元顺与上万年的化石连接出了新的羁绊。“福生啊,爸爸走不动了,你可要替我守住这片山。”那时才7岁的姜元顺还不知道“守”的含义,只是应承地点点头。等到10岁时,姜元顺在家待不住了,每次父亲出门去化石保护区巡查,协助各地文物考古队进行发掘工作时,他就跟在后面。山路不好走,姜大伦怕他摔跤,不让去,姜元顺就哭闹,没法,姜大伦只好牵着他走。后来再大些时,姜元顺不赶路了,拿着小锄头,跟着同村的小孩一起上山,一边放羊,一边找“石头”。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会与这些“石头”打一辈子交道,这一生会走进近百个山头,接待考古队员近千次。他更没想到的是,自己何其有幸,在这条路的起点,便与著名学者结下终身友谊。198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黄万波等人,组成三峡古人类考古队,来到原四川省万县市盐井沟考察。考古队几番打听,找到了熟悉盐井沟地形的姜家,此时姜光灿已经因病去世,当时才22岁的姜元顺和父亲姜大伦一起接待了考古队。↑ 姜元顺(中)和村民,协助考古队发掘化石。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考古队一行人吃住都在这。白天,姜元顺为考古队引路,带领他们深入化石的秘境;夜晚,他和村民们围坐在黄万波身边,聆听他讲述化石、古生物和地理的奥秘。在姜元顺家,考古队度过了一个充实的月份。接下来的几年里,黄万波的考古队又多次重返盐井沟。在与姜元顺一家的相处中,黄万波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考古结束临走时,黄万波将自己视为宝贝的考古书籍送给了姜元顺。二人的情谊,就此结下。40年来,他们通过书信、电话和微信等方式保持联系。遇上好的书籍,黄万波还会千里迢迢,邮寄给姜元顺。这些书如同打开的潘多拉魔盒,让姜元顺入了迷,彻底激发了他对古生物化石的热爱。↑ 姜元顺展示他珍藏的考古书籍。“兴趣最浓那阵,经常通宵看,晚上光线暗嘛,把眼睛都看‘瞎’了。”听完姜元顺的话,我们这才注意到,他的眼镜镜片,约有5毫米厚,度数高达1100度。“学知识嘛,还是得有一些代价才行。”姜元顺笑着说道。姜元顺付出的代价的确挺大。在他的“书房”,有20副旧眼镜,躺在一个破木盆里,有些是增加度数时换的,有些是巡查化石保护区,不小心摔坏的。听着姜元顺的故事,走过他无数次走过的路,我们对他的坚守多了一份理解,也平添了一份敬重。四临近中午,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半个小时后,到了姜元顺的家,是一栋一楼一底的砖房,墙面贴满了白瓷砖。厨房里,姜元顺的老伴陈永碧正在灶台前忙活。“你们先耍会儿,饭一会儿就好。”见到我们到来,陈永碧热情地招呼道。这栋房子已经建了40多年,屋内朴素简单,打扫得整洁干净。在姜元顺二楼的一个书桌上,我们发现了不少“红本本”。“这些都是他们给我发的荣誉证书,每年都邮寄过来,这些年从没断过。”姜元顺翻开这些荣誉证书,“你看,这是2015年的,这是2016年,这个是2017年的……每年都有。”↑ 姜元顺获得的“荣誉”很多,但摔坏的眼镜也不少。我们注意到,每本荣誉证书的表彰原因无疑都离不开四个字:化石保护。“我不只有这些荣誉证书,我还上过好几次电视呢。”说到这,姜元顺眼里放着光,脸上满是自豪。1998年是姜元顺第一次上电视,当时,重庆电视台得知姜家一家三代守护化石的故事后,专门前往盐井沟拍摄新闻。那时村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新闻播出当天,村子里的人四面八方赶来看新闻、凑热闹,足足有20多人,挤满了屋子。“第二天,我去镇上赶场,好多人都认识我了,说我就是‘昨天上电视的那个人’。”过了这么多年,姜元顺仍然记忆犹新。最让姜元顺骄傲的还是2007年。这一年的5月,一个寻常的日子,姜元顺和父亲在山林中巡查时,意外发现疑似化石的踪迹,凭借多年的积累,父子俩断定下面大概率有一具化石骨架,并且体型较大,非专业技术不能擅自挖掘。于是,姜元顺立马向相关部门报告此事,在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指导下,万州区文物管理所紧急展开抢救性发掘。然而,天公不作美,连日的大雨让化石面临损坏的风险。在这关键时刻,姜元顺挺身而出,号召村民们一起冒雨抢救。从高家村到化石坑,步行单程需要一个多小时。面对恶劣的天气和艰巨的任务,村民们放下手中农活,赶赴现场,衣服淋湿了,就搭棚生火,烘干衣服,然后继续挖掘。↑ 姜元顺与村民小心翼翼抬着新发掘的化石。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头长6米、高3米的“巨无霸”东方剑齿象化石终于重见天日,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现在,这具化石骨架陈列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属于镇馆之宝之一。姜元顺和父亲发现东方剑齿象化石的事迹,还在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进行了展陈。“现在你们去那里,还能看到我和父亲的照片呢。”说罢,姜元顺掏出手机,找到一张他和父亲的合影。照片上,姜元顺身着白色衬衣,父亲身着蓝色布衣,照片的背景是剑齿象化石发掘点,照片上的几个字引人注目:剑齿象化石发现者姜元顺和他的父亲。突然,楼下传来的喊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原来,陈永碧已经做好饭菜,招呼我们下楼吃饭。“你们信不,在全市的三峡古人类文化培训课上,我是唯一的农民代表。”饭桌上,姜元顺接着“显摆”。“他人气高,不仅是专家的‘特邀嘉宾’,就连隔壁村的人发现了化石,也都是找他。”陈永碧笑着接过话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在饭菜的氤氲香气里,一个个故事穿过漫长的时光,浮现在眼前……五吃过午饭,姜元顺说要带我们去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里了。”姜元顺话音落下,只见马路边,两个新旧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碑相依而立,这两个分别刻有“古生物化石点”“盐井沟古生物化石遗址”字样的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碑,分别立于1999年和2009年。↑ 姜元顺讲述两块石碑的由来。“这两个石碑,让我们多年的守护终于有了一个交代!”姜元顺触摸着石碑上的字,手指微微颤抖。此时,明媚的阳光洒下,柔和地照亮了石碑的轮廓,岁月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显得沧桑而庄重。盐井沟古生物化石群分别在1999年和2009年,被评定为万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联合万州区文物管理部门,为盐井沟古生物化石群划定了13.36平方公里的保护区范围,划分了核心区与缓冲区。实际上,盐井沟古生物化石群纳入“官方保护”前,姜元顺就非常重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他曾邀请化石专家为村民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多次召集村民召开文物保护安全大会,文物保护还纳入了高家村的村规民约……冬去春来,岁月流转。“留守”村里这些年,姜元顺一心扑在“化石窝”上,他从一个年轻小伙,步入了花甲之年。“好在儿子在我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对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姜元顺欣慰地说道。2019年后,盐井沟化石发掘工作按下了“暂停键”,这一年,姜大伦因病去世。大概是命中注定,2018年,姜元顺的儿子姜玲敏进入重庆市二零八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从事化石修复工作。化石守护这份使命,穿过岁月的长河,交到了姜玲敏手中。“盐井沟出土的化石,很多我儿子都参与了修复,你看,有犀牛,有巨貘……”说着,姜元顺打开手机,照片里,这些“复活”的远古动物体态各异,惟妙惟肖,从它们张开的下颚里,似乎还能听到从百万年前穿透时空而来的低吼。父辈的使命结束了,姜元顺和儿子的使命还在继续。↑ 姜元顺和父亲发现东方剑齿象化石的事迹,在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进行了展陈。现在,高家村的村民们正接过化石保护的“接力棒”,文物保护这份责任还在不断传递——2018年,村里一户人家改扩建房子,挖屋基时挖到了化石,姜元顺得知后,立马前去劝说,最后这户人家主动放弃了房子扩建。2022年,一名商人计划在高家村投资千万元建设采石场,并提出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分红,然而,面对这一诱人的提议,村民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样的故事在高家村比比皆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村里没有发生过一件本地村民私人挖掘、盗卖、破坏化石的事件。保护“化石窝”的使命,已不再是姜元顺一家的承诺,它已经成为高家村2839名村民的共识。不知不觉间,已到日暮时分。临走告别时,姜元顺向我们寒暄道:“我还有个心愿没实现,想让盐井沟的化石真正‘活起来’,把这里建成一处古生物化石科普基地……”车行驶在落日的余晖中,盘旋在苍翠的群山里,姜元顺一家四代人的故事再次在脑海中闪现,恍然如梦。回望这片土地,心中不禁涌起一份敬意与温情。一家人的坚守,一组群像的丰碑,这种精神还在这片土地赓续绵延……原标题:《万州:一诺90年 守护古生物化石》(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来源:看万州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3-26
-
古生物复原模型原型师余国梁:喜欢就不辛苦
余国梁自2013年起从事古生物复原模型创作及生物模型制作,多个模型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中国农业大学东区图书馆内,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古生物模型吸引了每一位纷至沓来的人们。但你可否知道,如此精良的模型并非是校外艺术家的展出也非创作于艺术专业的师生,而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体育老师!你一定很难想象如此细致的描绘竟然出自一位身高185cm的彪形大汉之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酷似姜文的体育老师余国梁。从不停止学习坚持用艺术进行表达和创作1981年,余国梁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他就展露出对于美术和体育的天赋。“我妈妈说我很小的时候就会通过撕小纸片、贴成各种形状的动物来表达自己。”这种用艺术进行创作和表达的习惯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由于当时学习美术的成本较高,余国梁的家庭决定培养他的另一大天赋,也就是体育,作为专业。虽然一直没有接受过最专业的美术方面的培训,余国梁却一直坚持自学。小学时,他受动漫的影响,对喜欢的热血作品进行临摹,并逐渐自己进行创作。中学后,他将体育和美术两大爱好结合,给教练队友画了系列漫画作品,并开始设计LOGO等艺术作品。1999年,余国梁作为体育特长生考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由于表现优异,于大二时入选中国国家橄榄球队,并在2003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职。↑ 余国梁与作品余国梁一直以来对古生物相关的领域有较大兴趣,但并没有进行过深的了解,直到他的孩子出生后,他才逐渐重拾起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由于孩子喜欢一个恐龙模型的玩具,但是当时没有买到,余国梁便上网搜索,发现了没有颜色的半成品,于是他买回来后自己给模型上色,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学了一些有关模型制作的教程,接触了相关的工具、材料,在逐渐上手后他不再只是复原已有的玩具模型,习惯用艺术进行创作的他萌生出许多想法,为了完成理想中的作品,余国梁开始大量地学习。余国梁会将自己创作的心得和疑问发布在贴吧里,得到了很好的回应,在网友的互动和鼓励下,他逐渐树立信心。再加之体育专业出身,对于骨骼、肌肉等生物构造的原理有所了解,对于模型制作有巨大的帮助。小时候对恐龙的好奇被唤醒,就这样,从2013年开始制作,到目前他已经坚持了10年。↑ 余国梁作品设计图这10年间,余国梁基本每天都会坚持创作,为了不和本职工作冲突,他经常要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当问到是否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辛苦时,余国梁相当干脆地回复到“你喜欢就不辛苦”。他说在创作和学习模型制作的工程中,心理的巨大充实和快乐会让人忘却那种身体本身出现的不适,而这,让我们看到了他心中巨大的热爱。除了坚持,他还在不断地学习。从传统泥塑到数字雕刻,不断尝试和突破,自学建模软件、3D打印机等等,为了更广也更好地制作模型。余国梁的学习不止是制作技术,此次在校园内开展也是他的尝试之一。之前,他的作品多次被各大博物馆等机构展出,只需要寄出作品即可,然而自己开展就要面临策展、布展,如何安排能够将作品的效果最大化,这些都困扰着毫无经验的他。在美育中心老师的帮助下,余国梁逐渐找到方向,顺利完成了这次的展览,也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在不断探索、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余国梁收获了愈发精进的技术。除此之外,他还将从模型制作中收获的经验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向同学们提出建议,希望同学们得到学习与生活的启示,真正做到让艺术落地,让美育体育生花。整体入手,宏观意识余国梁的制作过程有着非常精细的步骤,从收集并提炼资料,合理补充资料缺少的部分,到搭建骨架,确定比例关系,再到拆分区块,让模型大致成型,最后是补充细节,在颜色和纹理上下功夫,锦上添花。一个模型制成的每一步都有极强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从宏观到微观。先把结构定好,再在细节上进行修改,才能让艺术表现的活力更加彰显,审美感知的魅力更加丰富。这也给余国梁带来了启发:我们一定要拥有大局观!身为教师,余国梁也将这一思考分享给学生们,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大局思维,将这种合理的、有助于工作与学习的思维方式作为专业课的基础,指导论文的写作、项目的落地。余国梁的努力得到了良好的反馈,学生们将体育美育融入学习和生活中的能力显著提升,审美趣味表达和文化理解状况方面也逐步增强。有的放矢,可克万难作为运动员的经历让余国梁对肌肉的发力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他试着在还原外观的基础上,将力量、速度、动态等元素融入在模型之中。有了这一目的,姿态、涂色、光影等一切元素都要为之服务,这使得整个作品有统一的倾向,使其结构更完整,风格更和谐。在面对学生时,余国梁总是向他们传达要早早树立目标的理念。他表示,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其实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于是,他带领学生走出舒适圈,开拓兴趣面,培养学生的美育体育意识、素养和情怀,帮助学生在美育体育实践中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开启人生更多可能性。寻找优点,肯定自己当余国梁用现在的眼光回过头去看自己最开始的作品,一眼便能看出很多青涩而不足的地方,但他也仍然记得第一个作品成型时他的惊喜与激动。“有型总比没型要好,千万不要总是否定自己,而是要肯定自己的每一个突破。”一路走来,余国梁不断捕捉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于是,随着一个个模型的制成,他的技艺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也更上一层楼。余国梁也将这份亲身体会运用到了橄榄球教学之中。在赛后的总结会上,他将往日的“一味找自己的毛病”,改变为“先寻找优点,再提出缺点”,用这样的方式让球员们保持充足的自信,将自己的优点继续保持,之后再去补齐自己的短板。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让每一位队员都在自信与积极的情绪中全面发展,在下一次比赛中展现出更好的自己。从美育到体育,余国梁让美育浸润教学,助力推动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建设。勇于尝试,融合创新“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多去尝试新事物”,他用自己制作模型时的经验举例,“每种材质都有自己的特性,不能说自己习惯了用哪种泥料以后就只用那一种,有的时候你尝试了一种新的材料之后会发现能轻而易举地打到你想要的效果”。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他说到,每一种新事物都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思维模式,当一种思维模式遭遇瓶颈,便应当跳出来,用新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当我们走出原有的道路,回头再看遇到的问题,或许会大有帮助,余国梁向青年学子提出建议。正如他同时走上体育与美育两条相辅相成的道路,并用体育的理论指导美育的实现,用美育的启示引领体育的教学。余国梁坚信,只要创作主体的精神状态和才艺相融合,艺术呈现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以美育人,增强美育教育的认同感与普及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学科壁垒,进一步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发展愿景,是余国梁奋斗的目标。艺术是一架沟通的桥梁,余国梁以模型艺术的形式,让美育体育实践扎根在中国农大的土地上,不断激发大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原标题:《185“姜文”老师+恐龙=?!!》(原文有改动)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公众号作者:夏童童、朱谱彤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3-12
-
化石网2024年新年贺词
化石网恭祝大家2024元旦快乐!2024年已到来,值此新年之际,化石网向大家致以诚挚祝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023年,化石网进行全面改版,现今作为化石爱好者的网上家园—化石网以全新面貌,通过精美的图、文、视频,向公众传递最新的科研成果、古生物资讯等,我们还设立化石爱好者之家板块,展示化石爱好者的风貌并鼓励爱好者投稿。↑全新网页2023年,我们推出一系列大型科普活动。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走过北京、南京、和政、常州、郴州……2023已是第十届,在浙江绍兴举行,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科普专家、化石爱好者等近200人亲临此次盛会,会上颁出“资深化石爱好者徽章”。↑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海报(上)↑ 大会颁发纪念徽章现场“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自2017年开始,2023年已举办到第三届,本届大赛邀请全国自然博物馆、科普机构等16家单位作为分赛区,共收到投稿2000余份,各赛区选送进入全国总决赛作品203份。↑ 部分获奖作品展示↑ 获奖选手领奖现场(上)、优秀组织奖领奖现场(下)湖南矿博会“点亮科学梦” 化石网科普互动区,是化石网在历届湖南矿博会活动的传承与升级,10余场古生物学家以及一线科普工作者,与近3万名公众零距离面对面。↑ 现场互动的照片化石网首次带媒体走进湘西化石产地,让记者与古生物学家面对面,与化石近距离接触,旨在使其更了解古生物学,更有力地传播科学家精神。↑ 考察现场2023年,化石网设立“化石网科普教育基地”,旨在对私人、中小型及民营古生物博物馆进行科普指导,提高其社会影响力,首批分别为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与盘古化石馆两家单位。↑ 化石网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现场新故相推,日生不滞。2024年,是化石网成立20周年。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向前,打造更精彩的专栏,策划更有意义的科普活动,探寻古生物科普更有效的新途径,努力、尽力、齐力构建化石爱好者的网上家园,搭建一座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家与化石爱好者之间的桥梁。恭祝大家2024年喜乐安康,万事顺遂!撰写/审核:盛 捷(化石网主管)绘图美工:高 悦(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排版编辑:诸鹏飞(化石网编辑)
2024-01-01
-
保护孩子的“超能力”
祝福那些被选中的孩子,“超能力”永远不被没收。4个小学生一度登上新闻热搜。41年前曾被宣布野外灭绝的一种甲虫,被他们发现了。披着金属绿的“隐身衣”,藏匿在树梢上,阳彩臂金龟躲过了见多识广的科研人员,躲过了财迷心窍的虫贩子,却躲不过四年级小男生的眼睛。我国曾在1982年宣布阳彩臂金龟灭绝,最近几年才偶有发现。根据媒体报道,两个月前,江西省宁都县黄陂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在镇上的篮球场玩耍,忽然发现水泥地上有一只“奇虫”,闪烁着奇异的金属光芒。经过认真讨论,孩子们决定把虫子交给警察叔叔。在媒体刊发的照片中,4个男孩一字排开,一脸严肃,笔直地站在派出所的办公室里,其中一个孩子胳膊上还打着石膏。除了这只被绷带吊起来的手,其余7只小手都紧贴着裤缝。这件事,放在生物研究领域,每天都在发生,再寻常不过;放在新闻列表里,占不到几秒的注意力。但对这些孩子而言,它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发现一个神秘的、美丽的生命,找到一个消失41年的地球的老朋友,干一件被警察叔叔严肃处理、被“科学家”研究讨论的重要事情。在发现已灭绝物种、新物种、珍稀化石这些事儿上,小学生常常立大功。2019年,广东河源一名小学生放暑假在河边游玩时发现一枚属于白垩纪晚期、距今已有6500万年的恐龙蛋化石;今年4月,广州两个小朋友先后在海珠湿地二期发现了湿地第188种鸟“彩鹬”和湿地第189种鸟“黄头鹡鸰”;前不久,上海松江的11岁少年在宁镇山脉发现了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是我国近160年来首次发现该类型化石。除此之外,驰龙留下的脚印、两亿年前的植物化石、新的蜥蜴物种古氏草蜥……这些貌似只存在于科幻电影或者科普读物中、不会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奇珍异宝,都被生活圈子并没有多么广阔的小学生发现了。我试着想象,他们在某个成年人不会驻足的角落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捉住一只小虫,或捏起一块石头,这个世界不对成年人开放的密室就为他们悄悄打开。他们没有高校的绩点或学分压力,不求把虫子榨出论文价值;他们不会试着展现求职时的独特性或竞争力,不操心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虫子就是虫子,让他们尖叫和快乐。在没有现实目的的眼睛里,好奇心和探索欲天然存在。一片草丛,就是一个游乐场;一堆石块,就是一座博物馆。我想,孩子们或许是“被自然选中的人”,他们拥有一种超能力,就是看到成年人忽略的那个世界。这种敏锐的视觉值得被好好保护,往后他们长大了,还能看到社会的褶皱、人世的凹凸、他人的悲喜,看得见才有可能拥有同理心,而同理心通往更加公平和美好的未来。前不久,#小朋友是天生的诗人#话题火了,很多家长在网络社交平台分享孩子的“诗性”时刻。被日常琐碎消磨了感知力的成年人,在孩子身上看到了灵气闪光。荡秋千的时候不能戴口罩,因为这样,“风就不会跟我聊天了”;把蒜薹埋进米饭里,“种一棵小树”,过两年,再把西兰花埋进米饭里,“长成一棵大树”;阴天的时候,意味着“太阳迷路了,找不到了”;傍晚落日的霞光,是“太阳融化了”。保护一颗好奇心,需要保护每一次无忧无虑草丛打滚的机会,保护每一个对着小虫静静发呆的时刻,或者至少,在仍然可以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的日子里,从容地享受这份“虚度”。我相信,一个愿意蹲下来和蚂蚁对话的小朋友,拥有体察另一个个体命运起伏的能力。在一首以《没收》为题的诗里,一个小朋友写“工作没收了爸爸的陪伴,我和哥哥,没收了妈妈的时间”。祝福那些被选中的孩子,“超能力”永远不被没收。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张岳怡 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3-12-13
-
缘山求鱼记
化石爱好者御风在镇江句容结核鱼产地的野外记录。2022年春节期间,和南京的石友一起,厚着脸皮邀请南古所的傅强老师去了南京仙林挖化石,居然挖到了心心念念的南京花,喜悦了许久。一行人意犹未尽,想再去趟镇江句容走走结核鱼产地,看会不会有什么新发现。可惜当日大雪封路,一行人只能作罢,悻悻然找了个公园看看雪景堆雪人,顺便找了找太湖石上的化石聊以慰藉。转眼到了,2023年。今年春节天气一直不错,赶紧约上杭州原乡生态的沈秋等两位石友和傅老师再去句容。同行的还有傅老师的朋友常先生。话说我们一行人驱车不久,就到达句容结核鱼产地狗头山下。曾经的采石场,现已废弃许久,鱼结核还是不要指望的,找找菊石腕足倒是个不错的去处。抬眼望去,山体被从中剖开,半山腰上满是凌乱的碎石,山脚下一汪池水映衬着蓝天,天地顿然开阔。句容狗头山 2010年的狗头山 资料图片沈秋眼尖,看到山顶盘旋的一只鹰,立刻提醒我们,待我急忙打开相机时,那只鹰早已消失不见。懊恼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动力,连忙往山上走去。冬日里出野最大的好处就是草木凋零,行走起来比较省力,而且没有蛇虫鼠蚁,无需担惊受怕。转眼就到了半山坡,这里的石块呈现微微的红色,应该是含铁较多的缘故。风化现象极其严重,拿起地质锤在表面轻轻一敲,石头便立刻酥脆裂开。 低头寻找时,地面碎石里轻松找到好多菊石心,既有立体保存的,也有只剩下印痕的,俗称负模。喜滋滋地一块块捡起,小心翼翼地用报纸包好。 沈秋是人生第一次出野挖化石,看到这么多菊石也是美开了花,开心地和亿万年前的生灵合影留念。 菊石是一种深受广大古生物化石爱好者喜爱的化石,起源于早泥盆世,由鹦鹉螺演化而来,于侏罗纪最为繁盛。其进化极快,品种繁多,是地质学家确定地质年代的标准化石之一。后于白垩纪大面积灭绝,极少数的品种苟延残喘到古新世,在丹麦、美国、摩洛哥、墨西哥均有发现。再后来就销声匿迹,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句容狗头山这里的地层为三叠纪下青龙组,正是菊石繁盛的时期。也难怪这里的菊石俯拾皆是。只是奇怪为何在这座山头没有发现腕足和珊瑚的身影?同行里有专家的好处是,看到不确定的可以立即询问。傅老师真是非常耐心,无论我们拿过去什么都很细心地回答。真开心有这样现场学习的机会,简直算得上是私教课了。也因此得知,这里属于瘤状灰岩,除了结核鱼和菊石外,其实还可以关注下其他的遗迹,例如生物爬行的痕迹或者水流扰动的痕迹,都非常有趣。听闻此言,大家瞬间觉得视野豁然开朗,更加仔细地寻寻觅觅。山上当然还见到闪闪发光的方解石和软锰矿,作为初见者,很容易误认为是水晶和植物化石。我看了看并没有十分好看的,简单拍个照随即作罢。方解石(左)、软锰矿(右)在狗头山并没有停留太久,午餐后大家连忙赶去相邻的青山。那里属于产结核鱼的老山头,是句容结核鱼最最核心的主产区,已废弃多年。据说每年的三四月间,过来寻找结核鱼残片的化石爱好者络绎不绝。我们此行过去纯粹属于打卡留念,着实没有抱有太大希望。2010年正在开采的含有鱼化石的采石坑 资料图片 2011年结核鱼所在采石场全景(自北向南看) 资料图片 2011年采石场 资料图片同样作为采石场废弃的矿坑,我们依旧踩着满地的碎石走上山去。远看山体的剖面断层极其明显,正是化石爱好者典型的作业面。作为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我连忙举起锤子请沈秋帮我拍下“御风到此一游”的纪念照片。 同行的结核鱼玩家旭日凌晶却选择了从山脚下走过去。 正在山上听傅老师感慨此地和十年前他来挖化石并无多大变化的时候,山崖下的石友高声喊我们过去,说他发现了一块片状保存的鱼。一时之间大家十分欣喜,连忙赶过去。鱼化石被石友放在显眼的地方,仔细看去,化石并不完整,并且裂成两片。可以清晰的看到鱼头和身体的鳞片。鱼鳞纹理清晰,甚至乌黑发亮,是一条漂亮的裂齿鱼,也是句容结核鱼里最常见的品种。另外一个多见的品种是鳞齿鱼,偶见矛尾鱼。 大家都很开心,没想到此次过来居然还会有如此收获,真是捡到“漏网之鱼”了,属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刚好砸头上的那种运气。石友直呼这么多年来,他还是第一次在这里见到这种片状保存的鱼。傅老师也说确实非常少见,他十年前过来挖过多次也仅仅遇过一次而已。大家都喜气洋洋,我赶紧沾石友的光,一起拿着化石合了个影。 中国的鱼化石产地颇多,南有广东三水盆地的秀丽洞庭鳜;北有辽西热河生物群的狼鳍鱼吉南鱼鲟鱼;其他还有贵州关岭生物群的鳞齿鱼比耶鱼肋鳞鱼;山东山旺生物群的山东鲁鲤;湖北松滋的江汉鱼等等。 这些产地的鱼化石基本都为片状的保留方式,唯有江苏句容和安徽巢湖地区的鱼化石非常独特的以结核形式保存,属于特异埋藏了。结核鱼的形成原因现在最大众的解释是:这里的鱼儿在两亿年前集体死亡后,身体在缺氧的海底被微细菌迅速包围形成保护膜,从而得以保存肉质延缓腐烂,然后在逐渐腐败的过程中分泌出胶质,将身边的泥土粘着在身体上,慢慢和水中的物质形成碳酸钙,在海水的荡漾下逐渐形成椭圆形,掩埋后再经历岁月的磨砺保存至今。至于为什么只有此地的鱼儿多以结核的形式存在,那就等待科学家给出答案了。鱼结核可以用小锤子沿着边缘轻轻敲击,利用共振的原理让结核从中裂开露出鱼身。巢湖的鱼结核质地相对酥脆,远没有句容的鱼结核质地细腻坚韧。我曾经分别敲过这两种结核,深有体会。 近年来结核鱼还有另外一种打开方式,即用气动笔剔除结核一侧的岩石,露出鱼身。如此修法可以让鱼头和鳞片更显立体,得到特殊的审美效果,颇受欢迎。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找到鱼化石让大家深受鼓舞,更加仔细地搜寻脚下的碎片。抬头往崖壁上看去,这里的岩层结构纹理清晰,可以看得出来产结核鱼的黑色岩层呈现长长的条带,处于山体中间。如果需要挖掘的话,或许会有山体坍塌的危险。化石挖掘,安全第一,切不可以身犯险。 之后,我们在脚下的碎石间又捡到一块长圆形的结核,显然是空心的,被人遗弃在此。 其实句容这里的结核并不是所有的里面都有鱼,也不是所有的结核里面都有完整的鱼。鱼结核的样子也千奇百怪,从长椭圆形到圆形的都有,当然最佳的还属长椭圆形。 而且句容的结核鱼除了常见的侧压之外,还有正压的保存方式,即从鱼儿脊椎处压扁保存的,看起来比较可爱。 正压的句容结核鱼其他的还有形成方解石结晶的,或者矿物侵染的,亦或保存有石油的,都非常有趣。觉得开结核鱼就像是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惊喜和惊吓在等待着你。 方解石结晶的结核鱼矿染的结核鱼极少数的结核鱼会以非常灵动的姿态保存,有的甚至保存着疑似觅食的瞬间。句容结核鱼句容结核鱼和鱼嘴边的螺丝壳曾听过资深玩家对结核鱼挖掘状态的描述。第一种是说,只要找对了结核鱼的层位,用地质锤轻轻敲打,沿着山体的缝隙,鱼结核会挨个咕噜咕噜滚出来,爱好者张开麻袋在下面接着就行。另一种描述说,如果挖掘机挖到了结核鱼的层位,一铲子下去,崖壁上会悬挂着圆溜溜的一排鱼结核,看着就像屋檐下的雨滴。哎,都没有见过呀,真是让人无限向往呢。随文附上两张鱼结核在岩层中的照片吧。 当日我们一共转战了五个山头,前四个大抵相同,出同样的菊石。想起来以前在南京的青龙山和汤山也挖过类似的菊石,觉得应该属于同一层位。不过记得汤山的菊石极大,有一拃之宽,也是风化得厉害,仅可以拿起菊石最中心的部分。最后一个山头稍显特殊,一走近就看到山体呈现黑色。同行的常先生立刻说,黑色的就是煤系地层了。 我听了很开心,这就意味着有机会找到植物化石呢。傅老师看了一眼地形,随即往路边一侧堆积的黑色石块走去,我和其他人则兴冲冲地往山脚下走。常先生只是随意用地质锤在黑色的岩层上敲击几下,立刻露出很多化石出来。仔细查看,原来也是菊石,但是略显金色,应该是黄铁矿化了。 新发现让我们所有人都很开心,随即又在岩层里发现了更多的菊石和贝壳化石。 煤炭既然是由远古的森林演变而成,那么为什么煤系地层会出现大量应该生活在海里的菊石和贝壳化石呢?猜测此地当时应该距离海边不远,随着海平面的升降,发生了海侵和海退的现象。例如山西阳泉那里的煤系地层就存在着至少六次海陆交互沉积,也就是说在六个岩层中都可以找到海百合、鹦鹉螺、海扇甚至远古鲨鱼的化石,完美诠释了地球“沧海变桑田”这一巨大的环境变化。惊喜还不止于此,石友又发现了一个超大的结核,只是并不完整,看了断口觉得中间似乎有包裹物,试了试着实过于沉重,只能无奈放弃,遗憾了许久。 好在后来我又挖到一枚小小的结核,玲珑可爱,油光锃亮。不知道里面会不会有鱼儿保存呢? 还在岩层上发现了黄铁矿结晶。一种常被人误以为是黄金的东西。 夕阳西下,是时候返程了。返回到车边时,在地上看到了傅老师采集到的植物叶片化石。化石对比度良好,其中一块还是羽状叶,简直令人垂涎三尺。傅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基本都是大羽羊齿类,二叠纪华夏植物群的代表性植物。在他送我们的《从湘粤古道到古生物学高峰》书里可以见到详细介绍。 哎!挖化石还是应该跟紧专家呀!学知识也要跟紧专家呀!只能盼望下次有机会再跟着专家去寻找。本文由强哥和大宝、旭日凌晶、后生、谷子、越野鱼族、李楠、BORING指导
2023-09-06
-
灰鲸科的起源
现存的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形态和行为都和其它现存的须鲸类有明显的不同 , 从分子学及形态学显示灰鲸科和须鲸科(Balaenopteridae)有较密切的关系。尽管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现在仅只局限于北
现存的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形态和行为都和其它现存的须鲸类有明显的不同 , 从分子学及形态学显示灰鲸科和须鲸科(Balaenopteridae)有较密切的关系。尽管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现在仅只局限于北太平洋 , 但是过去牠们曾分布在大西洋直至17世纪才消失。灰鲸属(Eschrichtius)的化石记录包括南加利褔亚更新世中期地层发现的化石(可能是现存的灰鲸)及日本北海道晚上新世或早更新世的灰鲸属未定种(Eschrichtius sp)。其它灰鲸科化石记录包括南加利褔亚上新世中期至晚期地层(45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发现的灰鲸科不定种(Eschrichtiidae n. gen. et sp) , 北意大利早上新世地层(530万年前至350万年前)发现的加斯达似灰鲸(Eschrichtioides gastaldii) , 比利时早上新世(450万年前)发现的粗状拟座头鲸[Megapteropsis robusta(Megaptera affinis)] , 粗状拟座头鲸[Megapteropsis robusta(Megaptera affinis)]仅只有下颌化石发现 , 根据推测粗状拟座头鲸[Megapteropsis robusta(Megaptera affinis)]全长约16-17米。 在意大利南部晚中新世地层(1000万年前至750万年前)发现了可能是最古老的灰鲸科属种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的化石 , 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仅只有下颌骨化石发现 , 牠的下颌齿骨总长(直长)为940mm , 由于形态独特可能并不属于灰鲸科。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有较长的后冠状脊且向后边及居中地延伸 , 后冠状脊在加斯达似灰鲸(Eschrichtioides gastaldii)已退化 , 在现存的灰鲸则完全不见后冠状脊 , 不过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下颌骨和现存的灰鲸非常相似 。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具有灰鲸科最原始的特征 ,牠有高度发育的后冠状骨沟显示灰鲸科的先祖最初是以间断形式张开大口吞咽的滤食者 , 在早中新世的新须鲸类(Cetotheres)和须鲸科都有较高的冠状突 , 但是晚中新世及上新世的新须鲸类(Cetotheres)比如哈柏须鲸属(Herpetocetus)可能有退化的冠状突及较长的角状突 , 冠状突的退化意味着和现存灰鲸以间断的吸吮形式进食有关 , 这种进食方式可能在上新世的加斯达似灰鲸(Eschrichtioides gastaldii)已完全发展。由于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具有后冠状脊和骨沟 , 因此现存的灰鲸那种间断性吸吮进食方式的起源被认为是和颌骨结构上的改变有关 ,这点在中新世早期及中期的新须鲸类中可看出颌骨的改变。 地中海盆地晚中新世地层发现的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支持灰鲸科的起源中心正是地中海 , 灰鲸科在晚中新世及晚早上新世生活在地中海 , 以后灰鲸科茎层成员可能随着北赤道海流向西部扩散进入北太平洋并产生至少两个世系 , 其中一个就是灰鲸属(Eschrichtius) , 现存的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可能在北太平洋演化并在更新世时期通过北冰洋返回北大西洋 , 直至17世纪这批大西洋灰鲸才完全灭绝。 在本文为化石网论坛精华帖,由网友两魏争雄提供,仅供大家学习参考。编辑:刘琮滢
2022-12-04
-
更新下兽脚亚目前4名的排行
首先按体型综合排行是在1楼全发了吧:霸王龙代表是FNMH PR 2081(12 2~12 8米)头骨长度:鼻孔末端——其中头骨的长度由鼻口(snout)末端段到头骨后段的qj是140 7(左)或者138 0厘米(右),头骨修复前全长头
首先按体型综合排行是
在1楼全发了吧:
霸王龙代表是FNMH PR 2081(12.2~12.8米)
头骨长度:鼻孔末端——其中头骨的长度由鼻口(snout)末端段到头骨后段的qj是140.7(左)或者138.0厘米(右),头骨修复前全长头骨的最大全长从premaxilla(pmx)——exoccipital(eo)是146.78厘米,修复后长度推测147~153厘米,而从前颌骨(pmx)到枕骨末端(occ)复前长度是136.5厘米,修复后长度140厘米左右,头骨宽度94.5厘米,下颌骨联合长度143.5厘米
股骨长度——从Greater trochanter到Medial condyle:130.8(左),132(右),股骨全长:按论文中的测量尺推测134.5厘米,实际测量 139.3厘米(左),136.7厘米(右)
胫骨长度——114.3厘米(不包括Tarsus),124.5厘米(包括tarsus)
腓骨长度——103.5厘米(右),102.9厘米 (左),中间宽度7厘米
股骨最小周长——58厘米
脊椎骨(P6~P23)高度48~78厘米,宽度17~23厘米
推测体重:10000kg
达到FNMH PR 2081的大小级别的有(Rex-C),(MOR 1128),(LACM 23844),当然FNMH PR 2081有可能是它们中间最大的,但是也就是“伯仲”的区分吧,大也大不了多少。
要比FNMH PR 2081要大些的可能有(UCMP 118742, 体重110~130%), (MOR 008,体重125%),(MOR 1126,体重 130%),(UCMP 137538, 不好推测,110~140%)
卡氏南方巨兽龙的代表是正模(体长12.2~13米)
头骨最大全长前颌——方骨 173厘米,前颌——枕骨:156厘米,头骨宽度56厘米,下颌联合长度198厘米
股骨长度:143厘米,股骨最小周长 52厘米
脊椎骨:(怀疑是P10~P15)之间,高度63厘米,宽度15厘米
腓骨长度:83.5厘米,中间宽度8厘米
胫骨长度:112厘米
肩胛骨长度:81厘米
推测体重:8600kg
最大南方巨兽龙:(MUVPv-95,和正模比重~126%)
撒哈拉鲨齿龙的代表 SGM-DINO-1(最大个体,13.28~13.5米)
头骨最大长度 179厘米,头骨宽度52厘米,前颌——枕骨 153厘米(重新量了下)
股骨长度推测:152厘米,股骨最小周长56~58厘米
胫骨推测长度:121厘米,腓骨推测长度:108厘米
推测体重:10800~11400kg
马普龙最大个体MCF-PVPH-108.185(最大个体,13.9~14.3米)
肩胛骨长度推测:100~108厘米(最小宽度和南巨的最小宽度相等,但是马普肩胛骨形状不同,比南巨正模长15~20%左右),推测头骨长度175厘米,推测股骨长度165厘米,推测股骨最小周长62厘米,
推测体重:11950~13890kg
接近这个大小的还有一个MCF-PVPH-108.185(体重90%)
埃及棘龙(最大个体:MSNM 4047, UPCP-2, 最可靠范围:16~19米,最大波动范围:14.3~21.4米,注:如果说Henderson的14.3米有效,那么上限按埃及棘龙正模脊椎骨和高棘龙脊椎骨的比较得到的21.4米同样有效)
头骨最大长度:185~195厘米,推测前颌——枕骨:175厘米,推测股骨长度1.8~1.9米,推测股骨最大宽度69~74.8厘米
推测体重:15000~23000kg
以上所有体重数据推测按相对最可靠的建模法和体长—股骨周长联合公式,而最大的南巨肯定比最大的霸王龙小些,而最大的霸王龙和马普龙肯定比平均大小的成年埃及棘龙小些,马普大小有可能超过霸王龙,但是也有可能和最大的南巨差不多,毕竟MCF-PVPH-108.185很碎,看零碎霸王龙也更大些(如UCMP 137538),鲨齿龙和南巨估计差不多大了。南巨正模比FNMH PR 2081小些,那么最大的南巨也比最大的霸王龙小些。
按最大个体算:
埃及棘龙(1),霸王龙(2),玫瑰马普龙(3),卡氏南方巨兽龙,撒哈拉鲨齿龙)(4,并列),摩洛哥棘龙(5)蛮龙(6)
按平均大小计算:
埃及棘龙(1),霸王龙(2),马普龙(3),卡氏南巨和撒哈拉鲨齿龙没有办法算平均大小,而埃及棘龙肯定拿第一了,这个没悬念。
具体数据和论文截图可以到恐龙区去看。
最大的镰刀龙属如果往大了算估计也有蛮龙那么大。
蛮龙后面按最大纯陆生肉食动物算就是大地懒了,如果按陆生动物(包括半陆生)
排名是:埃及棘龙(1),霸王龙(2),玫瑰马普龙(3),卡氏南方巨兽龙,撒哈拉鲨齿龙)(4,并列),摩洛哥棘龙(5)蛮龙(6)大地懒,海切尔恐鳄,格兰德恐鳄,帝王肌鳄,纣魁龙(7,并列),伊迪珈鲨齿龙,伊德玛卡君王龙,伊潘龙,勇士特暴龙(8,并列),阿卡托高棘龙,食蜥王龙,普鲁斯鳄,惧龙,吉兰泰龙等排在更后面些。
摩洛哥棘龙和埃及棘龙的区别不是地点,最大的MSNM V 4047虽然是在摩洛哥发现的,但是分在埃及种。
回复下英雄王了,四大肉食恐龙按平均大小肯定很头痛了,因为南巨和鲨齿龙两个只有一两个化石,
棘龙平均肯定最大,它的亚成年个体大约就接近7000kg,它的“种群成年个体体重”肯定大于7000kg了。
霸王龙的种群成年个体体重肯定要小于”化石成年个体(8000kg+)“的平均大小吧,推测可能也就5000~7000kg,因为霸王龙估计不少是活到环境能允许的极限寿命了,种群体形肯定要小些。马普龙的体形有很多化石了,总的来说比霸王龙小些。南巨和鲨齿龙一定要排平均呢,平均长度肯定还是鲨齿龙科的占优势。南巨的正模的体重则大概和霸王龙正模一个档次的,或者略大,当然也有略小的推测,它俩平均算也可以,鲨齿龙正模可能还没成年,只推测塞诺的标本呢,那么它应该比南巨的平均大些,算上埃及标本则和南巨差不多,或者小些。
仪潘龙和E-rex按自己一个种算,可以达到蛮龙的水平
食蜥王和惧龙,最大个体惧龙大些吧,最大的惧龙都能有小型的成年霸王龙那么大了。平均个体,食蜥王大些。
PS:每个化石点的个体都可以算那个化石点区域种群的平均大小了,最大的南巨(我记得和第一个南巨不是一个化石点)当平均也可以,也许那个区域它的七姑八姨的都和它差不多大。
但是未必能代表整个“种”级别的大小,比如印度的孟虎的体形平均可能比西虎小些,北印度和尼泊尔的孟虎体重就很可能超过西虎了,按种算狮子也许都能比虎大,毕竟岛屿虎,华南虎和什么拖后腿。按雌性算,狮子比孟虎大些,按雄性算孟虎比狮子大些,雌雄成年平均算下来还真不好说。
霸王龙的平均Tyrannosaurus rex, the tyrant king By Peter L. Larson, Kenneth Carpenter给过一个主要成年霸王龙的分布图,英雄王应该有的。好像我记得30多具霸王龙化石有三个四主要“州级别”的分布点。可能记不清楚了。
马普龙的平均大小
MCF-PVPH-108.50:9.7米
MCF-PVPH-108.169:11米
MCF-PVPH-108.234:11.6米
MCF-PVPH-108.45:10.3米
MCF-PVPH-108.189:11.1米
MCF-PVPH-108.132:11.4米
MCF-PVPH-108.202:12.1米
MCF-PVPH-108.68:11.9米
MCF-PVPH-108.58:11.6米
MCF-PVPH-108.132:11.1米
MCF-PVPH-108.203:10.5米
MCF-PVPH-108.44:10.21米
MCF-PVPH-108.233:9.8米
MCF-PVPH-108.145:13.8米
MCF-PVPH-108.185:14.2米
这些其实和南巨比觉得小,但是很多已经比高棘龙最大个体(11.5米)庞大,玫瑰马普龙的腿骨也比高棘龙粗一些,最大的高棘龙近6吨,那么马普成年个体平均平均范围估计3.5~7.3吨,最大的两个10吨以上,比非洲象要大(非洲象雄性2.5~6吨,雌性1.8~4吨,雌雄平均2~5吨,极端个体才7吨)
霸王龙的
1:LACM 28471: 2岁,200kg
2:BMR P2002.004.001: 11岁,877kg
3:UCMP 118742:16岁+,11000~13500kg
4:USNM 6183:17岁,3930kg
5:BHI 3033:18岁,7400kg
6:MOR 1125:19岁,6600kg
7:MOR 980:21岁,7300kg
8:ANMH 5027:21岁,7900kg
9:LACM 23844:22岁,10000kg
A:MOR 555:22岁, 7000kg
B:MOR 1128:22岁,9550kg
C:CM 9380 (AMNH 973) Type:22岁,7700kg
D:MOR 008:22岁,13000kg
F:Z-rex Samson:23岁,9100kg
X:UCMP 118742完全长成版:23岁,15000kg(非实体)
H:FMNH PR 2081:25~28岁,10000kg
I:MOR 1126:25~28岁(推测),13200kg
E:RTMP 81.6.1 18岁,6000kg
Z:RTMP 81.12.1, 22岁,8300kg
G:SDSM 12047,24岁,8000kg
UCMP 118742成年版请无视!!看了看MOR 555,MOR 1128等的成长表,成年版也许也就MOR 1126的大小……只有用FNMH PR 2081(SUE)的骨骼增长年轮可以得到UCMP 118742成年版,其他的霸王龙几乎都没戏.
第14或者16节Presacral大约是脊椎柱部分高度12.2厘米,宽度14厘米
而12.5米的霸王龙FNMH PR 2081的脊椎骨presacral 14节的脊椎柱部分高度20.5厘米(完整高度55厘米),宽度22.6厘米,而16节presacral 高度26.7厘米(完整高度61厘米),宽度22.2厘米
在本文为化石网论坛精华帖,由网友鸿穹神皇上帝提供,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编辑:刘琮滢
2022-12-04
-
日不落的统治者
晚侏罗纪西欧是上龙类的乐土 , 尤其是英国存活了不少大型上龙类 , 上龙属Pliosaurus更是该地最耀眼的上龙类 , 其中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全长可达15米 , 这体型足以令牠成为当地至高无上的掠食者
晚侏罗纪西欧是上龙类的乐土 , 尤其是英国存活了不少大型上龙类 , 上龙属Pliosaurus更是该地最耀眼的上龙类 , 其中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全长可达15米 , 这体型足以令牠成为当地至高无上的掠食者 。 至于英国多塞特郡发现的 「大侧齿龙(Megapleurodon)」只有脊椎及破碎的颌骨化石 , 推测达17-20米 , 可是「大侧齿龙(Megapleurodon)」仅只是一个绰号 , 归属上存有疑问 , 只能期待以后论文公布。
上龙属一共有三种 , 短颈上龙Pliosaurus brachydeirus是上龙属的主模式种 , 化石在1841年被发现于启莫里阶(Kimmeridgean)粘土 , 最初却被命名作Pleiosaurus brachydeirus。短颈上龙Pliosaurus brachydeirus只有不完整的颅骨及下颌骨 , 并保存了若干牙齿 , 八块尾椎及六块背椎 , 并发现了肋骨 , 肢带及神经弓等化石 , 该个体化石编号为OUM J.9245B , 该个体属中型上龙属种。于1980年韦斯特伯里启莫里阶(Kimmeridgean)粘土也发现另一种巨大的上龙属种短椎上龙Pliosaurus brachyspondylus的头骨及下颌化石 , 短颈上龙Pliosaurus brachydeirus正模标本OUM 1.9245B保留了下颌但没有发现肩胛骨化石 , 短椎上龙Pliosaurus brachyspondylus正模标本(CAMSM1.35991)同时保留了下颌及肩胛骨化石 , 短椎上龙Pliosaurus brachyspondylus及短颈上龙Pliosaurus brachydeirus下颌骨有较长的缝合并长有10-12对牙齿 , 前端有5-6对较大的呈犬齿状牙齿 , 因此短椎上龙Pliosaurus brachyspondylus及短颈上龙Pliosaurus brachydeirus普遍被认为是相同的,短椎上龙Pliosaurus brachyspondylus全长可达10米。
近来在多塞特郡发现的上龙头骨保留的部分长达2.1米 , 完整的话估计长达2.4米 , 下颌缝合缺失 , 这具化石样本腭骨较短椎上龙Pliosaurus brachyspondylus来得结实粗状 , 化石样本原本推测长达16.8 m , 但后来根据上龙科全长是头骨长度的五倍推算总长为12米 , 估算的重量值范围为7至15吨。
另一种上龙属种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的体型完全可以把短椎上龙Pliosaurus brachyspondylus比下去 , 最初被发现于1871年 , 只是根据股骨而命名作Pleiosaurus macromerus 。后来于牛津郡也发现了不少巨大的骨骼化石并被认为属于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 , 牠应该是启莫里阶(Kimmeridgean)粘土发现的最大掠食者 , 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体型比多塞特郡发现的格兰迪上龙Pliosaurus grandis还要大 , 格兰迪上龙Pliosaurus grandis 只有不完整的颅骨及下颌骨(化石编号NHM 39362)发现 , 格兰迪上龙Pliosaurus grandis这个种名时常被认为是无效的 , 牠被认为是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的同物异名。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另一具化石样本OUM 1.10454只有下颌化石发现 , 下颌缝合部分膨大并保留了六对齿槽 , 下颌保留部分长达2.875 m , 估算完整的话下颌全长超过3米 , 形态和格兰迪上龙Pliosaurus grandis(NHM 39362)相似。由于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有独特的肩胛骨 , 下颌缝合部分有5-6对牙齿 , 因此曾于1959年被划作另一个新属Stretosaurus , 其后于1989年又被Halstead划归作滑齿龙属,Noe et al. (2004)认为根据其颌骨形态划归作滑齿龙属也不正确,因此把其划作上龙属 。
上龙属Pliosaurus和滑齿龙属Liopleurodon外型相似 , 但如果看下图的关系表 , 上龙属Pliosaurus和晚白垩纪北美的短颈龙属Brachauchenius接近得多。俄罗斯滑齿龙Liopleurodon rossicus有较短的下颌缝合并长有5-7对犬齿状牙齿 , 颌端首两对前牙较细小, 下颌缝合长约28厘米。下颌每边长有25-28颗牙齿 ,牙齿横切面呈三角形 , 牙齿和残酷滑齿龙 Liopleurodon ferox及Liopleurodon pachydeirus大不相同。俄罗斯滑齿龙Liopleurodon rossicus全长大概只有格兰迪上龙Pliosaurus grandis(NHM 39362)的一半 , 牠和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同样有短小的下颌缝合 , 不过俄罗斯滑齿龙Liopleurodon rossicus肩胛骨形态却和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的大不相同。
异上龙Pliosaurus portentificus是另一种被发现于启莫里阶(Kimmeridgean)粘土的新种 , 化石标本编号为CAMSM J.46380 , 有一个不完整的下颌骨 , 有长长的下颌缝合 , 下颌骨附有10至12对牙齿 , 下颌缝合有八对齿槽 , 但没有牙齿保留 , 保留的下颌长达332 mm , 下颌缝合长达238 mm , CAMSM J.46380属于一个小型个体。不过一些特征如齿间缝合有不完整的熔合 , 夹板骨(splenial)和齿骨间没有熔合 , 冠骨和齿骨背部有明显的分离都显示CAMSM J.46380可能是一个亚成体。不过90年代Steve Etche s私人收藏了一副极大的上龙下颌要是真的属于异上龙Pliosaurus portentificus的话 ,那么异上龙Pliosaurus portentificus体型可以和巨上龙Pliosaurus maeromerus匹敌了。
在本文为化石网论坛精华帖,由网友威塞克斯提供,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编辑:刘琮滢
2022-12-04
-
麦尔利维坦鲸
麦尔利维坦鲸 麦尔维尔鲸(Leviathan melvillei)正模标本被发现于秘鲁伊卡沙漠科罗拉多山丘(Cerro Colorado)皮斯科组及Chilcatay组之间 , 化石属中新世中期(1400万年前至1200万年前) , 于当地也发现了其它
麦尔利维坦鲸/麦尔维尔鲸(Leviathan melvillei)正模标本被发现于秘鲁伊卡沙漠科罗拉多山丘(Cerro Colorado)皮斯科组及Chilcatay组之间 , 化石属中新世中期(1400万年前至1200万年前) , 于当地也发现了其它齿鲸类化石包括簇状马什喙鲸(Messapicetus gregarious)及马泽亚斯短吻河豚(Brachydelphis mazeasi),此外也发现了须鲸类残骸 , 海龟 , 海鸟 ,硬骨鱼类及大型鲨类如宽齿鲭鲨(Cosmopolitodus hastalis)及巨齿鲨(Carcharocles megalodon)等化石。
现存的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主要以深海的头足类为食 , 由于缺少上颌的牙齿 , 因此主要以抽吸方式来抓捕猎物 , 相反体型较小的中新世抹香鲸总科属种比如颧突抹香鲸属(Zygophyseter) , 管状鲸属(Acrophyseter) , 奥巴斯托鲸属(Orycterocetus)及阿普里斯小抹香鲸属(Aprixokogia)上下颌均具有牙齿 , 牠们则类似今天的逆戟鲸般迅速抓捕猎物。许多地区都有较大的抹香鲸类牙齿被发现但是大多没有发现颅骨残骸 , 不过麦尔利维坦鲸(Leviathan melvillei)正好提供了史前的大型掠食性抹香鲸类的真正面貌。
麦尔利维坦鲸 (Leviathan melvillei)有部分头骨 , 下颌及牙齿化石发现 , 整个头部长约3米 , 有非常大的上颌及下颌牙齿 , 最大的牙齿长约36厘米及宽达12厘米 , 有粗状的颌骨 , 颞窝(temporal fossa)比今天的抹香鲸要大显示麦尔利维坦鲸 (Leviathan melvillei)有极大的咬合力。由于中新世时期须鲸类迅速分化并且体型开始变大 , 麦尔利维坦鲸 (Leviathan melvillei)被认为会捕食中小型须鲸类 , 牠们甚至和可怕的巨齿鲨(根据新的公式推算最大可达20米)存有激烈的竞争。麦尔利维坦鲸 (Leviathan melvillei) 有广阔的骨盆(supracranial basin )并延至吻突之上 , 这显示牠可能是存有鲸脑油但和深潜或以抽吸方式抓捕猎物没关。
分类上长野鲸属(Brygmophyseter)及颧突抹香鲸属(Zygophyseter)属抹香鲸总科茎层成员(stem physeteroids) , 利维坦鲸属 (Leviathan)的位置还是没定论 , 不过牠看似应该是被放置于小抹香鲸科及抹香鲸科以外的位置。
华路拿颧突抹香鲸(Zygophyseter varolai) 颅长148cm , 颧骨宽度约74.5cm , 全长约650 至 700 cm , 根据现存的抹香鲸 (体长BL 减颅长CBL)和颧骨宽度关系的公式 , 再以华路拿颧突抹香鲸(Zygophyseter varolai)的数据比例来估算 , 麦尔利维坦鲸 (Leviathan melvillei)全长约1621 cm至1753 cm。
Los Angeles -- Paleontologists digging near the coast of Peru have uncovered the largest fossilized skull of a sperm whale ever found.
The 12-million-year-old skull _ which measures nearly 10 feet across _ belonged to a now-extinct genus and species of sperm whale that could have been as much as 57 feet long. The fossil includes the longest documented sperm whale teeth, measuring more than 14 fearsome inches.
The whale, described in a paper published Thursday in the journal Nature, was christened Leviathan melvillei in honor of Moby Dick author Herman Melville.
The creature "was certainly a top predator, probably occupying the same ecological niche of the living killer whale," said Olivier Lambert, one of the study's lead authors and a paleontologist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Paris.
Modern sperm whales may grow to about the same size as Leviathan melvillei, but they dive deep into the ocean to feed on squid using suction.
The older whale, on the other hand, may have used its sharp teeth to rip into mid-size baleen whales.
"That's a provocative idea," said Ewan Fordyce, a paleontologist specializing in whales and dolphins at the University of Otago in New Zealand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discovery.
"If that's how it fed, it fed very differently from the modern sperm whale," he said. "It opens our eyes about the diversity of feeding habits."
Lambert said the fossil, which his team uncovered during the last few hours of the final day of digging on a 2008 research field trip, gives researchers a better picture of the diversity of marine mammalian life millions of years ago.
But the reason for their demise remains a mystery. Perhaps their great size became a detriment, he said.
"When you become bigger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attack smaller animals," he said.
在本文为化石网论坛精华帖,由网友关陇黑獭提供,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编辑:刘琮滢
2022-12-04
-
海鳄和蛇颈龙
海鳗龙属Muraenosaurus地蜥鳄类英国东部牛津粘土一向盛产海生爬行类化石 , 动物群包括蛇颈龙类, 海鳄类及鱼龙类。蛇颈龙类包括长脖子的潜隐龙属Cryptodidus , 海鳗龙属Muraenosaurus, Tricleidus , 短脖
海鳗龙属Muraenosaurus
地蜥鳄类
英国东部牛津粘土一向盛产海生爬行类化石 , 动物群包括蛇颈龙类, 海鳄类及鱼龙类。蛇颈龙类包括长脖子的潜隐龙属Cryptodidus , 海鳗龙属Muraenosaurus, Tricleidus , 短脖子的泥泳龙属Peloneustes , 滑齿龙属 , 西蒙斯特上龙属Simolestes及近来发现的厚喙龙属Pachycostasaurus。当地的海鳄类包括地蜥鳄属及狭蜥鳄属 , 而鱼龙类只有大眼鱼龙一种。
顺道一说,以下的颌骨最初是被L. B. Tarlo (1959)归属为上龙类中的Stretosaurus macromerus , 因为L. B. Tarlo 认为这上龙有独一无二的肩胛骨(scapula)形态 。其后于1989年又被Halstead划归作滑齿属 , Noe et al. (2004)认为根据其颌骨形态划归作滑齿龙属也不正确 , 因此把其划作上龙属Pliosaurus , 巨上龙Pliosaurus macromerus的下颌联合部分较滑齿龙属的要长 , 化石收藏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估计长度为3公尺。
发现存有咬痕的化石样本被命为R54(B) , 化石样本是被划归作潜隐龙属中的Cryptoclidus eurymerus , 样本保存的也算完整, , 于一些骨骼存有咬痕。透过这化石上咬痕的研究,从而知道当时海鳄类的习性。
咬痕的位置显示只局限于吃腐肉上,因为尸体可能横躺在柔软的海床沉积 , 大多数咬痕是在椎体关节边缘 , 显示进食者是于椎间非常小心进食而避免牙齿因颚部施力受损坏 。通过比较 , 第二十块颈椎的齿痕和海生鳄类地蜥鳄属Metriorhynchus牙齿脊纹非常吻合 , 尺寸比例还是一致 。地蜥鳄属牙齿侧部扁平 , 椎体出现的咬痕细小并和对侧化石元件咬痕一样。根据椎骨上留下的咬痕尺寸及条纹可排除一些大型掠食者所为,例如滑齿龙属的咬痕间隔较宽及粗糙 , 西蒙斯特上龙属Simolestes咬痕较轻微及较倾斜。也没有证据显示那些化石上的纹状和地壳变动时把尸体埋葬有关 , 例如因埋葬时施压于骨骼做成的纹痕 , 但这点也不能完全被排除 。一些化石上的条纹也部分地和因埋葬尸体时磨擦骨骼导致的相符合 , 但其他的如肋骨上的痕纹却和这点完全不符。Hua (1994)指出地蜥鳄类只是以浅海的头足类为食,而且只是根据过去单一的数据进行分析。Martill (1986b)指出地蜥鳄类胃部样本包括箭石并把其形容作机会主义的捕食者 , 于他的报导甚至把胃部含有的翼龙骨骼当作鱼骨来描述。根据地蜥鳄属牙齿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刺穿式及切断式,可从种间的食性形态学及个体发育年龄的不同 , 反映出它们的进食习性不同之处。M. superdlosus 及M. leedsi就是具长吻的 , 短吻地蜥鳄M. brachyrhynchus 幼鳄牙齿相对成鳄,轮廓较不扁平压缩 , 从潜隐龙化石上的咬痕却和成年短吻地蜥鳄M. brachyrhynchus相吻合。Martill et al. (1992)指出牛津粘土出土的海生鳄类能披露当时海洋表面水温大约维持19-22°C , 而牛津粘土底层显示深海的水温维持约15°C , 这显示海鳄类会偶然下潜至深海因为海洋底部有丰富的食物包括大型海生爬行类的尸体。潜隐龙的化石样本显示地蜥鳄类是进食海床上的尸体 , 并显示了地蜥鳄类的觅食范围不只是在海洋的表面,也显示它们是有高机动性的生物 , 能探索广范的食源及生活环境。
在本文为化石网论坛精华帖,由网友景德泰岚提供,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编辑:刘琮滢
2022-12-04